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分器以及具有该功分器的信号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4665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功分器以及具有该功分器的信号传输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信号传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功分器以及具有该功分器的信号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功分器用于将一路输入信号分配多路相等或不相等的输出信号。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将功分器固定设置的连接端盖体积较大,而且无法与功分器的主体形成一体结构。现有技术中对功分器进行安装的过程,只能通过先将连接端盖固定连接在预先选好的固定体上,然后将功分器的主体的连接端部配合在连接端盖上,在对功分器的主体与连接端盖之间进行焊接固定。这样,现有技术中安装完成的功分器是无法进行拆卸更换或者维修的,当现有技术中的功分器故障或者损坏之后,只能对功分器进行报废处理,因而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分器以及具有该功分器的信号传输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功分器存在的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功分器,包括:主体电缆管,信号输入电缆穿设在主体电缆管内;至少一个电缆分支管,信号输出电缆穿设在电缆分支管内,至少一个电缆分支管可拆卸地连接在主体电缆管的第一端部上;控制电路板,信号输入电缆通过控制电路板与信号输出电缆电连接,控制电路板设置主体电缆管内;用于与外部固定体可拆卸地连接的连接端盖,连接端盖可拆卸地连接在主体电缆管的第二端部上。

可选地,连接端盖包括连接法兰盘、过渡颈段和主体连接端,连接法兰盘、过渡颈段和主体连接端三者之间顺次连接,连接法兰盘与外部固定体连接,主体连接端与主体电缆管的第二端部连接,信号输入电缆穿过过渡颈段后延伸至主体电缆管内。

可选地,主体连接端与主体电缆管的第二端部螺纹连接,连接法兰盘上沿周向开有多个连接通孔,过渡颈段的外径小于主体电缆管的内径。

可选地,连接法兰盘的外径小于或等于主体连接端的外径。

可选地,电缆分支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缆分支管沿周向均匀分布在主体电缆管的第一端部上,且各电缆分支管的中心轴线垂直与主体电缆管的中心轴线。

可选地,主体电缆管内的信号输入电缆为第一金属直杆,各个电缆分支管内的信号输出电缆为第二金属直杆,第一金属直杆的外径与过渡颈段的内径相等,且第一金属直杆穿过过渡颈段后与过渡颈段固定连接。

可选地,功分器还包括多个延伸分支管,各延伸分支管与多个电缆分支管一一对应地连接,且各延伸分支管的中心轴线与相应的电缆分支管的中心轴线相垂直;信号输出电缆还包括多个第三金属直杆,各第三金属直杆穿过延伸分支管与相应的第二金属直杆相连接。

可选地,各延伸分支管的两端形成两个输出口,第三金属直杆的两端分别从相应的输出口穿出。

可选地,功分器还包括密封盖,密封盖封盖在主体电缆管的第一端部开口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系统,包括功分器与多个信号接收器,各个信号接收器与功分器的信号输出端一一对应地连接,该功分器为前述的功分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本实施例的连接端盖,能够拆卸地与功分器的主体电缆管连接,使功分器的连接端盖与主体电缆管形成一体结构产品,在安装该功分器的过程中,安装人员无需将连接端盖与主体电缆管拆分后进行安装,而是直接将连接端盖与外部固定体连接固定即可,并且连接端盖与外部固定体之间采用能够拆卸的连接方式,这样,在功分器出现故障或者损坏时,能够对功分器进行拆卸以对功分器进行维修或更换其中损坏的零部件,无需做报废处理,从而改变现有技术中的功分器无法拆卸进行维修或更换零部件的缺陷,极大地节省了资源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功分器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功分器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右视图。

在附图中:

10、主体电缆管; 20、电缆分支管;

30、连接端盖; 31、连接法兰盘;

32、过渡颈段; 33、主体连接端;

310、连接通孔; 40、延伸分支管;

50、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功分器包括主体电缆管10、至少一个电缆分支管20、控制电路板(未图示)和连接端盖30,信号输入电缆穿设在主体电缆管10内,信号输出电缆穿设在电缆分支管20内,至少一个电缆分支管20可拆卸地连接在主体电缆管10的第一端部上,信号输入电缆通过控制电路板与信号输出电缆电连接,控制电路板设置主体电缆管10内,连接端盖30用于与外部固定体可拆卸地连接,连接端盖30可拆卸地连接在主体电缆管10的第二端部上。

通过本实施例的连接端盖30,能够拆卸地与功分器的主体电缆管10连接,使功分器的连接端盖30与主体电缆管10形成一体结构产品,在安装该功分器的过程中,安装人员无需将连接端盖30与主体电缆管10拆分后进行安装,而是直接将连接端盖30与外部固定体连接固定即可,并且连接端盖30与外部固定体之间采用能够拆卸的连接方式,这样,在功分器出现故障或者损坏时,能够对功分器进行拆卸以对功分器进行维修或更换其中损坏的零部件,无需做报废处理,从而改变现有技术中的功分器无法拆卸进行维修或更换零部件的缺陷,极大地节省了资源使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功分器的连接端盖30包括连接法兰盘31、过渡颈段32和主体连接端33,连接法兰盘31、过渡颈段32和主体连接端33三者之间顺次连接,连接法兰盘31与外部固定体连接,具体地,连接法兰盘31上沿周向开有多个连接通孔310,过渡颈段32的外径小于主体电缆管10的内径。这样,在利用螺栓将连接法兰盘31固定连接在外部固定体上时,较小的过渡颈段32能够对使用的扳手进行避让,使得连接动作能够顺利实施。主体连接端33与主体电缆管10的第二端部连接,具体地主体连接端33与主体电缆管10的第二端部螺纹连接,信号输入电缆穿过过渡颈段32后延伸至主体电缆管10内。当功分器出现故障或者损坏时,只需要将主体电缆管10从连接端盖30的主体连接端33拧下,然后对功分器中的故障零部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避免将整个功分器进行报废处理,避免重新生产,节省资源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法兰盘31的外径小于或等于主体连接端33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法兰盘31的外径等于主体连接端33的外径,并且主体连接端33的外径略大于主体电缆管10的外径,这样就减小了连接端盖30的整体体积,并且利用主体连接端33与主体电缆管10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在生产加工功分器的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结合参见如图1至图4所示,电缆分支管20的数量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电缆分支管20为8个,当然也可以设置为2个、3个、4个、5个、6个、7个等,从而形成一分多的功分器产品,多个电缆分支管20沿周向均匀分布在主体电缆管10的第一端部上,且各电缆分支管20的中心轴线垂直与主体电缆管10的中心轴线。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电缆管10内的信号输入电缆为第一金属直杆,各个电缆分支管20内的信号输出电缆为第二金属直杆,第一金属直杆的外径与过渡颈段32的内径相等,且第一金属直杆穿过过渡颈段32后与过渡颈段32固定连接。这样,第一金属直杆与控制电路板的输入端电连接并且固定,第二金属直杆与控制电路板的输出端电连接并且固定,此时,控制电路板位于主体电缆管10的管空间内而无需借助另外的连接零部件进行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第一金属直杆、第二金属直杆即可悬架在主体电缆管10的管空间内,从而简化了功分器的装配结构,降低装配组装的人工劳动成本,提高装配组装效率。

如图1至图4所示,功分器还包括多个延伸分支管40,各延伸分支管40与多个电缆分支管20一一对应地连接,并且,各延伸分支管40的两端形成两个输出口,各延伸分支管40的中心轴线与相应的电缆分支管20的中心轴线相垂直;信号输出电缆还包括多个第三金属直杆,各第三金属直杆穿过延伸分支管与相应的第二金属直杆相连接,第三金属直杆的两端分别从相应的输出口穿出。这样,本实施例的功分器就形成了一分十六的多路输出信号的功分器,能够同时实现多路信号传输。

为了防止灰尘、杂物从主体电缆管10的第一端部的开口处进入管空间内造成内部污染,因此,功分器还包括密封盖50,密封盖50封盖在主体电缆管10的第一端部开口上,这样以保证主体电缆管10的管空间内部的清洁,确保其内部的控制电路板以及其他零部件能够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电缆管10、电缆分支管20、连接端盖30、延伸分支管40以及密封盖50均采用金属制造,优选采用铜材料制成(铜材料的光电信号比较强)。并且,密封盖50采用紫铜材质进行制造。此外,电缆分支管20的开口端利用密封端盖封住,密封端盖也为紫铜材质制造成型,以避免污染杂物进入内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系统。该信号传输系统包括功分器与多个信号接收器,各个信号接收器与功分器的信号输出端一一对应地连接,该功分器为前述的功分器,利用前述功分器进行信号传输,能够将一路输入信号分为十六路输出信号,在保证信号传输保真、稳定的前提,提高了信号传输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