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型管式飞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2073发布日期:2019-10-09 07:24阅读:875来源:国知局
振动型管式飞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式飞达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振动型管式飞达。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子元件与电路板装配中,通常会运用到飞达来进行电子元件的输送。现有的用于电子元件的飞达,虽能实现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操作,但其通常采用编带直线式输送,需要设置切断机构以对编带进行切割,对于一些管式电子元件的输送,则需要设置将电子元件从料管中取出的取出机构,现有技术对管式电子元件的输送通常采用人工取出工件的方式,工作效率较低,也有一些飞达具备取出机构,但其存在机构复杂,无法实现间歇式输送,不利于间断式取料,导致工件堆积,需停止输送时只能整机关机待机,且工件容易卡在轨道上等问题。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振动型管式飞达,其结构设计合理,整体布局巧妙,实现了振动型间歇式输送,有利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工件卡住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振动型管式飞达,包括机座和安装于机座上的控制装置、上料装置、输送装置和振动装置,该上料装置、输送装置和振动装置均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该输送装置的输入端连接于上料装置的输出端,该振动装置位于输送装置的下方;

该输送装置包括可上下移动式输送轨道,该机座内还安装有第一滑块、第二滑块;该第一滑块的一端间歇式连接于振动装置,另一端联动连接于输送轨道的一端;该第二滑块的一端连接有一驱动装置,另一端联动连接于输送轨道的另一端;该机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衔接输送轨道的衔接座,该输送轨道的另一端间歇式衔接于衔接座的输入端;

当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滑块以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滑动,第二滑块联动输送轨道的另一端相应向下或向上移动脱离或衔接衔接座的输入端,输送轨道的一端相应向上或向下移动联动第一滑块以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滑动,第一滑块脱离或接触振动装置,此时,输送轨道相应停止振动或开始振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滑块通过第一安装座安装于机座内;该第一安装座位于振动装置一侧,并与振动装置间距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安装于第一安装座上方,并往复运动于第一安装座上,以间歇式接触振动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滑块的上方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输送轨道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座;所述上料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该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连接于输送轨道的一端,并连接于连接座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间距设置,以形成一用于料管掉落的通道;该通道的下方设置有接料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有第二安装座,所述输送轨道的下方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分别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安装座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及托管机构,该第一支撑臂连接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左端,该第二支撑臂连接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右端;该托管机构安装于第一支撑臂的左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管机构包括外壳、安装板,该外壳与安装板围构形成一容纳腔,该安装板安装于第一支撑臂上,该容纳腔内设置有安装于安装板上的第一托管部、第二托管部,该第一托管部、第二托管部上下间距设置;该第一托管部包括第一勾部以及驱动连接于第一勾部的第一驱动气缸,该第二托管部包括第二勾部以及驱动连接于第二勾部的第二驱动气缸;

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臂之间围构形成一用于安置料管的放料区,该第一勾部、第二勾部均露于放料区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下方形成有让位口,该让位口衔接于输送轨道的输入端,该让位口与输送轨道的输入端的衔接处设置有用于定位料管右端的止挡件,该止挡件安装于第二支撑臂的右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振动装置为振动电机,所述第一滑块可脱离式接触于振动电机的振动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输送轨道的输入端一侧设置有用于感应料管内的工件的第一感应装置,所述衔接座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感应输送轨道上的工件的第二感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振动装置间歇式作用于输送轨道的结构设计,使其实现了振动型间歇式输送,保证了工件顺利输送的同时,避免了工件卡住的现象,有利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结构设计合理,整体布局巧妙;以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滑块联动第一滑块的结构设计,使其实现了单个驱动控制输送轨道的振动和衔接的同步进行。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大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去除外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非振动状态下);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非振动状态下);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前视图(非振动状态下)。

附图标识说明:

10、机座 20、控制装置

30、上料装置 31、第一支撑杆

32、第二支撑杆 33、第一支撑臂

34、第二支撑臂 35、托管机构

351、外壳 352、安装板

353、第一托管部 3531、第一勾部

3532、第一驱动气缸 354、第二托管部

3541、第二勾部 3542、第二驱动气缸

40、输送装置 41、输送轨道

50、振动装置 60、第一滑块

61、第一安装座 62、连接座

70、第二滑块 71、第二安装座

72、第一连杆 73、第二连杆

80、衔接座 101、通道

102、放料区 103、让位口

104、止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所述管式飞达包括机座10和安装于机座10上的控制装置20、上料装置30、输送装置40和振动装置50,该上料装置30、输送装置40和振动装置50均电性连接于控制装置20;该输送装置40的输入端连接于上料装置30的输出端,该振动装置50位于输送装置40的下方;该输送装置40包括可上下移动式输送轨道41,该机座10内还安装有第一滑块60、第二滑块70;该第一滑块60的一端间歇式连接于振动装置50,另一端联动连接于输送轨道41的一端;该第二滑块70的一端连接有一驱动装置,另一端联动连接于输送轨道41的另一端;该机座10上还设置有用于衔接输送轨道41的衔接座80,该输送轨道41的另一端间歇式衔接于衔接座80的输入端。

其中,所述第一滑块60通过第一安装座61安装于机座10内;该第一安装座61位于振动装置50一侧,并与振动装置50间距设置;所述第一滑块60安装于第一安装座61上方,并往复运动于第一安装座61上,以间歇式接触振动装置50;所述第一滑块60的上方连接有连接座62,所述输送轨道41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座62;所述上料装置30包括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该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的一端均连接于输送轨道41的一端,并连接于连接座62上;还有,所述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间距设置,以形成一用于料管掉落的通道101;该通道101的下方设置有接料座(图中未示出)。此处,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斜向设置,所述输送轨道41斜向设置,且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输送轨道41的倾斜方向一致,以更好地输送工件。

所述第二滑块70连接有第二安装座71,所述输送轨道41的下方连接有第一连杆72、第二连杆73,该第一连杆72、第二连杆73分别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安装座71的一侧,所述驱动装置优选为驱动气缸(图中未示出),该驱动气缸安装于机座10上。

所述上料装置30还包括第一支撑臂33、第二支撑臂34及托管机构35,该第一支撑臂33连接于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的左端,该第二支撑臂34连接于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的右端;该托管机构35安装于第一支撑臂33的左侧;所述第二支撑臂34的下方形成有让位口103,该让位口103衔接于输送轨道41的输入端,该让位口103与输送轨道41的输入端的衔接处设置有用于定位料管右端的止挡件104,该止挡件104安装于第二支撑臂34的右侧,以此,可防止料管的一端滑入输送轨道41内影响输送轨道41的正常工作。

优选地,所述托管机构35包括外壳351、安装板352,该外壳351与安装板352围构形成一容纳腔,该安装板352安装于第一支撑臂33上,该容纳腔内设置有安装于安装板352上的第一托管部353、第二托管部354,该第一托管部353、第二托管部354上下间距设置;该第一托管部353包括第一勾部3531以及驱动连接于第一勾部3531的第一驱动气缸3532,该第二托管部354包括第二勾部3541以及驱动连接于第二勾部3541的第二驱动气缸3542;所述第一支撑臂33、第一支撑杆31、第二支撑杆32、第二支撑臂34之间围构形成一用于安置料管的放料区102,该第一勾部3531、第二勾部3541均露于放料区102内。此处,当第二托管部354上的料管中的工件输送完,第二驱动气缸3542驱动第二托管部354的第二勾部3541释放料管,使得输送完工件的料管从通道101掉落至接料座上,第二勾部3541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托管部353上承载的托管,通过第一驱动气缸3532驱动第一托管部353的第一勾部3531释放料管,使得带有工件的料管从上往下落至第二托管部354,此时,料管的一端位于第二勾部3541上,另一端受限于止挡件104,以再次进行送料。

优选地,所述振动装置50为振动电机,所述第一滑块60可脱离式接触于振动电机的振动端,以使管式飞达通过振动电机实现振动式送料。

还有,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轨道41的输入端一侧设置有用于感应料管内的工件的第一感应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衔接座8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感应输送轨道41上的工件的第二感应装置(图中未示出)。以此,可实时监控料管中的工件是否输送完全和输送轨道41中的工件是否输送完全。

其大致运动过程如下:

当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滑块70以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所指第一方向为向左滑动方向,即向输送轨道41的输入端滑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反之则为第二方向)滑动,第二滑块70联动输送轨道41的另一端向下移动脱离衔接座80的输入端,输送轨道41的一端向上移动联动第一滑块60以第一方向滑动,第一滑块60脱离振动装置50,此时,输送轨道41停止振动;当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滑块70以第二方向滑动,第二滑块70联动输送轨道41的另一端向上移动衔接衔接座80的输入端,输送轨道41的一端向下移动联动第一滑块60以第二方向滑动,第一滑块60接触振动装置50,此时,输送轨道41开始振动;以此,可使其取料的同时,输送轨道41以振动式送料,以更好地同步运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振动装置间歇式作用于输送轨道的结构设计,使其实现了振动型间歇式输送,保证了工件顺利输送的同时,避免了工件卡住的现象,有利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结构设计合理,整体布局巧妙;以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二滑块联动第一滑块的结构设计,使其实现了单个驱动控制输送轨道的振动和衔接的同步进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