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及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71043发布日期:2020-10-28 12:2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及LED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驱动电路领域,尤其是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及led灯。



背景技术:

led(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常用的发光器件,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它在照明领域应用广泛。发光二极管可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用途,如照明、平板显示、医疗器件等。

发光二极管是特性敏感的半导体器件,又具有负温度特性,因而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稳定工作状态和保护,从而产生了驱动的概念。led器件对驱动电源的要求近乎于苛刻,led不像普通的白炽灯泡,可以直接连接220v的交流市电。因此就诞生出各种各样的驱动电路,为了抑制浪涌的存在,常规的led驱动电路会在整流前设置cbb电容来抑制浪涌,但是目前市面上传统的led驱动电路的抗浪涌能力通常只有1kv,对于更高要求的抗浪涌要求,如2.5kv,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包括用于连接电源线的一级浪涌抑制电路、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二级浪涌抑制电路的输入端及恒流输出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二级浪涌抑制电路的输出端接地,所述恒流输出电路包括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及与其连接的外围电路,所述恒流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输出驱动led工作的恒定电流。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一级浪涌抑制电路的前端设置有保险器f1。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整流电路为整流桥。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和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之间设置有电感及与电感串并联的电阻。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二级浪涌抑制电路至少包括瓷片电容c1b。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为内部集成有过压保护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及过温保护电路的非隔离高功率因素降压型led驱动芯片。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恒流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还连接去纹波电路,所述去纹波电路包括去纹波芯片u3及外围电路。

优选的,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中,所述去纹波芯片u3内部集成有15v钳位电路。

一种led灯,包括外壳及所述外壳内的至少一个led,所述led连接上述任一所述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在整流前和整流后设置两级浪涌抑制结构,通过在整流后增加一更小容量的瓷片电容,能够使抗浪涌能力由1kv提升至2.5kv,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抗浪涌能力的提高。

本方案的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通过内部集成的高压供电电路供电,无需启动电阻和供电二极管。其内置补偿电路,节省了comp管脚及comp电容,且其内部集成thd补偿电路,可以满足更低thd需求;同时,兼具多重的保护功能,比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补偿等,提高了可靠性,并且所有保护均具体自恢复功能,同时有利于精简外围电路。

本方案进一步增加去纹波电路,能够有效降低纹波对电路的信号干扰,改善电路的稳定性。

本方案的灯架采用至少一对安装槽的结构,并且使安装槽的槽底呈钝角设置,从而可以使至少两个灯条配合工作从而增加整个净化灯的照射角度,从而扩大净化灯的照明范围和增强光照强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范围内led净化灯的安装数量。采用多对安装槽的结构由于进一步扩大照明范围及增加光照强度。

本方案的整个外壳的结构为卡接结构,拆装方便简单,有利于降低拆装难度,提高安装维修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去纹波电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led灯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灯罩、灯架、端盖区域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顶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b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的n线连接保险器f1,如各种保险丝,所述保险丝与电源线的l线之间连接一级浪涌抑制电路100用于过滤,所述一级浪涌抑制电路100包括并联的电阻rz1和电容c1a,所述电阻rz1优选为热敏电阻,所述电容c1a为cbb电容,所述一级浪涌抑制电路能够防止电压突变,吸收尖峰状态的过电压。

如附图1所示,所述一级浪涌抑制电路100连接整流电路200用于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所述整流电路200优选为整流桥,所述整流桥为已知技术,其2、3引脚接所述一级浪涌抑制电路,其4脚接地,其1脚为输出端。

如附图1所示,所述整流电路200的输出端连接并联的电感l1及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感l1和电阻r11的另一端接二级浪涌抑制电路300及恒流输出电路400的输入端,所述二级浪涌抑制电路300包括并联连接所述电感l1和电阻r11的电阻rz2及至少一个瓷片电容c1b的一端,所述电阻rz2及瓷片电容c1b的另一端接地;同样的,此处的电阻rz2优选为热敏电阻,它们构成与一级浪涌抑制电路100相同的结构,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作赘述。

如附图1所示,所述恒流输出电路400包括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及与其连接的外围电路,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的输入端(5、6脚)通过并联的电感l1和电阻r11连接所述整流电路200的输出端。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的1脚通过电阻r3接地,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的2脚接地;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的3脚通过电容c5a接地,所述电容c5a为电解电容;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的4脚通过电阻r6接地及通过串联的电阻r5、r7接正极输出端outled+;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的7脚通过二极管d2接地及连接并联的电阻r4、r4a的一端,所述电阻r4、r4a的另一端接地及电感t1的一端,所述电感t1的另一端通过极性电容接地及正极输出端。

如附图1所示,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为内部集成有过压保护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及过温保护电路的非隔离高功率因素降压型led驱动芯片,例如可以是型号为mt7854bs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电路的芯片,此处不作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2、附图3所示,进一步使所述恒流输出电路400还连接去纹波电路400,所述去纹波电路包括去纹波芯片u3及外围电路,所述去纹波芯片u3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可行的去纹波芯片,优选其内部集成有15v钳位电路,所述去纹波芯片u3例如可以是型号为mt763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电路,将该去纹波芯片u3与led串联,可以将前面单级高pf驱动级输出的100hz/120hz纹波电流进行抑制,保证led上的纹波电流最小,同时自适应的电流调整保证系统在去纹波的同时功耗达到最低。

如附图3所示,所述去纹波芯片u3的1脚通过电阻r11接所述恒流输出电路400的电感t1及通过电容c4接地;所述去纹波芯片u3的2脚接地;所述去纹波芯片u3的3脚通过电容c5接地;所述去纹波芯片u3的4脚接mos管q1的栅极,所述mos管q1漏极接负极输出端及通过电阻r12接所述去纹波芯片u3的6脚;所述mos管q1的源极及所述去纹波芯片u3的1脚通过并联的电阻r13、r14接地。

整个电路工作时,将电路结构与市电连接,打开开关后,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经过电感l1进行滤波后,以高压驱动所述高功率恒流led驱动芯片u1,所述恒流输出电路400将输入电流转换成led所需的恒定电流为led供电;同时去纹波电路400将恒流输出电路400的输出的电流的纹波过滤。

实施例3

本方案进一步揭示了一种led灯,如附图4所示,包括外壳及所述外壳内的至少一个led42,优选所述led42为多个且串联或并联与连接所述耐2.5k浪涌的led驱动电路连接。并且所述led42及led驱动电路设置于基板41上,从而可以通过基板安装在外壳内且led朝向外壳上的灯罩。

所述外壳可以是各种可行的结构,优选的实施例中,如附图4、附图5所示,其所述外壳包括灯罩1、灯架2、端盖3和吸顶支架7,所述灯罩1、灯架2和端盖3拼合形成一空腔6,所述灯架2上形成有位于空腔6内的至少一对用于安装灯条4的安装槽5,一对所述安装槽5的底板501保持钝角,且所述安装槽5的槽口朝向所述灯罩1。

如图5所示,所述灯架2包括梯形槽状的中间部201,所述中间部201包括平板2011及对称设置于其两侧的侧板2012,所述中间部201的平板2011和/或两侧板2012的底部形成有一对所述安装槽5。当所述安装槽5位于所述平板2011的底部时,两个所述安装槽5的底板501的一端相互抵靠,且两个所述底板501形成一开口朝向所述平板2011的v形槽,并且优选一对所述安装槽5的底板501的角度在115°~145°之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5的底板501的角度在120°左右。当所述安装槽5设置于两侧板2012时,所述安装槽5可以以侧板2012为底板,此时,可以使结构更加简单。同时,采用两对安装槽5的结构,也可以进一步增加整个灯条的覆盖面积和增加光的强度和密度。

所述安装槽5的底板501保持钝角的结构设置,和传统的平行设置灯条相比,这样设置安装槽5,可以扩大所述安装槽5内的灯条4的照射角度,以扩大所述灯条4的照明面积。

如图5、图6所示,所述中间部201的两侧板的边缘分别连接与其保持一定角度,且位于其上的部分向其外侧弯折延伸的侧边202,所述侧边202与所述中间部201一体形成,当然也可采用焊接得到。所述侧边202的顶部边缘向内弯折形成挂钩203,所述挂钩203可以用于在安装时,挂设在吸顶支架上。所述侧边202位于所述中间部201的下方的底部边缘凸出于所述中间部201的边缘并与中间部201配合形成两个用于卡接所述灯罩1的卡槽204,灯罩1的两侧边缘卡设在两个所述卡槽204中,从而能够有效的限位,所述灯罩1优选为弧形的结构,可保持与所述卡槽204相抵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灯罩1也可为矩形、v字形等任意合适的形状。所述灯罩1与所述灯架2卡接的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灯罩1的安装和拆卸,提高工作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灯罩1可与所述灯架2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进行组装。

如附图5、附图7所示,为了和所述端盖3相适配,所述平板2011的顶部形成有一用于插接端盖的插槽2013,所述插槽2013由两个平行的v形或y形条构成,v形或y形条靠近的两侧形成一插槽,所述端盖3的槽口上具有与所述插槽2013相匹配的缺口301,两个缺口301之间的平板部分可以插接至所述插槽2013中进行限位,两个缺口301外侧的部分可以通过v形或y形条向背的两侧进行一定的限定。且所述端盖3的槽口的两侧具有与所述挂钩203形状相匹配的凹部302,所述挂钩203的边缘可与所述凹部302相卡接,以固定所述端盖3。

如附图4所示,所述灯架2吊设在吸顶支架7上。具体的如附图8所示,所述吸顶支架7具有开口向下的凹槽701,所述凹槽701的两侧竖板连接有与其成v形分布的弹片702,所述弹片702与所述凹槽701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弹片702具有弹性,在所述弹片702的弹性作用下,所述弹片702可与所述侧边202紧贴合。所述凹槽701的槽口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任意合适的形状,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凹槽701的槽口为矩形。所述吸顶支架7可以用任意合适的材料制成,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吸顶支架7为不锈钢制成,所述弹片702为弹性钢片。

具体的,如附图8所示,所述弹片702包括与所述凹槽701相连接的倾斜部7021和向上竖直延伸的竖直部7022,所述竖直部7022的顶端低于所述凹槽701的槽底7011的高度。所述竖直部7022的设置可以增大所述弹片702与其他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摩擦力,提高所述弹片702与其他部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紧密性。

如附图8所示,所述倾斜部7021与所述凹槽701的竖板的连接处具有通孔7023。所述通孔7023可以减小所述弹片702相对所述凹槽701的侧壁移动时受到的阻力,使得所述弹片702更容易地相对所述凹槽701发生形变。

如附图9所示,所述竖直部7022的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卡爪7024,所述卡爪7024凸出于所述竖直部7022的表面,当所述竖直部7022与其他部件接触时,所述卡爪7024与其他部件抵接,使得所述弹片702始终对其他部件具有弹力,以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接触。

如附图8所示,所述凹槽701的槽底7011具有一组安装孔7012,用以穿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将所述凹槽701固定与天花板上,每个所述安装孔7012可以是一圆孔,优选是腰型孔或弧形孔,从而使得螺钉的安装位置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安装位置要求。当然,所述槽底7011上还形成有用于走线的过线孔,其优选位于所述槽底7011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为了方便安装,降低操作难度,在所述凹槽701的槽底7011的顶部形成有泡棉双面胶(图中未示出),在进行吸顶支架安装时,撕除泡棉双面胶表面的离型纸可以将吸顶支架进行预固定,接着可以通过螺钉将吸顶支架固定在天花板或房顶上。

同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701的长度小于所述灯架的长度,从而可以方便调整灯架在所述凹槽701上的位置,以更好地调整灯的位置及满足一些特殊安装空间的避让要求。

所述吸顶支架7固设于天花板或屋顶上,所述灯架2向上与所述吸顶支架7相卡合即可完成固定安装,操作简易方便,提高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