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音响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0477发布日期:2018-07-31 23:31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音响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音响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散热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车载音响中,是车载音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散热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内,应具备良好的散热能力,如今,车载音响中使用较多的散热系统为单一的散热片,且形状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只能满足在既定条件下的散热要求。

传统的散热片,一般为单一的散热片,散热系统由功放支架、散热片和中框组成,在散热片上增加散热筋,对应在中框上增加散热孔来提高散热能力,在散热测试时,主要有如下问题:散热系统散热能力不足,未达到测试要求就开始启动保护,显然,结构简单的单一散热片的散热效果远远达不到目前车载音响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最大限度地加大热接触面积,实现散热效果最优化的车载音响散热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车载音响散热系统,包括车载音响中框和功放支架,所述车载音响中框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功放支架设置在第一散热片上。

优选的,所述中框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第一散热片设置在侧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片设置在底面上,通过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组合方式,提高散热系统的整体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底面开设有散热孔,所述侧面开设有散热洞,有效保证空气畅通,增强自然对流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通过铆接点连接,形成组合式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片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散热筋和折弯筋,最大限度的加大热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底面开设有与散热筋和折弯筋对应的通风孔,加强自然对流能力。

优选的,所述散热筋为圆弧形,热接触面积较大,散热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片上设置有鳍片,便于将功放IC的热量散出。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片为挤压成型铝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为冲压成型铝散热片,第一散热片的鳍片方向与机器安装的散热方向平行,决定了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无法用单一工艺实现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组合成L型状,所述第一散热片的重量大于第二散热片的重量,L型状的组合方式既能保证鳍片和散热筋分布的方向,也能最大限度地加大热接触面积,实现散热效果最优化,第二散热片的重量大于50g,达到耗热25瓦特以上,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提高功放IC的散热效果,且在车载音响中框的底面开设有散热孔,侧面开设有散热洞,有效保证空气流通,增强自然对流散热效果,提高散热能力,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的组合方式保证鳍片和散热筋分布的方向,也能最大限度地加大热接触面积,实现散热效果最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车载音响中框;2为功放支架;3为第一散热片;31为铆接点;4为第二散热片;5为散热孔;6为散热洞;7为散热筋;8为折弯筋;9为通风孔;10为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车载音响散热系统, 包括车载音响中框和功放支架,所述车载音响中框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功放支架设置在第一散热片上,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功放IC与第一散热片贴合更好,使用功放支架压紧功放IC至第一散热片,以便减小功放IC与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热阻,保证功放产生的热量有效地传递至出去,其中,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通过铆接点连接,形成组合式散热片,呈L型状,增加了热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片的重量大于50g,达到耗热25瓦特以上,第一散热片的重量要略大于第二散热片的重量,在整体结构上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二:如图1、2所示,一种车载音响散热系统, 包括车载音响中框和功放支架,所述车载音响中框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功放支架设置在第一散热片上。

本实施例中,中框包括底面和侧面,第一散热片设置在侧面上,第二散热片设置在底面上,通过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铆接点连接方式,提高散热系统的整体散热效果。

在中框的底面开设有散热孔,侧面开设有散热洞,有效保证空气畅通,增强自然对流散热效果。

实施例三:如图3、4所示,一种车载音响散热系统, 包括车载音响中框和功放支架,车载音响中框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功放支架设置在第一散热片上,中框包括底面和侧面,第一散热片设置在侧面上,第二散热片设置在底面上,底面开设有散热孔,侧面开设有散热洞,有效保证空气畅通,增强自然对流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片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散热筋和折弯筋,最大限度的加大热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且底面开设有与散热筋和折弯筋对应的通风孔,加强自然对流能力,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筋为圆弧形,热接触面积较大,散热效果好,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筋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并对圆弧形进行限制。

第一散热片上设置有鳍片,便于将功放IC的热量散出,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应使鳍片的分布方向与机器安装的散热方向平行,由于侧面设有散热洞,此处散热洞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散热洞使得第一散热片近乎外露,有效保证空气流通,增强自然对流散热效果。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一散热片为挤压成型铝散热片,第二散热片为冲压成型铝散热片,第一散热片的鳍片方向与机器安装的散热方向平行,决定了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无法用单一工艺实现一体成型,变成单一的“L”型散热片。通过铆接点将两个不同工艺成型的散热片组合在一起,组合式的散热片既能保证鳍片和散热筋分布的方向,也能最大限度地加大热接触面积,实现散热效果最优化。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