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853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原稿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原稿拍摄装置,尤其涉及具有能够移动的单元的原稿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拍摄单元、照明单元等而对原稿进行拍摄的扫描仪等原稿拍摄装置中,在尘埃堆积于拍摄单元或者照明单元的情况下,在所读取到的图像中会产生纵条纹噪声等,所以要求高的防尘性。另一方面,在原稿拍摄装置中,不仅PPC(Plain Paper Copier,普通纸复印机)纸张,有时厚纸、卡片等厚的介质也被用作原稿。在这样的原稿拍摄装置中,为了可靠地输送厚纸、卡片等介质,设置成能够根据所输送的原稿的厚度来移动拍摄单元或者照明单元。

以往,在这样的原稿拍摄装置中,在拍摄单元与照明单元之间铺满能够变形的海绵构件,防止尘埃进入。然而,在拍摄单元或者照明单元反复移动的情况下,海绵构件发生变形,在拍摄单元或者照明单元移动时产生的负荷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输送原稿。另外,在海绵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拍摄单元与照明单元之间产生间隙,导致防尘性降低。

具有具备读取框架、读取引导件和密封机构的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被公开。该密封机构具有与读取引导件的滑动方向平行地竖立设置的肋部以及配置成前端接触到肋部的具有挠性的防尘片,构成为覆盖读取框架以及读取引导件的间隙(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通过图像读取单元来读取在原稿读取用玻璃上移动的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被公开。在该图像读取装置中,保持原稿读取用玻璃的滑块通过保持部以能够在沿着原稿的输送方向的副扫描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保持。并且,以遮蔽在原稿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滑块与保持部之间的空间部的方式安装有遮蔽构件(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9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018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具有能够移动的单元的原稿拍摄装置中,期望在将单元移动时产生的负荷保持为恒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尘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能够移动的单元的原稿拍摄装置中,在将单元移动时产生的负荷保持为恒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尘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原稿拍摄装置,具有:拍摄单元,其包括用于对原稿进行拍摄的拍摄元件,并且具有第1开口部;照明单元,其设置成能够在拍摄单元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移动,包括照射原稿的光源,并且具有第2开口部;以及防尘单元,无论照明单元的移动情况如何,该防尘单元都使第1开口部与第2开口部之间密闭,防尘单元包括被安装成覆盖第1开口部的整个周围的第1膜以及被安装成覆盖第2开口部的整个周围的第2膜,以使通过光源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防尘单元,具备被安装成覆盖拍摄单元的第1开口部的整个周围的第1膜以及被安装成覆盖照明单元的第2开口部的整个周围的第2膜,以使通过光源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第1膜的中央部和第2膜的中央部的方式,使第1膜的端部周围与第2膜的端部周围密闭,所述拍摄单元包括用于对原稿进行拍摄的拍摄元件,所述照明单元包括照射原稿的光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防尘单元中,优选为将第1膜的端部周围与第2膜的端部周围直接粘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由膜形成的防尘单元来覆盖拍摄单元的开口部和照明单元的开口部的整个周围,所以在拍摄单元的开口部与照明单元的开口部之间,无论照明单元的移动情况如何都密闭。因此,原稿拍摄装置能够在将照明单元移动时产生的负荷保持为恒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1防尘单元123的示意图。

图4A是示出第1防尘单元123的立体图。

图4B是扩展了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图。

图4C是收缩了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图。

图5是从下表面侧观察第1拍摄装置119a得到的图。

图6A是输送PPC纸张时的第1防尘单元123等的剖面图。

图6B是输送卡片时的第1防尘单元123等的剖面图。

图7A是示出图6A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123等的立体图。

图7B是示出图6B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123等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第1防尘单元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9B是用于说明第1防尘单元的其他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0 原稿输送装置

119a 第1拍摄装置

120a 第1照明装置

123 第1防尘单元

202a 第1光源

216a 第1拍摄元件

217a 第1开口部

206a 第2开口部

220a 第1膜

220b 第2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应当留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发明。

图1是示出构成为图像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装置100的立体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是原稿拍摄装置的一个例子。原稿输送装置100具备上侧框体101、下侧框体102、原稿台103、排出台105、多个操作按钮106以及显示装置107等。

上侧框体101配置于覆盖原稿输送装置100的上表面的位置,以在原稿卡纸时、在清扫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时等时候能够进行开闭的方式,通过铰链而卡合到下侧框体102。

原稿台103以能够放置原稿的方式卡合到下侧框体102。在原稿台103处,设置了能够在与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侧引导件104a以及104b。在下面,有时将侧引导件104a以及104b统称为侧引导件104。

排出台105以能够在箭头A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通过铰链而卡合到下侧框体102,能够在如图1所示地打开的状态下保持所排出的原稿。

多个操作按钮106分别配置于上侧框体101的表面,当被按下时,生成并输出与各按钮相应的操作检测信号。

显示装置107具有由液晶、有机EL等构成的显示器以及对显示器输出图像数据的接口电路,将图像数据显示于显示器。

图2是用于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的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具有接触传感器111、馈送辊112a、112b、制动辊113a、113b、第一发光器114a、第一受光器114b、超声波发送器115a、超声波接收器115b、第一输送辊116a、116b、第一从动辊117a、117b、第二发光器118a、第二受光器118b、第一拍摄装置119a、第二拍摄装置119b、第一照明装置120a、第二照明装置120b、第二输送辊121a、121b以及第二从动辊122a、122b等。

在下面,有时将馈送辊112a以及112b统称为馈送辊112。另外,有时将制动辊113a以及113b统称为制动辊113。另外,有时将第一输送辊116a以及116b统称为第一输送辊116。另外,有时将第一从动辊117a以及117b统称为第一从动辊117。另外,有时将第二输送辊121a以及121b统称为第二输送辊121。另外,有时将第二从动辊122a以及122b统称为第二从动辊122。

上侧框体101的下表面形成原稿的输送路径的上侧引导件108a,下侧框体102的上表面形成原稿的输送路径的下侧引导件108b。在图2中,箭头A2表示原稿的输送方向。在下面,上游是指原稿的输送方向A2的上游,下游是指原稿的输送方向A2的下游。

接触传感器111配置于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的上游侧,检测原稿是否被放置于原稿台103。接触传感器111生成并输出在原稿被放置于原稿台103的状态下与未放置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第一原稿检测信号。

第一发光器114a以及第一受光器114b在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的下游侧、并且在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一从动辊117的上游侧,配置成隔着原稿的输送路径对置。第一发光器114a朝向第一受光器114b放射光。第一受光器114b检测从第一发光器114a放射了的光,生成并输出作为与所检测到的光相应的电信号的第二原稿检测信号。即,第二原稿检测信号是在第一发光器114a与第一受光器114b之间存在原稿的状态下与不存在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信号。在下面,有时将第一发光器114a以及第一受光器114b统称为第一光传感器114。

超声波发送器115a以及超声波接收器115b在原稿的输送路径的附近,配置成隔着输送路径对置。超声波发送器115a发送超声波。另一方面,超声波接收器115b检测通过超声波发送器115a发送并且穿过了原稿的超声波,生成并输出作为与所检测到的超声波相应的电信号的超声波信号。在下面,有时将超声波发送器115a以及超声波接收器115b统称为超声波传感器115。

第二发光器118a以及第二受光器118b在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一从动辊117的下游侧、并且在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的上游侧,配置成隔着原稿的输送路径对置。第二发光器118a朝向第二受光器118b放射光。第二受光器118b检测从第二发光器118a放射了的光,生成并输出作为与所检测到的光相应的电信号的第三原稿检测信号。即,第三原稿检测信号是在第二发光器118a与第二受光器118b之间存在原稿的状态下与不存在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信号。在下面,有时将第二发光器118a以及第二受光器118b统称为第二光传感器118。

第一拍摄装置119a是拍摄单元的一个例子,其具有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该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具备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成直线状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构成的拍摄元件。该拍摄传感器对原稿的背面进行拍摄而生成并输出模拟的图像信号。同样地,第二拍摄装置119b具有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该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具备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成直线状的CCD构成的拍摄元件。该拍摄传感器对原稿的表面进行拍摄而生成并输出模拟的图像信号。此外,也可以仅配置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中的一方,仅读取原稿的单面。另外,也能够代替CCD而利用具备由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拍摄元件的等倍光学系统类型的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在下面,有时将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统称为拍摄装置119。

第一照明装置120a是照明单元的一个例子,其具有照射原稿的背面的光源和用于原稿的表面的背衬,设置于第一拍摄装置119a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并且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位置。同样地,第二照明装置120b具有照射原稿的表面的光源和用于原稿的背面的背衬,设置于第二拍摄装置119b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并且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位置。在下面,有时将第一照明装置120a以及第二照明装置120b统称为照明装置120。

在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设置有第1防尘单元123,在第2拍摄装置119b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设置有第2防尘单元124。

放置于原稿台103的原稿利用馈送辊112向图2的箭头A3的方向的旋转,朝向原稿输送方向A2地在上侧引导件108a与下侧引导件108b之间输送。制动辊113在原稿输送时,向图2的箭头A4的方向旋转。通过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的工作,在多个原稿被放置于原稿台103的情况下,仅分离放置于原稿台103的原稿中的与馈送辊112相接触的原稿。由此,以限制被分离了的原稿以外的原稿的输送的方式进行动作(防止重送)。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作为原稿的分离部而发挥功能。

原稿在通过上侧引导件108a与下侧引导件108b引导的同时,被送入到第一输送辊116与第一从动辊117之间。原稿利用第一输送辊116向图2的箭头A5的方向的旋转,被送入到第一拍摄装置119a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之间。通过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原稿利用第二输送辊121向图2的箭头A6的方向的旋转而排出到排出台105上。

图3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19、照明装置120、第1防尘单元123和第2防尘单元124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第1照明装置120a在第1拍摄装置119a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设置成能够在与原稿输送路径正交的方向上移动。针对第1照明装置120a,由于自重而向朝向第2照明装置120b侧的方向被施加力。第1照明装置120a具有第1光源202a、203a、第1背衬204a和第1引导件205a等。第1引导件205a将所输送的原稿引导到第1照明装置120a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

第2照明装置120b在第2拍摄装置119b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设置成固定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框体。第2照明装置120b具有第2光源202b、203b、第2背衬204b和第2引导件205b等。第2引导件205b将所输送的原稿引导到第1照明装置120a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

第1拍摄装置119a在第1照明装置120a的上方,设置成固定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框体。第1拍摄装置119a具有第1反射镜211a~214a、第1透镜组215a和第1拍摄元件216a等。从第1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在被输送的原稿或者第2背衬204b处反射,经由第1反射镜211a~214a和第1透镜组215a而成像于第1拍摄元件216a。

第2拍摄装置119b在第2照明装置120b的下方,设置成固定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框体。第2拍摄装置119b具有第2反射镜211b~214b、第2透镜组215b和第2拍摄元件216b等。从第2光源202b、203b放射了的光在被输送的原稿或者第1背衬204a处反射,经由第2反射镜211b~214b和第2透镜组215b而成像于第2拍摄元件216b。

第1拍摄装置119a在与第1照明装置120a对置的面上具有配置成使通过第1光源202a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的第1开口部217a。另外,第1照明装置120a在与第1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面上具有配置成使通过第1光源202a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的第2开口部206a。同样地,第2拍摄装置119b在与第2照明装置120b对置的面上具有配置成使通过第2光源202b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的第3开口部217b。另外,第2照明装置120b在与第2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面上具有配置成使通过第2光源202b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的第4开口部206b。

在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设置有第1防尘单元123。第1防尘单元123使第1拍摄装置119a的第1开口部217a与第1照明装置120a的第2开口部206a之间密闭。即,第1防尘单元123使第1开口部217a与第2开口部206a之间的空间密闭。第1防尘单元123通过膜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形成,无论第1照明装置120a的移动情况如何,都使第1开口部217a与第2开口部206a之间密闭。膜例如由具有以规定阻燃性的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标准规定了的UL94VTM-2以上的等级的原材料形成。由此,能够抑制由从第1光源202a放射的光对周围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第2拍摄装置119b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设置有第2防尘单元124。第2防尘单元124使第2拍摄装置119b的第3开口部217b与第2照明装置120b的第4开口部206b之间密闭。第2拍摄装置119b和第2照明装置120b被固定而不移动,所以第2防尘单元124以利用海绵来固定的方式形成,使第3开口部217b与第4开口部206b之间密闭。

图4A是第1防尘单元123的立体图。图4B是扩展了的状态(第1照明装置120a下降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图。图4C是收缩了的状态(第1照明装置120a上升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图。此外,图4B和图4C示出从在图4A的箭头X-X’处切断了第1防尘单元123的位置向箭头X、X’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

如图4A~图4C所示,第1防尘单元123包括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是“口”字形、即具有矩形形状的开口部223的矩形的平面形状(中空矩形形状)。通过将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设为“口”字形,能够容易并且廉价形成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此外,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的外形和开口部223也可以形成为圆形形状、三角形形状、波形形状等矩形形状以外的形状。开口部223是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的中央部的一个例子。

第1膜220a以及第2膜220b沿着第1膜220a的外周221a以及第2膜220b的外周221b,通过熔敷而相互粘贴。即,第1膜220a的端部周围与第2膜220b的端部周围直接粘接。另一方面,针对第1膜220a以及第2膜220b,沿着第1膜220a的内周222a和第2膜220b的内周222b粘贴有双面胶带。通过该双面胶带,第1膜220a被粘贴于第1拍摄装置119a,第2膜220b被粘贴于第1照明装置120a。由此,以使通过第1光源202a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的开口部223的方式,使第1膜220a的端部周围与第2膜220b的端部周围密闭。

第1膜220a的外周221a和第2膜220b的外周221b通过熔敷而被预先粘贴,由此,进行组装作业的作业者容易处置第1防尘单元123。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将第1防尘单元123粘贴于第1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1照明装置120a。

此外,第1膜220a的内周222a和第2膜220b的内周222b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双面胶带以外的粘附剂而粘贴于第1拍摄装置119a和第1照明装置120a。

图5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在下表面粘贴有第1防尘单元123的第1拍摄装置119a而得到的图。

如图5所示,存在于与第2膜220b的内周222b对置的位置的第1膜220a的内周222a沿着第1开口部217a粘贴于第1拍摄装置119a。由此,第1膜220a被安装成覆盖第1开口部217a的整个周围。同样地,第2膜220b的内周222b沿着第2开口部206a粘贴于第1照明装置120a。由此,第2膜220b被安装成覆盖第2开口部206a的整个周围。

图6A是PPC纸张被输送的状态下的第1拍摄装置119a、第1照明装置120a和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图。图6B是卡片被输送的状态下的第1拍摄装置119a、第1照明装置120a和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图。图7A是示出图6A的状态下的第1拍摄装置119a、第1照明装置120a和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的立体图。图7B是示出图6B的状态下的第1拍摄装置119a、第1照明装置120a和第1防尘单元123的剖面的立体图。

如图6A所示,当在第1照明装置120a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输送PPC纸张等纸张P的状态(或者不输送纸张的状态)下,第1照明装置120a由于自重而下降,第1防尘单元123向上下扩展。然而,如图7A所示,第1开口部217a和第2开口部206a的整个周围被第1防尘单元123覆盖。因此,得以防止从原稿输送路径进来的尘埃如图6A、图7A中虚线所示那样进入到第1拍摄装置119a和第1照明装置120a内部。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第1照明装置120a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输送卡片C的状态下,通过卡片C将第1引导件205a往上推,第1照明装置120a与第1引导件205a一体地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第1防尘单元123与图6A所示的状态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收缩。然而,如图7B所示,第1开口部217a和第2开口部206a的整个周围被第1防尘单元123覆盖。因此,得以防止从原稿输送路径进来的尘埃如图6B、图7B中虚线所示那样进入到第1拍摄装置119a和第1照明装置120a内部。

这样,第1防尘单元123通过柔软并且薄的膜原材料而形成为袋状,所以无论第1照明装置120a的移动情况如何,都能够使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完全密闭。

另外,在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了的情况下,第1膜220a与第2膜220b熔敷的部分的角度发生变化,但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自身不变形。因此,即使第1照明装置120a反复移动,因第1防尘单元123而在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时产生的负荷也不变化,能够正确地持续输送原稿。进一步地,即使第1照明装置120a反复移动,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也不变形,不易破损,所以也能够持续使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密闭。

另外,第1防尘单元123使第1膜220a与第2膜220b在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的方向上重叠并且在外周部分贴合,由此形成为在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的方向上伸缩自如。因此,在使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时,能够降低通过第1防尘单元123而对第1照明装置120a产生的负荷,能够防止第1照明装置120a的可动性降低。

同样地,在使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时,通过第1照明装置120a对第1防尘单元123产生的负荷也降低,所以能够抑制第1防尘单元123破损。进一步地,在使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时,对第1防尘单元123与第1拍摄装置119a或者第1照明装置120a的结合部分产生的负荷也降低。因此,也能够抑制第1防尘单元123从第1拍摄装置119a或者第1照明装置120a剥离。

另外,第1防尘单元123具有平面形状,配置于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的间隙。因此,在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不需要确保用于配置第1防尘单元123的大的空间,所以能够实现装置内部的省空间化。

另外,优选以使得即使在第1照明装置120a最大限度地下降的情况下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也不会伸长到极限的方式,预先留有余量地形成第1防尘单元123。由此,即使在对原稿输送装置100施加振动等而导致第1照明装置120a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防尘单元123持续地使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密闭。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通过以利用海绵来固定的方式形成的第2防尘单元124来使固定并且不移动的第2拍摄装置119b与第2照明装置120b之间密闭,所以能够简易并且低成本地提高防尘性。

图8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除了上述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第一A/D变换器140a、第二A/D变换器140b、驱动装置141、接口装置142、存储装置143和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50等。

第一A/D变换器140a对从第一拍摄装置119a输出了的模拟的图像信号进行模拟数字变换而生成数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CPU150。同样地,第二A/D变换器140b对从第二拍摄装置119b输出了的模拟的图像信号进行模拟数字变换而生成数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CPU150。这些数字的图像数据被用作读取图像。在下面,有时将第一A/D变换器140a以及第二A/D变换器140b统称为A/D变换器140。

驱动装置141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马达,通过来自CPU150的控制信号,使馈送辊112、制动辊113、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二输送辊121旋转以进行原稿的输送动作。

接口装置142具有例如依照USB等串行总线的接口电路,与未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便携信息终端等)电连接以对读取图像以及各种信息进行发送接收。另外,也可以代替接口装置142,使用具有发送接收无线信号的天线以及用于依照规定的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线路而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无线通信接口电路的通信部。规定的通信协议例如是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存储装置143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器装置、硬盘等固定磁盘装置、或者软盘、光盘等移动式的存储装置等。另外,在存储装置143中储存有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各种处理中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数据库、表格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从计算机可读的移动型记录介质通过使用公知的安装程序等而安装到存储装置143。移动型记录介质是例如CD-ROM(compact disk read 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igital versatile disk read only memory,数字通用光盘只读存储器)等。进一步地,在存储装置143中,储存有读取图像。

CPU150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43中的程序而进行动作。此外,也可以代替CPU150,使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另外,也可以代替CPU150,使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编程门阵列)等。

CPU150与操作按钮106、接触传感器111、第1光传感器114、超声波传感器115、第2光传感器118,第1拍摄装置119a、第2拍摄装置119b、第一A/D变换器140a、第二A/D变换器140b、驱动装置141、接口装置142和存储装置143等连接,控制这些各部。CPU150进行驱动装置141的驱动控制、拍摄装置119的原稿读取控制等,取得读取图像。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利用由膜形成的第1防尘单元123,无论第1照明装置120a的移动情况如何,都使第1拍摄装置119a的第1开口部217a与第1照明装置120a的第2开口部206a之间密闭。因此,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在将与第1照明装置120a的移动相关的负荷保持为恒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尘性。

由此,能够防止尘埃堆积在第1拍摄装置119a或者第1照明装置120a内部,抑制纵条纹噪声等产生于所读取到的图像或者发生图像的切出区域的错误判定等。因此,也能够削减第1拍摄装置119a和第1照明装置120a的修复或者保养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另外,即使第1照明装置120a反复移动,因第1防尘单元123而在第1照明装置120a移动时产生的负荷也不变化,所以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正确地持续输送原稿。进一步地,即使第1照明装置120a反复移动,第1膜220a和第2膜220b也不变形,所以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持续使第1拍摄装置119a与第1照明装置120a之间密闭。

图9A、图9B是用于说明第1防尘单元的其他结构的图。图9A是第1防尘单元323的立体图。图9B是扩展了的状态(第1照明装置120a下降的状态)下的第1防尘单元323的剖面图。

代替第1防尘单元123而使用图9A、图9B所示的第1防尘单元323。如图9A、图9B所示,第1防尘单元323包括第1膜420a、第2膜420b、第3膜420c和第4膜420d。第1膜420a、第2膜420b、第3膜420c和第4膜420d是“口”字形(中空矩形形状)。

第1膜420a和第3膜420c沿着第1膜420a的外周421a和第3膜420c的外周421c而通过熔敷相互粘贴。另外,第3膜420c和第4膜420d沿着第3膜420c的内周422c和第4膜420d的内周422d而通过熔敷相互粘贴。另外,第4膜420d和第2膜420b沿着第4膜420d的外周421d和第2膜420b的外周421b而通过熔敷相互粘贴。

另一方面,在第1膜420a以及第2膜420b的不与第3膜420c以及第4膜420d粘接的一侧的面上粘贴有双面胶带。通过该双面胶带,第1膜420a沿着第1开口部217a而粘贴于第1拍摄装置119a,第2膜420b沿着第2开口部206a而粘贴于第1照明装置120a。由此,第1膜420a被安装成覆盖第1开口部217a的整个周围,第2膜420b被安装成覆盖第2开口部206a的整个周围。

这样,在第1防尘单元323处,使第1膜420a、第2膜420b、第3膜420c以及第4膜420d的端部周围密闭。并且,通过第1光源202a、203a照射了的原稿的反射光穿过第1膜420a、第2膜420b、第3膜420c以及第4膜420d的开口部423。

另外,在第1防尘单元323处,也可以省略第1膜420a和第2膜420b。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第3膜420c和第4膜420d,沿着第3膜420c的外周421c和第4膜420d的外周421d而粘贴有双面胶带。并且,通过该双面胶带,第3膜420c粘贴于第1拍摄装置119a,第4膜420d粘贴于第1照明装置120a。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通过由膜形成的第1防尘单元323,也是无论第1照明装置120a的移动情况如何,都使第1拍摄装置119a的第1开口部217a与第1照明装置120a的第2开口部206a之间密闭。因此,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在将与第1照明装置120a的移动相关的负荷保持为恒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尘性。

其中,在第1防尘单元123中,在外周部分熔敷有两个膜,两个膜之间是闭合的,所以不易从外侧施加力。另一方面,在第1防尘单元323中,在外周部分,第3膜420c与第4膜420d之间是敞开的,所以容易从外侧施加力。因此,第1防尘单元323与第1防尘单元123相比更容易被撕裂,根据强度的观点来看,第1防尘单元123的构造比第1防尘单元323的构造更为优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