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0454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录音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录音模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的集音效果的录音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播放喇叭大多无法表现出自然的音场,其原因在于,喇叭所放送出的声波是先通过空气传播到达人耳,接着依序通过耳廓与外耳而传递至耳鼓膜,最后被大脑神经所感知。在前述声波传递的过程中,前述声波会因人的耳廓、外耳道、头盖骨或肩部等干涉而产生折射、绕射或衍射等现象,使得音频质量受到影响。

现有的做法是采用‘仿真人头(dummyhead)’的双声道录音方式来改善前述缺陷,这种录音方式是将两个微型全方向性麦克风放在‘仿真人头’的外耳道内,例如接近人耳鼓膜的位置。待收录的声波是在通过仿真的耳廓与外耳后传递至微型全方向性麦克风,且待收录的声波亦会受到仿真人头的耳廓、外耳道、头盖骨或肩部等干涉,即真实地模拟人耳在听到声音时所受到的头部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transferfunction,hrtf)的影响。这样收录所得的音讯于播放时,便能重现立体音效。然而,使用者必须随身携带仿真人头,才能实时收录音讯以重现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声音,所以操作上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录音模组,具有良好的集音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录音模组,包括集声空间、声波进入口以及收音组件。集声空间至少具有反射区块。反射区块分别与第一声波聚集区及第二声波聚集区相邻。第一声波聚集区呈虎口态样,其最深处有收音组件固定部。声波进入口对应形成于第二声波聚集区至少局部周侧。收音组件设置于第一声波聚集区的收音组件固定部。收音组件用以收录进入集声空间的音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录音模组还包括集声结构。集声结构具有通孔,其中通孔贯穿第一声波聚集区的收音组件固定部,且声波进入口与通孔分别位于集声空间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录音模组还包括壳体。集声结构设置于壳体内,且集声结构与壳体定义出集声空间及声波进入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集声结构与壳体进一步定义出声波进入区。声波进入区与第二声波聚集区相邻,且反射区块位于声波进入区与第二声波聚集区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声波聚集区与收音组件分别位于集声结构的相对两侧,且通孔暴露出至少部分收音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录音模组,其包括第一集声空间、第二集声空间、第一声波进入口、第二声波进入口、第一收音组件以及第二收音组件。第一集声空间至少具有第一反射区块。第一反射区块分别与第一声波聚集区及第二声波聚集区相邻。第一声波聚集区呈虎口态样,其最深处有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第二集声空间与第一集声空间并列。第二集声空间至少具有第二反射区块。第二反射区块分别与第三声波聚集区及第四声波聚集区相邻。第三声波聚集区呈虎口态样,其最深处有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且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与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彼此相对。第一声波进入口对应形成于第二声波聚集区至少局部周侧。第二声波进入口对应形成于第四声波聚集区至少局部周侧,且第一声波进入口与第二声波进入口彼此相对。第一收音组件设置于第一声波聚集区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第一收音组件用以收录进入第一集声空间的音讯。第二收音组件设置于第三声波聚集区的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第二收音组件用以收录进入第二集声空间的音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录音模组还包括集声结构。集声结构具有第一通孔与相对于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贯穿第一声波聚集区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且第一声波进入口与第一通孔分别位于第一集声空间的相对两侧。第二通孔贯穿第三声波聚集区的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且第二声波进入口与第二通孔分别位于第二集声空间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录音模组还包括壳体。集声结构设置于壳体内,且集声结构与壳体定义出第一集声空间、第一声波进入口、第二集声空间及第二声波进入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集声结构与壳体进一步定义出第一声波进入区及第二声波进入区。第一声波进入区与第二声波聚集区相邻,且第一反射区块位于第一声波进入区与第二声波聚集区之间。第二声波进入区与第四声波聚集区相邻,且第二反射区块位于第二声波进入区与第四声波聚集区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声波聚集区与第一收音组件分别位于集声结构的相对两侧,且第一通孔暴露出至少部分第一收音组件。第三声波聚集区与第二收音组件分别位于集声结构的相对两侧,且第二通孔暴露出至少部分第二收音组件。

如上所述,由于声波传输距离的不同会使声压和相位产生差异,因此透过集声空间的口径自声波进入口朝其最深处(或称收音组件固定部)渐缩及反射区块的设计,便能控制进入集声空间内的声波的干涉,以具有良好的水平指向性并且消除噪声。如此一来,透过本发明的录音模组收录所得的音频于播放时,不仅能重现立体音效,亦能具有良好的音频质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1c为极坐标图,其显示人耳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水平指向测试结果。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符合说明

100、100a-100c:录音模组

110、110a:第一集声空间

111:第一反射区块

112:第一声波聚集区

113:第二声波聚集区

114: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

115:第一声波进入区

116:第一延伸区块

117:第二声波进入区

118:第二延伸区块

120、120a:第一声波进入口

130:第一收音组件

140、140a-140c:集声结构

141:第一通孔

142:第二通孔

150:壳体

160、160a:第二集声空间

161:第二反射区块

162:第三声波聚集区

163:第四声波聚集区

164: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

170、170a:第二声波进入口

180:第二收音组件

c: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录音模组100包括第一集声空间110、第一声波进入口120以及第一收音组件130。第一集声空间110至少具有第一反射区块111。第一反射区块111分别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及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相邻。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呈虎口态样,其最深处有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第一声波进入口120对应形成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至少局部周侧。第一收音组件130设置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第一收音组件130用以收录进入第一集声空间110的音讯。

详细而言,录音模组100还包括集声结构140及壳体150,集声结构140设置于壳体150内,且第一集声空间110及第一声波进入口120可以是由集声结构140与壳体150所定义。举例来说,壳体150的周侧可具有开口,透过集声结构140可用以界定出属于前述开口的一部分的第一声波进入口120。第一声波进入口120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相连通,其中第二声波聚集区113位于第一声波进入口120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之间,且第二声波聚集区113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相连通。此外,第二声波聚集区113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分别位于第一反射区块11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声波聚集区112与收音组件130分别位于集声结构140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例中,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的口径自第一声波进入口120朝第一声波聚集区112渐缩,且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的口径自第二声波聚集区113朝其最深处(或称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渐缩。前述最深处是指第一声波聚集区112中最远离第一声波聚集区112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相连处的位置。如图1b所示,第一声波聚集区112中相对靠近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的口径较第一声波聚集区112中相对靠近其最深处(或称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的口径为大,因而呈虎口态样。另一方面,集声结构140具有第一通孔141,其中第一通孔141贯穿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且第一声波进入口120与第一通孔141分别位于第一集声空间110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收音组件130为微型全方向性麦克风,其设置于壳体150内,且位于集声结构140的一侧。详细而言,第一收音组件130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分别位于第一通孔141的相对两侧。因此,固定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上的第一收音组件130的至少部分可暴露于第一通孔14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收音组件130对应于第一通孔141设置,但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保持间隙,或者是设置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的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上,且位于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内。通常而言,第一收音组件130电性连接于电路板(未绘示),并透过电路板(未绘示)电性连接于音频处理单元(未绘示),其中音频处理单元(未绘示)透过电路板(未绘示)电性连接于音频储存单元(未绘示)。藉此,第一收音组件130收录所得的音频便能透过电路板(未绘示)传输至音频处理单元(未绘示),并于音频处理完成后透过电路板(未绘示)传输至音频储存单元(未绘示)加以储存。

承接上述,来自外界的声波可自第一声波进入口120进入第一集声空间110,且声波于第一集声空间110内的传输路径如下:(1)依序通过第二声波聚集区113及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在未与集声结构140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声波聚集区112后的声波穿过第一通孔141而被第一收音组件130收录;(2)通过第二声波聚集区113时,声波与集声结构140接触,并自第一反射区块111反射后穿过第一通孔141而被第一收音组件130收录;(3)通过第一声波聚集区112时,声波与集声结构140接触,并自第一反射区块111反射后穿过第一通孔141而被第一收音组件130收录。由于声波传输距离的不同会使声压和相位产生差异,因此透过第一集声空间110的口径自第一声波进入口120朝其最深处(或称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渐缩及第一反射区块111的设计,便能控制进入第一集声空间110内的声波的干涉,以具有良好的水平指向性并且消除噪声。如此一来,透过本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收录所得的音讯于播放时,不仅能重现立体音效,亦能具有良好的音频质量。

图1c为极坐标图,其显示人耳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水平指向测试结果。如图1c所示,测试的声波频率为4千赫(4khz),测试结果显示录音模组100的水平指向性与人耳的水平指向性的表现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录音模组100的壳体150可作为行动电子装置的机壳的部分,以与行动电子装置整合为一体。又或者是,将录音模组100透过外接的方式组装至行动电子装置。由于录音模组100可与行动电子装置电性连接,因此录音模组100收录所得的音讯能直接传输至行动电子装置,以透过行动电子装置的扬声器进行播放的动作。如此一来,录音模组100不仅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其操作上也极为简易。

以下将列举其他实施例以作为说明。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组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组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2a与图2b,本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a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大致相似,两者之间差异在于:集声结构140a与壳体150进一步定义出第一声波进入区115。第一声波进入区115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相邻,其中第一声波进入区115及第二声波聚集区113分别邻接第一声波进入口120a,且第一反射区块111位于第一声波进入区115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之间。详细而言,第一集声空间110及第一声波进入口120a可以是由集声结构140a与壳体150所定义,其中集声结构140a与壳体150进一步定义出与第一反射区块111相连接的第一延伸区块116,且第一延伸区块116与第一声波进入区115相邻。举例来说,壳体150的周侧可具有开口,透过集声结构140a可用以界定出属于前述开口的一部分的第一声波进入口120a。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声波进入口120a的开口面积较第一声波进入口120的开口面积大。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3a与图3b,本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b与第一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大致相似,两者之间差异在于:录音模组100b可透过集声结构140b与壳体150定义出第一集声空间110、第一声波进入口120、第二集声空间160及第二声波进入口170,其中第一集声空间110与第二集声空间160由集声结构140b分隔开来,而未相互连通。详细而言,集声结构140b可具有一中心轴线c,第一集声空间110与第二集声空间160对称设置于中心轴线c的两相对侧,且第二声波进入口170与第一声波进入口120对称设置于中心轴线c的两相对侧。第一声波进入口120与第一集声空间110相连通,且第二声波进入口170与第二集声空间160相连通。由于录音模组100b包含有左右对称的第一集声空间110与第二集声空间160,因此可收录来自两不同方向的音讯。特别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录音模组须包含有左右对称的第一集声空间与第二集声空间,亦可仅包含第一集声空间与第二集声空间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声空间160与第一集声空间110并列。第二集声空间160至少具有第二反射区块161,其中第二反射区块161分别与第三声波聚集区162及第四声波聚集区163相邻。第三声波聚集区163呈虎口态样,其最深处有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且第一收音组件固定部114与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彼此相对。第二声波进入口170对应形成于第四声波聚集区163至少局部周侧。另一方面,录音模组100b可包括第二收音组件180,其中第二收音组件180设置于第三声波聚集区162的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且第二收音组件180与第一收音组件130彼此相对。第二收音组件180用以收录进入第二集声空间160的音讯。

第四声波聚集区163的口径自第二声波进入口170朝第三声波聚集区162渐缩,且第三声波聚集区162的口径自第四声波聚集区163朝其最深处(或称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渐缩。前述最深处是指第三声波聚集区162中最远离第三声波聚集区162与第四声波聚集区163相连处的位置。如图3b所示,第三声波聚集区162中相对靠近第四声波聚集区163的口径较第三声波聚集区162中相对靠近其最深处(或称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的口径大,因而呈虎口态样。另一方面,集声结构140b可具有第二通孔142,其中第二通孔142贯穿第三声波聚集区162的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且第二声波进入口170与第二通孔142分别位于第二集声空间160的相对两侧。

第二收音组件180可以是微型全方向性麦克风,其设置于壳体150内,且与第一收音组件130容纳于集声结构140b的一沟槽中。详细而言,第二收音组件180与第三声波聚集区162分别位于第二通孔142的相对两侧。因此,固定于第三声波聚集区162的第二收音组件固定部164上的第二收音组件180的至少部分可暴露于第二通孔142。

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录音模组的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录音模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a与图4b,本实施例的录音模组100c与第三实施例录音模组100b大致相似,两者之间差异在于:集声结构140c与壳体150进一步定义出第一声波进入区115及第二声波进入区117。第一声波进入区115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相邻,其中第一声波进入区115及第二声波聚集区113分别邻接第一声波进入口120a,且第一反射区块111位于第一声波进入区115与第二声波聚集区113之间。第二声波进入区117与第四声波聚集区163相邻,其中第二声波进入区117及第四声波聚集区163分别邻接第二声波进入口170a,且第二反射区块161位于第二声波进入区117与第四声波聚集区163之间。详细而言,第一集声空间110a、第一声波进入口120a、第二集声空间160a及第二声波进入口170a例如是由集声结构140c与壳体150所定义,其中集声结构140c与壳体150进一步定义出与第一反射区块111相连接的第一延伸区块116以及与第二反射区块161相连接的第二延伸区块118,第一延伸区块116与第一声波进入区115相邻,且第二延伸区块118与第二声波进入区117相邻。特别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录音模组须包含有左右对称的第一集声空间与第二集声空间,也可仅包含第一集声空间与第二集声空间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声波传输距离的不同会使声压和相位产生差异,因此透过集声空间的口径自声波进入口朝其最深处(或称收音组件固定部)渐缩及反射区块的设计,便能控制进入集声空间内的声波的干涉,以具有良好的水平指向性并且消除噪声。如此一来,透过本发明的录音模组收录所得的音频于播放时,不仅能重现立体音效,也具有良好的音频质量。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介绍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后权力要求书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