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潮网络机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0100发布日期:2020-01-22 00:05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潮网络机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柜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潮网络机柜。



背景技术:

网络机柜,用于组合安装面板、插件、插箱、电子元件、器件和机械零件与部件,使其构成一个整体的安装箱。由于需要在里面安装电子元件,所以防潮防水通风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天气湿热的时候,湿气会从通风口进入机柜。干燥剂吸水后不经常处理导致存放干燥剂的位置潮湿,湿气无法及时排出。这都会对安装在网络机柜内的电子元件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甚至威胁用电安全。因此设计一种带有防潮结构的网络机柜,提供干燥的通风散热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潮网络机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潮网络机柜,包括:机柜外壳、通风组件、干燥室、烘干室;所述通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机柜外壳一侧内壁处;所述干燥室设置在机柜外壳另一侧内壁处;所述烘干室位于机柜外壳一侧外壁处,与所述干燥室相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机柜外壳包括:顶板、底座、背板、前板;所述顶板上设有散热孔;所述底座上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和底座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四根第一立柱,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四根第二立柱;位于所述机柜外壳侧面的两根所述第二立柱间连接有多根固定梁,所述固定梁连接第二立柱和第一立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通风组件包括:第一通风板、第二通风板;所述第一通风板设置在第二立柱外侧并连接第二立柱,所述第一通风板平行于机柜外壳内侧面;所述第二通风板设置在第二立柱外侧,并连接第二立柱,所述第二通风板与第一通风板相对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通风组件包括:多个风扇;所述背板与所述前板间设有多处分隔架,所述风扇底部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分隔架上;所述风扇位于第一通风板和机柜外壳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干燥室一侧连接第二通风板,一侧设有第三通风板;所述干燥室由顶板、底座、背板、前板、第二通风板、第三通风板分隔而成;所述干燥室内部设有多处水平的第一隔板及若干处竖直设置的第二隔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烘干室与干燥室通过第三通风板分隔开;所述烘干室外壁底部设有热风机,所述热风机一侧设有进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与烘干室相连;所述烘干室外壁上方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安装干燥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该装置通过设置通风组件控制网络机柜内的空气流动,通过设置干燥室吸收柜内的湿气,通过设置烘干室为干燥室提供持续的干燥环境并为柜内换气,使空气流通从而除湿。通过装置实际使用,实施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网络机柜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潮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干燥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风扇的摆放示意图;

图5为图2的局部a处的视图。

图中:1—机柜外壳,11—顶板,111—散热孔,12—底座,121—底板,122—螺钉孔,13—背板,14—第一立柱,141—置物板,15—前板,2—通风组件,21—第二立柱,211—固定梁,22—风扇,221—支架,222—分隔架,23—第一通风板,231—第一通风孔,24—第二通风板,241—第二通风孔,3—干燥室,31—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33—第三通风板,331—第三通风孔,4—烘干室,41—热风机,42—进风管道,43—出风口,431—干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网络机柜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潮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干燥室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到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网络机柜包括:机柜外壳1、通风组件2、干燥室3、烘干室4。所述通风组件2安装在所述机柜外壳1一侧内壁处。所述干燥室3设置在机柜外壳1另一侧内壁处。所述烘干室4位于机柜外壳1一侧外壁处,与所述干燥室3相邻。

通风组件2使得机柜外壳1内部产生流通风,并将风吹向干燥室3那一侧,经过放置在干燥室3内的干燥剂干燥,干燥剂吸收掉其中的水汽。烘干室4能够烘干装干燥剂的袋子,使得干燥室3保持干燥环境,同时通过提供流动气体排出水汽。

所述机柜外壳包括:顶板11、底座12、背板13、前板15。所述顶板11上设有散热孔111。所述底座12上设有底板121,所述底板121和底座1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底板121上安装有四根第一立柱14,所述底座12上安装有四根第二立柱21。如图2所示,位于所述机柜外壳侧面的所述两根第二立柱21间连接有多根固定梁211,所述固定梁211连接第二立柱21和第一立柱14。

顶板11上的散热孔是帮助散热的,没有通风能力。底座12支撑整个柜体,第一立柱14间设置置物板141,用于摆放线路光纤等。底板121支撑第一立柱14,底座12支撑第二立柱21。设置第二立柱21来放置后续的通风组件2及构造干燥室3,之所以不直接用第一立柱14,是为了减轻第一立柱的支撑负担,避免对放置造成影响。同时,这样设置也便于柜体的装卸。在第一立柱14和第二立柱21之间设置多根固定梁211,一是用于稳固第二立柱21间的相对位置,二是用于进一步稳固第一立柱14间的相对位置,三是用于稳固第二立柱21和第一立柱14间的相对位置,提升他们的结构刚度。

图4为风扇的摆放示意图,如图2和4所示。所述通风组件2包括:多个风扇22、第一通风板23、第二通风板24。所述第一通风板23设置在第二立柱21外侧并连接第二立柱21,所述第一通风板23平行于机柜外壳1内侧面。所述背板13与所述前板15间设有多处分隔架222,所述风扇22底部设有支架221,所述支架221安装在所述分隔架222上。所述风扇22位于第一通风板23和机柜外壳1之间。所述第二通风板24设置在第二立柱21外侧,并连接第二立柱21,所述第二通风板24与第一通风板23相对设置。

风扇22转动使得机柜内空气开始流通,产生风力,风力通过第一通风板23,进入柜内,带动柜内流动空气穿过第二通风板24,进入干燥室3内被干燥。支架221用于支撑风扇22,分隔板222用于分隔开多个风扇22的位置。设置多个风扇22,以配合柜长,使整个柜内的空气流通起来。第一通风板23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231,第一通风板23分隔开风扇22,通风孔的设置分散风力,让风扇22吹起的风力不会影响到柜内放置物件。第二通风板24上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241,分隔开干燥室3与柜内,同理第一通风孔。且通风板的设置限制了通过的只能是流通空气,起到了半过滤的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干燥室3一侧连接第二通风板23,一侧设有第三通风板33。所述干燥室3由顶板11、底座12、背板14、前板15、第二通风板23、第三通风板33分隔而成。所述干燥室3内部设有多处水平的第一隔板31及若干处竖直设置的第二隔板32。

第一隔板31和第二隔板32之间分割出多个小的空间,干燥剂就位于这些小空间内。干燥剂装在袋子里,放置在第一隔板31上。空气经过第二通风板24进入干燥室3内,被干燥剂吸收水分,再通过第三通风板33进入烘干室4内。第三通风板33上设置多个第三通风孔331,第三通风板33起到分隔干燥室3和烘干室4的作用。并避免装干燥剂的袋子落入烘干室内。

图5为图2的局部视图a,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烘干室4与干燥室3通过第三通风板33分隔开。所述烘干室4外壁底部设有热风机41,所述热风机41一侧设有进风管道42,所述进风管道42与烘干室4相连。所述烘干室4外壁上方设有出风口43,所述出风口43处安装干燥片431。

热风机41将热风通过进风管道42输送进烘干室4内。热风烘干干燥袋,空气通过上方的出风口43离开。出风口43处设有干燥片431,是为了避免热风机41不运作的时候,外面的湿气进入烘干室4内。干燥袋吸收湿气还需要更换,烘干室4的设置避免了更换,还加强了空气流通,进一步防潮除湿。

此实施例在使用时,风扇22带动空气流通,湿气通过第二通风板24进入干燥室3内,水汽被干燥剂吸收。再通过第三通风板33进入烘干室4。热风机41将热风通过进风管道42输送进烘干室4内,烘干干燥袋并带湿气从出风口43排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