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244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特别指一种内置泵的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液冷散热装置被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器、汽车、建筑等行业,用于制造各种零部件及制成品。电脑在运作时,许多内部元件会产生大量热能,因此良好的散热系统是决定电脑运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关键因素。在所有会发热的元件当中,一般以工作负荷最高之中央处理器(cpu)以及绘图晶片处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热问题最为棘手。尤其当前各类电脑游戏的画面愈来愈细腻,电脑辅助绘图软体的功能也日趋强大,这类软体在运作时往往会让中央处理器以及绘图晶片处理器处于高负荷状态,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热能产生,这些热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轻则导致中央处理器或绘图晶片处理器的效能下降,严重时更可能造成中央处理器或绘图晶片处理器的损坏或者使用寿命大幅降低。

请参阅图1,为了降低发热电子元件的工作温度,一般市面上水冷式装置由一现有水冷排1通过二水导管51连接用以贴触一发热元件(如中央处理器)的一水冷头5及一水泵(pump)6,通过水泵(pump)6驱使水冷液(或称工作液体)流动到水冷排1上散热并不断地进行循环冷却,以快速散除热量。现有水冷排1由复数散热鳍片11、复数扁管12及二侧水箱13所组成,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设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彼此之间,且前述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的两侧是通过焊锡焊接而成,令该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连接构成所述水冷排1,并其中一侧水箱13上设有一进水口131与一出水口132,该进水口131与出水口132分别用以连接相对二水导管51。

由于从该进水口13流入的工作液体于一侧水箱13内后,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内快速直通流经到另一侧水箱13内,接着再凭借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内快速直通流经道一侧水箱13内,然后由该出水口132排出去,所以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进入到水冷排1内的流动时间过短,相对使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与水冷排作热交换时间也不长,以导致现有水冷排对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的解热效果不佳,进而造成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此外,由于现有水冷排的整体结构无法因应一电子装置内的空间作结构调整变化,使得放置于一电子装置(如电脑或伺服器)内时,该电子装置内需一独立空间来供给现有水冷排放置的问题。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解热效能佳的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通过间隔层迭设置及在液体腔室内设有流道的结构设计,使得有效增加(或延长)一工作液体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内的流动时间,以有效提升散热效率的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系提供一种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包含:一顶板;一底板,与该顶板相对盖合;一基板,设置于该顶板及该底板之间,该基板具有一上侧及一下侧及至少一连通单元,该顶板及该上侧共同界定一上液体腔室,该底板及该下侧共同界定一下液体腔室,该至少一连通单元贯穿该上、下侧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以供一工作液体流通;及复数连通道,每一连通道分别具有一连通口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形成该工作液体的入口或出口。

在一实施中,该下液体腔室设置有一下流道,该下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下液体腔室的下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该上液体腔室设置有一上流道,该上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上液体腔室的上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在一实施中,该复数连通道具有一第一连通道及一第二连通道,该第一连通道、第二连通道的一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连通该下液体腔室,及一第三连通道的一第三连通口连通该上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更包含一泵设置在该上液体腔室、该下液体腔室或该复数连通道其中任一。

在一实施中,该下液体腔室设置有一第一分隔件分隔该下液体腔室形成一第一液体腔室及一第二液体腔室,该上液体腔室设置有一第二分隔件分隔该上液体腔室形成一第三液体腔室及一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至少一连通单元具有一第一连通单元及一第二连通单元,该第一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复数连通道具有一第一连通道、一第二连通道、一第三连通道及一第四连通道,该第一连通道的一第一连通口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道的一第二连通口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道的一第三连通口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及该第四连通道的一第四连通口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第一、二、三、四液体腔室分别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流道,该第一、二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下液体腔室的下侧,该三、四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上液体腔室的上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在一实施中,更包含一第一泵设置在该第一、三液体腔室其中任一,并一第二泵设置在该第二、四液体腔室其中任一。

在一实施中,该下液体腔室更设置有一第三分隔件分隔该第一、二液体腔室分别形成一第五、六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至少一连通单元具有一第一连通单元、一第二连通单元、一第三连通单元及一第四连通单元,该第一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单元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复数连通道具有一第一连通道、一第二连通道、一第三连通道及一第四连通道,该第一连通道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道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道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及该第四连通道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第一、二、三、四、五、六液体腔室分别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该第一、二、五、六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下液体腔室的一侧,该三、四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上液体腔室的一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在一实施中,更包含一第一泵设置在该第一、二、三液体腔室其中任一,并一第二泵设置在该第四、五、六液体腔室其中任一。

在一实施中,该上液体腔室更设置有一第四分隔件分隔该第三、四液体腔室分别形成一第七、八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至少一连通单元具有一第一连通单元、一第二连通单元、一第三连通单元及一第四连通单元,该第一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七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单元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及该第八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单元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复数连通道具有一第一连通道、一第二连通道、一第三连通道、一第四连通道、一第五连通道、一第六连通道、一第七连通道及一第八连通道,该第一连通道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道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道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道连通该第八液体腔室,该第五连通道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该第六连通道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该第七连通道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及该第八连通道连通该第七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中,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体腔室分别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该第一、二、五、六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下液体腔室的一侧,该三、四、七、八流道弯绕形成在该基板相对该上液体腔室的一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在一实施中,更包含一第一泵设置在该第一、三液体腔室其中任一,一第二泵设置在该第二、七液体腔室其中任一,一第三泵设置在该第五、四液体腔室其中任一,并一第四泵设置在该六、八液体腔室其中任一。

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功能提高散热效率。

下列图式的目的在于使本发明能更容易被理解,于本文中会详加描述该些图式,并使其构成具体实施例的一部份。通过本文中的具体实施例并参考相对应的图式,俾以详细解说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用以阐述发明的作用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2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3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3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视图;

图3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视图;

图3e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3f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3g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俯视剖面图;

图4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4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4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4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组合图;

图5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5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5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e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f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g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6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6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6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6e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6f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面图;

图6g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面图;

图7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7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7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7e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7f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面图;

图7g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2;顶板21;上液体腔室22;第三液体腔室22a;第四液体腔室22b;第七液体腔室22c;第八液体腔室22d;上流道221;第二分隔件222;第三流道223;第四流道224;第四分隔件225;第七流道226;第八流道227;底板23;下液体腔室24;第一液体腔室24a;第二液体腔室24b;第五液体腔室24c;第六液体腔室24d;下流道241;第一分隔件242;第一流道243;第二流道244;第三分隔件245;第五流道246;第六流道247;基板25;上侧251;下侧252;连通单元253;第一连通单元2531;第二连通单元2532;第三连通单元2533;第四连通单元2534;泵26;容置槽26a;另一容置槽26b;第一泵261;第二泵262;连通道27;第一连通道271;第一连通口271a;第二连通道272;第二连通口272a;第三连通道273;第三连通口273a;第四连通道274;第四连通口274a;第五连通道275;第五连通口275a;第六连通道276;第六连通口276a;第七连通道277;第七连通口277a;第八连通道278;第八连通口278a;第一散热空间291;第一散热鳍片组2911;第一保护壳2912;第二散热空间292;第二散热鳍片组2921;第二保护壳2922;侧面30;风扇31;水冷模块5;连通管5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考图2a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b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图2c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d是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a、图2b所示,本发明的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2包含一顶板21、一底板23、一基板25及复数连通道27。

在本实施例中,该底板23与该顶板21相对盖合,该基板25设置于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之间,该基板25具有一上侧251及一下侧252及至少一连通单元253,该顶板21及该上侧251共同界定一上液体腔室22,并该底板23及该下侧252共同界定一下液体腔室24,该至少一连通单元253系贯穿该上、下侧251、252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22、24以供一工作液体流通。每一连通道27分别具有一连通口分别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22、24。

在本实施例中,系表示为以一个连通单元253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22、24,并将该复数连通道27表示为一第一连通道271的一第一连通口271a及一第二连通道272的一第二连通口272a分别连通该下液体腔室24,并该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271a、272a是该工作液体的入口,另外将该复数连通道27表示为一第三连通道273的一第三连通口273a连通该上液体腔室22,并该第三连通口273a是该工作液体的出口。反之,该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271a、272a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并该第三连通口273a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也可。

如图2d所示,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系从该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271a、272a流入该下液体腔室24,待该下液体腔室24充满该工作液体,该工作液体穿过该连通单元253流入该上液体腔室22,并该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传导至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然后进行辐射散热。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并同时参考图2b,该下液体腔室24内设置有一下流道241,该下流道241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下液体腔室24的下侧252,以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该工作液体为高比热系数的液体例如:水或纯水等。并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并同时参考图2a,除了在该下液体腔室24设置有该下流道241,同时在该上液体腔室22也设置有一上流道221,该上流道221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上液体腔室22的上侧251,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如图3c、图3d所示,凭借该上、下流道221、241的设置,以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上、下液体腔室内22、24流动的时间,进而延长工作液体与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的热交换时间,因此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能够充分的传导至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进行散热。

此外,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3e、图3f所示,一泵26设置在该下液体腔室24内的一容置槽26a中,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泵26也可以设置在该上液体腔室22内。并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3g所示,该泵26设置在该第二连通道272的第二连通口272a附近,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泵26也可以设置在该第一连通道271的第一连通口271a或该第三连通道273的第三连通口273a,本发明的该泵26可以设置在任一个腔室或流道内。该泵26例如包含一扇轮及一驱动马达(如沉水马达或防水马达)去动该扇轮转动以带动该工作液体流动。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并同时参考图2a-图2c,该底板23相反该顶板21的一侧的空旷位置具有一第一散热空间291,该顶板21相反该底板23的一侧的空旷位置具有一第二散热空间292。该底板23相反该顶板21的一侧的第一散热空间291设有一第一散热鳍片组2911,该顶板21相反该底板23的一侧的第二散热空间292设有一第二散热鳍片组2921,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911、2921分别由复数散热鳍片构成以增加热交换的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并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设置在该第一散热空间291的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911设有一第一保护壳2912,设置在该第二散热空间292的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921设有一第二保护壳2922。凭借,该第一、二保护壳2911、2912保护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911、2921,避免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911、2921受外力撞击而变形,影响整体散热效率。且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4c、图4d所示并同时参考图2c,该顶板21、该底板23、该基板25、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91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921共同界定一侧面30,该侧面30设置有至少一风扇31,并在本替代实施例中系表示为三个风扇31。复如图4a-图4d所示,该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传导至该顶板21及该底板22,然后通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91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921散热,凭借该至少一风扇31可以加强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911、2921的散热效果。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该复数连通道27的其中任一系对接并连通设置在该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2的外部的一水冷模块,该水冷模块系用以接触一发热源(未绘示),在本实施例中,系通过复数连通管连接该复数连通道27及该水冷模块,进而使该工作流体从该水冷模块吸收该发热源的热量流入该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2,并进行热交换散热。

并在第一实施例中,该顶板21、该底板23、该基板25及该复数连通道27系表示为钛材质所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该顶板21、该底板23、该基板25及该复数连通道27也可以表示为金材质、银材质、铜材质、铁材质、铝材质、铝合金或铜合金材质所构成。

因此,通过本发明该顶板21、该底板23相互盖合并夹设该基板25的设计,使该顶板21、该底板23本身内侧具有较大吸收面积直接接触传导流动中的工作液体其上热量,接着由该顶板21、该底板23本身外侧具有较大散热面积将热量向外快速辐射散热,以有效达到解热效能佳及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再者,凭借该上、下液体腔室22、24内设有上、下流道221、241更有效额外增加(或延长)工作液体流动时间,进而有效增加工作液体与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本身作热交换时间;另者,还能凭借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911、2921及该至少一风扇31增强散热效果;此外,还能凭借该第一、二保护壳2912、2922保护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911、2921受到撞击时不会变形。

请继续参考图5a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b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图5c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5d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5e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5f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5g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如图5a、图5b所示,并辅以参考第2a至2图d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功效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系在于,该下液体腔室24设置有一第一分隔件242分隔该下液体腔室24形成独立互不干涉的一第一液体腔室24a及一第二液体腔室24b,该上液体腔室22设置有一第二分隔件222分隔该上液体腔室22形成独立互不干涉的一第三液体腔室22a及一第四液体腔室22b。在本实施例中,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22、24的该至少一连通单元253系表示为具有一第一连通单元2531及一第二连通单元2532,该第一连通单元2531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4a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2a,该第二连通单元2532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2b。并在本实施例中,该复数连通道27系表示具有一第一连通道271、一第二连通道271、一第三连通道273及一第四连通道274,该第一连通道271的一第一连通口271a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4a,该第二连通道272的一第二连通口272a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4b,该第三连通道273的一第三连通口273a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22a,及该第四连通道274的一第四连通口274a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22b。

该工作液体经过该第一连通道、第二连通道271、272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271a、272a分别流入该第一、二液体腔室24a、24b,由于该第一分隔件242将该第一、二液体腔室24a、24b分隔,使流入该第一、二液体腔室24a、24b的工作液体分别穿过该第一、二连通单元2531、2532流入该第三、四液体腔室22a、22b,最后该工作液体分别从该第三、四连通道273、274的第三、四连通口273a、274a流出该第三、四液体腔室22a、22b。如此,本实施例同样也能够达成将该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传导至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然后进行辐射散热。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5d、图5e所示,该第一、二、三、四液体腔室24a、24b、22a、22b分别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流道243、244、223、224,该第一、二流道243、244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下液体腔室24的下侧,该三、四流道223、224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上液体腔室22的上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凭借该第一、二、三、四流道243、244、223、224的设置,以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第一、二、三、四液体腔室24a、24b、22a、22b流动的时间,同样能够延长工作液体与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的热交换时间。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5f、图5g所示,一第一泵261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4a(如图5b)内的一容置槽26a中,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泵261也可以设置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2a内,并一第二泵262设置在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如图5b)内的另一容置槽26b,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泵262也可以设置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2a内,如此,可以带动该工作液体流动。

请参考图6a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b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图6c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6d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6e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6f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6g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如图6a、图6b所示,并辅以参考图5a至图5g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功效与前述的第二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处系在于,该下液体腔室24更设置有一第三分隔件245分隔该第一、二液体腔室24a、24b分别形成一第五、六液体腔室24c、24d。在本实施例中,连通该上、下液体腔室22、24的该至少一连通单元253系表示为更具有一第三连通单元2533及一第四连通单元2534,使该第一连通单元2531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4a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2a,该第二连通单元2532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2a,该第三连通单元2533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24c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2b,该第四连通单元2534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24d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2b。

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通道271的第一连通口271a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4a,并该第一连通口271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该第二连通道272的第二连通口272a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并该第二连通口272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该第三连通道273的第三连通口273a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24c,并该第三连通口273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及该第四连通道274的第四连通口274a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24d,并该第四连通口273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

该工作液体经过该第一连通道271的第一连通口271a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2a,由于该第一分隔件242将该第一、二液体腔室24a、24b分隔,使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4a的工作液体穿过该第一连通单元2531流入该第三液体腔室22a,流入该第三液体腔室22a的工作流体随后穿过该第二连通单元2532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并从该第二连通道272的第二连通口272a流出,同时另一工作液体经过该第三连通道273的第三连通口273a流入该第五液体腔室24c,由于该第一分隔件242将该第五、六液体腔室24c、24d分隔,使流入该第五液体腔室24c的工作液体穿过该第三连通单元2533流入该第四液体腔室22b,流入该第四液体腔室22b的工作流体随后穿过该第四连通单元2534流入该第六液体腔室24d,并从该第四连通道274的第四连通口274a流出。如此,本实施例同样也能够达成将该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传导至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然后进行辐射散热。

如图6d、图6e所示,在一替代实施例中,该第一、二、三、四、五、六液体腔室24a、24b、22a、22b、24c、24d分别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243、244、223、224、246、247,该第一、二、五、六流道243、244、246、247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下液体腔室24的下侧,该三、四流道223、224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上液体腔室22的上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如图6f、图6g所示,凭借该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243、244、223、224、246、247(如图6d、图6e)的设置,以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第一、二、三、四、五、六液体腔室24a、24b、22a、22b、24c、24d(如图6d、图6e)流动的时间,同样能够延长工作液体与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的热交换时间。

与第二实施例相同,该第一泵261可以设置在该第一、二、三液体腔室24a、24b、22a的一容置槽内,该第二泵262可以设置在该第四、五、六液体腔室22b、24c、24的另一容置槽内,如此,可以带动该工作液体流动。

请继续参考图7a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b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图7c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7d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7e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7f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面图;图7g为本发明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局部剖面图。如图7a、图7b所示,并辅以参考图6a至图6e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功效与前述的第三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的不同处系在于,该上液体腔室22更设置有一第四分隔件225分隔该第三、四液体腔室22a、22b分别形成一第七、八液体腔室22c、22d。并该至少一连通单元253系表示为同时具有一第一、二、三、四连通单元2531、2532、2533、2534,使该第一连通单元2531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4a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2a,该第二连通单元2532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及该第七液体腔室22c,该第三连通单元2533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24d及该第八液体腔室22d,该第四连通单元2534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24c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2b。

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通道271的第一连通口271a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4a,并该第一连通口271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该第二连通道272的第二连通口272a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4b,并该第二连通口272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该第三连通道273的第三连通口273a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22b,并该第三连通口273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及该第四连通道274的第四连通口274a连通该第八液体腔室22d,并该第四连通口273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

该第五连通道275的第五连通口275a连通该第五液体腔室24c,并该第五连通口271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该第六连通道276的第六连通口276a连通该第六液体腔室24d,并该第六连通口276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入口,该第七连通道277的第七连通口277a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22a,并该第七连通口277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及该第八连通道278的第八连通口278a连通该第七液体腔室22c,并该第八连通口278a系表示为该工作液体的出口。

该工作液体经过该第一连通道271的第一连通口271a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4a,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4a的工作液体穿过该第一连通单元2531流入该第三液体腔室22a,流入该第三液体腔室22a的工作流体随后从该第七连通道277的第七连通口277a流出,同时另一工作液体经过该第二连通道272的第二连通口272a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24b,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24b的工作液体穿过该第二连通单元2532流入该第七液体腔室22c,流入该第七液体腔室22c的工作流体随后穿过该第八连通道278的第八连通口278a流出。

且另一工作液体经过该第五连通道275的第五连通口275a流入该第五液体腔室24c,流入该第五液体腔室24c的工作液体穿过该第四连通单元2534流入第四液体腔室22b,流入该第四液体腔室22b的工作流体随后从该第三连通道273的第三连通口273a流出,同时另一工作液体经过该第六连通道276的第六连通口276a流入该第六液体腔室24d,流入该第六液体腔室24d的工作液体穿过该第三连通单元2533流入该第八液体腔室22d,流入该第八液体腔室22d的工作流体随后穿过该第四连通道274的第四连通口274a流出。如此,本实施例同样也能够达成将该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传导至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然后进行辐射散热。

如图7d、图7e所示,在一替代实施例中,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体腔室24a、24b、22a、22b、24c、24d、22c、22d分别设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243、244、223、224、246、247、226、227,该第一、二、五、六流道243、244、246、247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下液体腔室24的下侧,该三、四、七、八流道223、224、226、227弯绕形成在该基板25相对该上液体腔室22的上侧,导引该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

如图7f、图7g所示,凭借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243、244、223、224、246、247、226、227(如图7d、图7e)的设置,以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体腔室24a、24b、22a、22b、24c、24d、22c、22d(如图7d、图7e)流动的时间,同样能够延长工作液体与该顶板21及该底板23的热交换时间。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更包含一第三泵(未绘示)及一第四泵(未绘示),该第一泵261可以设置在该第一、三液体腔室24a、22a的一容置槽内,该第二泵262可以设置在该第二、七液体腔室24b、22c内,该第三泵可以设置在该第五、四液体腔室24c、22b内,该第四泵可以设置在该第六、八液体腔室24d、22d内,如此,可以带动该工作液体流动。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