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3895阅读:801来源:国知局
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链路聚合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是指将多个物理端口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逻辑端口,以实现出/入流量在各成员端口中的负荷分担,交换机根据用户配置的端口负荷分担策略决定报文从哪一个成员端口发送到对端的交换机。当交换机检测到其中一个成员端口的链路发生故障时,就停止在此端口上发送报文,并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在剩下链路中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的端口,故障端口恢复后再次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端口。链路聚合有如下优点:1、增加网络带宽;链路聚合可以将多个链路捆绑成为一个逻辑链路,捆绑后的链路带宽是每个独立链路带宽的总和。2、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链路聚合中的多个链路互为备份,当有一条链路断开,流量会自动在剩下链路间重新分配。

目前,在对存储做链路聚合设置的时候,首先要在存储端做相应的设置后,然后在交换机端对需要聚合的端口进行聚合设定,交换机在兼容此存储的同时还必须支持LACP模式的设定,不同品牌交换机的设定方法不完全相同,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服务器层进行设置,配置方法繁琐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及装置,直接通过存储层和服务器层设置达到聚合多路径连接,从而增加带宽、平衡数据负载和提高存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

在存储端,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

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

优选地,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之前,还包括:服务器在存储端扫描链路信息,确认对所有链路已完成识别。

优选地,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之前,还包括:在存储中创建分区。

优选地,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之后,还包括:将聚合后的链路与存储分区进行映射。

优选地,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A.在服务器端,添加iSCSI目标;

B.在服务器端,配置MCS群组。

优选地,所述步骤A进一步包括:

A1.添加端口地址;

A2.设置链路信息;选择iSCSI启动器作为本地适配器;指定存储端的IP地址与服务器端的IP地址;

A3.配置存储端与服务器端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步骤B进一步包括:

B1.选择负载均衡模式;

B2.指定存储端的IP地址与服务器端的IP地址,将存储端与服务器端配置连接;

B3.将离线存储设备设置为在线,并格式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装置,包括:

链路选择模块,用于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

MCS组创建模块,用于在存储端创建MCS组,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

链路聚合模块,用于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

优选地,还包括:链路识别模块,用于服务器在存储端扫描链路信息,确认对所有链路已完成识别;

优选地,还包括:分区创建模块,用于在存储中创建分区;

优选地,还包括:映射模块,用于将聚合后的链路与存储分区进行映射。

优选地,还包括:iSCSI目标添加模块,用于在服务器端添加iSCSI目标;

优选地,还包括:MCS群组配置模块,用于在服务器端配置MCS群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在存储端,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本发明不需要通过交换机层面的操作就能实现链路聚合,直接通过存储层和服务器层设置达到聚合,不仅增加带宽、平衡数据负载、提高存储性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是添加iSCSI目标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配置MCS群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对本发明中出现的部分名词作以下解释说明:

iSCSI :Internet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是一种基于TCP/IP的协议,用来建立和管理IP存储设备、主机和客户机等之间的相互连接,并创建存储区域网络(SAN)。

MCS协议:在windows系统中自带有MCS协议,此MCS协议在iSCSI启动器上运行,属于iSCSI协议的一部分。它在单一会话中创建多个连接。作为iSCSI协议的一部分,MCS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多路径技术运行。通过在存储端根据MCS协议对相关链路进行相关的聚合设置后,在服务器端进行相应的MCS设定,达到链路聚合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分区创建模块11、链路识别模块12、链路选择模块13、MCS组创建模块14、链路聚合模块15和映射模块16,链路聚合模块15包括iSCSI目标添加模块17和MCS群组配置模块18。分区创建模块11依次与链路识别模块12、链路选择模块13、MCS组创建模块14、链路聚合模块15和映射模块16连接。

分区创建模块11用于在存储中创建分区;链路识别模块12用于服务器在存储端扫描链路信息,确认对所有链路已完成识别;链路选择模块13用于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 MCS组创建模块14用于在存储端创建MCS组,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链路聚合模块15用于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映射模块16用于将聚合后的链路与存储分区进行映射;iSCSI目标添加模块17用于在服务器端添加iSCSI目标;MCS群组配置模块18用于在服务器端配置MCS群组。

实施例二: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在存储中创建分区;

步骤S202,服务器在存储端扫描链路信息,确认对所有链路已完成识别;

步骤S203,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选择两条链路做链路聚合。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服务器选择三条或三条以上的链路做链路聚合。

步骤S204,在存储端,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

在本实施例中,将两条链路加入同一个MCS组中。

步骤S205,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具体包括:

步骤A.在服务器端,添加iSCSI目标;如图5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501.添加端口地址;

在服务器系统打开iSCSI启动器程序,添加iSCSI目标所有的端口地址,例如:172.24.0.1和172.24.0.11,此地址是在存储端链路聚合完成后设置的IP地址,通过此IP地址来连接存储设备。输入端口地址后,可用的目标设备信息就会显示,因为在存储端将多条链路加入到同一个MCS组中,因此只会显示一条链路。

步骤S502.设置链路信息;

选择iSCSI启动器作为本地适配器;指定存储端的IP地址和服务器端的IP地址。例如:指定存储端的IP地址为:172.24.0.1,服务器端的IP地址为:172.24.0.41。

步骤S503.配置存储端和服务器端连接;

只有在连接状态正常的情况下,MCS设置才会正常起作用。

步骤B.在服务器端,配置MCS群组;如图6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601.选择负载均衡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负载均衡模式采用Round-Robin(循环),只有在此模式下才可以让所配置的MCS群组启动链路聚合的效果。

步骤S602.指定存储端的IP地址和服务器端的IP地址,将存储端与服务器端配置连接;

当设置存储端与服务器端的IP地址时,确保两端的IP地址一一对应,例如172.24.0.1与172.24.0.41指定为一对,172.24.0.11与172.24.0.31指定为另一对,不要将一个存储端或服务器端的IP地址指定给两个或者两个上另一端的IP地址,这样会阻碍负载均衡的策略,影响性能。

步骤S603.将离线存储设备设置为在线,并格式化。

步骤S206.将聚合后的链路与存储分区进行映射;

假如链路1和链路0编为同一个MCS组,用户就会发现链路1已经不能选择,只可以选择链路0。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通过交换机层面的操作就能实现的链路聚合的配置方法,首先,在存储端,将待聚合的链路加入到同一个MCC组,这样在存储端添加映射的时候,多条链路就只会显示一条。在服务器端按照windows系统MCS的设定方法,设置完成后,就能达到聚合多路径连接,从而增加带宽、平衡数据负载和提高存储性能。

实施例三: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链路选择模块31、MCS组创建模块32和链路聚合模块33。链路选择模块31依次与MCS组创建模块32和链路聚合模块33连接。

链路选择模块31用于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MCS组创建模块32用于在存储端创建MCS组,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链路聚合模块33用于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

实施例四: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基于MCS的链路聚合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服务器选择待聚合的多条链路;

步骤S402,在存储端,将多条链路对应同一个MCS组;

步骤S403,服务器将同一个MCS组中的多条链路作为一条链路识别。

本发明不通过交换机层,直接通过存储层和服务器层设置达到聚合,操作更加简单。

以上所示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