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226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扬声器。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气发声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将电气讯号转换为声音讯号。扬声器作为电子产品的声音输出端的重要部件,被广泛普及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中。目前,常用的扬声器一般只能单向传声,且常用的扬声器需要通过设置定心支片部件来保证音圈的轴向运动,但这种结构不但不能满足人们对扬声器在全指向性的未来使用需求,而且定心支片在限定音圈沿轴向运动时,音圈的振动也随之减弱,从而降低振膜的驱动量,导致扬声器的发声音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增加了振膜面积,从而增加空气驱动量,实现360°全方位全频带发声,振动速度快,声音传送方向为全方位,失真率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扬声器,包括支架、磁路组件、音圈和振膜组件,所述振膜组件设有容置腔;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音圈均设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音圈活动套设于所述磁路组件中,所述音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所述支架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外的外支撑部和穿设于所述振膜组件内的内支撑部,所述振膜组件支撑于所述外支撑部上,所述磁路组件支撑于所述内支撑部上。

可选地,所述振膜组件包括支撑于所述外支撑部上的下振膜和盖合于所述下振膜上并与所述下振膜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的上振膜,所述内支撑部从所述下振膜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

可选地,所述上振膜包括呈中空半球状的上半球膜盖和沿所述上半球膜盖边缘向外延伸的上凸缘,所述下振膜包括呈中空半球状且与所述上半球膜盖匹配设置的下半球膜盖和沿所述下半球膜盖边缘向外延伸的下凸缘,所述下凸缘支撑于所述外支撑部上,所述上凸缘支撑于所述下凸缘上。

可选地,所述上凸缘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下凸缘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围合形成环形通道,且所述下凸缘设有与所述环形通道连通的通风孔。

可选地,所述下半球膜盖上设有开口和盖合于所述开口处的防尘盖。

可选地,所述防尘盖面向所述下半球膜盖的一面上设有圆形凸块,所述圆形凸块与所述下半球膜盖的所述开口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缝隙,所述音圈的一端插于所述安装缝隙中。

可选地,所述外支撑部包括支撑环和至少两个从所述支撑环向下折弯形成的第一支撑条;所述内支撑部包括数量与所述第一支撑条数量相同并分别从各所述第一支撑条向上折弯形成的第二支撑条;所述下半球膜盖上设有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撑条数量相同的穿孔,各所述第二支撑条分别通过各所述穿孔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磁路组件支撑于各所述第二支撑条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环上设有安装凹槽,所述下凸缘容置于所述安装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磁路组件包括设有安装槽的磁轭和设于安装槽中的磁芯,且所述磁芯与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之间存在插接缝隙,所述音圈插设于所述插接缝隙中并抵接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上;所述内支撑部与所述磁轭的边缘连接。

可选地,所述磁芯包括依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垫铁、主磁、垫圈以及副磁,所述垫铁、主磁、垫圈以及副磁与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形成所述插接缝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音圈和磁路组件设于振膜组件的容置腔中,且音圈的一端与容置腔的内壁连接;由于振膜组件比一般的振动膜面积更大,振膜组件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结构,音圈振动的同时,也引起振膜组件振动,从而使得振膜组件的容置腔的空气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回弹在振膜组件的内壁形成回音,如此使得振膜组件实现没有指向性的超强听音感受的效果,形成360度全方位全频带发声,振动速度快,声音传送方向为全方位,失真率低。同时支架的内支撑部穿过振膜组件与磁路组件连接,外支撑部支撑振膜组件,音圈活动套设于磁路组件中;使得音圈不与磁路组件直接连接,当音圈在通电后产生交变的磁场与磁路组件也产生恒定的磁场相互作用下,音圈即可相对于磁路组件沿轴向方向振动,同时磁路组件没有对音圈的振动进行限位,如此音圈的振动不会减弱,提高振膜组件的驱动量,达到增大扬声器的发声音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扬声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该扬声器包括支架100、磁路组件300、音圈200和振膜组件400,振膜组件400设有容置腔401;磁路组件300和音圈200均设在容置腔401内,音圈200活动套设于磁路组件300中,且音圈200的一端抵接于容置腔401的内壁上;支架100包括设于容置腔401外的外支撑部110和穿设于振膜组件400内的内支撑部120,振膜组件400支撑于外支撑部110上,磁路组件300支撑于内支撑部120上。

具体地,音圈200是扬声器的驱动单元,它是用很细的铜导线分两层绕在纸管上加工而成的,一般绕有几十圈。将振膜组件400支撑于支架100的外支撑部110上,且将音圈200和磁路组件300安装在振膜组件400中的容置腔401,即振膜组件400将音圈200和磁路组件300包裹;音圈200活动套设于磁路组件300中其一端抵接于容置腔401的内壁上。当声音电流信号通入音圈200时,音圈200产生交变的磁场,而磁路组件300同时也产生一个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恒定的磁场。而音圈200所产生的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电流信号的变化不断地在改变,这样两个磁场的相互作用使得音圈200做垂直于音圈200中电流信号方向的运动,因此音圈200产生振动;由于音圈200与振膜组件400的容置腔401内壁连接,因而音圈200的振动带动振膜组件400振动,振膜组件400振动引起附近空气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然而能包裹音圈200和磁路组件300的振膜组件400比一般的振膜的面积大,音圈200在同样的振幅下,振动面积更大的振膜组件400产生更大的振幅,从而能发出更大音量的声音。同时振膜组件400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结构,使得外部看不出内部的设计。因此处于振膜组件400的容置腔401的空气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回弹在振膜组件400的内壁形成回音,如此使得振膜组件400实现不需要设计摆放位置就可营造一个既宽且深的庞大音场,没有指向性的超强听音感受,既有大量的直射声,也有非常丰富的反射声,形成360度全方位全频带发声,振动速度快,声音传送方向为全方位,失真率低。通过以上设置也可避免振动系统的不平衡,可以把全方位发声扬声器的功率做的更大,声音的指向性更宽。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振膜组件400中没有设置一般扬声器中的定心支片的部件,而是通过将支架100分设外支撑部110和内支撑部120,利用外支撑部110支撑振膜组件400,内支撑部120可穿过振膜组件400并与磁路组件300连接,使得音圈200不与磁路组件300直接连接,当音圈200在通电后产生交变的磁场与磁路组件300也产生恒定的磁场相互作用下,音圈200即可相对于磁路组件300沿轴向方向振动,同时磁路组件300没有对音圈200的振动进行限位,保证音圈200的振动不被磁路组件300影响。如此音圈200的振动不会减弱,提高振膜组件400的驱动量,达到增大扬声器的发声音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音圈200和磁路组件300设于振膜组件400的容置腔401中,且音圈200的一端与容置腔401的内壁连接;由于振膜组件400比一般的振动膜面积更大,振膜组件400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结构,音圈200振动的同时,也引起振膜组件400振动,从而使得振膜组件400的容置腔401内的空气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回弹在振膜组件400的内壁形成回音,如此使得振膜组件400实现没有指向性的超强听音感受的效果,形成360度全方位全频带发声,振动速度快,声音传送方向为全方位,失真率低。同时支架100的内支撑部120穿过振膜组件400与磁路组件300连接,外支撑部110支撑振膜组件400,音圈200活动套设于磁路组件300中;使得音圈200不与磁路组件300直接连接,当音圈200在通电后产生交变的磁场与磁路组件300也产生恒定的磁场相互作用下,音圈200即可相对于磁路组件300沿轴向方向振动,同时磁路组件300没有对音圈200的振动进行限位,如此音圈200的振动不会减弱,提高振膜组件400的驱动量,达到增大扬声器的发声音量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振膜组件400包括支撑于外支撑部110上的下振膜420和盖合于下振膜420上并与下振膜420围合形成容置腔401的上振膜410,内支撑部120从下振膜420穿设于容置腔401内。

此处,将振膜组件400分设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两部分,可便于音圈200和磁路组件300在振膜组件400内的安装。且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适配,即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均为一具有敞口的膜体,且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的敞口大小和位置一致。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是由耐高温的绝缘薄膜片上压制一层铝箔或者铜箔而成。

进一步地,参照图1、3及图4,上振膜410包括呈中空半球状的上半球膜盖411和沿上半球膜盖411边缘向外延伸的上凸缘412,下振膜420包括呈中空半球状且与上半球膜盖411匹配设置的下半球膜盖421和沿下半球膜盖421边缘向外延伸的下凸缘422,下凸缘422支撑于外支撑部110上,上凸缘412支撑于下凸缘422上。

为了下振膜420更稳定被支撑于外支撑部110,上振膜410更稳定被支撑于下振膜420上;故,将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都分设两部分,具体是上振膜410分设上半球膜盖411和沿上半球膜盖411边缘向外延伸的上凸缘412,下振膜420分设呈中空半球状且与上半球膜盖411匹配设置的下半球膜盖421和沿下半球膜盖421边缘向外延伸的下凸缘422;如此,该上凸缘412用于被支撑于下凸缘422上,下凸缘422用于被支撑于外支撑部110上,从而加强了上振膜410和下振膜420的稳定性。另外将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设置呈中空半球状,由于该中空球状的设计使得振膜组件400的表面积比传统扬声器的振膜的表面积大,因此呈中空球状的振膜组件400的声压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且中空球状的振膜组件400由于其圆滑的设计,使得振膜组件400振动更能驱动附近的空气振动,而且声音回弹在振膜组件400的膜壁形成有大量的直射声和反射声,从而达到更好的360度全方位全频带发声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上凸缘412设有第一环形凹槽412a,下凸缘422设有第二环形凹槽412a,第一环形凹槽412a和第二环形凹槽412a围合形成环形通道402,且下凸缘422设有与环形通道402连通的通风孔422a。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第一环形凹槽412a的上凸缘412和设有第二环形凹槽412a的下凸缘422组成形成扬声器的折环部件,其作用是为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的运动提供一定的顺性,也就是具备一定的柔性,让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能够轴向运动;另外还有对音圈200进行定位,使音圈200保持在磁路组件300的磁隙中央,并提供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运动的回复力的作用。另外第一环形凹槽412a和第二环形凹槽412a形成的环形通道402,且下凸缘422设有与环形通道402连通的通风孔422a;如此设置,当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在振动时,外界空气可通过通风孔422a进入环形通道402,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在振动过程中,内部的容置腔401与外界的气压一致,从而让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振动更顺畅。上凸缘412和下凸缘422的材料除常用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的材料外,还利用塑料、天然橡胶等,经过热压粘接在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上。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下半球膜盖421上设有开口421c和盖合于开口421c处的防尘盖421d。

为了让组装好的上半球膜盖411和下半球膜盖421方便更换内部的音圈200和磁路组件300,在本实施例中,因此在下半球膜盖421设置一开口421c;在另一实施例中,开口421c还可设置在上半球膜盖411上。为了防止外部灰尘等进入插接缝隙301中,避免造成灰尘与音圈200摩擦,而使全方位发声扬声器产生异常声音。因此设置一防尘盖421d盖合于开口421c处。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为了让音圈200连接在下半球膜盖421更牢固,防尘盖421d面向下半球膜盖421的一面上设有圆形凸块421e,圆形凸块421e与下半球膜盖421的开口421c边缘之间形成有安装缝隙421f,音圈200的一端插于安装缝隙421f中。如此设置,当防尘盖421d盖合于开口421c处时,音圈200的一端可紧密地限位在圆形凸块421e与开口421c的边缘形成的安装缝隙424b中,使得音圈200在下半球膜盖421安装好防尘盖421d的情况下,不容易从该下半球膜盖421脱落。

进一步地,参照图1、3及图5,外支撑部110包括支撑环111和至少两个从支撑环111向下折弯形成的第一支撑条112;内支撑部120包括数量与第一支撑条112数量相同并分别从各第一支撑条112向上折弯形成的第二支撑条121;下半球膜盖421上设有数量与第二支撑条121数量相同的穿孔421b,各第二支撑条121分贝通过各穿孔421b穿设于容置腔401内,磁路组件300支撑于各第二支撑条121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上设置,第二支撑条121一端与磁路组件300连接,以支撑磁路组件300,使得磁路组件300不与音圈200有直接接触,保证音圈200可舒畅地沿轴向振动,从而保证扬声器的正常发声。而支撑环111与第一支撑条112组合可支撑振膜组件400,保证振膜组件400可在音圈200的带动下振动实现发声。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5,支撑环111上设有安装凹槽111a,下凸缘422容置于安装凹槽111a中。

为了让振膜组件400不容易从支撑环111中滑出,因此支撑环111上设有安装凹槽111a,并将下凸缘422容置于安装凹槽111a中。如此设置,使得振膜组件400的下凸缘422直接卡在安装凹槽111a中,而上凸缘412也配合安装于下凸缘422;具体上凸缘412与下凸缘422可采用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如此,上凸缘412与下凸缘422形成的折环结构都可卡于安装凹槽111a中,同时也使得振膜组件400都固定于支撑环111上。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磁路组件300包括设有安装槽311的磁轭310和设于安装槽311中的磁芯320,且磁芯320与安装槽311的槽侧壁之间存在插接缝隙301,音圈200插设于插接缝隙301中抵接容置腔401的内壁上上;内支撑部120与磁轭320的边缘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呈柱状结构设计的磁芯320固定于磁轭310的安装槽311的槽底,且磁芯320与磁轭310的安装槽311的槽侧壁之间形成有插接缝隙301;将音圈200插设于该插接缝隙301,限定了音圈200在插接缝隙301中做轴向运动;另外音圈200的一端抵接于容置腔401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即抵接于下半球膜盖421上,使得音圈200的振动带动下半球膜盖421振动,下半球膜盖421振动也带动上半球膜盖411,从而发出声音。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3,磁芯320包括依次设于安装槽311的槽底的垫铁321、主磁322、垫圈323以及副磁324,垫铁321、主磁322、垫圈323以及副磁324与安装槽311的槽侧壁形成插接缝隙30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