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源混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3140发布日期:2019-01-04 23:37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源混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元件,尤其涉及一种有源混频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混频器电路在印制板中制作麻烦,电路印制需要时间长,而且电路容易受损,若损坏整张电路板均会报废,成本高,拆装连接均不方便尤其用于测试电路,不利于灵活使用,尤其用于频繁测试的检测电路。而且现有的混频器电路功耗高、电路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有源混频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源混频器,包括陶瓷电路板,所述陶瓷电路板内设有源混频电路,所述有源混频电路上设有本振端LO、中频端IF、信号端RF以及电源接口,所述陶瓷电路板上压合有混频器壳体,在壳体四周分别设有方形的导电接点,壳体四周上开设有与导电接点相匹配的缺口,所述壳体左侧的导电接点分别与本振端LO连接,壳体右侧的导电接点分别与信号端RF电连接,上下两侧的导电接点分别于中频的两路输出连接以及正负电源连接。

作为优选,在壳体四角分别设有圆形的安装孔位。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接点上设有镀金焊接点,可以通过锡焊的方式与陶瓷电路板直接连接。

作为优选,在所述壳体上表面靠近电接头的附近设有接线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有源混频电路由本振端LO、中频端IF、信号端RF、一个放大器和管堆式二极管混频器组成,所述本振端LO通过放大器与管堆式二极管混频器电连接,所述中频端IF作为输出端、信号端RF作为输入端分别与二极管混频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放大器采用±5V的双电源供电砷化镓分布式宽带放大器。

作为优选,所述管堆式二极管混频器采用环式封装的四个肖特基二极管制成,四个二极管的导电方向闭合形成一个环,工作频率范围可达1M-1G。

作为优选,所述信号端RF的输入频率与本振端LO的输入频率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方便灵活,将有源混频器整体电路作为表贴电气元件直接使用,连接方便,减少了整体陶瓷电路板的报废率,而且连接简单方便,结构稳固,体积小重量轻,具有功耗低、电路结构简单、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该产品可广泛用于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军民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型有源混频电路示意图。

图中:1、陶瓷电路板;2、混频器壳体;3、安装孔位;4、接线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一种有源混频器,包括陶瓷电路板1,陶瓷电路板1具有良好的高频性能和电学性能,,所述陶瓷电路板1内设有源混频电路,所述有源混频电路上设有本振端LO、中频端IF、信号端RF,所述陶瓷电路板1 上压合有混频器壳体2,在壳体四周分别设有方形的导电接点,壳体四周上开设有与导电接点相匹配的缺口,在壳体四角分别设有圆形的安装孔位3,安装孔位 3的设计和腹部导电接点的设计减少了导电接点的所占体积,从工业设计上减小了混频器壳体整体的体积,接点不会悬吊在混频器壳体2外,还起到保护导电接点的作用,避免导电接点松动和碰损。所述壳体左侧的导电接点分别与本振端LO连接,壳体右侧的导电接点分别与信号端RF电连接,上下两侧的导电接点分别于中频的两路输出连接以及正负电源连接。

所述导电接点上设有镀金焊接点,可以通过锡焊的方式与陶瓷电路板1直接连接。所述安装孔位3可以直接通过螺钉安装于陶瓷电路板1上,该方法可以使整个稳稳的压合于混频器壳体2与陶瓷电路板1之间,确保导电接点的稳定性,同时产生压合力,使导电接点与陶瓷电路板1内的源混频电路导通,而且无需焊接,便于后期拆卸更换。所述混频器壳体2上表面靠近导电接点的附近设有接线标识4,方便进行电路连接。

所述有源混频电路由本振端LO、中频端IF、信号端RF、一个放大器和管堆式二极管混频器组成,参见图2,所述本振端LO通过放大器与管堆式二极管混频器电连接,所述中频端IF作为输出端、信号端RF作为输入端分别与二极管混频器电连接。具有结构简单,稳定强,且效果显著的作用。所述放大器采用±5V的双电源供电砷化镓分布式宽带放大器,将本振信号放大为近似于方波的信号用以推动混频管堆以形成高三阶指标。所述管堆式二极管混频器采用环式封装的四个肖特基二极管制成,四个二极管的导电方向闭合形成一个环,工作频率范围可达1M-1G。

作为优选方案,作为混频器,所述信号端RF的输入频率与本振端LO的输入频率一致,则本振与输入频率相差很小,使用RF端输入,IF端作信号输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有源混频器进行了详尽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对本实用新型的变更和改进将是可能的,而不会超出附加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构思和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