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及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6121发布日期:2018-06-16 01:22阅读:2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及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及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耳机产品线不断完善,圈铁耳机广受消费者喜爱,圈铁耳机就是在普通的动圈喇叭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动铁喇叭以提高耳机的高频的解析度以及对声音的自然还原,动圈喇叭固定在前腔指定位置后,前腔的出音嘴内部再安装一个动铁喇叭。动铁喇叭的安装则比动圈要复杂一些,需要增加一个套筒,先将动铁喇叭固定在套筒内,最后把套筒固定在前腔,其中动铁喇叭固定在套筒内一般做法是使用胶水固定,这种方法弊端是胶水量多少会影响动圈音质,胶水的稀稠会影响固定效果,胶水需要待干,加工时长效率低,维修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铁喇叭固定效果好、耳机音质稳定且便于维修的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及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包括前腔、后腔、动圈喇叭、动铁喇叭和动铁喇叭固定组件,所述前腔的一端与所述后腔的一端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所述前腔的另一端设有前腔出音嘴,所述动圈喇叭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所述动铁喇叭通过所述动铁喇叭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腔出音嘴位置;所述动铁喇叭固定组件包括套筒和硅胶垫,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前腔出音嘴固定连接,所述动铁喇叭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内部,所述硅胶垫设置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动铁喇叭之间并与所述套筒和所述动铁喇叭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硅胶垫为底部设有通孔的U型结构,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U型结构底部的对称位置,所述硅胶垫的外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套筒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硅胶垫的内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动铁喇叭的外壁连接。

一种耳机,包括耳塞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所述耳塞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耳塞与所述套筒的连接处设有防尘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腔的外侧表面为光滑的弧形面,所述前腔出音嘴设置于所述弧形面的偏心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耳机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的一端与所述后腔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盖与所述后腔之间设有环形结构的垫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垫片为铝垫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盖的另一端连接有后盖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盖与所述后腔连接处的外侧壁上设有饰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盖上设有上半圆环,所述上半圆环设置于所述后盖与所述后腔的连接端,所述后腔上设有与所述上半圆环相对应的下半圆环,所述上半圆环与所述下半圆环对接形成一个圆环形结构,所述饰片的一端插入所述圆环形结构的内部并与所述圆环形结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采用硅胶垫替代传统胶水固定动铁喇叭的技术,起到了加强动铁喇叭固定后动铁喇叭的音质(曲线)稳定性、装配简化的效果,同时提高了此类结构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维修成本且方便维修。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垫为底部设有通孔的U型结构,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U型结构底部的对称位置,通过在所述U型结构底部的对称位置上设置通孔,可方便动铁喇叭将声音通过所述通孔传出。所述硅胶垫的外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套筒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硅胶垫的内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动铁喇叭的外壁连接,可实现较小的成本即可使硅胶垫与套筒和动铁喇叭的固定连接,同时,采用双面胶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耳机,包含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和耳塞,通过将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应用于耳机上,提高了耳机整体的装配速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起到了加强耳机装配后耳机整体的音质(曲线)稳定性的作用;通过将所述耳塞与所述套筒设置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耳机整体的装配速度,且方便更换耳塞。

进一步的,所述后盖与所述后腔相互扣合连接,所述后盖与所述后盖帽相互扣合连接,所述饰片与所述圆环形结构相互插接,上述连接方式均无需通过额外设置连接件即可实现各个零件的相互连接,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耳机整体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动铁喇叭与套筒连接的分解图;

图3为硅胶垫展开之后的结构尺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装配图。

其中:1、后盖帽;2、后盖;3、垫片;4、后腔;5、动圈喇叭;6、前腔;7、套筒;8、防尘网;9、耳塞;10、硅胶垫;11、动铁喇叭;12、饰片;13、通孔;14、前腔出音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包括前腔6、后腔4、动圈喇叭5、动铁喇叭11和动铁喇叭11固定组件,所述前腔6的一端与所述后腔4的一端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所述前腔6的另一端设有前腔出音嘴14,所述动圈喇叭5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所述动铁喇叭11通过所述动铁喇叭11固定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腔出音嘴14位置;所述动铁喇叭11固定组件包括套筒7和硅胶垫10,所述套筒7的一端与所述前腔出音嘴14固定连接,所述动铁喇叭11设置于所述套筒7的内部,所述硅胶垫10设置于所述套筒7与所述动铁喇叭11之间并与所述套筒7和所述动铁喇叭11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硅胶垫10替代传统胶水固定动铁喇叭11的技术,起到了加强动铁喇叭11固定后动铁喇叭11的音质(曲线)稳定性、装配简化的效果,同时提高了此类结构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维修成本且方便维修。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为动铁喇叭11与套筒7连接的分解图,其中A为动铁喇叭11、硅胶垫10和套筒7的装配方向。所述硅胶垫10为底部设有通孔13的U型结构,所述通孔13设置于所述U型结构底部的对称位置,通过在所述U型结构底部的对称位置上设置通孔13,可方便动铁喇叭11将声音通过所述通孔13传出。所述硅胶垫10的外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套筒7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硅胶垫10的内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动铁喇叭11的外壁连接,本实施例采用3M双面胶进行粘接,可实现较小的成本即可使硅胶垫10与套筒7和动铁喇叭11的固定连接,同时,采用双面胶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为硅胶垫10展开之后的结构尺寸图,本实施例中,硅胶垫10的厚度为0.5mm;整体长度a1=12mm;中部宽度a2=2.5mm;两端宽度a3=1.6mm;通孔13的直径θ=1.6mm。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机,包括耳塞9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动铁喇叭11和动圈喇叭5的组合结构,所述耳塞9与所述套筒7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通过将一种动铁喇叭和动圈喇叭的组合结构应用于耳机上,提高了耳机整体的装配速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起到了加强耳机装配后耳机整体的音质(曲线)稳定性的作用;通过将所述耳塞9与所述套筒7设置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耳机整体的装配速度,且方便更换耳塞。

如图1所示,所述套筒7连接耳塞9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凸起,所述耳塞9连接套筒7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凸起相对于的凹槽,当套筒7与耳塞9处于连接状态时,设于套筒7上的凸起卡在设于耳塞9上的凹槽内部,有效的防止了耳塞9的脱落。所述耳塞9与所述套筒7的连接处设有防尘网8,有效的防止了灰尘进入耳机的内部。如图1所示,通过将所述前腔6的外侧表面设为光滑的弧形面,并将所述前腔出音嘴14设置于所述弧形面的偏心位置,使得耳机的外形更加适应人体耳部的构造,从而提升耳机佩戴者的舒适度。所述耳机还包括后盖2,所述后盖2的一端与所述后腔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盖2的另一端连接有后盖帽1。所述后盖2与所述后腔4之间设有环形结构的垫片3,垫片3为铝垫片,采用铝制材料制成的垫片3,可以减轻耳机整体的重量,将垫片3设为环形结构,垫片3中心的环形通孔正对后腔4的中心位置;通过设置后盖2和后盖帽1,防止灰尘进入耳机内部,也可提高耳机整体的美观。如图1所示,所述后盖2与所述后腔4连接处的外侧壁上设有饰片12,进一步提高耳机整体的美观,其具体结构为,所述后盖2上设有上半圆环,所述上半圆环设置于所述后盖2与所述后腔4的连接端,所述后腔4上设有与所述上半圆环相对应的下半圆环,所述上半圆环与所述下半圆环对接形成一个圆环形结构,所述饰片12的一端插入所述圆环形结构的内部并与所述圆环形结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后盖2与所述后腔4相互扣合连接,所述后盖2与所述后盖帽1相互扣合连接,所述饰片12与所述圆环形结构相互插接,上述连接方式均无需通过额外设置连接件即可实现各个零件的相互连接,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耳机整体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