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装置和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2748发布日期:2023-02-10 21:23阅读:96来源:国知局
发热装置和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热装置和电吹风。


背景技术:

2.电吹风用于将头发定型或将湿头发快速吹干,电吹风通常包括外壳、风扇和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外壳内。现有加热组件通常包括电热膜和支撑架,电热膜沿支撑架的轴向缠绕。风扇工作产生的气流将电热膜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得电吹风吹出热风。
3.但目前加热组件结构不合理,随着电热膜受热后,电热膜受热胀冷缩的影响,造成电热膜在支撑架上松动,使得气流经过电热膜时,电热膜产生震动,产生大量噪音,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热膜热胀后松动的问题,提供一种发热装置,包括:
5.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连接部;
6.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至少三块支撑板,三块所述支撑板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周向排布,所述支撑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
7.电热膜,所述电热膜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周壁,并沿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8.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所围成区域的径向尺寸可随所述弹性件的形变发生变化,所述弹性件与三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以使三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可随所述弹性件的形变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
9.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所述弹性件所围成区域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滑动槽内,以使所述弹性件在形变时可沿所述滑动槽移动。
10.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所述滑动槽;所述弹性件具有对应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连接板的限位段,以及连接相邻两所述限位段的连接段,所述限位段具有限位空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端以及至少部分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限位空间内,以使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连接板在所述弹性件的周向上可以在所述限位空间内移动;
11.所述第二连接端具有对应所述滑动槽的连接孔,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连接孔内。
12.可选地,所述限位段包括连接臂和两限位臂,所述连接臂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周向延伸;
13.两所述限位臂分设于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其中一所述限位臂具有远离所述连接臂的第一限位端,另一所述限位臂具有远离所述连接臂的第二限位端,两所述限位臂沿所述
第一支撑架的径向延伸,以使所述连接臂和两所述限位臂围合形成呈u型设置的限位空间。
14.可选地,所述限位臂与所述连接臂连接处呈弧形过渡设置;和/或,
15.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端,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连接臂连接处呈圆弧过渡设置。
16.可选地,三个所述限位段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周向间隔排布设置;
17.所述弹性件呈环形并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于其中两相邻的所述限位段之间;
18.所述连接段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连接段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周向排布,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限位端连接,所述开口和两个所述连接段与三个所述限位段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周向交替设置;
19.两个所述连接段、所述开口和三个所述限位段围合成环形的所述弹性件。
20.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由长条状的金属条或长条状的金属片弯折形成;与所述开口相邻的两所述限位臂具有第三限位端和第四限位端;
21.所述弹性件还包括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一开口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口段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径向延伸;和/或,
22.所述弹性件还包括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二开口段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限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口段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径向延伸。
23.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具有连通所述滑动槽与外部的第一避让缺口,以使所述弹性件可通过所述第一避让缺口进入所述滑动槽,所述第二连接端还具有连通所述连接孔与外部的第二避让缺口,以使所述弹性件可通过所述第二避让缺口进入所述连接孔;和/或,
24.所述弹性件与所述连接孔可转动配合,以使所述弹性件在形变时,所述弹性件可相对所述支撑板转动;和/或,
25.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具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相对两侧面的第一转接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具有对应第一转接孔的第二转接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转接孔和所述第二转接孔,并与所述第一转接孔和/或所述第二转接孔可转动配合;和/或,
26.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壁具有多个限位缺口,多个所述限位缺口的排布方向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电热膜设置于所述限位缺口中;和/或,
27.所述电热膜包括相连的第一电热段和第二电热段,所述第一电热段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周壁,并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热段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周壁,并沿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2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电热段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所述第二连接部方向缠绕;
29.所述第二电热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热段临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热段自所述第二连接部朝所述第一连接部方向缠绕。
3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吹风,所述电吹风包括外壳上述的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31.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32.本实用新型发热装置,通过第一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端与弹
性件连接。使得在电热膜紧缠绕于第二支撑架时,弹性件可以形变并蓄能。在电热膜受热增长时,弹性件复位并驱动第二连接端移动,使得第二连接端可相对第一连接端转动,第二支撑架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随电热膜的缠绕压力变小而外扩,如此,电热膜在第二支撑架上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了电热膜在第二支撑架上松动,造成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33.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视角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另一视角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热装置的第一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图5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热装置的第二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热装置的电热膜结构示意图。
4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热装置的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
44.1、第一支撑架;11、第一连接部;111、安装板;112、第一转接孔;12、第二连接部;121、滑动槽;122、第一避让缺口;123、连接板;2、第二支撑架;21、支撑板;211、第一连接端;2111、第二转接孔;212、第二连接端;2121、连接孔;2122、第二避让缺口;22、限位缺口;3、电热膜;31、第一电热段;32、第二电热段;4、弹性件;41、限位段;411、连接臂;412、限位臂;42、连接段;43、限位空间;44、开口;441、第一开口段;442、第二开口段。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46.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设置”、“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8.本技术实施例降低发热装置在使用时,由于气流流动产生震动,从而减少噪音的产生,示例性的,通常发热装置设置于风机组件的前方,当风机组件工作时吹出来的气流经过发热装置时,则带走发热装置的热量成为暖风或热风。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组件可以是带
扇叶的电机,也可以是带气膜的鼓风机构,在此不再累述。
49.以下将主要描述发热装置的具体结构。
50.参照图1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发热装置包括:
51.第一支撑架1,所述第一支撑架1包括第一连接部11;
52.第二支撑架2,所述第二支撑架2包括至少三块支撑板21,三块所述支撑板21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排布,所述支撑板2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211和第二连接端212,所述第一连接端21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转动连接;
53.电热膜3,所述电热膜3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外周壁,并沿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长度方向延伸;
54.弹性件4,所述弹性件4所围成区域的径向尺寸可随所述弹性件4的形变发生变化,所述弹性件4与三个所述第二连接端212连接,以使三个所述第二连接端212可随所述弹性件4的形变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转动。
5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的整体形状可呈柱状、筒状等等,第一支撑架1可以通过多块云母板拼接形成,也可以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以通过多块云母板拼接形成为例,由多块云母板拼接形成第一支撑架1后,第一支撑架1优选呈筒状设置,并且,第一支撑架1其中一端大于另一端设置,以便于气流从第一支撑架1大的一端进入,从第一支撑架1小的一端出,在气流从第一支撑架1小的一端出气时,可压缩气流,使得气流通过第一支撑架1后可提高气流的速度。为了更好的供气流流动,以及更好的供电热膜3将热量传递至进入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空气,相邻两云母板之间具有间隔,以便于气流不但可以从第一支撑架1中间通过,还可以从相邻两云母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11设置于第一支撑架1的一端,主要供第二支撑架2安装,第一连接部11可位于第一支撑架1大的一端,也可以位于第一支撑架1小的一端。本实施例以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一支撑架1大的一端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连接部11可由多个杆状物或多个板状物围合形成,并沿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排布,以供支撑板21连接。
56.第二支撑架2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包括至少三块支撑板21为例进行说明。第二支撑架2通过三块支撑板21拼接形成,并且相邻两支撑板21之间具有间隔,通过三块支撑板21围合形成第二支撑架2后,第二支撑架2的两端大小优选不同设置,第二支撑架2小的一端对应第一支撑架1小的一端设置,以便于减小支撑架的整体面积。支撑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211和第二连接端212,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铰链接、螺栓连接、铆钉连接等等,但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后,第一连接端211需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1转动,以便于支撑板21可相对第一支撑架1转动。
57.弹性件4的整体呈环形,并具有开口44,弹性件4指通过在弹性件4的周向朝弹性件4的中部挤压,使得弹性件4形变并蓄能,在压力小于弹性件4自身的反作用力时可自动复位的一种零件。弹性件4与第二连接端212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弹性件4焊接于第二连接端212、再如在第二连接端212开设连接孔2121,弹性件4部分设置于第二连接孔2121中等等。
58.电热膜3用于在通电后产生热量,使得冷气接触到电热膜3后可以形成暖气。电热膜3呈带状,并缠绕在第二支撑架2上,优选呈螺旋状缠绕。电热膜3缠绕于第二支撑架2时,由于电热膜3热胀冷缩的原理,在电热膜3受热后,电热膜3的长度增长,由于第二支撑架2的
一端与第一支撑架1可转动连,在电热膜3紧缠于第二支撑架2时,弹性件4被电热膜3压紧,在电热膜3受热增长时,弹性件4随电热膜3的增长而张开,使得电热膜3始终处于张紧状态。
59.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架1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二连接部12具有滑动槽121,所述滑动槽121沿所述弹性件4所围成区域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件4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滑动槽121内,以使所述弹性件4在形变时可沿所述滑动槽121移动。
60.第二连接部12位于于第一支撑架1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一端,主要供第二连接端212限位使用。第二连接部12可由多个杆状物或多个板状物围合形成,并沿第二支撑架2的周向排布。第二连接部12开设有滑动槽121,滑动槽121的槽宽略大于弹性件4的径向,以便于弹性件4可以设置于滑动槽121中,滑动槽121的长度方向优选与第一支撑架1的长度方向呈夹角设置,滑动槽1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撑架1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夹紧大于或等于80度,且小于或等于100度设置,以便于弹性件4在被挤压时,弹性件4可在滑动槽121移动并蓄能。
6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包括连接板123,所述连接板123具有所述滑动槽121;所述弹性件4具有对应所述第二连接端212与所述连接板123的限位段41,以及连接相邻两所述限位段41的连接段42,所述限位段41具有限位空间43,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端212以及至少部分所述连接板123设置于所述限位空间43内,以使所述第二连接端212与所述连接板123在所述弹性件4的周向上可以在所述限位空间43内移动;所述第二连接端212具有对应所述滑动槽121的连接孔2121,所述弹性件4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连接孔2121内。
62.第二连接部12包括连接板123,连接板123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支撑架1的径向伸出,并凸出第一支撑架1的周壁,并且,连接板123的数量优选有三块设置,以便于三块支撑板21与三块连接板123对应设置,三块连接板123间隔排布于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滑动槽121开设于连接板123上,并贯穿连接板123的相对两侧面设置。为了限位第二连接端212在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移动,限位段41具有限位空间43,限位空间43优选由限位段41弯折形成。限位空间43的形状可以呈u形、c形或v形等等,第二连接端212部分,以及连接板123部分的设置于限位空间43内,通过限位空间43的相对两侧壁限位第二连接端212朝远离连接板123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连接端212只能沿第一支撑架1的径向移动,如此,提高第二支撑架2的稳定性。连接段42优选呈长条形,并且连接段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相邻限位段41,如此,弹性件4受到压力时,可通过限位段41和连接段42共同蓄能,提高弹性件4的蓄能能力。
63.为了便于弹性件4与第二连接端212连接,第二连接端212开设有贯穿第二连接端212的连接孔2121,连接孔2121对应滑动槽121设置,如此,弹性件4可穿过滑动槽121和连接孔2121配合,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另外,弹性件4与连接孔2121配合,提高了弹性件4与连接孔2121的稳定性。
64.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9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段41包括连接臂411和两限位臂412,所述连接臂411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延伸;两所述限位臂412分设于所述连接臂411的两端,其中一所述限位臂412具有远离所述连接臂411的第一限位端,另一所述限位臂412具有远离所述连接臂411的第二限位端,两所述限位臂412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径向延伸,以使所述连接臂411和两所述限位臂412围合形成呈u型设置的限位空间43。
65.所述限位臂412与所述连接臂411连接处呈弧形过渡设置;和/或,所述连接段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端,所述连接段42与所述连接臂411连接处呈圆弧过渡设置。
66.限位段41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包括连接臂411和两限位臂412为例进行说明。连接臂411可以呈条状、也可以呈片状等等,本实施例以呈条状为例进行说明。限位臂412可以呈条状、也可以呈片状等等,本实施例以呈条状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一限位臂412的一端连接于连接臂411的一端,另一限位臂412设置于连接臂411的另一端,同时,两限位臂412沿第一支撑架1的径向延伸,两限位臂412与连接臂411连接处呈圆弧过渡设置,以减少连接臂411与两限位臂412处的应力集中,提高限位段41的使用寿命。另外,为了提高弹性件4的整体寿命,连接段42连接于其中一限位臂412的活动端处呈弧形过渡设置,以减少应力集中。如此,在弹性件4受到压力时,连接臂411、限位臂412和连接段42均可发生形变、提高了储能的效果。
67.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段41由长条状的弹性件4弯折形成,并且限位空间43优选呈u形设置,限位段41弯折呈u型,呈u型的限位段41由于边缘圆弧过渡,在蓄能时提高了蓄能的能量。另外,呈u型的限位段41,便于将部分的第二连接端212和部分的连接板123设置于限位空间43中,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68.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2和图9所示,三个所述限位段41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间隔排布设置;所述弹性件4呈环形并具有开口44,所述开口44设置于其中两相邻的所述限位段41之间;所述连接段4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连接段42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排布,所述连接段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限位端连接,所述开口44和两个所述连接段42与三个所述限位段41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交替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段42、所述开口44和三个所述限位段41围合成环形的所述弹性件4。
69.为了三块支撑板21的第二连接端212均可限位,限位段41的数量优选为三个,三个限位段41分别对应三个第二连接端212和三个连接板123设置,以便于第二连接端212和连接板123均设置于限位空间43内时,限位段41在连接板123的配合下,防止第二连接端212沿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移动。为了弹性件4在受到压力时,具有更大的变形量,弹性件4形成有开口44,开口44位于其中两相邻的限位段41之间,使得两相邻的限位段41可通过开口44段开连接,在弹性件4受力时,可通过开口44处进行蓄能,进一步提高了弹性件4的蓄能能力。为了三个限位段41能够连接成一个整体,两个连接段42间隔排布于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并和开口44与三个限位段41沿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交替设置,同时,连接段42的两端与相邻的限位段41连接,使得两连接段42、开口44和三限位段41围合形成环形的弹性件4。
70.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弹性件4由长条状的金属条或长条状的金属片弯折形成;与所述开口44相邻的两所述限位臂412具有第三限位端和第四限位端;
71.所述弹性件4还包括第一开口段441,所述第一开口段4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口段441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径向延伸;和/或,
72.所述弹性件4还包括第二开口段442,所述第二开口段442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限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口段442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径向延伸。
73.弹性件4由长条金属条或长条状金属片弯折,本实例例以长条金属条为例进行说明,使用长条状的金属条弯折呈弹性件4有利于提高弹性件4的弹性。临近开口44的两限位
段41具有第三限位端和第四限位端,第三限位端和第四限位端相邻设置。第一开口段441连接于第三限位端,第二开口段442连接于第四限位端,有利于提高弹性件4的稳定性。
74.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12还具有连通所述滑动槽121与外部的第一避让缺口122,以使所述弹性件4可通过所述第一避让缺口122进入所述滑动槽121,所述第二连接端212还具有连通所述连接孔2121与外部的第二避让缺口2122,以使所述弹性件4可通过所述第二避让缺口2122进入所述连接孔2121;和/或,
75.所述弹性件4与所述连接孔2121可转动配合,以使所述弹性件4在形变时,所述弹性件4可相对所述支撑板21转动;和/或,
76.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安装板111,所述安装板111具有贯穿所述安装板111相对两侧面的第一转接孔112,所述第一连接端211具有对应第一转接孔112的第二转接孔2111,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转接孔112和所述第二转接孔2111,并与所述第一转接孔112和/或所述第二转接孔2111可转动配合;和/或,
77.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外壁具有多个限位缺口22,多个所述限位缺口22的排布方向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电热膜3设置于所述限位缺口22中;和/或,
78.所述电热膜3包括相连的第一电热段31和第二电热段32,所述第一电热段31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外周壁,并沿所述第一支撑架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热段32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外周壁,并沿所述第二支撑架2的长度方向延伸。
79.为了便于弹性件4设置于滑动槽121中,连接板123还开设有第一避让缺口122,第一避让缺口122自连接板123的侧壁朝连接板123的内部方向延伸,并连通滑动槽121,使得弹性件4可通过第一避让缺口122进入滑动槽121中。另外,为了便于弹性件4进入连接孔2121中,支撑板21的端部开设有第二避让缺口2122,第二避让缺口2122自支撑板21的端部沿支撑板2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二避让缺口2122连通连接孔2121设置,以便于弹性件4自第二避让缺口2122进入连接孔2121中,便于将弹性件4设置于连接孔2121中。
80.连接件可以为铆钉、螺栓、双头螺柱等等。第一连接部11包括安装板111,安装板111的长度方向优选与第一支撑架1的长度发方向长夹角,安装板111与第一支撑架1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优选大于80度,且小于或等于100度设置。并在安装板111上开设第一转接孔112,第一转接孔112优选贯穿安装板111设置,为了便于三块支撑板21连接,安装板111的数量优先为三个,三块安装板111沿第一支撑架1的周向间隔排布,以便于三支撑板21对应三安装板111设置。为了便于支撑板21与安装板111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端211具有对应第一转动孔的第二转接孔2111,连接件的一端穿过第一转接孔112与第二连接孔2121,并与第一转接孔112和/或第二转接孔2111可转动配合。使得支撑板21可通过连接件为轴心进行转动。
81.限位缺口22位于第二支撑架2的外壁,限位缺口2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只需限位缺口22可容纳电热膜3即可,限位缺口22的数量有多个,多个限位缺口22的排布方向呈螺旋状,并沿第二支撑架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便于电热膜3设置于限位缺口22时,可通过限位缺口22限位电热膜3,避免电热膜3在第二支撑架2上移动,造成电热膜3短路的产生。
82.为了充分利用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空间,电热膜3包括第一电热段31和第二电热段32,第一电热段31呈螺旋状缠绕于第一支撑架1,第一电热段31可以自第一连接
部11一端朝第二连接部12方向缠绕,也可以自第二连接部12朝第一连接部11方向缠绕,在此不做具体限制。第二连接段42呈螺旋缠绕于第二支撑架2,并沿第二支撑架2的长度方向延伸。为了在弹性件4张紧电热膜3时,第二连接段42可以拉动第一连接段42并进行张紧,第二连接段42的一端需与第一连接段42的一端连接,使得第二连接段42在张紧过程中可拉动第一连接端211进行张紧,防止第一连接段42无法张紧。
83.为了便于第一电热段31缠绕与第一支撑架1,第二连接段42缠绕于第二支撑架2,在将第一电热段31缠绕与第一支撑架1,以及第二连接段42缠绕于第二支撑架2之前,先将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连接部11转动连接,在将第一电热段31自第一连接部11朝第二连接部12方向缠绕于第一支撑架1,再将第二连接端212与弹性件4配合,弹性件4与第二连接部12配合,再将第二电热段32缠绕于第二支撑架2,并自第二支撑架2第二连接部12朝第一连接部11方向缠绕,如此,无需将电热膜3分成两根,提高了缠绕的便捷性。
8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吹风,所述电吹风包括外壳上述的发热装置,该电吹风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电吹风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发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85.本实用新型发热装置,通过第一连接端211与第一连接部1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端212与弹性件4连接。使得在电热膜3紧缠绕于第二支撑架2时,弹性件4可以形变并蓄能。在电热膜3受热增长时,弹性件4复位并驱动第二连接端212移动,使得第二连接端212可相对第一连接端211转动,第二支撑架2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一端随电热膜3的缠绕压力变小而外扩,如此,电热膜3在第二支撑架2上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了电热膜3在第二支撑架2上松动,造成噪音的产生。
8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