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及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82340发布日期:2022-11-05 07:53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壳体及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体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车载充电机、工业电源等等,电气设备包括强电模块、弱电模块、壳体和罩体,强电模块和弱电模块收容于壳体内,并且部分强电模块和部分弱电模块穿出壳体与外界的设备连接,罩体罩住壳体。
3.然而,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强电模块工作时会产生电磁,电磁会对弱电模块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弱电模块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壳体及用电设备,屏蔽强电模块工作时产生的电磁,避免电磁对弱电模块产生干扰,保护弱电模块的性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壳体,包括外壳和屏蔽组件,所述外壳设置有收容腔,所述屏蔽组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收容腔,所述屏蔽组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收容弱电模块,所述第二腔体用于收容强电模块,所述屏蔽组件用于屏蔽强电模块对于弱电模块的电磁干扰,保护弱电模块的性能。
6.可选的,所述外壳还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弱电模块的低压元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屏蔽组件包括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屏蔽件从所述收容腔内拆卸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形成供所述低压元件从所述第一开口拆卸或安装的空间。
7.可选的,所述屏蔽组件还包括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所述第一挡墙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挡墙的一端固定于外壳的第二侧壁,所述屏蔽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所述屏蔽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墙。
8.可选的,所述屏蔽件包括第一屏蔽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是由所述第一屏蔽部的一侧弯曲延伸得到的,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屏蔽部分别抵接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
9.所述屏蔽组件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外壳的底板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第一通孔螺接于第一螺孔。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部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外壳的底板延伸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屏蔽部的一端弯曲延伸形成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屏蔽部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形成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面向第二挡墙的表面,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墙背离第一挡墙的表面。
12.可选的,所述第二挡墙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供弱电模块的低压元
件的连接线穿出所述第一腔体与强电模块连接。
13.可选的,所述屏蔽件包括第三抵接部、第二屏蔽部、连接部和第四抵接部;
14.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屏蔽部的一端,所述第三抵接部是由所述第二屏蔽部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得到的,所述第四抵接部是由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得到的,所述第三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壁,所述第四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屏蔽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或者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
15.可选的,所述第三抵接部的一侧弯曲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弯曲延伸形成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固定部设置有第四通孔;
16.所述外壳的底板设置有第二螺孔和第三螺孔;
17.所述屏蔽组件还包括第二螺钉和第三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三通孔螺接于所述第二螺孔,所述第三螺钉穿过所述第四通孔螺接于所述第三螺孔。
18.可选的,所述连接部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用于供弱电模块的低压元件的连接线穿出所述第一腔体与强电模块连接。
1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弱电模块、强电模块和上述壳体,所述弱电模块与强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弱电模块收容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强电模块收容于所述第二腔体。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外壳和屏蔽组件,所述外壳设置有收容腔,所述屏蔽组件可拆卸固定于所述收容腔,所述屏蔽组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收容弱电模块,所述第二腔体用于收容强电模块,所述屏蔽组件用于屏蔽强电模块对于弱电模块的电磁干扰,保护弱电模块的性能。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气设备的立体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的立体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的爆照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中的外壳与屏蔽组件中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的立体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中的屏蔽组件中的屏蔽件的立体放大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气设备的立体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壳体中的外壳的立体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壳体中的屏蔽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
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1.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2.实施例一
33.请参阅图1和图2,壳体10包括外壳101和屏蔽组件102。屏蔽组件102可拆卸固定于外壳101内。外壳101用于收容电气设备1的弱电模块20和强电模块30。屏蔽组件102屏蔽强电模块30工作时产生的电磁,避免电磁对弱电模块20产生干扰,保护弱电模块20的性能。
34.对于上述外壳101,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外壳101设置有收容腔10101、第一限位柱10102、第一螺孔10103、第一开口10104和第五通孔10105,第一开口10104与收容腔10101连通,第一螺孔10103设置于外壳101的底板,第一限位柱10102是由外壳101的底板延伸得到的。屏蔽组件102将收容腔10101分隔为第一腔体101011和第二腔体101012。第一腔体101011用于收容弱电模块20,第二腔体101012用于收容强电模块30,第一开口10104用于供弱电模块20的低压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五通孔10105用于供螺栓穿过螺接于低压元件,以将低压元件固定。
35.对于上述屏蔽组件102,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屏蔽组件102包括第一挡墙10201、第二挡墙10202、第一螺钉10203和屏蔽件10204。第一挡墙10201的一端固定于外壳101的第一侧壁,第二挡墙10202的一端固定于外壳101的第二侧壁,屏蔽件10204可拆卸的设置于第一开口10104的一侧,并且屏蔽件10204的一端抵接于第一挡墙10201,屏蔽件10204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挡墙10202。第二挡墙10202设置有第二开口102021,第二开口102021用于供弱电模块20的低压元件的连接线穿出第一腔体101011与强电模块30连接。屏蔽件10204包括第一屏蔽部102041、第一固定部102042、第一抵接部102043和第二抵接部102044。第一固定部102042是第一屏蔽部102041的一侧弯曲延伸得到的,第一屏蔽部102041的一端弯曲延伸形成第一抵接部102043,第一屏蔽部102041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形成第二抵接部102044,第一抵接部102043抵接于第一挡墙面向第二挡墙10201的表面,第二抵接部102044抵接于第二挡墙10202背离第一挡墙的表面。第一固定部102042设置有第一通孔1020421和第二通孔1020422。第一螺钉10203穿过第一通孔1020421螺接于第一螺孔10103,第一限位柱10102穿过第二通孔1020422,第一螺钉10203和第一限位柱10102共同用于将第一固定部102042与外壳101可拆卸固定,从而将屏蔽件10204与外壳101可拆卸固定。屏蔽件10204可设置于靠近第一开口10104的位置,以缩小第一腔体101011的大小,进而缩小收容腔10101的大小以及外壳101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当屏蔽件10204固定于收容腔10101内时,安装于第一开口10104的低压元件无法完全从第一开口10104内脱离,当屏蔽件10204从收容腔10101内拆卸时,第一腔体101011与第二腔体101012连通,有足够空间以便安装或者拆卸弱电模块20的低压元件。屏蔽件10204用于屏蔽强电模块30工作时产生的电磁,避免电磁对弱电模块20产生干扰,保护弱电模块20的性能。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1、第一挡墙10201和第二挡墙1020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37.实施例二
38.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外壳101’和屏蔽组件102’的结构不相同,具体地,
39.请参阅图6和图7,外壳101’没设置有实施例一中的第一螺孔10103和第一限位柱10102,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1’设置有第二螺孔10106’、第三限位柱10107’、第三螺孔10108’和第二限位柱10109’。第二螺孔10106’和第三螺孔10108’均位于外壳101’的底板,第二限位柱10109’和第三限位柱10107’均是由外壳101’的底板延伸得到的。
40.请参阅图8,屏蔽组件102’没有包括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挡墙10201、第二挡墙10202、第一螺钉10203和屏蔽件10204。在本实施例中,屏蔽组件102’包括屏蔽件10205’、第三螺钉10206’和第二螺钉10207’,屏蔽件10205’包括第三抵接部102051’、第二固定部102052’、第二屏蔽部102053’、连接部102054’、第四抵接部102055’、第三固定部102056’和第四固定部102057’。连接部10205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屏蔽部102053’的一端,第三抵接部102051’是由第二屏蔽部102053’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得到的,第四抵接部102055’是由连接部102054’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得到的,第三抵接部102051’抵接于外壳101’的第一侧壁,第四抵接部102055’抵接于外壳101’的第二侧壁,第三抵接部102051’的一侧弯曲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102052’,连接部102054’的一侧弯曲延伸形成第三固定部102056’,第四固定部102057’是由第二屏蔽部102053’的一侧弯曲延伸得到的。第二固定部102052’设置有第三通孔1020521’。连接部102054’设置有第三开口1020541’。第三开口1020541’用于供弱电模块20的低压元件的连接线穿出第一腔体101101’与强电模块30连接。第三固定部102056’设置有第六通孔1020561’和第四通孔1020562’。第四固定部102057’设置有第七通孔1020571’。第二螺钉10207’穿过第三通孔1020521’螺接于第二螺孔10106’,以将第二固定部102052’可拆卸固定于外壳101’,第三螺钉10206’穿过第四通孔1020562’螺接于第三螺孔10108’,第二限位柱10109’穿过第六通孔1020561’,第三螺钉10206’和第二限位柱10109’共同用于将第三固定部102056’可拆卸固定于外壳101’,第三限位柱10107’穿过第七通孔1020571’,以将第四固定部102057’可拆卸固定于外壳101’,从而将屏蔽件10205’可拆卸固定于外壳101’。屏蔽件10205’可设置于靠近第一开口10104的位置,以缩小第一腔体101011’的大小,进而缩小收容腔10101’的大小以及所述外壳101’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屏蔽部102053’或者连接部102054’设置于第一开口10104的一侧,当屏蔽件10205’固定于收容腔10101’内时,安装于第一开口10104的低压元件无法完全从第一开口10104内脱离,当屏蔽件10205’从收容腔10101’内拆卸时,第一腔体101011’与第二腔体101012’连通,有足够空间以便安装或者拆卸弱电模块20’的低压元件。屏蔽件10205’用于屏蔽强电模块30工作时产生的电磁,避免电磁对弱电模块20’产生干扰,保护弱电模块20’的性能。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外壳101和屏蔽组件102,外壳101设置有收容腔10101,屏蔽组件102可拆卸固定于收容腔10101,屏蔽组件102将收容腔10101分隔为第一腔体101011和第二腔体101012,第一腔体101011用于收容弱电模块20,第二腔体101012用于收容强电模块30,屏蔽组件102用于屏蔽强电模块30对于弱电模块20的电磁干扰,保护弱电模块20的性能。
4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1实施例,电气设备1包括弱电模块20、强电模块
30和上述壳体10,弱电模块20与强电模块30电性连接,弱电模块20收容于第一腔体101011,强电模块30收容于第二腔体101012,对于壳体10的结构和功能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