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28119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子装 置的触控笔固定结构以及相对应的触控笔。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常见的电子装置已迈入薄型化且轻量化的时
代,例如移动通讯装置(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个人数字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笔记型电脑(notebook computer) 等,为符合可携与高机动性的趋势,皆尽可能设计更小更轻薄的款式。因应 上述的趋势,搭配使用或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输入模块也必须发展出精简 且便于使用的版本。
目前比较先进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广泛采用触控面板以及对应的触控笔 作为输入装置,此种触控输入装置可以把显示与输入两种必要功能整合于 同一面板上,可节省空间并达到多样化的输入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手持 式电子装置通常具有收纳触控笔的笔槽,使用者可随时自笔槽中取出触控 笔通过触控面板进行输入。当不需要使用触控笔时(例如进行语音通话中或 待机情形),使用者亦可将触控笔插回笔槽,使用与携带上皆十分方便。
请参阅图1所示,是先前技术中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手持 式电子装置1为一智能型手机,但不以此为限。手持式电子装置1包含壳 体10以及触控笔12。壳体10内具有容置空间100,容置空间100用以收 纳触控笔12。为了对应容置空间IOO,壳体10的表面上形成开口 102。另 一方面,通常手持式电子装置1以简单夹持方法固定该触控笔12,触控笔 12的尾端具有抽取结构120作为使用者取拿触控笔12时的施力点。
为了方便设置抽取结构120,容置空间100以及对应的开口 102通常被 限制于壳体的角落。对壳体10表面的设计而言,触控笔12的抽取结构120 将相对突出,形成一不平整的表面。此外,长时间操作该抽取结构120,将 对附件的机壳外观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使用者需施力抠取触控笔12方能 将其由容置空间100取出,而反复施力抽取触控笔12亦将磨损触控笔12 的夹持结构,使手持式电子装置1对触控笔12的固定效果下降。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 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 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
3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 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实属 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便于取拿的触控笔的手持式电子装置,以 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 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手持式电子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便于 取拿的触控笔,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包含 一壳体,其内具有 一容置空间; 一活动轴,设置于该壳体中并具有一枢接部及一突出部,该枢 接部与该壳体枢接而该突出部是突出于该容置空间中; 一触控笔,可分离 地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触控笔包含一前端、 一尾端及一侧表面,其中该 侧表面上具有对应该活动轴的该突出部并沿着该触控笔延伸的一滑槽,该 滑槽包含一第一滑道与一第二滑道,该第二滑道的一起始端与一终点端分 别与该第一滑道相连,且该第一滑道是深于该第二滑道的该终点端;以及 一弹性构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该触控笔的该前端;其中当该触 控笔被推入该容置空间直到该前端碰触到该弹性构件的过程中,该活动轴 的该突出部被导入该滑槽中并沿着该第一滑道接续该第二滑道相对于该触 控笔滑动至该第二滑道中的一动作点,之后该触控笔的该尾端可被操作以 藉由该弹性构件的形变,迫使该突出部由该动作点进一步滑动经过该第二 滑道的该终点端并陷入该第一滑道的一限制部中,致使该触控笔固持于该 容置空间内;其中当该触控笔的该尾端再被操作后,该活动轴的该突出部 可再藉由该弹性构件的形变从该限制部中脱出,且在该触控笔被脱出的过 程中,该突出部沿着该第 一滑道相对于该触控笔滑出该滑槽之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中当所述的触控笔的该尾端被操作以藉由 该弹性构件的形变迫使该突出部进一步滑动时,该突出部是对应该尾端被 按压而自该第二滑道的该动作点相对移动至该终点端,接着当该尾端被释 放时,藉由该弹性构件释放一弹力,使该突出部由该第二滑道的该终点端 移动并陷入该第一滑道的该限制部。
前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中当所述的触控笔的该尾端再被操作时且 活动轴的该突出部藉由该弹性构件的形变从该限制部中脱出的过程中,该突出部是对应该尾端^皮按压而由该第一滑道的该限制部相对移动至一释放 点,接着当该尾端被释放时,藉由该弹性构件释放一弹力,将该触控笔弹出。 前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滑道的该限制部是利用该滑 槽的一行程配合该第一滑道与该第二滑道的该终点端之间一深度段差而形 成。
前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的弹性构件为一金属弹片或一塑胶 弹片。
前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中当所述的触控笔固持于该容置空间内 时,该触控笔的该尾端与该壳体的一外表面共同形成一平滑表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其包含壳 体、活动轴、触控笔以及弹性构件。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活动轴设置于 壳体中并具有枢接部以及突出部,枢接部与壳体枢接,突出是突出于容置 空间中。触控笔可分离地设置于容置空间内,触控笔包含前端、尾端以及 侧表面。弹性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触控笔的前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触控笔的侧表面上具有对应活动轴
的突出部并沿着触控笔延伸的滑槽,滑槽包含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第二 滑道的起始端与终点端分别与第一滑道相连,且第一滑道是比第二滑道的 终点端深。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手持式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
有益效果相比较于一般手持式电子装置及其采用的触控笔固定结构,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利用滑槽的行程设计配合第一滑道与第二滑 道间的深度段差,形成限制部以固定触控笔,可配合使用者的按压将触控 笔弹出,不需抠取即可方便取拿。另外,因采用按压弹出的动作方式,触控 笔的尾端不需要额外的取拿结构,故壳体上的对应触控笔的开口较小,对壳 体的结构强度有帮助。此外,触控笔在壳体中的设置位置亦具有较高的可 设计性,不必局限于边角。另一方面,触控笔固定于容置空间内时,触控 笔的尾端与壳体形成一完整表面,不需要额外的突出设计,对整体外观而 言更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其包含壳体、活 动轴、触控笔以及弹性构件。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活动轴设置于壳体中 并具有枢接部以及突出部,枢接部与壳体枢接,突出部是突出于容置空间 中。触控笔可分离地设置于容置空间内,触控笔包含前端、尾端以及侧表 面。弹性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触控笔的前端。触控笔的侧表面上 具有对应活动轴的突出部并沿着触控笔延伸的滑槽,该突出部可被限位于 滑槽中。藉此,触控笔可以便利地被收纳于该容置空间内。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 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l是先前技术中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较佳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壳体由另一视角观察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图2中触控笔由另一视角观察的立体视图。 图6A是图5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的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与活动轴的突出部的固定动作关 系第一示意图。
图6C是图6A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与活动轴的突出部的固定动作关 系第二示意图。
图6D是图6A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与活动轴的突出部的释放动作关 系示意图。
1、3:手持式电子装置10、 30:壳体
12、34:触控笔100、 300:容置空间
102开口120:抽取结构
302枢接固定部32:活动轴
320枢接部322:突出部
340前端342:尾端
344侧表面3440:滑槽
34400:第一滑道344000:导引结构
34402:第二滑道34402s:起始端
34402e.END:终点端36:弹性构件
AC:动作点RL:释放点
LOCK: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6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手持式电子装 置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 阅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更加深:i具体^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 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较佳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子装 置的外观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手持式电子装置3,以移动通讯 装置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手持式电子装置3包含壳体30、活动轴32、触 控笔34以及弹性构件36。如图2所示,壳体30内具有容置空间300,容 置空间300用以对应触控笔34。触控笔34是可分离地设置于容置空间300 内。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触控笔34固持于该容置空间300内 时,触控笔34的尾端表面可与壳体30外表面契合形成一平滑表面,并不需 要额外设置抽取结构。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所示。图3是图2中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分解示 意图。图4是图3中壳体由另一视角观察的局部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手 持式电子装置3的壳体30具有枢接固定部302。活动轴32设置于该壳体 30中,活动轴32具有枢接部320以及突出部322。活动轴32与壳体30枢 接,更精确地说,活动轴32是通过枢接部320与壳体30的枢接固定部302 枢接(如图4所示)。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是突出于容置空间300中(如 图2所示)。
藉由活动轴32的枢接部320与壳体30的枢接关系,活动轴32的突出 部322可在一定限度内沿弧线轨迹突出于容置空间300中相对上下移动。
请同时参阅图5所示,图5是图2中触控笔由另一^见角观察的立体祸L 图。触控笔34包含前端340、尾端342以及侧表面344。侧表面344上具 有沿着该触控笔34延伸的滑槽3440,滑槽3440用以对应该活动轴32的突 出部322。
如图5所示,滑槽3440包含第一滑道34400与第二滑道34402。第一 滑道34400位于侧表面344上由触控笔34的前端340向尾端342延伸,且 在此实施例中,邻近前端340的第一滑道34400具有一导引结构344000,导 引结构344000用以对应导引该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进入滑槽3440的第 一滑道34400。
第二滑道34402的起始端34402s与终点端34402e分别与第一滑道 34400相连(如图5所示),第一滑道34400具有勾形转折,且第一滑道34400 是较深于第二滑道34402的终点端34402e,也就是i^第一滑道34400与第二滑道34402的终点端34402e之间存在深度段差。
弹性构件36设置于容置空间300中,弹性构件36的位置对应触控笔 34的前端340,用以提供触控笔34抽取或夹持动作时所需的弹力。在实际 应用中,弹性构件36可为金属弹片、塑胶弹片、橡胶弹性体或其他相等性 可提供往复弹力的结构。在此实施例中,弹性构件36具有对应触控笔34 的前端340的座孔,可用以进一步限制与触控笔34的接触,提高稳定性。
通过上述结构,触控笔34是可分离地设置于壳体30的容置空间300 内。以下将分别就触控笔34由外进入容置空间300中并完成固定,以及触 控笔34由固定状态中分离取出两种动作方式,以实施例方式具体描述。
请同时参阅图6A、图6B及图6C所示。图6A是图5中第一滑道与第二 滑道的示意图。图6B是图6A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与活动轴的突出部的 固定动作关系第一示意图。图6C是图6A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与活动轴 的突出部的固定动作关系第二示意图。
当使用者不需要使用触控笔34时(例如进行语音通话中或待机情 形),使用者可将触控笔34的前端340由壳体30上对应该容置空间300的 开口 ,将触控笔34插入容置空间300。
如图6B所示,当触控笔34被推入容置空间300直到前端340碰触到弹 性构件36的过程中,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先^^皮第一滑道34400的导引结 构344000导入滑槽3440中并沿着第一滑道34400相对触控笔34滑动。并 且由第一滑道34400接续第二滑道34402,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继续滑 动至第二滑道34402中,直到相对滑动至第二滑道34402中的动作点AC(见 图6A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其预设突出至 该容置空间300的深度是对应第一滑道34400。而因第二滑道34402的终点 端END其深度相对第一滑道34400略浅,也就是说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 进入该第二滑道34402中后是与该第二滑道34402形成干涉关系,并被向外 挤压。
此时触控笔34可移动地位于该壳体30的容置空间中,尚未完成本案所 提的固定功能,此时使用者可进一步操作触控笔34的尾端342。
如图6C所示,当触控笔34的尾端342被按压,此时因第二滑道34402 的转折设计,突出部322受第二滑道34402导引,进而牵动活动轴32相对向 上转动。而此时,突出部322沿第二滑道34402,自动作点AC相对移动至终 点端END (见图6A所示),且与此同时弹性构件36被挤压形变并累积弹力。
接着当使用者释放触控笔34的尾端342时,藉由弹性构件36释放弹 力,使突出部322由第二滑道34402的终点端END移动并陷入第一滑道34400 的限制部LOCK (见图6A所示)。第一滑道34400是较深于第二滑道34402的
8终点端END。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滑道34400的限制部LOCK是利用 滑槽3440的行程配合第一滑道34400与第二滑道34402的终点端END间深 度段差而形成,用以限位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进而通过此限位关系将 触控笔34固定于壳体30的容置空间300中。而此时,触控笔34的尾端342 表面可与壳体30外表面契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平滑表面,使整体外观更具 有一致性。
请同时参阅图6D所示。图6D是图6A中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与活动轴 的突出部的释放作动关系示意图。
当使用者欲取出触控笔34以利用触控笔34通过触控面板进行输入或 执行其他触控应用功能时,使用者可操作触控笔34的尾端342。藉由使用 者的"l姿压,突出部322对应触控笔34的尾端342由第一滑道34400的限制 部LOCK相对移动至释放点RL (见图6A所示),且与此同时弹性构件36被挤 压形变并累积弹力。
接着使用者释放触控笔34的尾端342时,藉由弹性构件36释放弹 力,使活动轴32的突出部322从由释放点RL中脱出,弹性构件36释放的 弹力可同时进一步将触控笔34弹出,方便使用者取拿。
通过上述结构,触控笔34可轻易地收纳于手持式电子装置3的壳体30 中,且当有触控输入的需求时,使用者可轻触触控笔34的尾端,即可使触 控笔34向外弹出方便取拿。
相比较于一般手持式电子装置及其采用的触控笔固定结构,本实用新 型提出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利用滑槽的行程设计配合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间 的深度段差,形成限制部以固定触控笔,可配合使用者的按压将触控笔弹 出,不需抠取即可方便取拿。另外,因采用按压弹出的动作方式,触控笔的 尾端不需要额外的取拿结构,故壳体上的对应触控笔的开口较小,对壳体 的结构强度有帮助。此外,触控笔在壳体中的设置位置亦具有较高的可设 计性,不必局限于边角。另一方面,触控笔固定于容置空间内时,触控笔 的尾端与壳体形成一完整表面,不需要额外的突出设计,对整体外观而言 更具有一致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 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 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壳体,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一活动轴,设置于该壳体中并具有一枢接部及一突出部,该枢接部与该壳体枢接而该突出部是突出于该容置空间中;一触控笔,可分离地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触控笔包含一前端、一尾端及一侧表面,其中该侧表面上具有对应该活动轴的该突出部并沿着该触控笔延伸的一滑槽,该滑槽包含一第一滑道与一第二滑道,该第二滑道的一起始端与一终点端分别与该第一滑道相连,且该第一滑道是深于该第二滑道的该终点端;以及一弹性构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该触控笔的该前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 一滑道设有一限制部,该限制部是利用该滑槽的 一行程配合该第 一滑道与 该第二滑道的该终点端之间 一 深度段差而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弹 性构件为一金属弹片或一塑胶弹片。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的 触控笔固持于该容置空间内时,该触控笔的该尾端与该壳体的一外表面共 同形成一平滑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包含一壳体,内具有一容置空间;一活动轴,设置于壳体中并具有枢接部及突出部,枢接部与壳体枢接而突出部突出于容置空间中;触控笔,可分离地设置于容置空间内,触控笔包含前端、尾端及侧表面,侧表面上具有对应活动轴的突出部并沿着该触控笔延伸的滑槽,突出部可被限位于滑槽中;及一弹性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触控笔的前端。藉此,本实用新型手持式电子装置的触控笔可以便利地被收纳于该容置空间内。
文档编号H04M1/02GK201409264SQ20092014572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6日
发明者叶长圜, 徐振欣 申请人: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