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滤波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417824阅读:来源:国知局
成有电感器电极 L13、L23、L33、L43、电极 E12、E22、E32、E42。
[0052]电感器电极LI I的第I端与电极El I导通,电感器电极LI I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感器电极L12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12的第2端与电感器电极L13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13的第2端与电极E32导通。电极E32与电极E31经由通孔导体导通。电感器电极L21的第I端与电极E21导通,电感器电极L21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感器电极L22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22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感器电极L23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23的第2端与电极E42导通。电极E42与电极E41经由通孔导体导通。
[0053]电感器电极L31的第I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极E24导通。电感器电极L31的第2端与电感器电极L32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32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感器电极L33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33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极E13导通。电感器电极L41的第I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感器电极L42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41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接地导体Gl导通。电感器电极L42的第2端与电感器电极L43的第I端相连,电感器电极L43的第2端经由通孔导体与电感器电极E13导通。
[0054]由形成在基材层BML2、BML3、BML4上的电感器电极L11、L12、L13构成第I电感器LI。同样,由电感器电极L21、L22、L23构成第2电感器L2。
[0055]由形成在基材层BML2、BML3、BML4上的电感器电极L31、L32、L33构成第3电感器L3。同样,由电感器电极L41、L42、L43构成第4电感器L4。
[0056]由形成在基材层BML3上的电极E13和形成在基材层BML2、BML4上的电极E11、E12构成第I电容器Cl。同样,由形成在基材层BML3上的电极E24和形成在基材层BML2、BML4上的电极E21、E22构成第2电容器C2。此外,由形成在基材层BML3上的电极E13和形成在基材层BML2、BML4上的电极E31、E32构成第3电容器C3。然后,通过形成在基材层BML3上的电极E24和形成在基材层BML2、BML4上的电极E41、E42构成第4电容器C4。在图7中,用电路记号来表示这些电容器Cl?C4。
[0057]电极E11、E21经由通孔导体与端口 P1、P2相连接。电极E31、E41经由通孔导体与端口 P3、P4相连接。接地导体Gl经由通孔导体与接地端子GND导通。
[0058]另外,接地导体Gl不是单纯的线状导体,而是呈格子状,从而等效地起到外框大小的面状导体的作用。即,基本上不会产生不需要的电感分量。
[0059]如上所述,共模滤波器102的电路图与实施方式I中的图1所示的图相同,但各电路常数不同。各电路常数如下。
[0060]Ll、L2:7.9nH C1、C2、C3、C4:1.4pF L3:3.4nH
L4:6.7nH kl:0.3
图8是表示共模滤波器102的共模噪声的通过特性S21[CC]及差模信号的通过特性S21[DD]的图。共模噪声的通过特性S21[CC]在800MHz?1.8GHz的宽频带内被抑制在_9dB。差模信号的通过特性S21 [DD]在图8所示的频率范围的全频带内保持在_2dB以上。这样,即使电感器LI与L2的耦合系数kl显著小于现有的共模扼流圈的耦合系数,也能获得共模噪声的抑制量及频带。
[0061]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共模滤波器102在三个层内构成电感器L1、L2、L3、L4,因此,能使构成电感器L1、L2、L3、L4的电感器电极的线宽较粗,能降低导体损耗。
[0062]《实施方式3》
图9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共模滤波器103的电路图。基本的电路结构与实施方式I中的图1所示的共模滤波器101相同,但第I电感器LI与第2电感器L2未积极地进行磁耦合。即,第I电感器LI及第2电感器L2未起到共模扼流圈的作用。
[0063]即使在这样的共模滤波器103中,也能由第I电容器Cl、第3电感器L3及第4电感器L4构成第I谐振电路RCl,并由第2电容器C2及第4电感器L4构成第2谐振电路RC2。此外,主要由电感器L1、L2及电容器Cl、C3、C2、C4构成低通滤波器。因此,通过第I谐振电路RCl及第2谐振电路RC2来抑制共模噪声的传输。此外,比上述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要低的频率的差模的信号通过信号线SLl、SL2。
[0064]《实施方式4》
图10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共模滤波器104的电路图。在第3电感器L3和第2电容器C2的连接点CP2与接地之间插入有由第4电感器L4和LC并联电路LCl构成的串联电路。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I中的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
[0065]LC并联电路LCl是电感器L7及电容器C7的并联电路。利用该LC并联电路LCl来设置陷波器。在陷波频率下,连接点CP2在电感器L4和电容器C7的串联谐振下大致成为接地电位。在比陷波频率要低的频带下,由于电容器C7的阻抗较高,因此,上述串联电路起到电感器L4和L7的串联电路的作用。在比陷波频率要高的频带下,由于电容器C7的阻抗低高,因此,上述串联电路中电感器L4起决定作用。
[0066]图11是表示共模滤波器104的共模噪声的通过特性S21 [CC]及差模信号的通过特性S21[DD]的图。共模噪声通过两个衰减极点AP1、AP2在宽频带内得到衰减。此外,利用所述陷波器产生衰减极点AP3。因此,即使在衰减极点AP3的频带下,也能抑制共模噪声的传输。
[0067]《实施方式5》
图12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共模滤波器105的电路图。与实施方式I中图1所示的电路不同,在第I电容器Cl与接地之间设有第5电感元件(以下称为“第5电感器”)L5,在第2电容器C2与接地之间设有第6电感元件(以下称为“第6电感器”)L6。此处,第5电感器L5和第6电感器L6的电感互不相同。S卩,(C1-L5)或(C3-L5)的串联谐振频率与(C2-L6)或(C4-L6)的串联谐振频率互不相同。
[0068]这样,即使将电感互不相同的电感器L5、L6独立地连接,也能获得同等的特性。此夕卜,也可以对电感器L5、L6分别串联连接图10所示的那样的LC并联电路来设置陷波器。由此,能如图11所示的那样使规定的频带进行衰减(陷波)。
[0069]《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具有以下结构的共模滤波器的示例,即,除了第I电感元件及第2电感元件以外,与第I信号线及第2信号线串联地设有电感元件。
[0070]图13(A)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共模滤波器106的电路图,图13(B)是作为其比较例的共模滤波器的电路图。图13(B)所示的比较例的共模滤波器在用集中参数电路来表现的情况下与图1或图9所示的电路相同。在将这样的共模滤波器构成为层叠体时,在端口(端子)之间会产生寄生电容Cs。该寄生电容Cs与电容器Cl?C4并联连接,因此,由这些电容器、第I电感器LI及第2电感器L2构成的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变低。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比该截止频率要高的频带下差动阻抗偏离规定值,因此,能作为共模滤波器使用的频带变得狭窄。
[007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在差动传输线路SLl、SL2的输入侧的一端即第I端口 Pl与第I电感器LI之间插入第I端口侧电感元件L1F,在差动传输线路SL1、SL2的输入侧的另一端即第2端口 P2与第2电感器L2之间插入第2端口侧电感元件L2F。同样,在差动传输线路SLl、SL2的输出侧的一端即第3端口 P3与第I电感器LI之间插入第3端口侧电感元件L1E,在差动传输线路SL1、SL2的输出侧的另一端即第4端口 P4与第2电感器L2之间插入第4端口侧电感元件L2E。由此,由电感元件L1F、L2F、L1E、L2E、电感器L1、L2、电容器C1、C2、C3、C4构成5级(3个电感器+2个电容器)低通滤波器。然后,确定上述电感元件L1F、L2F、LIE、L2E的电感、第I电感器L1、第2电感器L2的电感、电容器Cl、C2、C3、C4的电容,从而使上述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成为比使用频带要高的频率。
[0072]图13(A)的各电路常数如下。
[0073]Ll、L2:13.6nH C1、C2、C3、C4:1.2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