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8492发布日期:2020-05-22 17:10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中,一般将pmos晶体管的衬底接最高电位,nmos晶体管的衬底接最低电位,以保证源漏极与衬底间的寄生pn节处于反向偏置,防止漏电或闩锁效应(latch-up),对于多电源系统而言,通用做法为设计专门的衬底切换电路,以选取多电源系统中的最高电位,从而保证电路模块的正常供电。

传统的衬底切换电路,如图1所示,由两个二极管构成,两个输入端(vcc,vspad)分别连接到两个二极管的正端,两个二极管的负端连在一起构成输出端vmax。该电路非常简单,但缺陷也较为明显,当两个电压较为接近时,即压差低于pn节的vth阈值时,vmax切换电路无法完成电压切换功能,甚至会引起lath-up效应。

中国专利号cn105049029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所述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至少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弱下拉器件、第一电压输入端、第二电压输入端以及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端与第二pmos管的漏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端与第三pmos管的漏端相连,并通过所述弱下拉器件与地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端、第二pmos管的栅端和第三pmos管的栅端均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端和第三pmos管的源端均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相连。该发明专利解决电压差分辨率低的问题,并且实现了根据多电源输入电压的高低进行自动切换,同时具有电路简洁实用,硅片面积小的特点。但当电源电压超出了器件的正常耐压范围时,该电路存在耐压击穿风险,所述衬底切换功能将全部失效。

现今市面上主流32位通用mcu控制芯片均支持5v-toleranceio功能(即3.3v正常工作电压的器件,最高可以承受5v电压而不发生损坏)。因此,提供一种使用低耐压器件实现高耐压值的自动衬底切换电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当电源电压超出了器件的正常耐压范围时,可能出现的器件耐压击穿导致衬底切换功能失效的技术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

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包括衬底切换控制单元、衬底切换单元、第一电压输入端、第二电压输入端、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衬底切换控制单元包括多个pmos管、弱下拉器件,用于产生电压控制信号,控制衬底切换单元,将衬底电压输出端始终连接到第一电压输入端、第二电压输入端的最高电位,所述衬底切换单元包括多个pmos管,用于将pmos管的衬底始终连接到第一电压输入端、第二电压输入端的最高电位,所述pmos管为低耐压器件。

进一步的,所述衬底切换控制单元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弱下拉器件,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端通过弱下拉器件连接至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端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pmos的源端与第四pmos管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二pmos的漏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端还与第三p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的源端通过弱下拉器件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三pmos的源端还与第四p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端分别与第一pmos管的漏端和第二p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端还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端通过弱下拉器件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四pmos的漏端与第二pmos的源端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端还与第三pmos管的源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弱下拉器件为电流源器件和/或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的弱下拉器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电流源器件,所述的电流源器件包括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pmos管的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分别与第一pmos管的漏端、第二n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地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分别与第一nmos管的漏端、第二n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四pmos管的源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分别与第三pmos管的源端、第四p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端通过第三电阻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端还与第二nmos管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端与第一pmos管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二nmos的源端接地,所述第二nmos的漏端与第二pmos管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端与第一nmos管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三nmos的源端接地,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端与第三pmos管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端分别与第三pmos管的栅端和第二pmos管的栅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衬底切换单元包括第五pmos管、第六pmos管,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端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端分别与第二pmos的源端、第四pmos管的漏端连接;所述第六pmos的源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所述第六pmos管的漏端连接至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端分别与第三pmos管的源端、第四pmos管的栅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第六pmos管的衬底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第六pmos管的阈值电压为vth,第一电压输入端为vcc,第二电压输入端为vspad、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当vspad≤vcc时,vmax为vcc;当vspad≥vcc+vth时,vmax切换为vspad。

一种集成芯片,包括上述的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采取了器件耐压隔离方法,使得器件的耐压值控制在安全工作范围以内,达到使用低耐压器件实现高耐压值的自动衬底切换电路,电源电压差分辨率高,功耗消耗低。既降低了芯片生产制造成本,也提高了芯片耐压兼容性,拓宽了芯片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传统的衬底切换电路;

图2为本发明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

图3为本发明逻辑功能验证及功耗验证图;

图4为本发明电路逻辑功能验证的内部节点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连接方式的mos替换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包括衬底电压切换控制单元10、衬底电压切换单元11、第一电压输入端vcc、第二电压输入端vspad、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衬底电压切换控制单元10包括多个pmos管、弱下拉器件,产生电压控制信号,具体的,产生合理的判断逻辑电平,控制衬底电压切换单元11,将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始终连接到第一电压输入端vcc、第二电压输入端vspad的最高电位,所述衬底电压切换单元11包括多个pmos管,用于将pmos管的衬底始终连接到第一电压输入端vcc、第二电压输入端vspad的最高电位,所述pmos管为低耐压器件。

根据工艺厂制程控制监测(pcm)规格文档提供的器件电气参数信息,得到可供选择的mos器件及耐压特性如下:

对于3.3v电源输入支持5v-tolerance应用场景,由表格数据可知,可使用的器件类型为:nod33ll_ckt、pod33ll_ckt、nld50ll_ckt、pld50ll_ckt。其中nod33ll_ckt/pod33ll_ckt为普通3.3v耐压器件,其各端口的安全工作电压范围为0~3.3v,nod50ll_ckt/pod50ll_ckt为5.0v耐压器件,其栅极的安全工作电压范围为0~3.3v,漏极、源极的安全工作电压范围为5.0v。由于栅极不能承受5.0v电压,该器件为不完全功能高耐压器件。因此,当5.0v电源输入时,需要设计合理的隔离电路,保证器件的各端口电压均在安全电压范围以内,其中pmos管pm1~pm6,选择器件类型pld50ll_ckt;nmos管nm1~nm3,选择nld33ll_ckt;电阻器r1~r5,选择通用poly电阻;

如图2所示,所述衬底切换控制单元10包括第一pmos管pm1、第一pmos管pm2、第三pmos管pm3、第四pmos管pm4、弱下拉器件,所述第一pmos管pm1的源端通过弱下拉器件连接至第二电压输入端vspad,所述第一pmos管pm1的漏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vgnd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pm1的栅端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二pmos管pm2的源端与第四pmos管pm4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pm2的漏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vgnd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pm2的栅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vgnd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pm2的栅端还与第三pmos管pm3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pm3的源端通过弱下拉器件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三pmos管pm3的源端还与第四pmos管pm4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pm3的漏端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vgnd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pm3的栅端分别与第一pmos管pm1的漏端和第一pmos管pm2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pm3的栅端还通过弱下拉器件与地vgnd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pm4的源端通过弱下拉器件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四pmos的漏端与第二pmos的源端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pm4的栅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四pmos管pm4的栅端还与第三pmos管pm3的源端连接,所述的弱下拉器件为电流源器件和/或电阻,所述的弱下拉器件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电流源器件,所述的电流源器件包括第一nmos管nm1、第二nmos管nm2、第三nmos管nm3,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pmos管pm1的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电压输入端vspad,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pmos管pm1的漏端、第二nmos管nm2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地vgnd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nmos管nm1的漏端、第二nmos管nm2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一nmos管nm1的源端接地vgnd,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四pmos管pm4的源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第三pmos管pm3的源端、第四pmos管pm4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一nmos管nm1的漏端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一nmos管nm1的漏端还与第二nmos管nm2的栅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nm1的栅端与第一pmos管pm1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二nmos的源端接地vgnd,所述第二nmos的漏端与第一pmos管pm2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nm2的栅端与第一nmos管nm1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三nmos的源端接地vgnd,所述第三nmos管nm3的漏端与第三pmos管pm3的漏端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nm3的栅端分别与第三pmos管pm3的栅端和第一pmos管pm2的栅端连接。

所述的衬底切换单元11包括第五pmos管pm5、第六pmos管pm6、所述第五pmos管pm5的源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五pmos管pm5的漏端连接至第一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五pmos管pm5的栅端分别与第二pmos管pm2的源端、第四pmos管pm4的漏端连接;所述第六pmos的源端连接至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所述第六pmos管pm6的漏端连接至第二电压输入端vspad,所述第六pmos管pm6的栅端分别与第三pmos管pm3的源端、第四pmos管pm4的栅端连接,且,所述第一pmos管pm1、第一pmos管pm2、第三pmos管pm3、第四pmos管pm4、第五pmos管pm5、第六pmos管pm6的衬底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第六pmos管的阈值电压为vth,第一电压输入端为vcc,第二电压输入端为vspad、衬底电压输出端vmax,当vspad≤vcc时,vmax为vcc;当vspad≥vcc+vth时,vmax切换为vspad。

具体的,将上述电路分为5个支路进行分析:

当0≤vspad≤vcc≤3.3v,即正常情况下的应用,vspad与vcc均在3.3v以下,此应用下所有器件均在安全电压下工作,无耐压承受风险。

支路1:对第一电阻r1、第一pmos管pm1、第二电阻r2形成的支路,因为vspad≤vcc,第一pmos管pm1截止,vnet1被第二电阻r2下拉至地vgnd,vnet1=0。此支路由于第一pmos管pm1截止,无电源到地vgnd的回路。不消耗功耗。

支路2:对第一nmos管nm1、第三电阻r3形成的支路,第一nmos管nm1而言,其栅极被第二电阻r2下拉至地vgnd,第一nmos管nm1截止,vnet2被第三电阻r3上拉至vcc,vnet2=vcc。由于第一nmos管nm1截止,此支路不消耗功耗。

支路3:对第五电阻r5、第三pmos管pm3、第三nmos管nm3形成的支路,vnet1=0,第三nmos管nm3截止,第三pmos管pm3导通,第三pmos管pm3和第三nmos管nm3到地vgnd的支路不导通,vnet4被第五电阻r5上拉至vmax,vnet4=vmax。由于第三nmos管nm3截止,此支路不消耗功耗。

支路4:对第四电阻r4、第四pmos管pm4、第二pmos管pm2、第二nmos管nm2组成的支路,vnet4=vmax,第四pmos管pm4截止。vnet1=0,vnet2=vcc,第二pmos管pm2与第二nmos管nm2均导通,将vnet3下拉至电位vth(pm2)。由于第四pmos管pm4截止,此支路不消耗功耗。

支路5:对于第五pmos管pm5、第六pmos管pm6组成的支路,因vnet3=vth(pm2),当vcc电压超过vth(pm2)+vth(pm5)时,第五pmos管pm5导通,vmax=vcc,又vnet4=vmax,第六pmos管pm6截止,无漏电流从vcc流向vspad。此电路各支路均有部分器件处于截止状态,没能形成从电源到地vgnd的电流回路,无功耗消耗。

当0≤vcc+vth≤vspad≤5.0v,为5v-tolerance应用,vcc在3.3v以下,而vspad最高电压可以达到5v。对5v高压而言,可能会引起器件耐压风险,需要合理设计电路,以规避风险。

支路1:对第一电阻r1、第一pmos管pm1、第二电阻r2形成的支路,当vspad超过vcc+vth(pm1)时,第一pmos管pm1导通,形成的支路电流为该电流注入第二电阻r2上的压降为:

支路2:对第一nmos管nm1、第三电阻r3形成的支路,随着vspad电压升高,vnet1电压逐渐抬高。当vnet1超过第一nmos管nm1的阈值电压时,即vnet1>vth(nm1),第一nmos管nm1导通,vnet2被下拉至地vgnd。该支路的电流消耗为:

支路3:对第五电阻r5、第三pmos管pm3、第三nmos管nm3形成的支路,当vnet1超过第三nmos管nm3阈值电压,第三nmos管nm3导通,第三pmos管pm3起电平平移作用,可计算出vnet4的电压为:该支路的消耗电流为:

支路4:对第四电阻r4、第四pmos管pm4、第二pmos管pm2、第二nmos管nm2组成的支路,因vnet2被下拉至地vgnd,第二nmos管nm2截止。而vnet4如上述计算值,为中间电平,当其比vmax低一个电压阈值时,第四pmos管pm4开启,此时vnet3被第四电阻r4上拉至vmax。因第二nmos管nm2截止,没有形成电流回路,该支路不消耗电流。

支路5:对于第五pmos管pm5、第六pmos管pm6组成的支路,vnet3被上拉至vcc,vnet4为中间电平,第五pmos管pm5截止,第六pmos管pm6导通,有vmax=vspad,且该支路没有形成电流回路,不消耗电流。

器件耐压特性分析:本发明中,接触到高电压的器件为第一pmos管pm1~第六pmos管pm6,它们可能存在耐压风险。接下来对其端口电压逐一分析,重点分析源极与栅极之间的电压差,判断其是否在安全电压范围以内。

pm1:该器件为源极跟随器接法,源极跟随器的特性使得其源极电压始终比vcc电平高一个阈值(大概在0.7v左右,远低于3.3v安全工作电压),故该器件无耐压风险。

pm2:其源极与栅极电压差为:

pm3:因为vnet1、vnet4均为中间电平,且pm3为源极跟随器接法,无耐压风险。

pm4或pm6:其源极与栅极电压差为:

pm5:vnet3被上拉至vmax,故其源栅间的电压差为0,无耐压风险。

由分析可知,器件第二pmos管pm2、第四pmos管pm4、第六pmos管pm6可能存在耐压风险。观察其源栅电压差表达式,可以看出,其源栅电压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相关。因此,合理设计r2、r1的电阻值,即可保证源栅电压差在安全电压范围以内,具体的,当其满足如下约束式:

即可保证源栅电压差在安全电压范围以内。

功耗分析:电路的总电流消耗为各支路的工作电流消耗之和。观察各支路的电流消耗表达式,可知总电流消耗与电阻r2、r1、r5相关。故合理设计r2、r1、r5的电阻值,即可保证该电路的总电流消耗在极低范围以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正常电压工作范围内,能实现电压自动切换功能,且不消耗功耗。在5v-tolerance应用情况下,通过合理设计r1、r2、r5的电阻值,即可保证电路在耐压安全情况下,仅消耗极低功耗,来实现多电源电压自动切换功能。

对上述电路进行仿真,设计如下参数r1=1mohm,r2=1.2mohm,r3=2.5mohm,r4=300kohm,r5=2.0mohm。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逻辑功能验证及功耗验证图,分三阶段描述。

第一阶段,时间轴100us以内,系统没有上电。vcc=0,vspad=0,输出vmax=0,此阶段不消耗功耗。

第二阶段,时间轴100us至518us之间,此时vcc=3.0v,vspad从0v逐渐上升至4v左右(比vcc高一个阈值电压),输出vmax=vcc,也阶段不消耗功耗。

第三阶段,时间轴518us至800us之间,此时vcc=3.0v,vspad从4.0v逐渐上升至5v,输出vmax=vspad,此时ivcc=1.2ua,ivspad=2.5ua,共消耗3.7ua。

上述仿真验证结果说明,该发明电路可以实现不同电源之间的自动切换,在正常应用情况下,不消耗功耗。在5v-tolerance应用情况下,仅消耗极低的功耗(3.7ua左右)。

如图4所示,给出了本发明电路逻辑功能验证的内部节点图,着重分析前面可能存在耐压风险的第二pmos管pm2、第四pmos管pm4、第六pmos管pm6器件。

第二pmos管pm2:其源栅极电压差为vnet3-vnet1,整个切换过程中,其最大压差在3.3v以内。确认该器件端口工作电压在安全范围以内。

第四pmos管pm4:其源栅极电压差为vmax-vnet4,整个切换过程中,其最大压差在3.0v以内。确认该器件端口工作电压在安全范围以内。

第六pmos管pm6:其源栅极电压差为vspad-vnet4,整个切换过程中,其最大压差在3.0v以内。确认该器件端口工作电压在安全范围以内。

上述仿真验证结果说明,该发明电路在实现多电源间的自动切换时,各端口工作电压均在安全范围以内,不存在耐压风险。

其中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可被如图5所示连接方式的mos替换,可以全部被替换,也可以是其中的任意组合方式。

一种集成芯片,包括上述的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电压隔离的低功耗pmos管衬底切换电路,采取了器件耐压隔离方法,使得器件的耐压值控制在安全工作范围以内,达到使用低耐压器件实现高耐压值的自动衬底切换电路,电源电压差分辨率高,功耗消耗低。既降低了芯片生产制造成本,也提高了芯片耐压兼容性,拓宽了芯片应用范围。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