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4W双载波定位便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1336发布日期:2021-06-30 00:01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4W双载波定位便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波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4w双载波定位便携设备。



背景技术:

载波或者载频是一个物理概念,是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单位赫兹,是一种如何在频率、调幅或相位方面被调制以传输语言、音乐、图像或其它信号的电磁波。

载波装置可分为双载波和单载波,单载波是指在一个固定的频段内只采用一个载波的调制技术,双载波就是一个基站工作在两个不同的载频上。

4w双载波便携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便于其进行散热,在其机体安装风扇,通过风扇对载波装置进行散热,但是风扇散热效率较低,热量的淤积容易对载波装置造成损伤,并且现有的载波装置减震性能较差,当载波装置跌落时容易对其内部造成损伤,严重影响了载波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4w双载波定位便携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4w双载波便携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便于其进行散热,在其机体安装风扇,通过风扇对载波装置进行散热,但是风扇散热效率较低,热量的淤积容易对载波装置造成损伤,并且现有的载波装置减震性能较差,当载波装置跌落时容易对其内部造成损伤,严重影响了载波装置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4w双载波定位便携设备,包括:

减震散热底壳组件;

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镶嵌在所述减震散热底壳组件的内腔底部;

双载波器,所述双载波器安装在所述减震散热底壳组件的内腔减震器上;

减震散热顶壳组件,所述减震散热顶壳组件安装在所述减震散热底壳组件的顶部,所述减震散热顶壳组件底部减震器与双载波器的顶部接触;

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安装在所述减震散热顶壳组件的内腔顶部;

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安装在所述减震散热顶壳组件的顶部,所述热交换装置与所述减震散热底壳组件和所述减震散热顶壳组件上的散热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减震散热底壳组件包括:

底壳本体;

第一风扇安装槽,所述第一风扇安装槽开设在所述底壳本体的内腔底部;

四个第一弹簧,四个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在所述底壳本体的内腔底部四角;

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安装在所述底壳本体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第一风扇安装槽的上端,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壳本体的左侧面,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底壳本体的右侧面。

优选的,所述双载波器包括:

双载波器本体;

八个定位槽,八个所述定位槽中的四个所述定位槽安装在所述双载波器本体的顶部四角,另外四个所述定位槽安装在所述双载波器本体的底部四角。

优选的,所述减震散热顶壳组件包括:

顶壳本体;

第二风扇安装槽,所述第二风扇安装槽开设在所述顶壳本体的底部;

四个第二弹簧,四个所述第二弹簧安装在所述顶壳本体的内腔顶部四角;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安装在所述顶壳本体的内腔顶部,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所述第二风扇安装槽的下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贯穿所述顶壳本体的左侧面,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顶壳本体的右侧面。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

水泵;

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安装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上;

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安装在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上;

两个进水口,两个所述进水口中的一个所述进水口安装在所述第一管道的顶部临近所述水泵的一端,另外一个所述进水口安装在所述第二管道的顶部临近所述水泵的一端;

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安装在所述第一管道上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

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安装在所述第二管道上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对4w双载波器进行减震,并且对4w双载波器作降温处理,能够有效的提升4w双载波器的使用寿命,双载波器本体底部四个定位槽的位置与四个第一弹簧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弹簧的顶部插接在定位槽的内侧,双载波器本体通过第一弹簧与双载波器本体底部四个定位槽的配合使用安装在底壳本体的内腔,通过第一弹簧对双载波器本体的底部减震,四个第二弹簧的位置与双载波器本体顶部四个定位槽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弹簧的底部插接在双载波器本体顶部四个定位槽的内侧,通过第二弹簧对双载波器本体的顶部进行减震,能够在双载波器本体跌落式有效的对双载波器本体进行保护,第二三通管上的其中一个进水口通过螺母与第二换热器上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管上的另外一个进水口通过螺母与第一换热管上的出水口连接,通过进水口将纯水灌注到第一管道的内腔和第二管道的内腔,纯水通过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进入到第一三通管和第二三通管进入到与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管的内腔,启动水泵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管内的纯水进行循环,通过纯水的循环将双载波器本体上散发的热量带出到底壳本体的外侧散发的空气中,并且通过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将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管的冷气吹到双载波器本体上,对双载波器本体进行降温,能够有效的提高双载波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散热底壳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载波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散热顶壳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减震散热底壳组件、110底壳本体、120第一风扇安装槽、130第一弹簧、140第一换热管、200第一风扇、300双载波器、310双载波器本体、320定位槽、400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10顶壳本体、420第二风扇安装槽、430第二弹簧、440第二换热器、500第二风扇、600热交换装置、610水泵、620第一管道、630第二管道、640进水口、650第一三通管、660第二三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4w双载波定位便携设备,能够有效的对4w双载波器进行减震,并且对4w双载波器作降温处理,能够有效的提升4w双载波器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1,包括:减震散热底壳组件100、第一风扇200、双载波器300、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00、第二风扇500和热交换装置600;

请参阅图1-2,减震散热底壳组件100包括:

底壳本体110;

第一风扇安装槽120开设在底壳本体110的内腔底部;

四个第一弹簧130安装在底壳本体110的内腔底部四角;

第一换热管140安装在底壳本体110的内腔底部,第一换热管140在第一风扇安装槽120的上端,第一换热管140的一端贯穿底壳本体110的左侧面,第一换热管140的另一端贯穿底壳本体110的右侧面,第一换热管140为铜管;

请参阅图1-2,第一风扇200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风扇安装槽120的内侧,第一风扇200与第一换热管140相对应;

请参阅图1-3,双载波器300安装在减震散热底壳组件100的内腔减震器上,双载波器300包括:

双载波器本体310安装在底壳本体110的内腔;

八个定位槽320中的四个定位槽320安装在双载波器本体310的顶部四角,另外四个定位槽320安装在双载波器本体310的底部四角,双载波器本体310底部四个定位槽320的位置与四个第一弹簧130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弹簧130的顶部插接在定位槽320的内侧,双载波器本体310通过第一弹簧130与双载波器本体310底部四个定位槽320的配合使用安装在底壳本体110的内腔,通过第一弹簧130对双载波器本体310的底部减震;

请参阅图1-4,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00安装在减震散热底壳组件100的顶部,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00底部减震器与双载波器300的顶部接触,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00包括:

顶壳本体410通过螺栓安装在底壳本体110的顶部;

第二风扇安装槽420开设在顶壳本体410的底部;

四个第二弹簧430安装在顶壳本体410的内腔顶部四角,四个第二弹簧430的位置与双载波器本体310顶部四个定位槽320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弹簧430的底部插接在双载波器本体310顶部四个定位槽320的内侧,通过第二弹簧430对双载波器本体310的顶部进行减震,能够在双载波器本体310跌落式有效的对双载波器本体310进行保护;

第二换热器440安装在顶壳本体410的内腔顶部,第二换热器440在第二风扇安装槽420的下端,第二换热器440的一端贯穿顶壳本体410的左侧面,第二换热器440的另一端贯穿顶壳本体410的右侧面;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4,第二风扇500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二风扇安装槽420的内侧,第二风扇500与第二换热器440相对应;

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5,热交换装置600安装在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00的顶部,热交换装置600与减震散热底壳组件100和减震散热顶壳组件400上的散热装置连接,热交换装置600包括:

水泵610安装在顶壳本体410的顶部中端;

第一管道620通过螺母安装在水泵610的出水口上;

第二管道630通过螺母安装在水泵610的进水口上;

两个进水口640中的一个进水口640安装在第一管道620的顶部临近水泵610的一端,进水口640的内腔与第一管道620的内腔相贯通,另外一个进水口640安装在第二管道630的顶部临近水泵610的一端,进水口640的内腔与第二管道630的内腔相贯通;

第一三通管650上的进水口通过螺母安装在第一管道620上远离水泵610的一端,第一三通管650上的其中一个出水口通过螺母与第二换热器440上的进水口连接,第一三通管650上的另外一个出水口通过螺母与第一换热管140上的进水口连接;

第二三通管660上的出水口通过螺母安装在第二管道630上远离水泵610的一端,第二三通管660上的其中一个进水口通过螺母与第二换热器440上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管660上的另外一个进水口通过螺母与第一换热管140上的出水口连接,通过进水口640将纯水灌注到第一管道620的内腔和第二管道630的内腔,纯水通过第一管道620和第二管道630进入到第一三通管650和第二三通管660进入到与第二换热器440和第一换热管140的内腔,启动水泵610对第二换热器440和第一换热管140内的纯水进行循环,通过纯水的循环将双载波器本体310上散发的热量带出到底壳本体110的外侧散发的空气中,并且通过第一风扇200和第二风扇500将第二换热器440和第一换热管140的冷气吹到双载波器本体310上,对双载波器本体310进行降温,能够有效的提高双载波器的使用寿命。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