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81835发布日期:2024-04-01 13:50阅读:4来源:国知局
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散热设备,例如涉及一种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器设备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必需品,电器设备含有许多元器件,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如不及时散热,会使得元器件的功能降低、寿命缩短,甚至会发生损坏,使得电器设备运行不稳定。

2、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蒸发器、至少一管路、工作流体以及至少一单向阀结构。蒸发器接触于热源,以将热源所产生热量传送至蒸发器,管路连接蒸发器而形成至少一回路,工作流体填充于回路,工作流体在回路进行吸、放热而产生相变,单向阀结构设于回路,以限定工作流体沿第一方向流动,其中单向阀结构提供至少一回路,顺向于第一方向而逆向于第二方向,以阻挡工作流体沿第二方向流动,第一方向相反于第二方向。

3、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4、相关技术中,管路连接蒸发器形成回路,工作流体在管路内产生相变以散失蒸发器吸收的热源的热量,但是管路内的空间较小,工作流体较少,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以增加冷媒的流动区域,提高散热效果。

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包括:自驱动环路相变板,设有冷媒空间和分区槽道,所述分区槽道的侧壁用于将所述冷媒空间分隔为多个冷媒流动区,每一所述冷媒流动区的侧壁能够传递至少一个热源组件的热量,所述热源组件在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上的正投影全部位于至少一个所述冷媒流动区内;单向阀组,设于所述冷媒空间内,多个所述冷媒流动区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单向阀组的入口端相连通,多个所述冷媒流动区的第二端均与所述单向阀组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单向阀组的入口端不低于所述单向阀组的出口端,所述单向阀组用于限定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冷媒流动区适于填充冷媒,冷媒能够在所述冷媒流动区与所述单向阀组内流动、相变,将所述热源组件产生的热量扩展至整个所述冷媒空间,以对所述热源组件进行散热。

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适于倾斜设置,所述单向阀组的入口端高于所述单向阀组的出口端,液态冷媒填充高度范围在所述单向阀组的入口端的高度与所述单向阀组的出口端的高度之间,冷媒能够通过重力回流。

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媒流动区包括第一冷媒流动区与第二冷媒流动区,所述单向阀组包括多个特斯拉阀,多个所述特斯拉阀包括沿横向依次设置第一特斯拉阀与第二特斯拉阀,所述第一特斯拉阀与所述第二特斯拉阀均并联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所述第一特斯拉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沿横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特斯拉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的第一端相连通,且所述第一特斯拉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的第一端相连通;多个所述特斯拉阀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的第二端均相连通。

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特斯拉阀的入口端均包括第一入口流道、第二入口流道和半环流道,所述半环流道的开口朝向所述特斯拉阀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入口流道与所述第二入口流道连通在所述半环流道相对的两侧;在特斯拉阀为所述第一特斯拉阀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特斯拉阀的第一入口流道包括多个入口,多个所述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和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相连通。

7、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分区槽道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特斯拉阀的第一入口流道的相邻两个所述入口之间,在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倾斜设置的情况下,所述分区槽道的另一端向所述冷媒空间的下侧壁延伸,以分隔出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与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且所述分区槽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媒空间的下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与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相连通;其中,在冷媒静止状态下,沿高度方向,所述间隙的长度适于小于冷媒的填充高度,从而发挥连通器的作用,保证所述第一冷媒流动区与所述第二冷媒流动区的液位持平。

8、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一所述冷媒流动区至少与一所述热源组件相对应,在一所述冷媒流动区与多个所述热源组件相对应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热源组件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和/或

9、一所述冷媒流动区至少与一所述热源组件相对应,所述冷媒流动区内至少一所述热源组件与所述冷媒流动区的下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热源组件与所述冷媒流动区的上侧壁之间的距离。

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还包括:散热基板,设有多个热源放置位,所述热源放置位用于放置所述热源组件,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散热基板相贴合,所述冷媒空间夹设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以使所述热源组件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基板传递至所述冷媒流动区。

1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基板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适于与固定件相连接,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应,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固定件;和/或

12、所述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热源放置位的侧壁相贴合,所述导热件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热源组件的侧壁相贴合,所述导热件包括金属导热板和/或导热硅脂。

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冷媒空间,所述连接孔的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

1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还包括:散热翅片组,设于所述自驱动环路相变板背离所述热源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

1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驱动相变散热模组,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6、本实施例中,自驱动环路相变板的分区槽道的侧壁将冷媒空间分隔为多个冷媒流动区,冷媒流动区内填充有冷媒。热源组件在自驱动环路相变板上的正投影全部位于冷媒流动区内,也就是说,冷媒流动区的面积大于热源组件的面积,热源组件与冷媒流动区相对应的位置均能够向冷媒流动区的侧壁进行传热,冷媒流动区的侧壁能够传递热源组件的热量,热源组件的热量通过冷媒流动区的侧壁传递至冷媒流动区内的冷媒,液态冷媒吸收热量后进行相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冷媒流动区内向上流动。热量到达冷媒流动区后能够快速向与热源组件相对应位置传热,又由于冷媒流动区的面积大于热源组件的面积,能够将热量向热源组件相对应位置的周围进行散热,减少出现热源组件局部过热的现象,使热源组件相对应位置的温度相对不高,进而提高热源组件向冷媒流动区内的传热效率,传热效率提高,热源组件的热量散失加快,从而提高对热源组件的散热效果。气态冷媒在冷媒流动区内流动,以将热量带至远离热源组件的位置,使热量扩散至冷媒流动区内,由于冷媒流动区的面积大于热源组件的面积,提高了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同时气态冷媒流动时,也带动液态冷媒活动(类似于水沸腾现象),进一步使热量扩散至冷媒流动区内,增加散热空间,提高散热效果。

17、当气态冷媒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散热液化时,气态冷媒在冷媒流动区的上端聚集,并且气态冷媒在流动的过程中热量散失至外界从而变为液态冷媒,此时,液态冷媒带有的热量仍较高。单向阀组设于冷媒空间内,且单向阀组与冷媒流动区相连通。单向阀组的入口端不低于单向阀组的出口端,这样,气态冷媒向上流动时能够通过单向阀组的入口端进入单向阀组内,气态冷媒在单向阀组内进行散热,液化为液态冷媒,单向阀组内的压强降低;而冷媒流动区内的冷媒吸收热量气化为气态冷媒,冷媒流动区内的压强较大,这样,单向阀组内外能够形成一定的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冷媒能够沿单向阀组的正向在冷媒流动区与单向阀组内流动相变,单向阀组对冷媒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定,使得冷媒在冷媒流动区与单向阀组内能够自行流动形成循环,将冷媒引导至冷媒流动区的第二端,增加冷媒的流动区域,从而增加冷媒与外界散热的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18、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