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控制装置及其车载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0612发布日期:2019-05-22 02:49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力控制装置及其车载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控制向行驶用马达供给的电力的电力控制装置及其车载构造。



背景技术:

电动车搭载有控制向行驶用马达供给的电力的电力控制装置。电力控制装置为了处理大电力而具备使用液体制冷剂的冷却器。另外,在车载的电力控制装置有可能附着水滴,对其壳体要求耐水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壳体的下部设置有制冷剂流路的电力控制装置。以包围制冷剂流路的周围的方式在壳体的下表面配置有密封垫,以封堵制冷剂流路的方式,隔着密封垫将罩安装于下表面。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力控制装置中,在配置于比制冷剂流路低的位置处的电气部件与制冷剂流路之间设置有引导漏出的水的槽,以使得从制冷剂流路漏出的水不会附着于壳体内部的电气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12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765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力控制装置中,封堵制冷剂流路的罩隔着密封垫而安装于壳体下表面。在壳体下表面与罩之间密封垫稍稍露出。若沿着壳体侧面的水(或盐水)也沿着壳体下表面附着于密封垫,则有可能从此处起密封垫和/或罩的腐蚀加剧。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在封堵制冷剂流路的罩隔着密封垫而安装于壳体下表面的电力控制装置中,防止水向密封垫的附着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电力控制装置具备设置于其壳体的下部(下表面)的制冷剂流路和封堵制冷剂流路的罩。罩隔着以包围制冷剂流路的方式配置的密封垫而安装于壳体的下表面。并且,在壳体的下表面设置有槽或凸条。槽或凸条位于下表面的外缘与密封垫之间。从壳体的侧面流向下表面的水在槽的边缘落下,无法越过槽。或者,从壳体的侧面流向下表面的水在凸条的头顶面落下,无法越过凸条。因此,可防止水附着于密封垫。槽或凸条至少设置于下表面的后缘与密封垫之间即可。槽或凸条也可以进一步设置于下表面的左右的外缘与密封垫之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从壳体的左右的侧面流向下表面的水附着于密封垫。

本说明书也提供一种适合上述的电力控制装置的车载构造。在该车载构造中,上述的电力控制装置搭载于车辆的前舱。壳体的下表面的槽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壳体后方侧的下表面的外缘与密封垫之间。在车辆的前舱中,从纵梁、横梁之间溅起水(或盐水),正好朝向电力控制装置的壳体的后方侧飞散。因此,若壳体的下表面的槽设置于壳体后方侧的下表面的外缘与密封垫之间,则能够有效地防止溅起并从壳体的侧面(后表面)流向下表面的水。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详情和进一步的改良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电力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例的电力控制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范围iv的放大图。

图5是变形例的电力控制装置的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6是车载有电力控制装置的前舱的俯视图。

图7是固定于驱动桥之上的电力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另一变形例的电力控制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车载构造

10、10a、10b:电力控制装置

11、11a:壳体

12:制冷剂流路

13:隔板

14:密封垫

15、215:槽

16:下罩

18a:供给口

18b:排出口

19:凸条

28:螺栓

29:螺栓孔

40:驱动桥

41:行驶用马达

43、45:托架

44、46:防振衬套

80:前舱

81:纵梁

82:发动机

84:挡泥板

85:悬架支撑罩

86:横梁

87:前围板

90:电气部件

100:混合动力车

112:车辆前表面

113:后表面

115:下表面

115a:外缘

121:供给路

122:排出路

123:u形折回部

401: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例的电力控制装置10。在图1中示出电力控制装置10的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从斜下方观察电力控制装置10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是取下了下罩16后的图。

实施例的电力控制装置10是搭载于混合动力车并控制行驶用马达的驱动电力的装置。图中的坐标系front/up/side(前/上/横向)意味着电力控制装置10搭载到混合动力车的状态下的车辆的front/up/side。在图2中,请注意图中的朝下方向为up的朝向。

电力控制装置10的壳体11在其下部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制冷剂流路12)(参照图2)。制冷剂流路12设置于壳体11的外侧的下表面115。制冷剂流路12由隔板13在横向(side方向)上二分为供给路121和排出路122。供给路121与设置于壳体11的前表面112的供给口18a连通,排出路122与设置于前表面112的排出口18b连通。隔板13从前方朝向后方延伸,在中途终止。供给路121与排出路122由制冷剂流路12的后部的u形折回部123相连。在供给口18a和排出口18b连接有未图示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制冷剂被从供给口18a供给。从供给口18a供给的制冷剂通过供给路121、u形折回部123以及排出路122而从排出口18b排出。制冷剂为水、或llc(longlifecoolant:长效冷却液)等液体。在壳体11的内部以与制冷剂流路12相对的方式配置有发热量大的电气部分。电气部件的热被通过制冷剂流路12的制冷剂吸收。

设置于壳体11的下部(下表面115)的制冷剂流路12的下侧(制冷剂流路12的底)开放。在壳体11的下表面115,以包围制冷剂流路12的方式配置密封垫14。制冷剂流路12的开放的底面由下罩16覆盖。下罩16隔着密封垫14而安装于壳体11的下表面115。下罩16利用多个螺栓28安装于下表面115。在壳体11的下表面115,以包围制冷剂流路12和密封垫14的方式设置有与螺栓28螺纹接合的多个螺栓孔29。

密封垫14可以是金属密封垫,也可以是橡胶密封垫。或者,密封垫14也可以是fipg(formedinplacegasket:就位成形密封垫)。

在壳体11的下表面115,以沿着密封垫14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槽15。槽15位于下表面115的后部的外缘115a与密封垫14之间。另外,槽15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壳体11的后方侧。换言之,槽15在下表面115处设置成包围密封垫14的后部。

在图3中示出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3的剖视图是以包含图中的坐标系的front轴和up轴且通过供给口18a的平面进行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如前所述,在壳体11的内部,以与制冷剂流路12相对的方式配置有电气部件90。电气部件90例如是电抗器、电容器。另外,如前所述,在壳体11的下表面115设置有槽15,槽15配置于下表面115的后部的外缘115a与密封垫14之间。以下,将后部的外缘115a简称为外缘115a。

对槽15的功能进行说明。电力控制装置10搭载于车辆的前舱。有时在行驶中溅起的水(或盐水)会侵入前舱。若在夹于下表面115与罩16之间的密封垫14附着并积存大量的水(或盐水),则密封垫14及其周围的腐蚀有可能加剧。因此,希望防止水(或盐水)向密封垫14的附着。将在图3中用虚线iv示出的范围的放大图示于图4。例如,附着于壳体11的后表面113的水滴从后表面113流向下表面115。但是,到达下表面115的水滴被槽15阻挡而落下。在图4中粗箭头线r示意性地示出水滴的路径。由于到达下表面115的水滴被槽15阻挡而落下,因此不会到达密封垫14。槽15防止从后表面113或侧面流向下表面115的水滴到达密封垫14。

从槽15到外缘115a侧的下表面的高度h1也可以比从槽15到密封垫14侧的下表面115的高度h2高。若从槽15到外缘115a侧的下表面高度h1比从槽15到密封垫14侧的下表面高度h2高,则对于利用注塑成形而制作的壳体11的制造而言有利。

在图5中示出变形例的电力控制装置10a的剖视局部放大图。图5的放大图与图4的放大图对应。电力控制装置10a在其壳体11a具备凸条19来代替槽15。凸条19与槽15同样地设置于下表面115。凸条19设置于密封垫14与下表面115的外缘115a之间。凸条19与槽15同样地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壳体11a的后方侧。换言之,凸条19在下表面115处设置成包围密封垫14的后部。图5的粗箭头线r示意性地示出水的路径。从壳体11a的后表面113(或侧面)流向下表面115的水滴无法越过凸条19而会落下。凸条19防止从后表面113(或侧面)流到下表面115的水滴到达密封垫14。

参照图6和图7对电力控制装置10的车载构造2进行说明。图6是混合动力车100的前舱80的俯视图。前舱80是指比将座舱与前舱80分隔开的前围板87靠前的空间。

电力控制装置10固定于驱动桥40之上。在驱动桥40收容有行驶用马达41和齿轮组42。因此,驱动桥40也可以表述为行驶用马达41的壳体。

在驱动桥40的旁边连结有发动机82。驱动桥40和发动机82悬架于在前舱80的下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纵梁81。在发动机82和驱动桥4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配置有覆盖前轮胎(未图示)的挡泥板84和悬架支撑罩85。在发动机82和驱动桥40的后方,配置有将一对纵梁81连结的横梁86。

混合动力车100在行驶中,前轮胎溅起的水多数由挡泥板84遮挡,但一部分会从横梁86、纵梁81的旁边溅入前舱80之中。箭头w示意性地示出侵入的水的路径。如图中的箭头w所示,侵入到前舱80的水从后方朝向电力控制装置10流动。附着于电力控制装置10的壳体11的后表面、侧面的水流向下表面。

图6为俯视图,但用虚线示出夹于壳体11的下表面与罩16之间的密封垫14,用粗线示出槽15。槽15在下表面115的外缘与密封垫14之间设置于下表面115。另外,槽15沿着密封垫14的后部的外侧延伸。如上述那样配置的槽15防止附着于壳体11的水从后方到达密封垫14。即使取代槽15而设置图5所示的凸条19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在图7中示出固定于驱动桥40之上的电力控制装置10的侧视图。电力控制装置10经由托架43、45而固定于收容有行驶用马达41和齿轮组42的驱动桥40之上。电力控制装置10以在与驱动桥40的上表面401之间隔开间隙sp的方式固定。电力控制装置10不与驱动桥40直接接触,是为了减低向电力控制装置10传递的驱动桥40的振动。在托架43与电力控制装置10的壳体11之间夹着防振衬套44,在托架45与壳体11之间夹着防振衬套46。防振衬套44、46使向壳体11传递的振动衰减。

如前所述,在电力控制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表面安装有下罩16,在下表面与下罩16之间夹着密封垫14。

驱动桥40的上表面401以角度a前低后高地倾斜。角度a为10度-30度的范围。由于上表面401前低后高地倾斜,支承于上表面401的上方的电力控制装置10的壳体11也前低后高地倾斜。并且,由于在壳体11与上表面401之间确保了间隙sp,所以来自后方的水容易附着于密封垫14。在实施例的车载构造2中,以沿着密封垫14的后方部分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槽15。从后方附着于壳体11并流向下表面的水滴(或盐水)由槽15防止其到达密封垫14。

将实施例中说明的技术特征中的几个在以下进行归纳。在电力控制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部(下表面115)设置有制冷剂流路12。在壳体11的下表面,安装有封堵制冷剂流路12的下罩16。下罩16隔着以包围制冷剂流路12的方式配置于下表面115的密封垫14而安装于下表面115。在壳体11的下表面115,在下表面115的外缘115a与密封垫14之间设置有槽15或凸条19。槽15或凸条19防止水附着于密封垫14。

电力控制装置10搭载于车辆的前舱80。设置于壳体11的下表面的槽15或凸条19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壳体后方侧的下表面115的外缘115a与密封垫14之间。槽15或凸条19也可以不仅设置于下表面115的壳体后方侧的外缘115a与密封垫14之间,还设置于车辆横向上的壳体的下表面的外缘与密封垫之间。在图8中示出从斜下方观察另一变形例的电力控制装置10b而得到的立体图。电力控制装置10b从下表面115的后方的外缘115a至横向的外缘115b地,在密封垫14与外缘之间设置有槽215。电力控制装置10b也能够防止从壳体的车辆横向的侧面流向下表面的水附着于密封垫14。

对与实施例中说明的技术相关的注意点进行说明。槽15或凸条19也可以以绕密封垫14一周的方式设置。或者,槽15或凸条19也可以不是连续的1条槽15或凸条19,而是沿着密封垫14散布的多个槽或凸条。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不对权利要求书构成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包括对以上例示出的具体例的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通过各种组合而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另外,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实现其中一个目的这件事本身就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