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的制备方法、壳体和终端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46582发布日期:2019-06-11 21:47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终端设备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的制备方法、壳体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终端设备无论硬件性能还是外观性能,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前,用户越来越注重终端设备的外观性能以及结构的可靠性,窄边框终端设备、全面屏终端设备以及个性化色彩的终端设备成为终端设备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当前,终端设备的壳体发挥承载显示模组、保护壳内器件和天线等功能,还较大程度地决定终端设备的外观。请参考图1,通常情况下,壳体包括前壳101和通过粘接固定在前壳101上的塑胶装饰圈102,塑胶装饰圈102具有用于粘接固定显示模组103的支撑台,前壳101设置有塑胶天线断点,塑胶天线断点与塑胶装饰圈102通过一次注塑的方式成型于前壳101上,无法实现塑胶装饰圈102与塑胶天线断点的双色效果。

塑胶装饰圈102粘接在前壳101上,塑胶装饰圈102的外侧表面与前壳101的外侧表面具有段差(即两者不共面),如图3中的a部分,进而使得壳体存在刮手的情况,影响用户的抓握手感,同时还会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性能。

与此同时,塑胶装饰圈102与前壳101粘接存在不牢固的现象,在外力冲击下,塑胶装饰圈胶较容易从前壳101上脱落,影响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一种壳体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目前终端设备的壳体存在抓握手感较差和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壳体,包括前壳和塑胶装饰圈,所述塑胶装饰圈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于所述前壳上,所述前壳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塑胶装饰圈的外侧表面位于同一曲面上,且所述前壳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塑胶装饰圈的外侧表面的衔接处的切线共线。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壳体。

一种壳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前壳上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塑胶装饰圈,以使得所述前壳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塑胶装饰圈的外侧表面位于同一曲面上,且两者衔接处的切线共线,所述前壳具有天线缝隙;

在所述天线缝隙中注塑塑胶天线条,所述塑胶天线条通过注塑的方式与所述塑胶装饰圈固定相连。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壳体中,塑胶装饰圈通过注塑的方式装配在前壳上,通过注塑的方式直接成型于前壳上,无疑能够具备更为良好的装配稳定性,相比于通过粘接的方式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塑胶装饰圈与前壳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塑胶装饰圈的外侧表面与前壳的外侧表面的衔接处的切线共线,因此能够使得前壳的外侧表面与塑胶装饰圈的外侧表面衔接更为良好,不会存在由于粘接装配导致的段差存在,提高了抓握效果,同时还能减小装配误差,进而能够避免装配误差导致的终端设备的外观性能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处于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5为图4的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c-c向剖视图;

图7为图6的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视角下的塑胶天线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前壳、102-塑胶装饰圈、103-显示模组;

100-前壳、110-燕尾槽、120-天线缝隙、200-塑胶装饰圈、a-切线、b-平直段、300-塑胶天线条、310-天线条本体、320-螺纹部、330-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2-图8,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壳体,所公开的壳体为终端设备的壳体,该壳体为终端设备的显示模组提供安装基础。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包括前壳100和塑胶装饰圈200,塑胶装饰圈200的功能与背景技术所述的功能相同,塑胶装饰圈200为终端设备的显示模组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置,具体的,显示模组通过胶层粘接固定在塑胶装饰圈200上。壳体通常包括前壳100和与前壳100配合的电池盖(图中未示出),通常,电池盖与塑胶装饰圈200分别设置在前壳100的前后两侧。

本实施例中,塑胶装饰圈200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于前壳100上,从而实现与前壳100的固定装配。前壳100的外侧表面与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位于同一曲面上,如图5所示。前壳100的外侧表面与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的衔接处的切线a共线。

需要说明的时,前壳100的外侧表面指的是,前壳100构成终端设备的外观面对表面,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指的是,塑胶装饰圈200背离显示模组的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中,塑胶装饰圈200通过注塑的方式装配在前壳100上,通过注塑的方式直接成型于前壳100上,无疑能够具备更为良好的装配稳定性,相比于通过粘接的方式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塑胶装饰圈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与前壳100的外侧表面的衔接处的切线共线,因此能够使得前壳100的外侧表面与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衔接更为良好,不会存在由于粘接装配导致的段差存在,提高了抓握效果,同时还能减小装配误差,进而能够避免装配误差导致的终端设备的外观性能较差的问题。

塑胶装饰圈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连接面可以包括平直段b,平直段b延伸至前壳100的外侧表面与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的衔接处,平直段b与上文所述的切线a相垂直,如图5所示。上述结构有利于防止塑胶装饰圈200向外变形,同时有利于加工或后续使用时塑胶装饰圈200尖角崩裂。

为了进一步提高塑胶装饰圈200与前壳1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优选的方案中,前壳100可以开设有凹槽,塑胶装饰圈200部分固定在凹槽内,此种结构,能够提高塑胶装饰圈200与前壳100的连接面积,进而能提高结合的牢固性。更为优选的方案中,凹槽可以为燕尾槽110,塑胶装饰圈200部分注塑在燕尾槽110中,相当于形成倒扣结构,能进一步提高与前壳100连接的稳定性。

通常,前壳100为金属件,为了不影响天线的正常工作,优选的方案中,前壳100可以开设有天线缝隙120,天线缝隙120内可以注塑有塑胶天线条300,塑胶天线条300注塑在塑胶装饰圈200上,从而实现与前壳100和塑胶天线条300的固定连接。此种装配方式中,采用二次注塑的方式,能够较为稳定地实现塑胶天线条300的装配。

与此同时,采用二次注塑的方式,有利于使得塑胶装饰圈200和塑胶天线条300形成不同的颜色。优选的方案中,塑胶装饰圈200的颜色可以与显示模组的颜色相同,塑胶天线条300的颜色可以与前壳100的颜色相同。

当然,在注塑的过程中,塑胶天线条300的注塑不会冲击或软化塑胶装饰圈200的结构,基于此,优选的方案中,塑胶天线条300的溶胶温度小于塑胶装饰圈200的溶胶温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塑胶天线条30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苯硫醚和玻璃纤维,塑胶天线条30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玻璃纤维。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塑胶天线条300和塑胶装饰圈200的具体材质。

同理,塑胶天线条300的外侧表面可以与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的衔接处的切线c可以共线。当然,塑胶天线条300的外侧表面可以与前壳100的外侧表面共面。此种装配结构能不但能提高用户的抓握手感,而且还能提高壳体的外观性能。

为了提高塑胶天线条300成型的牢固性能,优选的方案中,塑胶天线条300可以包括天线条本体310和螺纹部320,塑胶装饰圈200与前壳100之间可以形成螺纹孔,螺纹部320注塑在螺纹孔中。此种方式能够增大注塑面积,进而能提高注塑连接的牢固性。

更为优选的方案中,塑胶天线条300还可以包括定位柱330,天线条本体310固定在螺纹部320的一端,定位柱330固定在螺纹部320的另一端,定位柱330成型于塑胶装饰圈200与前壳100形成的排气孔。此种情况下,排气孔不但有利于在塑胶天线条300的成型过程中的排气,而且还能形成定位柱330,定位柱330类似于倒钩,如图7所示,能够提高塑胶天线条300的牢固性。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终端设备,所公开的终端设备包括上文实施例所述的壳体。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终端设备的具体种类。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壳体的制备方法,所公开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前壳100上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塑胶装饰圈200,以使得前壳100的外侧表面与塑胶装饰圈200的外侧表面位于同一曲面上,且两者衔接处的切线a共线,前壳100具有天线缝隙120;

步骤二、在天线缝隙120中注塑塑胶天线条300,塑胶天线条300通过注塑的方式与塑胶装饰圈200固定相连。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