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结构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3145发布日期:2018-07-31 22:1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结构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是一种可以输出图像或感触信息的设备,包括电视机、显示器及广告机等。显示设备一般包括显示组件及后壳,后壳扣设在显示组件的背部,后壳内容置显示设备的电器元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功能的丰富,显示设备一般设置有多种接口端子,例如av接口、usb接口和网络接口等,以便和其他的外部设备连接。

显示设备中接口端子一般直接外露在显示设备外部,接口端子内容易进入灰尘,从而导致功能失效。为避免接口端子内进入灰尘,现有的显示设备在接口端子处设置有盖体,盖体在接口端子不使用时遮挡接口端子,从而避免接口端子功能实现。

现有的盖体一般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与后壳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接口端子时将盖体拆下,然而这种盖体容易丢失,实际使用效果差,浪费材料。另一种盖体采用转轴与后壳连接,盖体可以通过转轴相对外壳转动,从而打开或遮挡接口端子。这种结构可以避免盖体丢失,但是盖体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大,不利于显示设备的超薄设计。而且转轴为圆形,不利于盖体与后壳的装配,盖体与后壳之间的间隙较大,影响显示设备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壳体结构,该壳体结构中盖体与外壳的配合间隙小,结构紧凑。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壳体结构,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向内凹陷形成具有开口的槽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

盖体,所述盖体的一端凸设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当所述盖体处于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时,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端面卡接;当所述盖体处于关闭所述开口的第二位置时,所述盖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

其中,所述转动部整体呈l型,所述转动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的一端与所述盖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连接,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盖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部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部的端部向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凸设有抵接部,当所述盖体处于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端面抵接。

其中,所述第二部的两端凸设有导向部,所述外壳的底面在所述第一通孔外周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盖体开关过程中,所述导向部沿所述导向斜面移动。

其中,所述盖体的另一端的内表面凸设有卡接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卡接孔,所述盖体关闭所述开口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孔卡接。

其中,所述外壳环绕所述开口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第一台阶面、连接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低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的高度差为所述盖体的厚度。

其中,所述槽体的顶部和前侧贯穿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盖体为l型,所述盖体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转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上。

其中,所述第二板的内表面凸设有凸起,所述第二台阶面在所述凸起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配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中盖体与外壳的配合间隙小,结构紧凑,提高显示设备的美观度。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组件,还包括上述的壳体结构,所述外壳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

其中,所述槽体内设置有第二通孔,接口端子由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槽体内。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及显示设备。本发明中的壳体结构中,盖体与外壳之间通过转动部和第一通孔的配合实现转动连接,不需要设置转轴,盖体所需的安装空间减小,盖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较小,使得壳体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壳体结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壳体结构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壳体结构打开状态的剖视图一;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壳体结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一;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外壳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是图8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外壳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壳体结构打开状态的剖视图二;

图13是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壳体结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二;

图15是图1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外壳;11、槽体;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3、卡接孔;114、凹槽;121、第一台阶面;122、连接面;123、第二台阶面;124、导向斜面;

2、盖体;21、第一板;211、转动部;2111、第一部;2112、第二部;2113、导向部;2114、抵接部;22、第二板;221、卡接部;222、凸起;

3、显示组件;4、接口支架;5、主板;

a、卡接部的转动中心;b、卡接部的转动轨迹;f、卡接部所受的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可以为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或广告机等。如图1所示,显示设备包括显示组件3及后壳,显示组件3主要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屏。后壳扣设在显示模组的后侧,后壳与显示模组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置主板5、接口支架4等部件,接口支架4用于固定显示设备内的接口端子,主板5用于控制显示设备内的显示组件3显示。

为使接口端子外露于显示设备外,以便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与外部设备连接,显示设备还设置有壳体结构。具体地,如图2所示,壳体结构包括外壳1和盖体2。本实施例中,外壳1即为显示设备的后壳。外壳1向内凹陷形成具有开口的槽体11,槽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12,显示设备内部的接口端子通过第二通孔112伸入到槽体11内。为方便用户将数据线与槽体11内的接口端子插入或拔出,槽体11的顶面和前侧贯穿形成开口,即槽体11的两侧均设置有开口。相应的,盖体2整体呈l型,包括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第一板21遮挡槽体11的顶面,第二板22遮挡槽体11的前侧,从而遮挡开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槽体11也可以仅在一侧设置有开口,盖体2相应的为板体结构,只要能够遮挡开口即可。

盖体2的第一板21与外壳1转动连接,第二板22与外壳1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当用户需要使用该槽体11内的接口端子时,将盖体2相对外壳1转动一定角度以打开槽体11的开口,使得槽体11内的接口端子外露,方便用户与外部设备连接。此过程中,盖体2始终与外壳1连接,避免盖体2丢失。当用户不需要使用接口端子时,如图3所示,转动盖体2,使得盖体2的另一端与外壳1连接,从而关闭槽体11的开口,盖体2遮挡接口端子,避免接口端子内进入灰尘而失效。

为提高壳体结构的紧凑性,相对于传统的转轴式连接,本实施例中盖体2与外壳1采用无转轴式转动连接,使得盖体2与外壳1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小,盖体2关闭后,盖体2与外壳1之间的缝隙小,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美观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板21远离第二板22的一端凸设有转动部211,外壳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1,转动部211伸入第一通孔111内,且当盖体2处于打开开口的第一位置时,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的内端面卡接,以便维持盖体2相对外壳1的打开的状态;当盖体2处于关闭开口的第二位置时,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解除卡接状态,且第二板22远离第一板21的一端与外壳1卡接固定。

为实现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在未设置转轴的情况下实现转动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转动部211整体呈l型,转动部211包括第一部2111和第二部2112,第一部2111的一端与第一板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部2112连接,第二部2112和第一板21分别位于第一部2111的两侧。当盖体2处于打开槽体11的开口的第一位置时,即图4所示位置,第二部2112远离第一部2111的端面与第一通孔111的一个侧壁抵接,第一部2111远离第二部2112的端面与第一通孔111相对的另一侧的侧壁抵接,从而使转动部211与外壳1上的第一通孔111卡接,以便固定盖体2,使得盖体2保持打开的状态。为避免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脱离,第二部2112的端部向远离盖体2的一侧凸设有抵接部2114,当盖体2打开开口时,抵接部2114与第一通孔111的内端面抵接,从而限制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脱离。

如图2和图5所示,为提高显示设备外观的整体性,外壳1环绕开口设置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第一台阶面121、连接面122和第二台阶面123,第二台阶面123低于第一台阶面121,第一通孔111设置于第二台阶面123上,且第一台阶面121和第二台阶面123的高度差为盖体2的厚度,使得在盖体2关闭时,盖体2与外壳1的表面平齐,提高壳体结构外观的完整性。

如图6和图7所示,当盖体2处于关闭开口的第二位置时,即图6所示位置,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解除卡接状态。其中,第一部2111与第一通孔111远离槽体11的一侧的侧壁抵接,第二部2112则伸入到外壳1的下方,并与第一通孔111的内端面抵接。

为避免盖体2与槽体11脱离,第二板22远离第一板21的端部凸设有卡接部221,外壳1在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接孔113,当盖体2处于关闭开口的第二位置时时,卡接部221与卡接孔113卡接,从而将盖体2的位置固定。

本实施例中,盖体2与外壳1通过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的配合实现转动连接,未设置转轴,且盖体2在开合过程中,盖体2会随着转动升降,改变与外壳1配合的表面,使盖体2无论在打开或是闭合状态都能够与外壳1进行面配合,面配合更加稳定。

为使转动部211在盖体2关闭开口时能够与第一通孔111保持稳定的配合关系,卡接孔113设置于槽体11的底面上,卡接部221由第二板22的内侧向槽体11内凸设后向下弯折形成。如图6所示,当卡接部221与卡接孔113配合时,卡接孔113的侧壁对卡接部221施加向后的力,即卡接部221所受的力f的方向向后,从而使得第一部2111始终与第一通孔111的后侧侧壁抵接,提高盖体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在盖体2打开的过程中,卡接部221的转动中心a为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的后侧侧壁的接触点,卡接部221的转动轨迹b为以转动中心为圆心的弧线。第二板22与外壳1采用插入式的卡接结构,卡接部221的长度较短,方便旋转插入,且能够避免传统的卡接悬臂过长导致的卡接部221在以沿卡接部221的运动轨迹b转动时与外壳1发生干涉,从而减小盖体2与外壳1的配合空间。

为提高盖体2与外壳1连接的稳定性,第一板21上可以设置有多个转动部211,外壳1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111,且多个转动部211中至少一个设置有抵接部2114,以便限制盖体2的开合角度。如图8-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转动部211的数量为三个,位于中间的转动部211上设置有抵接部2114。为使盖体2在打开过程中,转动部211始终与外壳1接触,位于两侧的转动部211上设置有导向部2113,外壳1的底面在第一通孔111外周设置有导向斜面124,盖体2开关过程中,导向部2113沿导向斜面124移动。为提高导向部2113与导向斜面124的配合效果,导向部2113可以为圆柱形。转动部211转动时,圆柱形的导向部2113能够很好地沿导向斜面124移动,使得盖体2在开合过程中依然能够与外壳1有良好的配合,盖体2不会与外壳1脱离。图8-图10为盖体2关闭开口时转动部211的状态示意图。图11为盖体2打开开口时转动部211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打开盖体2的过程中,设置有导向部2113的转动部211与外壳1的配合过程与设置有抵接部2114的转动部21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转动过程中导向部2113沿导向斜面124移动,并在盖体2完全打开后,即图12所示状态,导向部2113与外壳1的背面抵接,可以防止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脱离。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盖体2关闭时,导向部2113沿导向斜面124移动,使得转动部211与第一通孔111脱离卡接状态,从而将第二板22上的卡接部221与卡接孔113卡接配合。

为提高盖体2关闭时盖体2与外壳1的连接效果,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二板22的内表面凸设有凸起222,第二台阶面123在凸起22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14,凸起222和凹槽114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二板22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凸起222,外壳1对应设置有两个凹槽114,当盖体2关闭时,两侧的凸起222分别与对应的凹槽114配合,提高盖体2与外壳1的连接效果,避免盖体2因振动等原因而与外壳1脱离。打开盖体2时,仅需对盖体2施加斜向上的力,方便操作。为提高手感,凸起222可以设置有半圆柱形,使得凸起222与凹槽114的卡接阻力小,方便开合,手感好。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