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盖构造以及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8447发布日期:2019-04-12 23:3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电池盖构造以及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7年9月13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17-175951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被援引至本申请说明书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便携式终端等电子设备的电池盖构造以及具备该电池盖构造的便携式终端。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2-178317号公报所记载那样,已知便携式电子设备被构成为,用电池盖以可开合的方式来堵塞被设置在设备壳体的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

这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池盖构造成为,电池盖具备外盖、内盖、防水密封件的构造,其中,所述外盖覆盖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所述内盖被设置在该外盖的内表面,所述防水密封件被设置在该内盖的外周、并且压接在电池收纳部的内壁面。



技术实现要素:

作为这样的电池盖构造,由于电池收纳部的内壁面和电池盖的内盖被形成为四角形状,因此在将电池盖的内盖插入到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并将防水密封件夹在电池收纳部的内壁面与电池盖的内盖之间时,位于角区域的防水密封件比位于边部的直线区域的防水密封件容易延伸。

因此,作为该电池盖构造,防水密封件容易劣化、且缺乏耐久性,因而无法长时间确保防水密封件的防水性,进而会产生因电池盖的开合而导致的防水密封件的更换寿命变短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所要解決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密封件的耐久性并长时间确保防水性的电池盖构造以及具备该电池盖构造的便携式终端。

本发明的电池盖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池收纳部,其在箱体的一面侧设置有电池插卸口;电池盖,其以可开合的方式堵塞所述电池插卸口;密封件,其被插装在所述电池盖的周围或所述电池插卸口的周围所设置的槽中,并通过所述电池盖来密闭所述电池收纳部,朝向被插装在所述槽中的所述密封件的侧压力被设定为,所述密封件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

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收纳部,其在箱体的一面侧设置有开口部;盖部件,其以可开合的方式堵塞所述开口部;密封件,其被插装在所述盖部件的周围或所述开口部的周围所设置的槽中,并通过所述盖部件来密闭所述收纳部,朝向被插装在所述槽中的所述密封件的侧压力被设定为,所述密封件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密封件的耐久性并且长时间确保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式终端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背面图。

图3为从左侧观察图2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侧视图。

图4为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图4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a-a箭头方向上观察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图4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拆下了电池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中的(a)以及图7中的(b)为表示图4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电池盖,图7中的(a)为表示其背面侧的立体图、图7中的(b)为表示其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8中的(a)以及图8中的(b)为表示将图5所表示的电池盖的框状部装配在电池收纳部内的中框的状态,图8中的(a)为由截面来表示将框状部装配在中框内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8中的(b)为由截面来表示将框状部装配在中框内的中途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9为表示图5所表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电池收纳部的中框的放大立体图。

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为表示图9所表示的电池收纳部的中框的内周面压接防水密封件的状态,图10中的(a)为其背面图,图10中的(b)为位于该中框的角区域的圆弧部的防水密封件的压接状态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中的(b)来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式终端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该便携式终端具有作为终端主体的设备壳体1。该设备壳体1被形成为,在纵向(图1中为上下方向)上长的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

如图1~图5所示,作为该设备壳体1,上边侧的大致一半被形成为宽幅部1a,下边侧的大致一半被形成为狭幅部1b,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毽子板形状。即,上边侧的宽幅部1a被形成为,与其纵向正交的横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比下边侧的狭幅部1b的横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长(宽)。

此外,该设备壳体1被构成为,如图1~图5所示,具有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并且在它们的内部组装有模块(未图示)。上部壳体2被构成为,如图1及图3所示,与设备壳体1同样地,被形成为具有上边侧的宽幅部和下边侧的狭幅部的大致毽子板形状,并且其外周的侧面部被安装在下部壳体3上。

在该情况下,上部壳体2的作为上表面的表面的上边侧的宽幅部如图1及图5所示,在其大致整个区域设置有显示部4。此外,在上部壳体2的表面的下边侧的狭幅部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有按键操作部5。显示部4为,液晶显示面板、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平面型的显示面板,并且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

该显示部4被构成为,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与被设置在上部壳体2的表面的显示窗口部4a对应的状态下配置于上部壳体2内,并且所显示出的信息通过显示窗口部4a从上部壳体2的上方可见。按键操作部5具备数字键、光标键、功能键等便携式终端所需的各种按键。在该情况下,按键操作部5在其上边的中间部配置有上表面触发键5a。

下部壳体3被构成为,如图2~图4所示,与上部壳体2同样地,被形成为具有上边侧的宽幅部和下边侧的狭幅部的大致毽子板形状,并且其外周的侧面部被安装在上部壳体2上。在位于该下部壳体3的上边部侧的宽幅部的作为下表面的背面设置有光学读取部6。

该光学读取部6如图2~图5所示,具备激光读取部和摄像部(均未图示),并且它们被容纳在读取突起部6a内,所述读取突起部被设置为,在位于下部壳体3的宽幅部的上边部侧的背面呈箱型形状突出。在该情况下,读取突起部6a中设置有与激光读取部对应的第1窗口部6b和与摄像部对应的第2窗口部6c。

由此,光学读取部6被构成为,如图2~图5所示,激光读取部通过使激光光线从读取突起部6a的第1窗口部6b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射出,并接收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来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此外,该光学读取部6被构成为,摄像部通过第2窗口部6c来拍摄由激光读取部所读取的物品的图像。

此外,在设备壳体1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即位于宽幅部1a与狭幅部1b的边界部侧的宽幅部1a的两侧部,如图1~图5所示,分别设置有侧面触发键8。这些侧面触发键8以及按键操作部5的上表面触发键5a是用于执行光学读取部6的读取动作的部件。

而且,位于该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的狭幅部1b如图2~图5所示,被电池盖10覆盖的电池收纳部11对应于按键操作部5而设置。该电池收纳部11是对充电池12进行收纳的部件,并且在与被设置在设备壳体1的狭幅部1b的按键操作部5对应的状态下,被设置在设备壳体1的狭幅部1b的内部,并通过被设置在设备壳体的背面的电池插卸口11a向背面侧开放。

在该情况下,在位于电池收纳部11与光学读取部6之间的下部壳体3的背面,如图2以及图4所示,设置有用于将以可开合的方式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盖10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下部壳体3上的一对安装杆13。即,一对安装杆13被设置在设备壳体1的两侧部所设置的侧面触发键8的附近。这一对安装杆13被构成为,通过旋转操作这一对安装杆13,从而能够使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边缘部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卡止在下部壳体3的背面。

由此,电池盖10被构成为,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在以可开合的方式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的状态下,使上边部的边缘部被一对安装杆13卡止,从而在从电池收纳部11的下边部侧越过后述的下表面触发键20的状态下,被安装在下部壳体3的背面。此外,该电池盖10被构成为,在其下边部侧的端部设置有支点突起部10a,并以该支点突起部10a作为支点来进行旋转,从而对电池收纳部11进行开合。

另外,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的狭幅部1b,如图1~图4所示,设置有能够由用户的一只手来拿持跨及到设备壳体1的第1面即表面和位于其相反侧的第2面即背面的握持部14。该握持部14被构成为,能够通过用户的一只手以用户的一只手的母指f1盖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的拿持方式来拿持。

即,该握持部14如图1~图4所示,由设备壳体1的狭幅部1b即上部壳体2的狭幅部、下部壳体3的狭幅部、下部壳体3的电池盖10构成。在该情况下,握持部14的上部壳体2的狭幅部和下部壳体3的狭幅部的各侧面部被形成为,使用户以上述的拿持方式拿持握持部14的手自然地弯曲的圆弧状的弯曲面。此外,下部壳体3的电池盖10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

由此,握持部14被形成为,如图1~图4所示,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在用户用母指f1盖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时,用户的其他的手指f2~f5自然地弯曲并围绕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形状。

因此,握持部14如图1~图4所示,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以用户用母指f1盖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在用户用一只手来保持设备壳体1之际,使用户的拿持手适应,从而无论用户的手的大小,都能够形成为用户易于用单手来握住的形状。

此外,该握持部14中的、位于背面的电池盖10如图2~图5所示,设置有在以用户让母指f1盖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让用户用一只手来保持设备壳体1之际,在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凸出成具有凸起的形状的凸出部15。

在该情况下,凸出部15如图2~图5所示,具有山形状的头顶部15a,所述头顶部15a是在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以用户让母指f1盖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用户用一只手来保持握持部14之际,位于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该头顶部15a被形成为,位于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并且沿着食指f2与中指f3的屈曲形状呈弯曲状连续。

即,该头顶部15a被形成为,如图2~图5所示,在与设备壳体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上沿着食指f2与中指f3的屈曲形状呈弯曲状连续,并且该连续的在横向上的中间部呈朝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最大地突出,并且随着从横向的中间部起朝向横向的两侧,突出长度逐渐变小。此外,该凸出部15具备作为头顶部15a的一侧的尾部的第1搭指区域17、和作为头顶部15a的另一侧的尾部的第2搭指区域18。

第1搭指区域17如图2~图5所示,是在用户以上述的拿持方式拿持握持部14之际,供食指f2压靠的斜面,并且被形成为,从电池盖10的上边部侧起朝向头顶部15a呈陡峭的倾斜面。第2搭指区域18为,用户以上述的拿持方式拿持握持部14之际,供中指f3~小指f5压靠的斜面,并且被形成为,从头顶部15a起朝向电池盖10的下边侧呈平缓地倾斜的倾斜面。

即,第1搭指区域17被形成为,如图2~图5所示,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在用户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时,以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朝向电池盖10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而压靠的方式配置的那样的倾斜面。

该第1搭指区域17被形成为,如图2~图5所示,从位于电池盖10的上边侧的上边部起朝向头顶部15a以大角度而立起的倾斜面。此外,该第1搭指区域17被形成为,沿着在与设备壳体1的纵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连续的头顶部15a弯曲成与食指f2的屈曲状态对应的圆弧状。

因此,该凸出部15被构成为,如图2~图5所示,在用户以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拿持握持部14之际,以用户的食指f2呈沿着第1搭指区域17的弯曲而屈曲的形状,该食指f2的指腹压靠在第1搭指区域17,在该状态下将第1搭指区域17引向设备壳体1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

另一方面,第2搭指区域18被形成为,如图2~图5所示,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用户以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拿持握持部14时,用户拿持的手的其他的手指f3~f5的各指腹使握持部14的电池盖10按向设备壳体1,并且用户的中指f3~小指f5在排列的状态下自然弯曲那样的弯曲面。

即,该第2搭指区域18被形成为,如图2~图4所示,从头顶部15a起朝向电池盖10的下边侧平缓地倾斜的弯曲面。由此,该第2搭指区域18被形成为,在用户以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从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拿持握持部14时,以食指f2以外的手指f3~f5在并排且自然的状态下弯曲的方式,朝向电池盖10的背面侧呈凸状的平缓的弯曲形状。

而且,该设备壳体1如图1~图5所示,握持部14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为轴,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该设备壳体1被构成为,在用户拿持握持部14之际,用户无论用右手还是左手均同样拿持。

但是,在电池盖10的上边部所设置的凸出部15的第1搭指区域17被构成为,如图5所示,以配置在下部壳体3上所设置的盖保持部23的背面的方式保持。即,该盖保持部23与第1搭指区域17大致相同形状凸起而形成。在该盖保持部23的内部,对应于第1搭指区域17而设置有下表面触发键20。

该下表面触发键20如图5所示,与按键操作部5的上表面触发键5a以及侧面触发键8同样地,是用于执行由光学读取部6进行的读取动作的部件。该下表面触发键20具备开关主体20a、操作按钮20b、开关保持部20c。

即,该下表面触发键20的开关保持部20c如图5所示,在被配置在对应于第1搭指区域17的盖保持部23内的状态下,被安装在盖保持部23的内表面。开关主体20a被构成为,在与第1搭指区域17的倾斜面平行倾斜的状态下,保持在开关保持部20c上,在该状态下与设备壳体1的宽幅部1a内所设置的电路基板22电连接。

操作按钮20b如图5所示,为被按压部,与第1搭指区域17的倾斜面平行倾斜的状态下配置在开关主体20a上,并穿过盖保持部23上所设置的按钮孔23a,被配置在电池盖10的第1搭指区域17中所设置的按钮插入孔21内。由此,操作按钮20b被构成为,在从设备壳体1的外部被按压操作之际,使开关主体20a进行开启工作。在该情况下,操作按钮20b在未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下被配置在第1搭指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

因此,下表面触发键20被构成为,如图5所示,在用户单手拿持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之际,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呈屈曲的形状,食指f2的指腹在第1搭指区域17中沿着该弯曲而压靠在第1搭指区域17,即使在该状态下将凸出部15引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食指f2的指腹也不会按压到操作按钮20b,开关主体20a也不会进行开启工作。

此外,该下表面触发键20被构成为,如图5所示,在用户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且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呈屈曲的形状、并且该食指f2的指腹在第1搭指区域17中沿着该弯曲而压靠在第1搭指区域17的状态下,食指f2的指腹将凸出部15引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从而当食指f2的指腹强力按压到按钮插入孔21时,食指f2的指腹按压到操作按钮20b而使开关主体20a进行开启工作。

另一方面,电池盖10被形成为,如图5~图8中的(b)所示,其外形大于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该电池盖10被构成为,以其下边侧的端部所设置的支点突起部10a作为支点进行开合。即,该电池盖10被构成为,其下边侧的支点突起部10a插入电池收纳部11内的下边部侧,以该差入了的支点突起部10a作为支点进行旋转来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

在该情况下,电池收纳部11如图8中的(a)、图8中的(b)以及图9所示,在其内部沿着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的周围设置有中框24。电池盖10的内表面如图7以及图8所示,沿着中框24的内周而设置有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的框状部25。在该框状部25的外周面的下部,遍及全周而设置有供防水密封件26插装的槽部25a。

防水密封件26如图7中的(b)、图8中的(a)以及图8中的(b)所示,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环状。即,该防水密封件26被构成为,其截面被形成为圆形状,并且在电池盖10覆盖电池收纳部11并且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压接到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

在该情况下,被设置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槽部25a被形成为,如图8中的(a)以及图8中的(b)所示,电池盖10的平面方向上的内部的长度(宽度)短于防水密封件26的截面形状的直径。因此,防水密封件26被构成为,在被插装在框状部25的槽部25a内之际,防水密封件26的一部分从框状部25的槽部25a内向外部突出。

此外,该槽部25a的在电池盖10的平面方向上的内部的长度(宽度)被形成为,如图8中的(a)以及图8中的(b)所示,角区域窄于槽部25a的作为边部的直线区域。因此,防水密封件26成为,从角区域的槽部25a内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长度长于作为边部的直线区域。由此,防水密封件26被形成为,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侧压力在角区域大于在直线区域。

此外,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被形成为,如图7中的(b)以及图9所示,与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随着远离支点突起部10a而逐渐变长的折扇形状。此外,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被形成为,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上边部朝向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方向平缓地突出并弯曲的弯曲部25c、24c。

由此,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如图7中的(b)以及图9所示,在框状部25插入至中框24内而配置的状态下,其整体被形成为大致五角形状。因此,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全部成为钝角。在该情况下,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和与其对应的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分别被形成为彼此为相同曲率的圆弧部24b、25b。

因此,防水密封件26被构成为,如图7中的(b)、图9、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被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且压接在中框24的内壁面24a之际,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各圆弧部24b、25b间的位置的防水密封件26的延伸被抑制。

此外,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的防水密封件26被设定为,如图7中的(b)、图9、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4b的侧压力大于,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以外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即位于框状部25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

即,防水密封件26如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4b间的位置的压缩量大于,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之间的位置的压缩量。

例如,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4b之间的位置的压缩量约为0.2mm,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之间的位置的压缩量为0.15mm。

由此,防水密封件26被构成为,如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在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圆弧部25b、24b间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大于,各圆弧部25b、24b间以外的位置、即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的侧压力,从而提高防水密封件26的耐久性,进而长时间确保防水密封件26的防水性。

此外,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被设置有如图8中的(a)以及图8中的(b)所示,从中框24的底部侧朝向电池插卸口11a侧逐渐变大的起模斜度θ。该起模斜度θ被形成为,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中框24的作为上边部的弯曲部24c侧的倾斜角度大于,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侧的倾斜角度。例如,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侧的起模斜度θ被设计为约3度的角度,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中框24的上边侧的弯曲部24c的起模斜度θ被设置为约7度的角度。

由此,电池盖10被构成为,如图7中的(a)~图10中的(b)所示,在以其支点突起部10a作为支点来旋转电池盖10、且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通过起模斜度θ而使防水密封件26相对于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摩擦阻力随着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而逐渐被抑制得较小。

在该情况下,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边缘部如图8中的(a)以及图8中的(b)所示,设置有倒角部24d。由此,该倒角部24d被构成为,在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使从框状部25的槽部25a内向外部突出的防水密封件26良好地引导并插入至中框24内。

接下来,对这样的便携式终端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下,首先,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安装电池盖10,并覆盖被设置在设备壳体1的狭幅部1b的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此时,使电池盖10的下边部的支点突起部10a装配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下边侧的内周部,并以该装配了的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作为支点来旋转电池盖10。

这样一来,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从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侧的下边部朝向上边侧逐渐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此时,被设置在框状部25的槽部25a内并向外部突出的防水密封件26朝向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远离支点突起部10a侧的下边部的上边侧依次压接的同时,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

在该情况下,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被形成为大致五角形状,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各自被形成为圆弧部25b、24b。因此,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24b间的位置的防水密封件26的延伸受到各圆弧部25b、24b抑制。由此,位于各角区域间的位置的防水密封件26的截面形状的缩小被各圆弧部25b、24b的圆弧抑制得较小。

此外,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的防水密封件26通过压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4b的侧压力被设定为大于,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以外的位置、即框状部25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从而使防水密封件26压接成大致均匀,因此提高耐久性,进而长时间确保防水性。

即,该防水密封件26通过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4b之间的位置的压缩量被设定为大于,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边部与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边部之间的位置的压缩量,从而防水密封件26遍及其全周而被压缩成大致均匀,因此耐久性得到提高,从而可长时间确保防水性。

在该情况下,电池盖10在框状部25被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以电池盖10的下边部的支点突起部10a作为支点来进行开合,从而以电池盖10的下边部的支点突起部10a为中心进行旋转,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从支点突起部10a侧的下边部朝向上边侧逐渐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因此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顺畅且良好地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

此外,通过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被形成为,与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随着远离支点突起部10a而逐渐变长的折扇形状,从而在电池盖10以电池盖10的下边部侧的支点突起部10a为中心进行旋转,且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防水密封件26随着电池盖10的旋转,从支点突起部10a侧的下边部朝向上边侧依次压接在中框24的内壁面24a上。

此外,通过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被形成,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上边部朝向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方向平缓地突出并弯曲的弯曲部25c、24c,从而处于位于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方向上的框状部25的弯曲部25c的防水密封件26在与其对应的中框24的弯曲部24c的内表面沿着其弯曲压接。

该情况下,通过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上,以从该底部侧朝向电池插卸口11a侧依次扩大的方式设置起模斜度θ,从而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通过中框24的内壁面24a上的起模斜度θ来抑制防水密封件26相对于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摩擦阻力,因此可防止防水密封件26的扭转、切断。

此时,通过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上所设置的起模斜度θ被形成为,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侧的倾斜角度小、且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上边部的弯曲部24c的倾斜角度大,从而在将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防水密封件26相对于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中框24的弯曲部24c的摩擦阻力被抑制得较小。

由此,防止防水密封件26的扭转、切断,并且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良好地插入到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该情况下,通过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边缘部设置有倒角部24d,从而在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通过倒角部24d来引导被设置在框状部25的外周的防水密封件26顺畅且容易地进行插入。

因此,电池盖10在通过防水密封件26来确保防水性的状态下,以第1搭指区域17的延长部17a配置在下部壳体3的盖保持部23上的方式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此时,使电池盖10上所设置的按钮插入孔21对应于盖保持部23的按钮孔23a,并使下表面触发键20的操作按钮20b穿过该按钮孔23a而插入至电池盖10的第1搭指区域17中所设置的按钮插入孔21中。在该情况下,操作按钮20b在未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下被配置在第1搭指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内。

此外,此时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边缘部对应于被设置在下部壳体3的背面的一对安装杆13上。因此,通过对这一对安装杆13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利用一对安装杆13使电池盖10的上边部的边缘部按压并卡止在下部壳体3的背面。由此,电池盖10在越过下表面触发键20的状态下覆盖电池收纳部11,从而安装在下部壳体3的背面。

在使用这种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下,用户一只手握住电池盖10所处的位置的握持部14来保持设备壳体1。即,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用户以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并用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来用一只手拿持握持部14。

此时,母指f1配置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的按键操作部5上,并且在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配置具有凸起的形状的凸出部15的头顶部15a,在该状态下食指f2的指腹压靠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的电池盖10的凸出部15的第1搭指区域17,其他的手指f3~f5的各指腹配置在凸出部15的第2搭指区域18上。

在该状态下,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用户以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并用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来使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的指腹压靠在电池盖10的凸出部15的第1搭指区域17的倾斜面,在该状态下,该拿持手的食指f2被拉动使得第1搭指区域17被引向凸出部15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

在该情况下,食指f2的指腹压靠在电池盖10的凸出部15的第1搭指区域17的倾斜面,并引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时,食指f2在第1搭指区域17中以自然的状态沿着其弯曲而屈曲并压靠在第1搭指区域17中。

此时,即使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在第1搭指区域17中呈沿着其弯曲而屈曲的形状而压靠在在第1搭指区域17,食指f2的指腹也不会深入到第1搭指区域17的按钮插入孔21中。因此,操作按钮20b不会被食指f2的指腹按压到,因此开关主体20a不会进行开启工作。

此外,此时为了让用户用母指f1来操作按键操作部5,用户以让母指f1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并用设备壳体1的旁侧延伸的其他的手指f2~f5来支撑设备壳体1的背面那样的拿持方式,使用户拿持的手的其他的手指f3~f5的各指腹压靠在凸出部15的第2搭指区域18上。在该状态下,指f3~f5在沿着第2搭指区域18的弯曲面而自然地弯曲的状态下进行排列并配置。

由此,在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与中指f3之间配置有具有凸起的形状的凸出部15的头顶部15a的状态下,以中指f3~小指f5包住凸出部15的第2搭指区域18的方式在自然地弯曲的状态下排列并配置在第2搭指区域18。因此,指f3~f5在第2搭指区域18中沿着其弯曲面而在稳定的状态下良好地配置。由此,用户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拿持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

如此,在用户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之际,握持部14被设置在设备壳体1的狭幅部1b、并且被形成为从握持部14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能够让用户用拿持的手可靠且良好地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并且让用户拿持的手适应握持部14。

此外,在用户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之际,握持部14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为轴而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从而无论用户是用右手,还是用左手,都能够可靠且良好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在该情况下,握持部14的下表面侧被形成为平缓地弯曲并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在用单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之际,使用户的拿持手适应握持部14。

如此,在用户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之际,母指f1不会遮盖显示部4就配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使母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良好地按键操作。

此外,在用户握住设备壳体1的握持部14之际,用户拿持的手的食指f2呈屈曲的形状,该食指f2的指腹在第1搭指区域17中沿着其弯曲而压靠在第1搭指区域17,并将第1搭指区域17引向设备壳体1的下边部侧即用户拿持的手侧的状态下,食指f2的指腹强力按压到按钮插入孔21时,下表面触发键20的操作按钮20b被食指f2的指腹按压到,从而使下表面触发键20的开关主体20a进行开启工作。

如此,当下表面触发键20进行开启工作时,被设置在设备壳体1的宽幅部1a的背面的光学读取部6被驱动,从而激光读取部使激光光线从读取突起部6a的第1窗口部6b射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并接受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来读取物品的条形码等。此外,此时光学读取部6的摄像部通过第2窗口部6c来对由激光读取部所读取出的物品的图像进行拍摄。

如此,根据该便携式终端,通过具备:在作为箱体的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设置有电池插卸口11a的电池收纳部11;以可开合的方式对电池插卸口11a进行堵塞的电池盖10;被插装在该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周围所设置的槽部25a中并利用电池盖10使电池收纳部11进行密闭的防水密封件26,向被插装在槽部25a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被设定为,防水密封件26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从而能够提高防水密封件26的耐久性并长时间确保防水性,

即,作为该便携式终端,通过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内表面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被设定为大于,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从而能够使防水密封件26大致均匀地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之间。因此,能够提高防水密封件26的耐久性,由此能够长时间确保防水性,并且即使反复开合电池盖10,也能够延长防水密封件26的更换寿命。

在该情况下,通过被设置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槽部25a的宽度被形成为,该槽部25a的角区域窄于直线区域,并通过向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被设定为,防水密封件26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从而能够使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压缩量大于,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压缩量。

因此,该便携式终端能够使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大于,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作为各边部的直线区域的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因此能够使防水密封件26在其全周大致均匀地压缩,由此能够提高防水密封件26的耐久性,从而能够长时间确保由防水密封件26实现的防水性。

在该情况下,作为该便携式终端,通过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和与其对应的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各角区域分别形成为圆弧部24b、25b,从而在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与防水密封件26一起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能够通过各圆弧部25b、24b的圆弧而使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分散来将位于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各角区域的圆弧部25b、24b间的位置的防水密封件26的延伸抑制得较小。

此外,作为该便携式终端,通过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上设置从电池收纳部11的底部侧朝向电池插卸口11a侧逐渐扩大的起模斜度θ,从而在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与防水密封件26一起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能够通过起模斜度θ来减轻防水密封件26相对于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与防水密封件26一起顺畅地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并且能够防止防水密封件26的扭转、切断。

此外,作为该便携式终端,通过电池盖10以被设置在其下边部侧的端部的支点突起部10a为中心进行旋转来对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进行开合,从而能够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从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侧朝向其相反侧逐渐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因此,能够使被设置在框状部25的外周的防水密封件26依次压接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的同时良好进行插入。

即,作为该便携式终端,在通过电池盖10以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至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能够随着电池盖10的旋转使防水密封件26从支点突起部10a侧的下边部朝向上边侧依次压接在中框24的内壁面24a上,因此能够顺畅且良好使框状部25插入中框24内。

在该情况下,作为该便携式终端,通过由被设置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槽部25a所包围的区域的形状以成为与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随着远离支点突起部10a而逐渐变长的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从而能够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外周和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内壁面24a形成为随着远离支点突起部10a而逐渐扩大的折扇形状。

因此,作为该便携式终端,在通过电池盖10以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能够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朝向从支点突起部10a侧逐渐扩大的方向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因此能够顺畅且良好地使框状部25插入中框24内,并且能够良好地防止防水密封件26的扭转、切断。

此外,作为该便携式终端,通过由被设置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的槽部25a所包围的区域的形状以成为在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端部处朝向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方向平缓地突出并弯曲的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从而能够在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端部处顺畅且可靠地压接防水密封件26,由此能够确保防水性。

即,作为该便携式终端,在通过电池盖10以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框状部25插入地中框24内之际,能够使处于位于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方向上的框状部25的弯曲部25c的防水密封件26在中框24的弯曲部24c的内表面沿着其弯曲依次压接,因此能够使防水密封件26顺畅且可靠压接在中框24的弯曲部24c,由此能够确保防水性。

而且,通过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的起模斜度θ被形成为,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侧的倾斜角度小、且远离支点突起部10a的端部侧的弯曲部24c的倾斜角度大,从而在将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之际,能够将防水密封件26相对于远离电池盖10的支点突起部10a的中框24的弯曲部24c的摩擦阻力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使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顺畅且良好地插入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内。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供防水密封件26插装的电池盖10的槽部25a的宽度形成为槽部25a的角区域窄于直线区域、且向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设定为防水密封件26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在电池盖10的周围与电池插卸口11a的周围之间设置间隙,且使该间隙形成为电池盖10和电池插卸口11a的角区域窄于直线区域,并且将向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设定为防水密封件26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

在该情况下,只要将供防水密封件26插装的槽部25a的槽宽跨及槽部25a的全周而形成为固定、且将从槽部25a内向外部突出的防水密封件26的突出长设为固定即可。若以此方式构成,通过将电池盖10的周围与电池插卸口11a的周围的间隙形成为,电池盖10和电池插卸口11a的角区域窄于直线区域,从而能够将向防水密封件26的侧压力设为防水密封件26的角区域大于直线区域,因此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电池盖10的框状部25设置供防水密封件26插装的槽部25a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若未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设置起模斜度θ,而在电池收纳部11的中框24设置了供防水密封件26插装的槽部。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电池盖10以可开合的方式覆盖供电池收纳的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的情况,但本发明未必需要采用电池盖10以可开合的方式覆盖电池收纳部11的电池插卸口11a的构造,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构造,例如,用端子罩以可开合的方式覆盖用于设备壳体1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构造、或者用卡罩以可开合的方式覆盖以可拆装的方式被装配在设备壳体1内的储存卡的卡收纳部的构造等。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设置显示部4和按键操作部5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由透明的触摸面板形成按键操作部且层压了显示面板的输入显示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包含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均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