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98987发布日期:2020-09-29 18:10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云存储、深度学习等应用场景下使用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越来越庞大,所使用的服务器和电源等设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随着热量的积累,会导致机房内的温度升高,从而严重影响机房内的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数据中心需要设置相应的制冷系统,以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保证数据中心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该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蓄能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第一膨胀阀、第二膨胀阀以及电磁阀;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接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第一膨胀阀与蓄能换热器的入口连通,另一个支路通过第二膨胀阀与室内换热器的入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的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入口连接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与蓄能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另一个支路与室内换热器的出口连通;蓄能换热器的入口和室内换热器的入口之间通过可控的三通阀连通;电磁阀设于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及蓄能换热器连通的干路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水泵,室外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水泵与两个支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能换热器包括封装于外壳中的换热管及蓄冷剂,蓄冷剂填充于换热管的周围;换热管的两端伸出外壳形成为蓄能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冷剂为相变蓄冷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变蓄冷剂的主要成分为烷烃、水合盐或者共晶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水泵;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二水泵与三通阀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与压缩机并联,且单向阀仅允许室内换热器和蓄能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膨胀阀和第二膨胀阀均为电子膨胀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室内换热器为间壁式换热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室外换热器为冷却塔。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方法,该数据中心的制冷方法包括:启动蓄冷模式,以在通过室内换热器为数据中心降温的同时将低温能量存储于蓄能换热器中;启动放冷模式,使制冷剂在蓄能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循环,以将蓄能换热器中存储的低温能量释放给室内换热器,从而为数据中心降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关闭蓄冷模式或者使其处于待机状态,以便仅通过室内换热器为数据中心降温。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解决了压缩机负荷较低时,存在压缩机喘振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保证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一种蓄能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在自然冷却模式下的一种工作回路。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能换热器;11-外壳;12-换热管;13-蓄冷剂;20-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压缩机;51-第一膨胀阀;52-第二膨胀阀;60-电磁阀;70-三通阀;81-第一水泵;82-第二水泵;90-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通常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以及压缩机等,室内换热器通过制冷剂蒸发吸收数据中心的机房内的热量,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汽通过压缩机输送至室外换热器中,制冷剂蒸汽在室外换热器中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后重新循环进入室内换热器中制冷。

在某些气候环境中,例如在夏季昼夜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夜晚温度比较低,数据中心的机房内的制冷需求也比较低,从而导致压缩机夜间工作时的负荷不够,出现压缩机喘振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进而导致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工作异常。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涉及一种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云存储、深度学习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中心使用的制冷技术领域,能够解决压缩机负荷不够导致喘振进而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该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蓄能换热器10、室内换热器20、室外换热器30、压缩机40、第一膨胀阀51、第二膨胀阀52以及电磁阀60。

具体的,室外换热器30的出口连接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第一膨胀阀51与蓄能换热器10的入口连通,另一个支路通过第二膨胀阀52与室内换热器20的入口连通。其中,第一膨胀阀51用于调节进入蓄能换热器10内的制冷剂的流量,第二膨胀阀52用于调节进入室内换热器20内的制冷剂的流量。

室外换热器30的入口与压缩机40的出口连通,压缩机40的入口连接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与蓄能换热器10的出口连通,另一个支路与室内换热器20的出口连通,以使从蓄能换热器10出口与室内换热器20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蒸汽均能够进入至压缩机40内,从而能够增大压缩机40的负荷,防止压缩机40因为负荷过小而喘振。

蓄能换热器10的入口和室内换热器20的入口之间通过可控的三通阀70连通,三通阀70能够改变管路之间的连通关系,以使蓄能换热器10能够在蓄冷回路和放冷回路之间进行切换。

电磁阀60设于室内换热器20与室外换热器30及蓄能换热器10连通的干路上,以使电磁阀60能够控制包括压缩机40及室外换热器30的制冷回路的通断,以便于使蓄能换热器10的放冷回路能够切入工作状态。

基于上述,通过电磁阀60和三通阀70可以控制蓄能换热器10处于蓄冷或者放冷状态,从而避免压缩机40在诸如夏天或者夜晚的情况下由于负荷过小而出现喘振的现象。

具体实现时,室内换热器20设置于数据中心的机房内,室外换热器20位于数据中心的室外。当电磁阀60打开并且压缩机40工作时,从室外换热器30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膨胀阀51和第二膨胀阀52进入至蓄能换热器10和室内换热器20中,其中,进入至蓄能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通过与蓄能换热器10换热将一部分冷量储存在蓄能换热器10中;进入至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能够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第一膨胀阀51和第二膨胀阀52的开度以调节进入蓄能换热器10和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例如,当机房内降温需求比较高时,可以调大第二膨胀阀52,并调小甚至关闭第一膨胀阀51,以保证室内换热器20的流量需求;当机房内的降温需求比较低时,可以调小第二膨胀阀52,并调大第一膨胀阀51,以将更多的冷量储存在蓄能换热器10中,从而能够保证压缩机40在稳定的负荷下工作,避免压缩机40喘振无法正常工作。

当电磁阀60关闭后,压缩机40及室外换热器30均停止工作,此时,可以通过调节三通阀70使蓄能换热器10与室内换热器20连通形成放冷回路,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0中蒸发吸热后,进入蓄能换热器10中冷凝放热,然后继续循环至室内换热器20中制冷。在放冷回路对数据中心制冷的过程中,压缩机40处于关闭状态,一方面,能够减少压缩机40运行的时长,避免压缩机40持续工作太久而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

例如,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季节中,夜晚可以对蓄能换热器10充冷,白天可以关闭压缩机40依靠蓄能换热器10放冷对数据中心进行制冷,从而不仅保证了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压缩机40能够正常工作,而且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

其中,设置于数据中心的机房内的室内换热器20支持背板级、行级、房间级以及顶置等多种室内末端形式,即,室内换热器20可以为设置于机房内的互联网设备的背板上的结构形式,以负责一个设备的制冷;或者,室内换热器20可以为设置于机房内的通道处的结构形式,以负责一行设备的制冷;或者,室内换热器20可以为设置于一个机房内的结构形式,以负责一个机房的制冷;亦或者,室内换热器2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顶置的结构形式。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一种蓄能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具体的,蓄能换热器10可以包括封装于外壳11中的换热管12及蓄冷剂13,蓄冷剂13填充于换热管12的周围;并且,换热管12的两端伸出外壳形成为蓄能换热器10的入口和出口。

其中,换热管12可以在蓄能换热器10的外壳11中弯曲排布以增大外壳11中能够容纳的换热管12的长度,从而能够增大换热管12与蓄冷剂13的接触面积,例如,换热管12可以在蓄能换热器的外壳11中呈蛇形排布,或者,换热管12可以在蓄能换热器的外壳11中呈螺旋状排布。

具体实现时,当给蓄能换热器10充冷时,制冷剂从蓄能换热器10的入口进入至蓄能换热器10的换热管12中,制冷剂通过换热管12的管壁与填充在蓄能换热器10的外壳11中的蓄冷剂13进行热交换以将冷量存储于蓄冷剂13中,释放过冷量的制冷剂从蓄能换热器10的出口排出。

当利用存储有冷量的蓄能换热器10放冷时,携带有热量的制冷剂进入至蓄能换热器的换热管12中,并通过换热管12的管壁与填充在蓄能换热器的外壳11中的蓄冷剂13进行热交换以使制冷剂获取蓄冷剂13中的冷量后,从蓄能换热器10中排出继续循环制冷。

蓄能换热器10的设置能够增大压缩机40的负荷,避免压缩机40因为负荷太小而喘振,并进一步导致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能换热器10可以利用潜热蓄冷的方式,此时,蓄冷剂13选用的是适用于潜热蓄冷的相变蓄冷剂。

潜热蓄冷的蓄能换热器在具体实现时,当蓄能换热器10充冷时,低温液态制冷剂流入蓄能换热器10的换热管12中,吸收填充在换热管12周围的蓄冷剂13的热量并蒸发为气体,以使蓄冷剂13放出热量;当蓄能换热器10放冷时,高温气态制冷剂流入蓄能换热器的换热管12,吸收填充在换热管12周围的蓄冷剂13的冷量并冷凝为液体,以使蓄冷剂13放出冷量。在蓄能换热器10充冷/放冷的过程中,蓄冷剂13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即,蓄能换热器10充冷/放冷的过程中利用的是相变潜热。

蓄冷剂质量计算:假设单位质量蓄冷材料潜热为r,设备热负荷为q,放冷时间为t(>30min),充冷/放冷效率为n(<1),则所需蓄冷剂质量为q/(r*t*n)。

其中,相变蓄冷剂的主要成分可以为烷烃,例如甘油;或者,相变蓄冷剂的主要成分可以为水合盐,例如氢氧化钠;又或者,相变蓄冷剂的主要成分可以为共晶盐,例如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

除此之外,相变蓄冷剂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他材料,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能换热器10可以利用显热蓄冷的方式,此时,蓄冷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用于显热蓄冷的蓄冷剂,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能换热器10可以利用热化学蓄冷的方式,此时,蓄冷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用于热化学蓄冷的蓄冷剂,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潜热蓄冷是利用蓄冷剂在相变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或者释放热量来储存冷量或着释放冷量。由于这种蓄冷方式不仅能量密度比较高,而且装置简单、体积小;同时,蓄冷剂相变的过程中接近恒温,有利于控制蓄冷装置的温度,因此,潜热蓄冷的方式是本实施例的蓄能换热器10的一种较为优选的实现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膨胀阀51可以为电子膨胀阀,同时第二膨胀阀52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其中,电子膨胀阀是一种可按照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元件。在一些负荷变化剧烈或运行工况范围较宽的场合,电子膨胀阀能够很好的控制制冷剂的流量以满足制冷方面的要求和节能方面的要求。

电子膨胀阀分为电磁式电子膨胀阀和电动式电子膨胀阀,其中,电动式电子膨胀阀又分为直动型电动式电子膨胀阀和减速型电动式电子膨胀阀两种。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子膨胀阀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

具体实现时,电子膨胀阀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控制进入蓄能换热器10和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例如,当机房内降温需求比较高时,可以调整与室内换热器20的入口连通的电子膨胀阀以增大进入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并调整与蓄能换热器10的入口连通的电子膨胀阀以减小甚至切断进入蓄能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能够保证室内换热器20对制冷剂的流量需求;当机房内的降温需求比较低时,可以调整与室内换热器20的入口连通的电子膨胀阀以减小进入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并调整与蓄能换热器10的入口连通的电子膨胀阀以增大进入蓄能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不仅能够将更多的冷量储存在蓄能换热器10中,而且能够保证压缩机40在稳定的负荷下工作,避免压缩机40喘振无法正常工作。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膨胀阀51可以为热力膨胀阀,同时第二膨胀阀52也可以为热力膨胀阀。

其中,热力膨胀阀是通过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控制阀门的开度的。热力膨胀阀按照平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平衡式热力膨胀阀和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两种。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热力膨胀阀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子膨胀阀信号反馈快、控制精度高、调节范围宽以及节能效果好等特点,使电子膨胀阀在一些负荷变化剧烈或运行工况范围较宽的场合中,依然能够很好的控制制冷剂的流量以满足制冷方面的要求和节能方面的要求,因此,电子膨胀阀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膨胀阀和第二膨胀阀的一种较为优选的实现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室内换热器20可以为间壁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是将冷、热两种流体通过一层固定壁面,例如管壁或者板状壁隔开,使冷、热两种流体通过间壁进行热交换,以避免冷、热两种流体混合。

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包括板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沉浸式蛇管型、喷淋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以及套壳式换热器等。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室内换热器20的制冷范围、安装位置以及安装空间等选择合适的间壁式换热器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以使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能够更好的对数据中心的机房进行制冷,从而保证机房内的互联网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室内换热器20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他类型的换热器,只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关于室内换热器的要求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室外换热器30可以为冷却塔。冷却塔按照冷、热两种流体是否直接接触分为闭式冷却塔和开式冷却塔。

通常情况下,本实施例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的室外换热器30选用闭式冷却塔,闭式冷却塔能够对从室内换热器20和蓄能换热器10中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并且,闭式冷区塔内用于冷却制冷剂的水或者其他冷源不会与制冷剂直接接触,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在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继续循环工作。

具体实现时,室外换热器30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开式冷却塔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以使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能够更好的对数据中心的机房进行制冷,从而保证机房内的互联网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室外换热器30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类型的冷却装置,只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关于室外换热器30的要求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蓄能换热器10,使压缩机40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负载室内换热器20,而且需要负责蓄能换热器10,从而能够增大压缩机40的负荷,防止压缩喘振导致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工作异常。同时,通过利用蓄能换热器10放冷使室内换热器20对数据中心进行制冷,从而一方面能够减少压缩机40运行的时长,避免压缩机40持续工作太久而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

实施例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81,室外换热器30的出口通过第一水泵81与两个支路连接。

第一水泵81能够将室外换热器30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输送给室内换热器20和蓄能换热器10,一方面加快了制冷剂在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的循环速度,有利于提高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室内换热器20与室外换热器30距离比较远的情况,或者,室内换热器20与室外换热器30之间的连接管路有高度差的情况,第一水泵81的设置能够保证制冷剂在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中顺利输送,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具体实现时,当电磁阀60打开并且压缩机40工作时,从室外换热器30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一水泵81的输送下分别通过第一膨胀阀51和第二膨胀阀52进入至蓄能换热器10和室内换热器20中,其中,进入至蓄能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通过与蓄能换热器10换热将一部分冷量储存在蓄能换热器10中;进入至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能够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第一膨胀阀51和第二膨胀阀52的开度以调节进入蓄能换热器10和室内换热器20中的制冷剂的流量,例如,当机房内降温需求比较高时,可以调大第二膨胀阀52,并调小甚至关闭第一膨胀阀51,以保证室内换热器20的流量需求;当机房内的降温需求比较低时,可以调小第二膨胀阀52,并调大第一膨胀阀51,以将更多的冷量储存在蓄能换热器10中,从而能够保证压缩机40在稳定的负荷下工作,避免压缩机40喘振无法正常工作。

当电磁阀60关闭后,压缩机40及室外换热器30均停止工作,此时,可以通过调节三通阀70使蓄能换热器10与室内换热器20连通形成放冷回路,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0中蒸发吸热后,进入蓄能换热器10中冷凝放热,然后继续循环至室内换热器20中制冷。在放冷回路对数据中心制冷的过程中,压缩机40处于关闭状态,一方面,能够减少压缩机40运行的时长,避免压缩机40持续工作太久而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

实施例三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82,室内换热器20通过第二水泵82与三通阀70连通。

第二水泵82能够将从蓄能换热器10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输送给室内换热器20。具体的实现时,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20后可以通过蒸发吸热的方式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从室内换热器20中流出的制冷剂蒸汽能够进入蓄能换热器10中,并在蓄能换热器10中吸收冷量冷凝成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从蓄能换热器10的出口流出并继续通过第二水泵82输送给室内换热器20进行制冷。

第二水泵82的设置,一方面,加快了制冷剂在蓄能换热器10与室内换热器20之间的循环速度,有利于提高蓄能换热器10与室内换热器20形成的放冷回路的制冷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室内换热器20与蓄能换热器10距离比较远的情况,或者,室内换热器20与蓄能换热器10之间的连接管路有高度差的情况,第二水泵82的设置能够保证制冷剂在蓄能换热器10与室内换热器20之间顺利输送,从而能够保证蓄能换热器10与室内换热器20形成的放冷回路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四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单向阀90,单向阀90与压缩机40并联,且单向阀90仅允许室内换热器20和蓄能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30。

单向阀90的设置使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不仅能够通过压缩机40进行制冷,而且能够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自然冷却的方式可以应用于环境温度比较低的季节,从而有利于降低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在自然冷却模式下的一种工作回路。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在自然冷区模式下工作时,从室外换热器30中流出的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一水泵81流入室内换热器20中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从室内换热器20中流出的制冷剂会通过单向阀90所在支路流回到室外换热器30中。在这个制冷回路中,冷却剂绕过了压缩机40所在的支路,也就是说,在自然冷却的模式下,压缩机40不工作,从而不仅有利于降低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而且,能够在不影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压缩机40进行保养维修。

实施例五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方法,包括:

启动蓄冷模式,以在通过室内换热器为数据中心降温的同时将低温能量存储于蓄能换热器中。示意性的,启动蓄冷模式后,可以通过控制上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方式来实现蓄能换热器的蓄冷。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装置或者其他方式实现蓄能换热器的蓄冷,例如,在某些示例中可以不通过将室外换热器到室内换热器的制冷剂分流到蓄能换热器,而是通过单独的换热来实现,例如,将冷风或者冷水的低温能量直接储存到蓄能换热器中。

启动放冷模式,使制冷剂在蓄能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循环,以将蓄能换热器中存储的低温能量释放给室内换热器,从而为数据中心降温。示意性的,启动放冷模式后,可以通过控制上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电磁阀的方式来实现蓄能换热器的放冷。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装置实现蓄能换热器的蓄冷。当然,当蓄能换热器的蓄冷是单独进行的时候,可以通过其与室内换热器的连通阀门的开闭来实现蓄能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能量传递。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方法还包括关闭蓄冷模式或者使其处于待机状态,以便仅通过室内换热器为数据中心降温。

本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的制冷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数据中心的压缩机正常工作,而且能够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