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风扇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730164阅读:来源:国知局
本实施例图中,缓冲单元13是以一片状的外型,且可对应完全覆盖底座10的表面为例,但于实际应用中,缓冲单元13的大小及形状可以是依据需求变化。其中,当风扇F设置于容置空间A内时,缓冲单元13将位于风扇F与底座10之间,而同时接触底座10与风扇F面对于底座10的表面,以在风扇F运作时,缓冲单元13将可吸收风扇F运转时所产生的部分震动,据以可降低风扇F运转时震动所产生的噪音,且亦可降低风扇F的轴承受到震动而毁坏的机率,从而可提升风扇F的寿命。
[0079]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缓冲单元13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以依据需求增减及变换,例如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具有两个缓冲单元13,而分别设置于两个侧壁11彼此相面对的一侧,即当风扇F设置于风扇固定结构I内时,风扇F与两个侧壁11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缓冲单元13。又或者;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具有三个缓冲单元13,其分别设置于底座10及两个侧壁11上。
[0080]〔第三实施例〕
[0081]请参阅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第三实施例与风扇相互固定的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风扇固定结构I更可以包括有一结构强化件14,其两端连接两个侧壁11,以加强风扇固定结构I整体的结构强度,据以提升风扇固定结构I的使用寿命。其中,结构强化件14的数量及其位置可以依据需求加以增减,不局限于图中所绘示。较佳地,结构强化件14可以是与两个侧壁11及底座10—体成型地设置。值得一提的是,结构强化件14除了可强化风扇固定结构I的整体结构强度外,也可辅助吸收部分的风扇F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而可协助降低风扇F运转时因震动所产生的噪音。
[0082]请参阅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电子装置2包括有一壳体S及一风扇F ;壳体S包括有一风扇固定结构I。壳体S用以设置电子装置本体(图未示);风扇F设置于风扇固定结构I中,用以协助电子装置本体进行散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I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风扇固定结构I的各抵顶部121的第一导引结构(图未示,请参阅图4),可以是对应于风扇F的圆角而设计,而风扇F设置于容置空间A中时,各第一导引结构(图未示,请参阅图4)将对应贴合(或是邻近)于风扇F的各圆角。
[0083]〔第四实施例〕
[0084]请参阅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相对节省成本的情况下,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仅具有单一个弹性夹持单元12。亦即,风扇固定结构I的两个侧壁11皆分别具有导槽111 ;其中一个侧壁11具有弹性夹持单元12,且该弹性夹持单元12位于导槽111中,而另一侧壁11则不具有弹性夹持单元12,而仅具有导槽111。如前述实施例,相同地,当风扇F设置于容置空间A中时,弹性夹持单元12的抵顶部121与底座10将共同限制风扇F于纵向方向的(即图中座标系的Z轴方向)移动,而两个导槽111同样可以限制风扇F于径向(即图中座标系的X轴方向)的移动。换言之,于实际应用中,依据实际需求,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具有单一个弹性夹持单元12或是具有两个弹性夹持单元12。
[0085]〔第五实施例〕
[0086]请一并参阅图11至图1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风扇固定结构I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风扇固定结构I更可以包括有两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一支撑件16及两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直立地(大致沿纵向方向;大致沿图中Z轴方向)设置于底座10上,且位于容置空间A中;支撑件16的两端与两个侧壁11远离底座10的一端相连接,而两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直立地(大致沿纵向方向;大致沿图中Z轴方向)设置于支撑件16上,且位于容置空间A中。较佳地,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底座10及各侧壁1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设置。
[0087]由此,风扇F设置于容置空间A内时,除了两个弹性夹持单元12会同时夹持风扇F外,该两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也会同时夹持风扇F,进而可使风扇F更稳固地设置于风扇固定结构I中,且通过该两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的设置,亦可以协助吸收部分的由风扇F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而有效降低风扇F因震动而发出的噪音,且可有效提升风扇F的使用寿命。
[0088]进一步来说,如图11及图13所示,两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两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皆邻近于两个侧壁11设置,而各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的位置大致对应于各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当然,于实际应用中,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的设置方式及其数量,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不局限于图中所示。举例来说,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具有一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一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邻近于其中一个侧壁11设置,而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则邻近于另一个侧壁11设置。
[0089]在其他的实施形式中,风扇固定结构I也可以是仅具有双数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 ;举例来说,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具有两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其大致设置于底座10的对角线上;或者风扇固定结构I可以是具有四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其分别设置于底座10的四个边角上。在另一实施形式中,风扇固定结构I更可以包括有两个支撑件16(图未示)及双数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而该数个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也可以如同上述双数个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设置。在特殊的实施形式中,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也可以是设置于两个侧壁11上,或者可以是同时设置于底座10及两个侧壁11上。
[0090]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1、13所示,较佳地,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的外型可以是倾斜状,而分别向风扇固定结构I的内部倾斜,而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邻近底座10的一侧及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远离底座10的一侧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倾斜面151、171 ;且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远离底座10的一端及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远离支撑件16的一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倾斜面152、172。
[0091]由此,于风扇F置入容置空间A的过程中,风扇F的一侧将抵顶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的第一倾斜面171,而使得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弹性地向外弯折;而后,风扇F的一侧将抵顶于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的第二倾斜面152及部分的第一倾斜面151,使得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向弹性地向外弯折;当风扇F设置于容置空间A内后,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将受弹性回复力作用,而稳固地夹持风扇F。
[0092]相反地,当风扇F由容置空间A取出时,风扇F的一侧抵顶各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的第一倾斜面151,而使各第一辅助弹性夹件15弹性地向外弯折,而抵顶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的第二倾斜面172及部分的第一倾斜面171,而使各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向外弹性地弯折,据以风扇F得以抽出于容置空间A ;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地,本实施例的风扇固定结构1,即使多设置有第一辅助弹性夹持件15及第二辅助弹性夹持件17,使用者仍可直接单手将风扇F由风扇固定结构I中取出。
[009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固定结构用以容置一风扇,所述风扇固定结构包括有: 一底座; 两个侧壁,其彼此相面对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各所述侧壁是沿一纵向方向直立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两个所述侧壁彼此相面对的一侧分别具有一导槽,且两个所述导槽与所述底座共同定义出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所述风扇;以及 至少一个弹性夹持单元,其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且位于两个所述侧壁彼此相面对的一侧,且所述弹性夹持单元位于所述导槽内,所述弹性夹持单元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一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的至少一部分外露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且所述抵顶部的至少一部分遮蔽部分的所述容置空间; 其中,所述风扇能沿所述纵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于所述风扇置入于所述容置空间的过程中,所述抵顶部将受所述风扇抵顶,而使所述弹性夹持单元弹性地向外弯折;于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时,所述风扇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两个所述导槽中,而两个所述导槽限制所述风扇于一径向方向的移动,且所述径向方向平行于所述风扇的一通风方向,而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底座共同夹持所述风扇,以限制所述风扇于所述纵向方向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固定结构包括有两个所述弹性夹持单元,两个所述弹性夹持单元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侧壁彼此相对的一侧,且分别位于各所述导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抵顶部面对所述底座的一侦牝具有一第一导引结构;所述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