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2313发布日期:2023-01-31 23:2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新型为一种散热组件,尤指具有被动单向导通阀结构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所使用的现有技术电子元件的工作效能进一步的提升。由于电子元件的效能提高,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亦随之增加,故高效能电子元件需搭配散热效能更高的散热器,现有技术具有高散热效能的散热器,例如吹胀式热板。吹胀式热板的基本构造具有一导热板体,导热板体上形成一循环流道,循环流道内部填充有冷却液体。实际使用时,当吹胀式热板热接触于发热的电子元件,循环流道内的冷却液体会吸收电子元件的热量而产生相变化,并于循环流道内达到冷却循环而对电子元件进行降温。
3.但是在目前的吹胀式热板中的循环流道的冷却液体容易受到重力的影响,让该冷却液体往往只会往该吹胀式热板中的低位区域流动,造成该吹胀式热板中的高位区域没有足够的冷却液体到达,造成无法有效对吹胀式热板的高位区域进行散热,此一高位区域与低位区域散热不均现象,将严重影响电子元件的工作效能,并造成该电子元件容易损坏等问题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新型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缺点重新创作一种散热装置,其具有被动单向导通阀结构的环流通道,使内部填充的冷却液体蒸发为气体后,在散热装置的高位区域及低位区域间单向循环流动,以达到可有效进行散热的目的。
5.本新型为了可达到前述的创作目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具有一导热板体及一循环流道;该导热板体为一板件,其一侧为一吸热侧缘,另一侧为一冷凝侧缘;该循环流道为一环绕形成在该导热板体的通道并于内部填充有一工作流体,该循环流道具有至少一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与该吸热侧缘相邻,该工作流体吸热使得至少部分该工作液体相变化后,经由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在该循环流道内朝向单一方向流动。
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为一具有特斯拉阀结构的通道。
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另包括有依序形成与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相互连接的一第一连通部、至少一几何状区段部及一第二连通部,各该几何状区段部与该冷凝侧缘位置相邻,该第一连通部的一端与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与各该几何状区段部的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二连通部的一端与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与各该几何状区段部的另一端相互连接。
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体形成有一充注口,该充注口与该循环流道相互连通。
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所形成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有二个,所
形成的该几何状区段部有一个,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为相互并列,其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的一端连接;该几何状区段部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的另一端连接。
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所形成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有一个,所形成的该几何状区段部有二个,各该几何状区段部为相互并列,其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的一端连接;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的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的另一端连接。
1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所形成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有二个,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为相互并列,其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的一端连接,所形成的该几何状区段部有二个,各该几何状区段部为相互并列,其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的另一端连接。
1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进一步包括有一导热座,该导热座内凹形成有至少一结合槽;该导热板体在相邻于吸热侧缘突出形成有一结合凸条,每一该结合槽内组装有一该导热板体,该导热板体的结合凸条与相对应的该结合槽相互连接。
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几何状区段部可为六角形、圆形、菱形、三角形或其它多边形等任一几何特征结构的通道。
14.本新型藉由前述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于导热板体设置有单向流动的环形回路的循环流道,循环流道的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可强迫该环形流道内的液体与气体会往同一方向流动,因此该散热装置在使用时,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可有效的提升冷却循环效率,大幅增加散热效果。
15.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17.图2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18.图3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19.图4为本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20.图5为本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21.图6为本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22.图7为本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3.图8为本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
24.图9为本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25.其中,附图标记:
26.10:导热板体;
27.101:吸热侧缘;
28.102:冷凝侧缘;
29.20:循环流道;
30.21,21a: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
31.22,22a:几何状区段部;
32.23:第一连通部;
33.24:第二连通部;
34.25:充注口;
35.30,30a:导热座;
36.31,31a:结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能详细了解本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新型内容来实现,兹进一步以如图式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38.如图1及图2所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具有一导热板体10及一循环流道20,其中该导热板体10为一板件,该循环流道20形成在该导热板体10内,如图所示为环绕形成在该导热板体10较大表面积的板面上,该导热板体10的其中两相对侧分别为一吸热侧缘101及一冷凝侧缘102;
39.该循环流道20包括有多个区段部,各该区段部为相互连接,各该区段部中至少具有一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的位置与该吸热侧缘101相邻,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为一具有特斯拉阀结构的通道,该导热板体10形成有一充注口25,该充注口25与该循环流道20相互连通,一工作流体由该充注口25填充位于该循环流道20内部,该工作流体充填完成后,该充注口25予以封闭密合。该工作流体吸热使得至少部分该工作液体相变化后,经由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的驱动可在该循环流道20内朝向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40.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体构造中,该循环流道20的各该区段部另包括有一第一连通部23、至少一几何状区段部22及一第二连通部24,该第一连通部23、各该几何状区段部22及该第二连通部24依序形成与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相互连接,其中各该几何状区段部22与该冷凝侧缘10位置为相邻,本实施例的具体配置构造将该第一连通部23的一端与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一连通部23的另一端与各该几何状区段部22的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二连通部24的一端与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二连通部24的另一端与各该几何状区段部222的另一端相互连接。
41.如图3所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20的各该区段部的配置构造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设有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该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为相互并列并相邻于该吸热侧缘101,又该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的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23相互连通,该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24相互连通。
42.如图4所示,本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20的各该区段部的配置构造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设有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该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为相互并列并相邻于该冷凝侧缘102,又该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的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23相互连通,该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24相互连通。
43.如图5所示,本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循环流道20的各该区段部的配置构造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设有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及设有
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该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为相互并列并相邻于该吸热侧缘101,该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为相互并列并相邻于该冷凝侧缘102,其中该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的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23的一端相互连通,该二个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a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24的一端相互连通,又该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的一端与该第一连通部23的另一端相互连通,该二个该几何状区段部22a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连通部24的另一端相互连通。
44.参看图6、图7及图8所示,为本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进一步包括有一导热座30,该导热座30为一种具有高热传导系数的材质所制成,例如实体的铝材等,但不以此为限制。
45.该导热座30可为一长条体,于其表面内凹形成有一结合槽31,又导热板体10可为一长型板件,其中在相邻该吸热侧缘101位置突出形成有一结合凸条11,该结合凸条11为组装在该结合槽31内并相互连接结合,以具有较佳的热传导。
46.参看图9所示,为本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座30构造与第五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该导热座30a为具有一厚度的板体,该导热座30a内凹形成有至少一结合槽31a,如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该导热座30a上突设有多个凸部32a,各该凸部32a为间隔配置,每一该凸部32a上形成有一个结合槽31a,该导热板体10的结合凸条11与该结合槽31相互结合,该导热座30a上设置有多个该导热板体10。
47.前述该几何状区段部22是以六角形结构的通道为实施例进行说明,也可以为圆形、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任一几何特征结构的通道。
48.本新型在实际实施运用时,与该导热板体10或该导热座30、30a热接触的该热源例如可为一中央处理器时,而工作流体例如为冷却液。因此当导热板体10接触到热源后,该导热板体10的流道结构20内的冷却液会因为吸热而部分产生汽化的气体流动,并且在气压作用下该液体混合该气体会透过该被动单向导通阀区段部21的该特斯拉阀结构的通道方向单向流动,因此能强迫该液体与气体往该几何状区段部22的低位区域和高位区域流动,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因此该导热板体10的均温性能有效提升,有效增加本新型的散热装置散热解热能力。
49.虽然本新型以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