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6753发布日期:2020-07-07 14:29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



背景技术:

中频干扰电治疗仪是一种通用的频率为1khz-100khz的交流电对人体进行物理治疗、康复的方法。中频电疗法是用两个以上的电极,通过人体皮肤注入中频电流到皮下组织,通过捶打按摩、电疗模拟针灸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广泛的应用于康复科和理疗科,主要有镇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消炎的作用,适用于各类颈椎病、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劳损、关节扭伤、肩周炎、中风后遗症、中枢性及周围性瘫痪、神经痛、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肌炎、腱鞘炎、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胃下垂、外伤性骨折,腰椎肩盘突出症、挫伤、高血压(早期)、偏头痛、周围神经损伤、神经麻痹、术后尿潴留、尿失禁及夜尿症、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废用性肌萎缩等。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中频干扰电治疗仪为单通道治疗仪,一次只能对患者的一个病灶部位进行治疗,当患者需要进行多个部位治疗时,需要等一个部位治疗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部位的治疗,这样不仅使患者治疗的时间加长,还会增加后边患者的等待时间,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能够将两个通道的治疗仪安装在一起,减少患者治疗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用于输入控制指令的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输出中频信号的输出通道,输出通道上连接有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根据控制指令产生中频信号的控制器,操作面板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通道的输入端;所述操作面板通过销轴设置在壳体上,操作面板上设置有用于显示设定信息的显示屏,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所述壳体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对吸附导联线端部吸附导子内的吸水海绵进行加热的加热板,加热板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位于输出通道下方的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电极线的抽屉;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便于移动的万向轮。

上述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所述操作面板包括用于输入一通道指令的第一操作面板和用于输入二通道指令的第二操作面板,第一操作面板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的第一输出通道,第二操作面板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的第二输出通道,第一操作面板和第二操作面板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通道和第二输出通道的输入端。

上述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所述第一输出通道上设置有用于开启第一通道的一通道开机按钮,一通道开机按钮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上述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所述第二输出通道上设置有用于开启第二通道的二通道开机按钮,二通道开机按钮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上述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所述显示屏为可触摸液晶显示屏。

上述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便于手持的把手。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通道进行治疗,患者可以同时使用两个通道进行治疗,也可以两名患者使用一台治疗仪进行治疗,不仅节约了患者治疗的时间,还能缩短其他患者等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的剖视图;

其中:1.壳体、2.第一操作面板、3.第一输出通道、4.第二操作面板、5.第二输出通道、6.加热板、7.一通道开机按钮、8.二通道开机按钮、9.抽屉、10.把手、11.万向轮、12.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中频干扰电治疗仪箱壳,其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壳体1、操作面板、输出通道、控制器12、吸附导联线和电机输出线。壳体1设置在地面上,操作面板设置在壳体1上,用来输入控制指令,控制器12用来根据控制指令产生中频信号,输出通道设置在操作面板的下方,用来输出中频信号,吸附导联线和电机输出线连接在输出通道上,用来对患者进行治疗。操作面板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12的输入端,控制器12的输出端连接输出通道的输入端。

操作面板通过销轴设置在壳体1上,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销轴来调节操作面板倾斜的角度,以便于医护人员操作。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显示屏,用来显示设定信息,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12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屏为可触摸液晶显示屏,医护人员可以从显示屏上进行治疗信息的设定,设定完成后,显示屏上显示设定的信息。

操作面板包括第一操作面板2和第二操作面板4。第一操作面板2用来输入一通道控制指令,第二操作面板4用来输入二通道控制指令,第一操作面板2和第二操作面板4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控制器12的输入端。

输出通道设置在操作面板的下方,包括第一输出通道3和第二输出通道5,第一输出通道3用来进行一通道的输出,第二输出通道5用来进行二通道的输出,第一输出通道3和第二输出通道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控制器12的输入端。第一输出通道3和第二输出通道5上均设置有接线端子,用来连接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

第一输出通道3上设置有一通道开机按钮7,用来开启第一通道进行治疗,一通道开机按钮7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第二输出通道5上设置有二通道开机按钮8,用来开启第二通道进行治疗,二通道开机按钮8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12的输入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单通道治疗还是双通道治疗,治疗方式更加灵活。

输出通道的下方设置有抽屉9,用来放置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在患者治疗完成后,可以将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放置在抽屉内,避免吸附导联线和电极输出线再次使用时杂乱。

吸附导联线的端部设置有吸附导子,吸附导子内设置有吸水海绵,在使用吸附导联线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将吸水海绵吸水后放置在吸附导子内,再将吸附导子吸附到患者的病灶部位,由于冬天气温比较低,若直接将吸附导子吸附到患者病灶部位会比较凉,对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为避免这种不适,在壳体1的上方设置加热板6,对吸附导子内的吸水海绵进行加热,加热板6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12的输出端。在使用吸附导子之前,先将吸附导子的吸水海绵朝下放置在加热板上,待吸水海绵变热后,再吸附到患者的病灶部位。

为了便于移动治疗仪,在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四个万向轮11,壳体1的上方设置有把手10,便于手持推动治疗仪。

本实用新型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需要选择使用单通道还是双通道进行治疗,按下该输出通道上的开机按钮,从操作面板上设定治疗参数,选择使用吸附导联线或者电极输出线,并将吸附导联线或者电极输出线插入该输出通道的接线端子上,然后将吸附导联线吸附到患者的病灶部位,电极片贴到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治疗,待治疗结束后,治疗仪自动关机,取下吸附导联线或者电极输出线即可。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的选择治疗的通道,可以一个患者使用两个通道,也可以两名患者使用一台治疗仪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节约了患者治疗的时间,还能缩短其他患者等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