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差图像生成装置、显示装置及视差图像生成方法

文档序号:789382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显示装置及视差图像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成用于立体显示文字的视差图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立体显示技术的进步,高性能处理已成为了可能。因此能更有效地进行立体显示。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揭示了一种装置。该装置不仅立体显示影像,还立体显示附随于该立体影像的文字信息,其对立体文字信息和立体影像进行合成,然后显示。由于该装置一同立体显示文字信息和影像,因此能提高临场感。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揭示了一种具有能有效地对含有以往2D文字及2D图画 文字的内容进行立体显示的功能的装置。在该装置中,例如一般的2D文字及2D图画文字能与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的文字混合地显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11-289555号公报”;1999年10月19日公开。专利文献2 :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7-200227号公报” ;2007年8月
9日公开。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2所揭示的装置中,若立体显示的文字(对象object)间隔以及立体量等不恰当,相邻接的文字便会发生重叠。这样就会产生文字难以看清或根本无法看清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生成一种用以立体显示文字的视差图像,通过该视差图像来立体显示的文字不会与邻接的文字发生重叠。本发明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生成供显示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的、左右的视差图像。该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显示位置设定单元,对第I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第2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第I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与所述第2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互不重叠,其中,所述第I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I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2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2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I立体影像是两相邻的所述文字状对象的其中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所述第2立体影像是另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要显示在所述显示位置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所述显示位置上的所述视差图像。另外,本发明的视差图像生成方法用于生成供显示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的、左右的视差图像。该视差图像生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显示位置设定步骤,对第I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第2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第I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与所述第2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互不重叠,其中,所述第I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I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2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2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I立体影像是两相邻的所述文字状对象的其中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所述第2立体影像是另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视差图像生成步骤,生成要显示在经所述显示位置设定步骤而设定的所述显示位置上的所述视差图像。在上述方案中,平均位置是指由第I视差图像的两右端点间的平均值和第I视差图像的两左端点间的平均值所界定的区域范围;由第2视差图像的两右端点间的平均值和第2视差图像的两左端点间的平均值所界定的区域范围。第I视差图像 的平均位置与第2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发生重叠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由第I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影像与由第2视差图像构成的立体影像便会重叠(例如图4所示的立体影像Dl、D2)。对此,通过显示位置设定单元(显示位置设定步骤)来设定第I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第2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使第I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不再与第2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重叠。例如,在第I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维持不变的状态下,改变第2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具体如图10所示那样,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从视差图像L1、R1的显示位置之间改变到视差图像Rl的左侧。按照上述方案设定了第I视差图像和第2视差图像各自的显示位置后,通过视差图像生成单元(视差图像生成步骤)来生成要在所设定的上述显示位置上显示的视差图像。像这样生成的第I视差图像以及第2视差图像各自的平均位置不会有重叠。因此,观看者所看到的由第I视差图像及第2视差图像各自构成的第I及第2立体影像便无重叠。在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作为优选,还具备立体量调整单元;当所述第I立体影像和所述第2立体影像在与显示两视差图像的显示面相平行的左右方向上接近至规定间隔以下,且该两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差在规定值以上时,所述立体量调整单元对至少一方的所述立体影像的所述立体量进行调整,以使所述差小于所述规定值。之所以第I和第2立体影像会模糊,是因为两立体影像在与显示面相平行的左右方向上接近且两立体影像的立体量差过大的缘故。对此,当两立体影像在上述左右方向上接近到规定间隔以下,且两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差在规定值以上,则通过立体量调整单元来对其中至少一方的立体影像的立体量加以调整,以使两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差低于规定值。由此,两立体影像间的立体量的差值得以调整到恰当范围内,观看者不会看到模糊的两立体影像。在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作为优选,还具备区域判断单元;所述区域判断单元判断所述立体影像是否处在文字显示区域内;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显示位置设定单元对所述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在上述方案中,若区域判断单元判断立体影像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则通过显示位置设定单元来设定显示位置,以使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像这样,能够通过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来控制使文字以无重叠的方式在文字显示区域内立体地显不。在该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作为优选,还具备立体量设定单元;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对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所述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使所述立体影像以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设定的立体量来进行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在上述方案中,若区域判断单元判断立体影像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则通过立体量设定单元来设定立体影像的立体量,以使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然后,视差图像生成单元根据上述设定的立体量以及上述设定的视差图像显示位置来生成视差图像。因此,通过按照上述的方案既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又调整立体影像的立体量,便能够充分控制使文字以无重叠的方式在文字显示区域内立体地显示。或,在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作为优选,具备区域判断单元和立体量设定单元;所述区域判断单元判断所述立体影像是否处在文字显示区域内;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对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所述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使所述立体影像以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设定的立体量来进行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 在上述方案中,若区域判断单元判断立体影像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则通过立体量设定单元来设定立体影像的立体量,以使文字状对象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然后视差图像生成单元根据设定的立体量来生成视差图像。通过按照上述的方案来调整立体影像的立体量,便能够控制使文字以无重叠的方式在文字显示区域内立体地显示。在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作为优选,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根据与观看者的立体视感相关的视认状况,设定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基本值。在上述方案中,立体量设定单元根据视认状况来设定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基本值。由此,能够随视认状况来适当地设定立体影像的基本值。在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优选还具备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文字显示区域是否能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范围下进行扩大,其中,所述非文字状对象是除所述文字状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当所述文字显示区域被判断为能扩大时,在所述范围下扩大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在上述方案中,若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文字显示区域能进行扩大,则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在所述范围下扩大文字显示区域。由此,即使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未容纳在文字显示区域内,也能够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前提下扩大文字显示区域,然后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或者立体影像的立体量。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优选具备上述任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通过使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便能如前述的方案那样,使观看者看到的由第I视差图像以及由第2视差图像构成的两个立体影像无重叠。本发明的视差图像生成程序是使计算机作为上述任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中的各单元来工作的程序。另外,该视差图像生成程序也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中。如此,通过使计算机读取且执行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视差图像生成程序,便能够如前述的方案那样,使观看者看到的由第I视差图像以及由第2视差图像构成的两个立体影像无重叠。〔发明效果〕本发明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具有上述的各技术结构,因此观看者所看到的由第I视差图像以及由第2视差图像构成的两个立体影像不会重叠。从而能够无重叠地立体显示邻接的文字。因此本发明的效果在于能够以清晰可见的状态来立体地显示文字。


图I是看到立体影像的原理图。图2是看到2个不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状态图。图3是看到2个不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其他状态图。图4是看到2个相互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状态图。图5是看到2个相互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其他状态图。图6是看到2个相互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另一状态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图8是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控制部以及存储部的结构框图。图9是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为实现平均位置调整功能而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0是由视差图像构成的2个立体影像的位置图,该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被调整成平均位置无重叠。图11是由其他视差图像构成的2个立体影像的位置图,该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被调整成平均位置无重叠。图12是以2D方式显示文字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13是立体显示的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发生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14是立体显示的文字与其周围文字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15是2个立体影像发生模糊时的该两立体影像所在位置的图。图16是2个立体影像不模糊时的该两立体影像所在位置的图。图17是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为实现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而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8是以2D方式将文字显示在台词窗内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19是立体显示的I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呈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20是立体显示的I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21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呈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22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23是上述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为实现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而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4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呈另一种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图25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扩大后的台词窗内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的图。[附图标记说明]I视差图像生成装置2控制部3存储部6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7视差图像生成部(视差图像生成单元)9外部存储器
21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显示位置设定单元)22立体量设定处理部(立体量控制单元、立体量设定单元)23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区域判断单元、扩大可否判断单元、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31内容存储部32标准设定存储部201文字列(文字状对象)202人物图像(非文字状对象)203台词窗(文字显示区域) dl、d2差Dl立体影像(第I立体影像)D2立体影像(第2立体影像)LURl视差图像(第I视差图像)L2.R2视差图像(第2视差图像)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I 图25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立体影像的观看原理〕首先说明一下观看者是如何看到立体影像的。图I表示的是看到立体影像的原理。图2及图3分别表示了看到2个不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状态。图4表示的是看到2个重叠的立体影像时的状态。 如图I所示,观看者正从左眼L及右眼R的位置来看屏幕(后述的显示装置10 (参照图7)的显示面)。在屏幕中,左眼用视差图像LI显示在左眼L侧,右眼用视差图像Rl显示在右眼R侧,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的视线(图中的虚线)便落在视差图像LI、Rl上,由此便看到仿佛处在屏幕后侧的立体影像D1。另外,在屏幕中,右眼用视差图像R2显示在左眼L侦彳,左眼用视差图像L2显示在右眼R侧,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的视线(图中的点划线)交叉后落在视差图像L2、R2上,由此便看到仿佛处在屏幕前侧的立体影像D2。此外,右眼用视差图像R3和左眼用视差图像L3显示在屏幕中的同一位置上,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的视线(图中的点线)落在视差图像L3、R3上,由此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3便处于屏幕中视差图像L3及R3的显示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用标记L1、L2来代表左眼用视差图像,用标记R1、R2来代表右眼用视差图像。下面对图2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屏幕中,视差图像LI、Rl显示在同一位置上(视差为零),视差图像L2、R2显示在与视差图像L1、R1不同的另外的同一位置上(视差为零)。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l便处在视差图像LI、Rl的显示位置上,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2便处在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上。此时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在屏幕上不重叠。下面对图3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屏幕中,视差图像LI显示在右眼R侧,视差图像Rl显示在位于左眼L侧且离开视差图像LI的位置上。另外,在屏幕中,视差图像L2、R2显示在靠近视差图像Rl右侧的同一位置上。在该状态下,观看者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l便看似处在视差图像LI与Rl的中间位置且看似处在面前,而立体影像D2看似处在视差图像L2与R2的显示位置。因此,此时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不重叠。在图4所示的例中,垂直于屏幕左右方向轴(X轴)的中心的中心线(y轴)穿过左眼L与右眼R的中间位置。该例中,在屏幕中,视差图像LI与视差图像Rl对着中心线且以等间距的方式,分别显示在右眼R侧和左眼L侧。另外,在屏幕中,视差图像L2、R2显示在视差图像LI与R2的中间位置(X轴与y轴的交点)上。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l看似处在穿过视差图像LI与Rl的中间位置的中心线上,且看似处于屏幕的前方。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2看似处在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上(屏幕上)。因此,此时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重叠在中心线上。在图5所示的例中,视差图像LI、Rl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与图4例示的显示位置相同。但图5的例子与图4的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观看者是从中心线右侧来看视差图像L1、R1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l看似处 在连接视差图像LI与Rl的中间位置、和左眼L与右眼R的两眼中间位置的连线(图中的虚线)上。因此,此时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重叠在上述连线上。下面对图6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屏幕中,视差图像L1、L2显示在右眼R侧,视差图像Rl、R2显示在左眼L侧。另外,视差图像L1、R1以及视差图像L2、R2对着中心线且以等间距的方式配置,但视差图像L2、R2配置在比视差图像LI、Rl远离中心线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l看似处在中心线上且看似处在面前,立体影像D2也看似处在中心线上且看似更靠近面前。像这样,在图4乃至图6的例中,视差图像LI与Rl的中间位置和视差图像L2与R2的中间位置发生了重叠,因此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看似重叠在连接上述中间位置和左眼L及右眼R的两眼中间位置的连线上。只要对视差图像L1、R1的显示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视差图像LI与Rl的中间位置不再和视差图像L2与R2的中间位置发生重叠,则观看者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便不重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中间位置称为平均位置。[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结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各个部的结构〕图7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的结构。图8表示了控制部2以及存储部3的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具备控制部2、存储部3、外部存储器接口 4、操作部5、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6、视差图像生成部7、通信部8。控制部2针对保存在存储部3或后述外部存储器9中的内容的文字状对象,设定该文字状对象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立体影像的隆出量(立体量)。该隆出量是指自屏幕起,沿y轴,至看似处在面前的立体影像为止的距离。另外,控制部2将设定好的视差图像显示位置以及隆出量作为供生成视差图像的信息,发送给视差图像生成部7。关于控制部2,将在后文中详述。在此,文字状对象不仅指文字、数字等,还包括各种特定标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邻接的文字状对象在隆出显示时很有可能发生重叠,因此以下将围绕文字状对象立体显示方案中的隆出显示方案进行说明。存储部3由硬盘装置等大容量存储装置构成。如图8所示,该存储部3具有内容存储部31和标准设定存储部32。内容存储部31是,形成在存储部3内的用以存储含文字状对象的内容(漫画、商品目录、介绍小册等)的区域。该内容存储部31对从后述的外部存储器9所读取的内容进行临时存储。另外,内容存储部31中含有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非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文字显示区域信息。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是供显示文字状对象的信息,其包括文字状对象的位置、大小、字体种类等。非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是供显示除文字状对象信息之外的其他对象的信息,其包括所要显示的图像的数据。文字显示区域信息是涉及文字显示区域的信息,文字显示区域作为文字状对象的显示范围(区域)而显示。文字显示区域信息包括台词窗(speech balloon)及文字框等相当于文字显示区域的图形信息。
内容存储部31既可以存储包含着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的内容,也可以将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和内容以彼此分离的状态来存储。另外,内容存储部31既可以存储包含着文字显示区域信息的内容,也可以将文字显示区域信息和内容以彼此分离的状态来存储。标准设定存储部32中存储有上述隆出量的标准设定值。外部存储器接口 4用以读取存储在外部存储器9中的内容,且将该内容写入存储部3的内容存储部31。可以采用光盘或存储卡等来作为外部存储器9。若控制部2是根据保存在外部存储器9中的内容来设定隆出量以及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则控制部2可以从外部存储器9中直接取得内容。但在下述的说明中,作为前提,设想控制部2根据从外部存储器9临时保存到内容存储部31的内容,来设定隆出量以及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操作部5是供用户进行输入的部分,其包括输入器件以及供进行输入的用户接口。操作部5能够供用户进行各种指示以及数值输入,例如可以受理上述隆出量的输入。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6取得有关视认状况的视认状况信息,视认状况涉及到观看显示装置10显示的立体影像的观看者的立体视感。所取得的视认状况信息是影响到立体影像隆出量的信息,视认状况信息例如是观看者的两眼间隔、以及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屏幕)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视认距离)。若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6要取得观看者的两眼间隔,则对显示装置10上安装的照相机所拍摄的观赏者脸部图像进行图像识别,由此获得两眼间距。或,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6在要取得观看者的两眼间隔时,若观看者佩戴有3D眼睛,则对观赏着脸部图像进行图像识别,从而根据眼镜镜片的间距来获知两眼间距。另外,若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6要取得视认距离,则根据安装在显示装置10上的红外线距离传感器来获得计量值。红外线距离传感器向观看者照射红外线,并接收来自观看者的反射光,由此计量视认距离。视差图像生成部7 (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形成内容中所含的非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的、左眼和右眼的视差图像。另外,对于内容中所含的文字状对象,视差图像生成部7根据控制部2设定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生成该文字状对象的视差图像。再之,视差图像生成部7还对非文字状对象的视差图像和文字状对象的视差图像进行合成,从而生成合为一体的I个视差图像的数据。通信部8用以和外部装置(本实施方式中,为显示装置10)进行通信。该通信部8将视差图像生成部7生成的视差图像的数据发送给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对通信部8发送过来的视差图像的数据加以显示。显示装置10既可以与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 一起安装在同一设备中,也可以安装在该设备的外部。〔控制部的结构〕控制部2具有以下所述的功能,从而能对相邻接的文字状对象作恰当的立体显
/Jn o(I)平均位置调整功能 控制部2对视差图像LI与Rl (第I视差图像)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I与L2(第2视差图像)间的平均位置进行调整,以使该两平均位置互不重叠(使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互不重叠)。(2)隆出量差调整功能控制部2对模糊不清的2个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之间的隆出量差进行调整,以使它们的立体影像不再模糊。(3)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控制部2对上述两平均位置以及/或者上述隆出量进行调整,使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不会在前述的文字显示区域内发生重叠。(4)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控制部2对上述两平均位置以及/或者上述隆出量进行调整,使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不会在扩大后的文字显示区域内发生重叠。在此,扩大后的文字显示区域是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前提范围下扩大而得的。为了实现上述的这些功能,控制部2具备有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信息保持部24。<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的结构>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 (显示位置设定单元)对相邻接的文字状对象的视差图像LI、Rl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立体显示的文字状对象互不重叠。为了设定上述显示位置,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根据从内容存储部31取得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对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进行调整,以使两平均位置互不重叠。对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具体具有以下技术结构。(I)平均位置调整功能(1-1)平均值计算处理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根据视差图像LI和Rl的显示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和R2的显示位置,按照以下的方案对各平均位置进行计算。S卩,以屏幕中心(X轴与y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将原点右侧设为正坐标域,将原点左侧设为负坐标域。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计算视差图像LI的左端坐标与视差图像Rl的左端坐标之间的平均坐标,并计算视差图像LI的右端坐标与视差图像Rl的右端坐标之间的平均坐标,然后将该两个平均坐标间的区间范围作为平均位置。同样,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计算视差图像L2的左端坐标与视差图像R2的左端坐标之间的平均坐标,并计算视差图像L2的右端坐标与视差图像R2的右端坐标之间的平均坐标,然后将该两个平均坐标间的区间范围作为平均位置。(1-2)比较判断处理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判断上述计算的两个平均位置是否发生重叠。具体为,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将其中一个平均位置(由左端平均坐标和右端平均坐标所界定的区间范围)作为基准,对平均坐标加以比较,从而判断作为基准的平均位置内是否存在有供界定另一平均位置的左端平均坐标和右端平均坐标的其中至少一方。在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将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分别作为基准,从而进行2次上述的判断。具体为,若以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为基准,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判断该平均位置内是否存在视差图像L2与R2间平均位置上的左端平均坐标及右端平均坐标的其中至少一方。另外,若以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为基准,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判断该平均位置内是否存在视差图像LI与Rl间平均位置上的左端平均坐标及右端平均坐标的其中至少一方。像 这样,将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分别作为基准来进行上述判断,由此能够充分地判断两个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之所以进行2次判断的理由如下。若某一平均位置中存在有另一平均位置的左端平均坐标和右端平均坐标这两方,则所述另一平均位置相对于所述某一平均位置呈完全重叠,因此由所述左端平均坐标和右端平均坐标所界定的范围便相当于两平均位置的重叠范围。因此,此时足以判断出两平均位置的重叠情况。然而,当某一平均位置中存在有另一平均位置的左端平均坐标和右端平均坐标这两方,但所述另一平均位置中不存在所述某一平均位置的左端平均坐标和右端平均坐标时,则不足以判断出两平均位置的重叠情况。在该情况下,若所述另一平均位置成为了基准,则该另一平均位置中就不存在界定着所述某一平均位置的左端和右端。如此,尽管所述另一平均位置相对于所述某一平均位置呈完全重叠,也会被误判断成没有重叠。对此,将所述某一平均位置也作为基准来进行同样的判断,由此便能够判断出两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另外,例如当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的左侧、与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的右侧发生部分性重叠时,则仅以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基准来进行判断是不充分的。其理由在于,此时仅能判断出视差图像L2与R2间平均位置上的右端平均坐标处在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中,然而视差图像LI与Rl间平均位置上的左端平均坐标及右端平均坐标相对于视差图像L2与R2间平均位置的关系却不得而知。因此,在上述情况下是无法特定出两平均位置的重叠范围的。对此,以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基准进一步进行上述判断,从而判断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上的左端平均坐标是否处于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中。由上述所判断出的视差图像L2与R2间平均位置上的右端平均坐标、以及视差图像LI与Rl间平均位置上的左端坐标所界定的范围,便是两平均位置的重叠范围。(1-3)平均位置变更处理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在判断出两平均位置有重叠时,便改变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消除两平均位置间的重叠。具体为,保持上述判断中被用作基准的一方的平均位置(基准平均位置)固定不变,然后使作为比较对象的另一平均位置(比较平均位置)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能使比较平均位置从基准平均位置的范围中偏离出的距离(该距离至少等于上述重叠范围)以及方向进行移位。或,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也可以维持所述比较平均位置固定不变,然后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使所述基准平均位置的视差图像进行移位。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维持两视差图像间隔不变的方式,对该两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移位。其理由在于,如后述那样,若改变两视差图像的间隔,隆出量便会发生变化(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的功能)。因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是在不改变隆出量的前提下,按照上述方案改变两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由此来改变平均位置的。像这样,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用以实现平均位置调整功能,其对视差图像LI、Rl的显示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平均位置不再重叠。
(1-4)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文字状对象的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调整以上,以在左右方向坐标域(X轴)上相邻的视差图像L1、R2以及视差图像L2、R2为对象,对上述平均值计算处理、比较判断处理、平均位置变更处理进行了说明。但关于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2组视差图像,也能够运用上述的各处理来调整它们的平均位置。因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在自上述原点起的上下方向坐标域(由X轴与y轴构成的坐标域)内,进行上述各处理。在该些处理中,对于前述各处理中叙述的视差图像,将“右”和“左”替换表达为“上”和“下”。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尤其按照以下的方式对上下邻接的2组视差图像进行比较判断处理。若以上侧的一组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为基准,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判断该平均位置内是否存在下侧的一组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上的上端平均坐标及下端平均坐标的其中至少一方。另外,若以下侧的一组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为基准,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判断该平均位置内是否存在上侧的一组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上的上端平均坐标及下端平均坐标的其中至少一方。在此,为了使观看者能看到立体影像,需要将2个相同影像(视差影像)沿观看者左右眼的直线连线方向配置在不同位置上。当屏幕的左右方向(X方向)与上述直线连线平行时(观看者的脸部无左右倾斜而正视屏幕),若视差图像由上下排列的2个图像构成,则观看者是无法通过该视差图像来看立体影像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观看者正视屏幕为前提,且视差图像由左右排列的2个图像构成。(2)区域内平均位置调整功能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在不致使文字状对象越出文字显示区域的前提下,在文字显示区域内进行上述平均位置变更处理。因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指示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是否处于文字显示区域内。若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立体影像不在文字显示区域内,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便进行平均位置的变更处理,直到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立体影像处于文字显示区域内为止。如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实现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以及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立体量设定处理部的技术结构>(I)隆出量调整功能(1-1)基本值设定处理
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 (立体量调整单元)根据从内容存储部31取得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设定文字状对象在立体显示时的基本隆出量(基本值)。为设定隆出量的基本值,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使用自操作部5输入的隆出量,或使用存储在标准设定存储部32中的隆出量标准设定值。或,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根据视认状况信息取得部6取得的、观看者的两眼间距及视认距离,设定隆出量的基本值。通过图3等可知,若两眼间距以及视认距离发生了变化,则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相对于屏幕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决定隆出量时,至少需要参照两眼间距以及视认距离。(1-2)隆出量调整处理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根据上述基本值来调整隆出量。具体为,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通过调整左右的视差图像的间隔来调整隆出量。这是由于视差图像的间隔越窄,隆出量就越小,而视差图像的间隔越宽,隆出量就越大的缘故。像这样,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通过调整视差图像的间隔来调整隆出量,从而运用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来设定最终的隆出量。(2)隆出量差调整功能 为了防止两个立体影像看得模糊不清,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对其中至少一方的立体影像的隆出量加以调整。之所以两个立体影像会模糊,是因为两立体影像在X方向上靠近且隆出量的差过大的缘故。对此,若两立体影像沿平行于屏幕面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靠近到给定间隔以下,且两立体影像的隆出量的差在给定值以上,则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对其中至少一方的立体影像的隆出量加以调整,以使两立体影像的隆出量的差低于给定值。因此,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判断两立体影像是否在X轴方向上彼此离开给定间隔以上,若判断结果是两立体影像在X轴方向上彼此接近到给定间隔以下,则接着判断该两立体影像的隆出量的差是否在给定值以上。上述给定间隔是指即使两立体影像的隆出量的差在给定值以上,该两立体影像也不会看得模糊的所被预先设定的最大距离值。另外,上述给定值是指不会致使立体影像看得模糊的所被预先设定的隆出量最大差值。像这样,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实现隆出量调整功能。(3)区域内隆出量调整功能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 (立体量设定单元)在不致使文字状对象越出文字显示区域的前提下,在文字显示区域内变更设定上述隆出量。因此,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指示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是否处于文字显示区域内。若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的判断结果是立体影像不在文字显示区域内,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便进行隆出量的变更处理,直到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为立体影像处于文字显示区域内为止。像这样,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实现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以及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且设定隆出量。<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的技术结构>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 (区域判断单元)接收了来自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的指示后,判断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是否处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区域判断处理)。因此,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根据文字状对象的左右眼视差图像的位置来计算立体影像的位置,并判断算出的该位置是否处于该文字显示区域的外形范围之内。另外,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还针对后述的扩大后的文字显示区域也进行同样的判断。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能否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前提下扩大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可否判断处理)。因此,若文字显示区域的外形范围与非文字对象的外形范围彼此离开给定距离以上,则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为能够进行扩大,反之,则判断为不能扩大。另外,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 (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在判断为能够扩大文字显示区域时,将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到所能扩大的范围为止(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处理)。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通过进行上述文字显示区域内外判断处理、扩大可否判断处理、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处理,来与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 —同实现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以及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以及立体量设定处理部的合作处理>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以及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既能够通过显示位置设定处 理部21和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的组合方案来实现,也能够通过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和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的组合方案来实现。但若仅运用一种组合方案,则有可能无法恰当地调整立体影像的位置,因此优选两种组合方案并用。例如,先由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来改变视差图像显示位置,以尽可能地消除立体影像的重叠,然后将改变后的视差图像显示位置发送给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在该显示位置的基础上调整显示位置,以减小隆出量,然后将立体影像间的重叠得以了消除的显示位置设定为最终值(最终隆出量)。或,也可以先由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来调整隆出量,其后由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来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通过这样,便能够对立体影像的位置作更加精细的调整。<信息保持部的技术结构>信息保持部24对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所设定的视差图像L1、R1的显示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作保存。另外,信息保持部24还保存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所设定的隆出量。信息保持部24保存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所扩大的文字显示区域的尺寸信息。信息保持部24将这些保存的信息作为供生成视差图像的信息,发送给视差图像生成部7。[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动作]以下对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的动作(视差图像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有时会将“文字状对象”简称为“文字”。〔平均位置调整功能〕图9是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为实现平均位置调整功能而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首先,控制部2取得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步骤S101)。此时,控制部2既可以直接取得存储在内容存储部31中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也可以通过对内容存储部31中存储的内容进行图像分析来获得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其次,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对给定的文字的隆出量进行设定(步骤S102)。此时,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以经操作部5输入的隆出量为基本值,并根据该基本值来设定隆出量。或,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根据标准设定存储部32中存储的标准隆出量来设定隆出量的基本值。或,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根据观看者的视认状况信息(两眼间距以及视认距离)来设定隆出量。在设定隆出量时,所要立体显示的文字越大,或所要立体显示的文字周围的2D显示文字越大,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便越大地设定其隆出量。接着,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针对相邻的2个文字,计算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步骤S103),且判断该两个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步骤S104)。此时,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将两方的文字分别作为基准,计算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且判断算出的两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在步骤S104中,若判断为平均位置有重叠(“否”),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调 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使两平均位置彼此分开(步骤S105),然后判断调整后的两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步骤S106)。此时,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例如以维持左右视差图像的间隔的方式,将视差图像L1、R1或视差图像L2、R2向左方或右方移动。由此,在不改变隆出量的基础上,仅调整平均位置。在步骤S106中,若判断为平均位置无重叠(“是”),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对信息保持部24中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进行更新,以使上述调整后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包含在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中(步骤S107)。上述步骤SlOl S107构成了显示位置设定步骤。接着,视差图像生成部7根据更新后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生成视差图像(步骤S108 ;视差图像生成步骤),并将生成的视差图像发送给显示装置10(步骤S109)。另外,在步骤S104中,若判断为平均位置无重叠(“是”),则处理前进到步骤S108。在此,对视差图像L1、R1的显示位置的调整例以及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的调整例进行说明。图10以及图11表示的是平均位置无重叠的视差图像的立体影像位置。在图10所示的例中,视差图像LI显示在右眼R侧,视差图像Rl显示在左眼L侧,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处在中心线(y轴)上。另外,视差图像L2、R2显示在视差图像Rl左侧的同一位置上。设想在调整成图10所示的状态之前,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和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有重叠。在该重叠状态下,观看者所看到的视差图像LI、Rl的立体影像便会与视差图像L2、R2的立体影像重叠在中心线上。对此,若将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移动调整到图10所示的视差图像Rl左侧,则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便不再重叠。由此,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图像Dl (第I立体影像)看似在中心线上隆出,而所看到的立体图像D2(第2立体影像)处在视差图像Rl左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11所示的例中,视差图像L1、L2显示在右眼R侧,视差图像R1、R2显示在左眼L侧。另外,视差图像LI、Rl处在沿中心线(y轴)大致对称的位置上,因此视差图像LI、Rl间的平均位置大致位于中心线(y轴)上。此外,视差图像L2处于视差图像LI的左侧,视差图像R2处于视差图像Rl的左侧。设想在调整成图11所示的状态之前,视差图像R2例如处在视差图像Rl的右侧,且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大致与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相同。在该状态下,观看者所看到的视差图像L1、R1的立体影像便会与视差图像L2、R2的立体影像大致重叠在中心线上。
对此,若将视差图像R2的显示位置移动调整到图11所示的视差图像Rl左侧,则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便不再重叠。由此,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l便看似在中心线上隆出,而立体影像D2看似在立体影像Dl的左侧隆出。在此,说明一下按照上述方案调整了视差图像显示位置后的显示效果。图12表示的是以2D方式来显示文字时的显示画面101。图13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发生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2。图14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文字不再与其周围文字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3。在图12所示的显示画面101中,人物图像202和文字均以2D方式来显示。在该显示画面101中,由“A” “J”组成的文字列201按照两行的方式显示在人物图像202的左侧。“K” “0”显示在画面上部。“K” “0”上虽然附加有阴影,但这不是立体显示,而是以模拟立体方式作显示。在图13所示的显示画面102中,文字列201中的“C”为立体显示而看似隆出。在该情况下,对观看者而言,所看到的“C”便与邻接于“C”的及“H”有重叠。此时,例如“C”的视差图像L1、R1与“B”的视差图像L2、R2之间的位置关系便类似于图4所示的情况。但“B”的显示位置位于“C”的显示位置的左侧,因此“B”相当于是图4所示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略偏向了左侧后的情况。对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按照前述的处理动作,使“B”的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向左侧移位(例如图10)。由此,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不再和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重叠,所看到的“C”和“B”便无重叠。以“C”为基准来对“D”和“H”也进行上述的处理,且还以分别为基准,对它们各自所邻接的文字进行上述的处理。由此,观看者所看到的文字列201中的文字便犹如图14所示显示画面103那样彼此无重叠。〔隆出量调整功能〕图15表示的是2个立体影像发生模糊时的该两立体影像的所在位置。图16表示的是2个立体影像不模糊时的该两立体影像的所在位置。在图15所示的例中,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和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无重叠。因此观看者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l和D2彼此无重叠。然而在该例中,立体影像Dl与D2之间的立体量差dl较大,因此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影像Dl、D2模糊不清。对此,在图16所示的例中,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改变视差图像L2、R2的显示位置,以使立体影像D2处于比图15所示的立体影像D2靠近观看者面前的位置。由此,立体影像Dl与D2之间的立体量差d2( < dl)便低于给定值,从而观看者能清晰地看到不模糊的立体影像D1、D2。〔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图17是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为实现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而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首先,控制部2取得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以及文字显示区域信息(步骤S201)。此时,控制部2是进行与图9中所示的前述步骤SlOl相同的处理来取得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的。另外,控制部2既可以直接取得存储在内容存储部31中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也可以通过对内容存储部31中存储的内容进行图像分析来获得文字状对象、显不彳目息。其次,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对给定的文字的隆出量进行设定(步骤S202)。此时,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是进行与前述步骤S102相同的处理来设定隆出量的。接着,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进行与前述步骤S 103相同的处理,针对邻接的2个文字,计算视差 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步骤S203)。然后,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进行与前述步骤S104相同的处理来判断两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且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文字的立体影像是否处于文字显示区域内(步骤S204)。此时,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是判断文字的立体影像是否处于文字显示区域的外形范围内。在步骤S204中,若判断结果是平均位置有重叠,或立体影像不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否”),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或者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对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或者隆出量进行调整(步骤S205)。此时,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进行与前述步骤S105相同的处理来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使两平均位置彼此分开。另外,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针对与2个立体影像相对应的2组视差图像的其中至少一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调整,以此调整隆出量。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进行与步骤S204相同的处理,即,判断经上述调整后的两平均位置是否无重叠,以及判断立体影像是否位于其文字显示区域内(S206)。在此,若判断结果是两平均位置有重叠,或立体影像不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否”),则返回到步骤S205。另外,在步骤S206中,若判断结果是两平均位置无重叠且立体影像处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是”),则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或者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对信息保持部24中的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进行更新(步骤S207)。此时,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或者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将调整后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或者隆出量添入到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中。其后,处理行进到步骤S108。另外,在步骤S204中,若判断结果是平均位置无重叠且立体影像处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是”),则行进到步骤S108。在此,说明一下依照上述方案在文字显示区域内调整了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或者立体影像的隆出量之后的显示效果。图18表示的是以2D方式将文字显示在台词窗内时的显示画面104。图19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I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呈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5。图20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I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6。图21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呈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7。图22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8。在图18所示的显示画面104中,人物图像202和文字均以2D方式来显示。在该显示画面104中,由“A” “J”组成的文字列201按照两行的方式显示在设置于人物图像202左侧的台词窗203 (文字显示区域)内。在图19所示的显示画面105中,文字列201中的“C”为立体显示而看似隆出。在该情况下,对于观看者而言,所看到的“C”在台词窗203内与邻接于“C”的及“H”
呈重叠。
对此,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按照前述的处理动作,在不越出台词窗203范围的前提下,仅对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调整。由此,观看者所看到的文字列201中的文字便犹如图20所示的显示画面106那样,在台词窗203中彼此无重叠。在图21所示的显示画面107中,文字列201中的“B”和“C”为立体显示而看似隆出。在该情况下,对于观看者而言,所看到的“B”与“C”在台词窗203内不仅彼此重叠,而且还各自与其相邻的周围文字重叠。在图21所示的例中,若像图19所示的例子那样仅是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则是不够的,这无法消除文字彼此间的重叠。对此,依照前述的处理动作,在不越出台词窗203范围的前提下,对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立体影像的隆出量一并作调整。由此,观看者所看到的文字列201中的文字便犹如图22所示的显示画面108那样,在台词窗203中彼此无重叠。
〔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图23是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为实现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而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如图23所示,首先,控制部2进行与图17中所示的前述步骤S201相同的处理来取得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以及取得文字显示区域信息,且还取得非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步骤S301)。其次,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进行与前述步骤S202相同的处理,来设定给定的文字的隆出量(步骤S302)。接着,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进行与前述步骤S203相同的处理,针对邻接的2个文字,计算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2与R2的间平均位置(步骤S303)。然后,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进行与前述步骤S204相同的处理来判断两平均位置是否有重叠,且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文字的立体影像是否处于文字显示区域内(步骤 S304)。在步骤S304中,若判断结果是平均位置有重叠,或立体影像不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否”),则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判断文字显示区域是否能扩大(步骤S305)。在此,若判断结果是文字显示区域能扩大,则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对文字显示区域进行扩大(步骤S306)。在文字显示区域得以了扩大的状态下,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或者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进行与前述步骤S205相同的处理,来对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或者隆出量进行调整(步骤S307)。然后,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以及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进行与步骤S206相同的处理,判断经上述调整后的两平均位置是否无重叠,且判断立体影像是否位于其文字显示区域内(S308)。在此,若判断结果是两平均位置无重叠且立体影像处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是”),则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对信息保持部24中的文字显示区域信息进行更新(步骤 S309)。其后,处理行进到步骤S207。另外,在步骤S304中,若判断结果是平均位置无重叠且立体影像处在其文字显示区域内,则行进到步骤S108。另外,在步骤S305,若判断文字显示区域不能扩大,则处理行进到步骤S307。行进到步骤S307时,有可能无法完全解决平均位置的重叠以及越出文字显示区域外的立体影像部分,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作缓和。在此,说明一下依照上述方案在扩大后的文字显示区域内调整了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或者立体影像的隆出量后的显示效果。图24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台词窗内呈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09。图25表示的是,立体显示的2个文字与其周围文字在扩大后的台词窗内无重叠时的显示画面110在图24所示的显示画面109中,文字列201中的“B”和“C”在台词窗203内被立体显示而看似隆出。在该情况下,对于观看者而言,所看到的“B”与“C”在台词窗203内不仅彼此重叠,而且“B”、“C”还各自与其相邻的周围文字重叠。在图24所示的例中,若仅是按照前述的方案来调整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立体影像的隆出量,则是不够的,这有可能致使文字越出台词窗203的范围。对此,依照前述的处理动作,先对台词窗203进行扩大,然后对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立体影像的隆出量一并作调整。由此,观看者所看到的文字列201中的文字便犹如图25所示的显示画面110那样,在台词窗203中彼此无重叠。
[实施方式的概括]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具有上述的技术结构,且通过执行上述的各动作能获得下述应强调的效果。〔平均位置调整功能〕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具备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由此,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以及视差图像LI与L2间的平均位置被调整成互不重叠。因此观看者看到的由视差图像LI和Rl所构成立体影像D1、以及由视差图像L2和R2所构成的D2彼此无重叠。因此能够以清晰可见的状态来显示包含有立体文字的文字列。〔隆出量调整功能〕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具备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由此,当视差图像L1、R1以及视差图像L2、R2沿X轴方向彼此靠近到给定间隔以下,且各组视差图像所构成的立体影像Dl与D2之间的隆出量差在给定值以上时,便对其中至少一方的立体影像的隆出量加以调整,以使所述隆出量差低于给定值。由此,观看者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便不模糊。因此能够以清晰可见的状态来显示包含有立体文字的文字列。〔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具备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由此,在文字显示区域内,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和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以及/或者立体影像D1、D2各自的隆出量被施以调整,以使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互不重叠。因此,观看者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1、D2不仅无重叠,而且不会越出其文字显示区域。因此能够以清晰可见的状态来显示包含有立体文字的文字列。〔扩大显示区域内调整功能〕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具备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立体量设定处理部22、文字显示区域处理部23。由此,在扩大后的且不与非文字状对象重叠的文字显示区域内,视差图像LI与Rl间的平均位置和视差图像L2与R2间的平均位置、以及/或者立体影像Dl、D2各自的隆出量被施以调整,以使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互不重叠。因此,观看者所看到的立体影像Dl、D2不仅无重叠,而且不会越出文字显示区域。因此能够以清晰可见的状态来显示包含有立体文字的文字列。[控制部的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的各功能块(存储部3除外)可通过硬件逻辑来构成,也可以如下述那样利用CPU以软件(视差图像生成程序)来实现。S卩,上述各功能块具有对实现各功能的控制程序的命令予以执行的CPU (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程序的ROM (read only memory :只读存储器);展开程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程序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记录介质)。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也能够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向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提供记录介质,其中该记录介质中以计算机能够读取的方式记录有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程序),然后由视差图像生I中的CPU来读出并执行该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代码。作为上述记录介质,例如可以是磁带、盒式带等的带类;也可以是包括软盘(注册商标)、硬盘等磁性盘以及⑶-ROM、MO、MD、DVD、⑶-R等光盘在内的盘类;也可以是IC卡(包括存储卡)、光卡等卡类;或是掩模型R0M、EPR0M、EEPR0M、闪存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类。
另外,视差图像生成装置I也能够连接通信网络,上述程序代码也能够借助于通信网络来提供。上述通信网络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LAN、ISDN、VAN、CATV 通信网、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 network)、电话回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等。另外,用以构成通信网络的传输介质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利用IEEE1394、USB、电力线、电缆电视回线、电话线、ADSL回线等有线通信,也可以利用诸如IrDA或遥控器等的红外线、Bluetooth (注册商标)、802. 11无线通信、HDR、便携式电话网络、卫星回线、地面数字广播网络(terrestrialdigital net)等无线通信。即使上述程序代码的形态是通过电信传输来体现的载置于载波中的计算机数据信号,本发明也能够得以实现。[附记事项]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进行各种的变更,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记述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使彼此邻接的文字状对象以互不重叠的方式进行立体显示,因此能够很好地用于对文字状对象作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生成供显示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的、左右的视差图像, 该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位置设定单元,对第I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第2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第I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与所述第2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互不重叠,其中,所述第I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I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2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2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I立体影像是两相邻的所述文字状对象的其中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所述第2立体影像是另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 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要显示在所述显示位置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所述显示位置上的所述视差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立体量调整单元; 当所述第I立体影像和所述第2立体影像在与显示两视差图像的显示面相平行的左右方向上接近至规定间隔以下,且该两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差在规定值以上时,所述立体量调整单元对至少一方的所述立体影像的所述立体量进行调整,以使所述差小于所述规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区域判断单元,所述区域判断单元判断所述立体影像是否处在文字显示区域内; 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显示位置设定单元对所述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立体量设定单元; 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对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 所述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使所述立体影像以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立体量来进行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根据与观看者的立体视感相关的视认状况,设定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基本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文字显示区域是否能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范围下进行扩大,其中,所述非文字状对象是除所述文字状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 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当所述文字显示区域被判断为能扩大时,在所述范围下扩大所述文字显示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区域判断单元,所述区域判断单元判断所述立体影像是否处在文字显示区域内;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显示位置设定单元对所述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立体量设定单元; 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对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 所述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使所述立体影像以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立体量来进行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根据与观看者的立体视感相关的视认状况,设定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基本值。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文字显示区域是否能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范围下进行扩大,其中,所述非文字状对象是除所述文字状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 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当所述文字显示区域被判断为能扩大时,在所述范围下扩大所述文字显示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区域判断单元和立体量设定单元; 所述区域判断单元判断所述立体影像是否处在文字显示区域内; 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对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 所述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使所述立体影像以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立体量来进行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根据与观看者的立体视感相关的视认状况,设定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基本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文字显示区域是否能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范围下进行扩大,其中,所述非文字状对象是除所述文字状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 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当所述文字显示区域被判断为能扩大时,在所述范围下扩大所述文字显示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区域判断单元和立体量设定单元; 所述区域判断单元判断所述立体影像是否处在文字显示区域内; 当所述立体影像被判断为不在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时,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对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立体影像配置到所述文字显示区域内; 所述视差图像生成单元生成用以使所述立体影像以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立体量来进行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量设定单元根据与观看者的立体视感相关的视认状况,设定所述立体影像的立体量的基本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扩大可否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文字显示区域是否能在不与非文字状对象发生重叠的范围下进行扩大,其中,所述非文字状对象是除所述文字状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 文字显示区域扩大单元,当所述文字显示区域被判断为能扩大时,在所述范围下扩大所述文字显示区域。
17.—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有权利要求I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差图像生成装置。
18.—种视差图像生成方法,其用于生成供显示文字状对象的立体影像的、左右的视差图像, 该视差图像生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显示位置设定步骤,对第I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及第2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进行设定,以使所述第I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与所述第2视差图像的平均位置互不重叠,其中,所述第I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I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2视差图像是供形成第2立体影像的所述左右的视差图像,所述第I立体影像是两相邻的所述文字状对象的其中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所述第2立体影像是另一方的文字状对象的所述立体影像; 视差图像生成步骤,生成要显示在经所述显示位置设定步骤而设定的所述显示位置上的所述视差图像。
全文摘要
控制部(2)从内容存储部(31)取得文字状对象显示信息。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针对彼此相邻的两文字的左右眼视差图像,计算各文字的左右眼视差图像间的平均位置。当两平均位置重叠时,显示位置设定处理部(21)调整两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以使两平均位置不再重叠,然后将显示位置保存至信息保持部(24)。视差图像生成部(7)根据信息保持部(24)中保存的视差图像的显示位置来生成视差图像。由此能生成用于立体地显示视觉上无重叠的彼此相邻的文字的视差图像。
文档编号H04N13/02GK102752618SQ201210112428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8日
发明者佐藤隆信, 奥村哲也, 山田博久, 滨本将树, 田岛秀春, 荣藤淳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