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6668发布日期:2018-12-11 23:3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由于全面屏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因此开发全面屏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移动终端行业的趋势,例如,开发全面屏手机已称为手机行业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手机屏幕占比,去掉手机正面的受话器(听筒)的出声孔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受话器的出声孔是手机通话功能的承载体,如果去掉受话器的出声孔,手机通话时如何发声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

目前,一些生产厂商通过压电陶瓷振动发声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案的发声原理大致为:当电话接通时,通过压电陶瓷将电信号转化为振动机械能,从而带动手机的中框共振产生声音。

但是,由于该方案最终是通过整机的中框的振动产生声音,因此,在通话的过程中漏音比较严重,除了手机用户本人之外,位于手机周围的其他人也能听到通话对方所说的内容,用户的隐私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的全面屏发声方案漏音比较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发声部件、第二发声部件和激励器,其中,

所述第一发声部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正面;

所述第二发声部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背面;

所述激励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声部件和所述第二发声部件之间,且所述激励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部件、所述第二发声部件接触;以及

所述激励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声部件和所述第二发声部件共振发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激励器驱动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共振引起二者附近的空气振动发声,由于所述激励器位于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之间,这使得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的方向相反,进而使得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这样,当用户在移动终端的一侧听取声音时,经用户头部反射传播至移动终端另一侧的声波会与另一侧的发声部件发出的声音相互叠加消除,从而达到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d-d向(参见图1)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能够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能够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原理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励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解决现有的全面屏发声方案漏音比较严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

为便于描述,下文在述及移动终端时主要以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发声部件、第二发声部件和激励器。

其中,所述第一发声部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正面;所述第二发声部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背面;所述激励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声部件和所述第二发声部件之间,且所述激励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部件、所述第二发声部件接触;以及所述激励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声部件和所述第二发声部件共振发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共振发声,是指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共振引起二者周围的空气振动传播声音。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激励器驱动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共振引起二者附近的空气振动发声,由于所述激励器位于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之间,这使得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的方向相反,进而使得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这样,当用户在移动终端的一侧听取声音时,经用户头部反射传播至移动终端另一侧的声波会与另一侧的发声部件发出的声音相互叠加消除,从而达到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效果。

例如,当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的第一发声部件听取声音时,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至用户头部,传播至用户头部的一部分声波被用户耳朵接收,剩余部分被用户头部反射到移动终端的第二发声部件这一侧,并向四周发散,由于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因此,第二发声部件这一侧的声波会相互叠加消除,位于第二发声部件这一侧的旁听者无法听到声音,从而达到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效果。

再如,当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的第二发声部件听取声音时,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至用户头部,传播至用户头部的一部分声波被用户耳朵接收,剩余部分被用户头部反射到移动终端的第一发声部件这一侧,并向四周发散,由于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因此,第一发声部件这一侧的声波会相互叠加消除,位于第一发声部件这一侧的旁听者无法听到声音,也能达到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接下来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图1中的所述的移动终端的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发声部件1、第二发声部件2和激励器3。

其中,第一发声部件1设置在移动终端正面;第二发声部件2设置在移动终端背面;激励器3设置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之间,且激励器3分别与第一发声部件1、第二发声部件2接触;以及,激励器3用于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发声。

下面以智能手机为例,结合图3和图4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能够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a表示智能手机的正面(简称a面,对应第一发声部件1),b表示智能手机的背面(简称b面,对应第二发声部件2),c表示旁听者所在的位置,c与a面(或c与b面)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1m,a与b之间的距离(代表智能手机厚度)通常为0.01m。

继续参考图3可知,当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的a面接听电话听取声音时,a面的发声位置(a面与激励器3对应接触的位置)发出的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至用户头部,传播至用户头部的一部分声波被用户耳朵接收,剩余部分被用户头部反射到智能手机的b面这一侧,并向四周发散。由于a面和b面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因此,经用户头部反射出的a面发出的声波与b面发出的声波在传递到c点时因相位相反、振幅相近而相互叠加消除。

类似的,当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的b面接听电话听取声音时,b面的发声位置(b面与激励器3对应接触的位置)发出的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至用户头部,传播至用户头部的一部分声波被用户耳朵接收,剩余部分被用户头部反射到智能手机的a面这一侧,并向四周发散。由于a面和b面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因此,经用户头部反射出的b面发出的声波与a面发出的声波在传递到c点时因相位相反、振幅相近而相互叠加消除。

为了节约篇幅,下面以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的a面接听电话听取声音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能够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原理进行说明。

具体的,如果激励器3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发声产生的声波的波长λ远大于预设距离,则可以消除距智能手机的距离为λ的范围内的漏音,其具体原理可通过下文对图4的分析来理解。

在一个例子中,预设距离可以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之间的距离近似表示。在另一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假设c点距a面这一侧的反射声波起始位置e的距离为a,c点距b面发出的声波的起始位置f的距离为b,则预设距离可以用a-b的值(a与b的差值)近似表示。

在图4中,曲线8为经用户头部反射出的a面发出的声波的波形,曲线8对应的声波从图3所示的e位置开始传播;曲线9为b面发出的声波的波形,曲线9对应的声波从图3所示的f位置开始传播;λ为激励器3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发声产生的声波的波长,d为上述预设距离(a-b),x表示传播距离,y表示振幅。

假设λ等于1m,预设距离d等于0.01m,则从图4中不难看出,由于曲线8与曲线9表示的声波波形的相位相反(相位差等于π),且曲线8与曲线9对应的声波的起始传播位置相差的距离(0.01m),远小于曲线8与曲线9对应的声波的波长λ(1m),使得在距智能手机的距离小于或等于λ的范围内,曲线8和曲线9叠加后的波形与x轴几近重合,也即曲线8和曲线9叠加后的波形的振幅几近于零。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消除距智能手机的距离为λ的范围内的漏音。而对于距智能手机的距离为λ以外的、更远处的旁听者,随着距离的增大,声音的振幅不断减小,因此也听不到通话声音。最终实现了消除通话漏音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激励器3与第一发声部件1、第二发声部件2的共振频率,确定第一发声部件1、第二发声部件2驱动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波的波长λ,从而确定能够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距离范围。

例如,假设激励器3与第一发声部件1、第二发声部件2的共振频率为f0,由于λ=v/f,其中,λ为声波的波长,v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v=340m/s。那么,当将f0调整为340hz时,λ为1m。由于a-b的值(约为0.01m)远小于1m,因此,在距智能手机1m以内的范围内,经用户头部反射出的a面发出的声波与b面发出的声波在传递到c点时因相位相反、振幅相近而相互叠加消除,c点的旁听者无法听到智能手机的通话漏音。

再如,当将f0调整为170hz时,λ为2m。由于a-b的值(约为0.01m)远小于2m,因此,在距智能手机2m以内的范围内,经用户头部反射出的a面发出的声波与b面发出的声波在传递到c点时因相位相反、振幅相近而相互叠加消除,c点的旁听者无法听到智能手机的通话漏音。

以此类推,可以根据预设距离以及想要消除漏音的目标距离范围,来调整激励器3对应的共振频率f0。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具体来说,激励器3可根据预设距离确定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发声的共振频率;且,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预设距离可以为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预设距离远小于所述共振频率对应的声波的波长。

图2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激励器3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引起二者附近的空气振动发声,由于所述激励器位于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之间,这使得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振动的方向相反,进而使得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振动引起空气传播的声音的相位相反。这样,当用户在移动终端的一侧听取声音时,经用户头部反射传播至移动终端另一侧的声波会与另一侧的发声部件发出的声音相互叠加消除,从而达到消除全面屏移动终端漏音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激励器3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可能为多个,并不局限于激励器3、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共振频率f0。但是,由于共振频率是人耳容易感知到的频率,因此,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对该共振频率f0以及该共振频率f0附近的频率对应的漏音消除效果更好。

此外,由于激励器3、第一发声部件1以及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时产生的声音更容易被人耳听到,而要让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在激励器3的驱动下共振的条件一般是,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固有频率之差可以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以使激励器3、第一发声部件1以及第二发声部件2能够产生共振。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知程度设定,例如,第一预设阈值可以等于10hz。

由于在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的结构参数相同或相近时,二者的固有频率可能相同或相近。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发声部件1与第二发声部件2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结构参数相同;另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结构参数的差异在预设范围内。

其中,所述结构参数可包括但不限于材质、形状和尺寸等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对于不同的结构参数,对应的上述预设范围可能不同。

也即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结构是否相同或相近,可以通过比较二者的材质、形状和尺寸等参数来衡量。

例如,当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为两个材质、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全面屏时,可以确定第二发声部件2与第一发声部件1的结构参数相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能够在激励器3的驱动下共振发声。

其中,一个部件的材质可以用材料类型、材料的性能参数等参数来表征,例如,材料类型为铝合金、材料的抗拉强度为147mpa。一个部件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用该部件的三视图及三视图上标注的尺寸值来表征。例如,形状为长方体,尺寸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作为一个例子,当上述结构参数为材料类型,且该材料类型具体为防锈铝合金时,判断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材料类型的差异是否在预设范围内的方法可以是:判断制作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铝合金牌号是否均为防锈铝合金中的牌号。具体如,如果制作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铝合金牌号为5a02、5a03、5a05和5a30中的任一种,则确定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的材料类型的差异在预设范围内。

此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是一个正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一个全面屏的双面屏移动终端,且该双面屏移动终端的两个屏幕可以同时发声,很好地解决了全面屏发声漏音严重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全面屏指的是屏幕占比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屏幕,其中第三预设阈值例如可以是90%,且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时,位于智能手机正面的全面屏取消了受话器的出声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发声部件1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屏幕本体11和第一主上12,第一主上12与激励器3接触,第一屏幕本体11与第一主上12接触。第二发声部件2具体可以包括:第二屏幕本体21和第二主上22,第二主上22与激励器3接触,第二屏幕本体21与第二主上22接触。以及,第一主上12与第二主上22的固有频率之差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一屏幕本体11和第二屏幕本体21的固有频率之差小于第一预设阈值。

这样,激励器3振动时先驱动第一主上12和第二主上22振动,第一主上12和第二主上22分别再带动第一屏幕本体11和第二屏幕本体21振动,第一屏幕本体11和第二屏幕本体21振动时,分别驱动第一屏幕本体11和第二屏幕本体21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声波,从而实现移动终端的发声。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屏幕本体11的屏幕占比大于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和/或,第二屏幕本体21的屏幕占比大于等于第三预设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在移动终端正面的第一屏幕本体11上,以及设置在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二屏幕本体21上,没有传统的受话器(听筒)的出声孔,而是以第一屏幕本体11和/或第二屏幕本体21本身充当受话器(听筒),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幕占比。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支撑屏幕本体的结构件的总称。

在图2中,附图标记7所指的部件为电池。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音源4。

所述音源4与所述激励器3电连接;且所述音源4,用于生成声音信号,并向所述激励器3传输所述声音信号。

音源4产生二代声音信号,例如可以是用户通过智能手机通话时,通过通信网络接收到的通话对方的声音信号。

可选地,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除了音源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芯片5。

所述音源4通过所述dsp芯片5与所述激励器3电连接;所述音源4,具体用于生成声音信号,并向所述dsp芯片5传输所述声音信号;所述dsp芯片5,用于对所述声音信号进行音效处理,并将音效处理后的声音信号传输至所述激励器3。

其中,音效处理可以包括:均衡(equaliser,eq)处理和动态范围控制(dynamicrangecontrol,drc)等处理。

eq处理是通过对声音某一个或多个频段进行增益或衰减,从而达到调整音色的目的。

drc处理是通过压缩或放大,使声音听起来更柔和或者更大声,它是一种信号幅度调节方式。

不难理解,将传输至激励器3的声音信号进行音效处理后,可以使激励器3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发出的声音具有更好的音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除了音源4和dsp芯片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功率放大器6。

所述dsp芯片5通过所述功率放大器6与所述激励器3电连接;

所述功率放大器6,用于对音效处理后的声音信号进行放大,并将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传输至所述激励器3。

同样可以理解,将传输至激励器3的声音信号进行放大之后,可以使激励器3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共振发出的声音更清晰、更洪亮,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下面结合图6对本发明实施例中述及的激励器3的结构和发声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激励器3可以包括:外壳31、磁路32和音圈33。

其中,所述磁路32和所述音圈33固设在所述外壳31内;所述磁路32,用于在接收到上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声音信号之后产生振动,并带动所述外壳31振动;所述外壳31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部件1、所述第二发声部件2接触。

具体来说,激励器3能够利用磁场对运动电荷产生作用力(洛伦兹力)驱动磁路32振动,当音圈33中有交变电流通过时,磁路32就会上下振动。

可以理解,由于外壳31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部件1、所述第二发声部件2接触,因此,外壳31振动时可以带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振动,从而驱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和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声波,实现发声的目的。

更为具体的,磁路32可以包括导磁片321和磁石322,并通过衔铁片35连接至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34,fpc34固定在外壳31上。其中,外壳31可以由钢片(钢板)制成。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发声部件1和第二发声部件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发声部件1、第二发声部件2接触的激励器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总而言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利用相位相反的声波能够相互叠加抵消的原理,通过在分别位于移动终端正面和背面的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之间设置激励器,同时驱动第一发声部件和第二发声部件振动发声,解决了全面屏移动终端通话漏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