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769发布日期:2018-12-05 19:2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间距可调的双摄像头的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具有双摄像头的智能终端已随处可见,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眼镜、华为荣耀10AI摄影手机,通常双摄像头的间距决定了该类智能终端的应用场景。然而,由于现有的智能终端中的双摄像头间距固定,导致这类智能终端应用场景单一,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智能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双摄像头的智能终端应用场景单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屏体固定单元,该第一屏体固定单元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摄像头;第二屏体固定单元,该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二摄像头;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屏体固定单元上,和该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上,柔性显示屏可通过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或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卷曲及拉伸的同时实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可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可调依赖于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之间的相对滑动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屏体支撑板,第一屏体支撑板的背面包括第一摄像头;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包括第二屏体支撑板,第二屏体支撑板的背面包括第二摄像头,第二屏体支撑板包括屏体收纳轴,第二屏体支撑板的正面和第一屏体支撑板的背面相对滑动连接,屏体收纳轴的轴线与第二屏体支撑板和第一屏体支撑板的相对滑动方向垂直;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的第一端固定在屏体收纳轴上,和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屏体支撑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摄像头固定在第二屏体支撑板上,且靠近第一摄像头的边缘位置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屏体支撑板的背面包括凸起,凸起的高度等于第二屏体支撑板的厚度,第一摄像头固定在凸起上,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的中心与第二摄像头的中心连线所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屏体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体支撑板的相对滑动方向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屏体支撑板和第二屏体支撑板为相同矩形,第一屏体支撑板和第二屏体支撑板沿第一屏体支撑板和第二屏体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相对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屏体收纳轴,第一屏体收纳轴的端部包括第一摄像头;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包括第二屏体收纳轴,第二屏体收纳轴的端部包括第二摄像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分别位于第一屏体收纳轴和第二屏体收纳轴的相同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相对运动方向与柔性显示屏的卷曲及拉伸方向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终端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分别和柔性显示屏、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终端,通过设置利用柔性显示屏相连的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当柔性显示屏通过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或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卷曲及拉伸时,可以同时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智能终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智能终端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智能终端由图1所示使用状态切换到图2所示使用状态的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屏体固定单元、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和柔性显示屏。其中第一屏体固定单元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摄像头,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二摄像头;柔性显示屏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屏体固定单元上,柔性显示屏的和该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上,柔性显示屏可通过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或第二屏体固定卷曲及拉伸的同时实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可调。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通过设置利用柔性显示屏相连的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当柔性显示屏通过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或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卷曲及拉伸时,可以同时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智能终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面以一个第一摄像头和一个第二摄像头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数目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可调依赖于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之间的相对滑动距离。

例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智能终端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智能终端由图1所示使用状态切换到图2所示使用状态的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结合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10中的第一屏体固定单元为第一屏体支撑板11,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为第二屏体支撑板12。具体而言,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背面包括第一摄像头111;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背面包括第二摄像头121,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正面包括屏体收纳轴13,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正面和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背面相对滑动连接,屏体收纳轴13的轴线方向与第二屏体支撑板12和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相对滑动方向垂直;柔性显示屏14的第一端固定在屏体收纳轴13上,和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正面。

这里的“正面”和“背面”是指一块平板(包括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相对的两个表面,相当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采用“正面”和“背面”只是为了表述更清楚,不作限定之用。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通过将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分别实施为第一屏体支撑板和第二屏体支撑板,并在第二屏体支撑板上设置屏体收纳轴,这样可以在滑动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以切换柔性显示屏显示状态(即柔性显示屏卷曲以部分显示还是拉伸以全屏显示)的同时,调整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智能终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相对滑动方向平行。这样,当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之间的可滑动距离一定时,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之间的最大间距最大,使得该智能终端中的双摄像头可以获得更大的图像差异,从而取得更好的深度信息,例如在应用于AR场景时,可以取得较好的虚拟现实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摄像头121固定在第二屏体支撑板12上靠近第一摄像头111的边缘位置。这样是为了使第二摄像头121和第一摄像头111之间的最小间距最小,从而使得该智能终端应用于双摄像头拍照场景时,取得较好的拍照效果。

这种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在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背面设置凸起112,该凸起112的高度等于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厚度,将第一摄像头111固定在凸起112上。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111的中心与第二摄像头121的中心连线所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相对滑动方向平行;另外,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进一步缩小第二摄像头121和第一摄像头111之间的最小间距,使得双摄像头拍照场景下的拍照效果更好。

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智能终端10大致呈矩形,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以及屏体收纳轴13、柔性显示屏14。

其中,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为相同矩形,即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长度、宽度分别相等,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可沿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宽度方向相对滑动,例如如图所示的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可左、右相对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采用滑轨结构滑动连接,该滑轨包括滚轮式、钢珠式或齿轮式中的任一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给出的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形状只是示例性的,除了矩形之外,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背面包括矩形条状凸起,矩形条状凸起位于第一屏体支撑板11长度方向的边缘区域,例如如图所示矩形条状凸起位于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右侧边缘,矩形条状凸起的长度等于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长度。

该矩形条状凸起一方面用于承托第一摄像头111,以使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另一方面用于第二屏体支撑板12左侧的限位。

屏体收纳轴13固定在第二屏体支撑板的正面远离矩形条状凸起的一侧的边缘区域,例如如图所示屏体收纳轴13固定在第二屏体支撑板的正面左侧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14包括固定段142,该固定段142固定在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正面。也就是说,柔性显示屏14的整体包括两段,固定段142和自由段141,其中固定段142固定在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正面,自由段141可以卷曲到屏体收纳轴13上,或者展开以受第二屏体支撑板12的支撑,并与所述固定段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终端10还包括电路板,该电路板分别和柔性显示屏14、第一摄像头111、第二摄像头113相连,第一屏体支撑板11包括中空腔室,电路板固定在中空腔室内。

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通过滑动第一屏体支撑板11和第二屏体支撑板12可以调整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智能终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当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间距最小时,柔性显示屏14的一部分进行显示,另一部分卷曲到屏体收纳轴13上,这种情况下智能终端10可以用于虚拟现实场景。当将第二屏体支撑板12逐渐向远离第一屏体支撑板11的方向滑动,经过图3所示状态切换至图2所示状态时,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间距最大,此时柔性显示屏14的全部进行显示,这种情况下智能终端10可以用于双摄像头拍照场景。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20中,第一屏体固定单元为第一屏体收纳轴21,第二屏体固定单元为第二屏体收纳轴22。具体而言,柔性显示屏2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屏体收纳轴上,柔性显示屏23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屏体收纳轴22上,该第二端和第一端为柔性显示屏23的两个相对端;第一屏体收纳轴21的端部固定有第一摄像头211,第二屏体收纳轴22的端部固定有第二摄像头222,第一屏体收纳轴211的长度等于第二屏体收纳轴222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211和第二摄像头222分别固定在第一屏体收纳轴21和第二屏体收纳轴22的相同端。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摄像头211固定在第一屏体收纳轴21的顶端,第二摄像头222固定在第二屏体收纳轴22的顶端;或者也可以是第一摄像头211固定在第一屏体收纳轴21的底端,第二摄像头222固定在第二屏体收纳轴22的底端;或者也可以是第一摄像头211固定在第一屏体收纳轴21的中间位置,第二摄像头222固定在第二屏体收纳轴22的中间位置,只要将第一摄像头与第二摄像头设置位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211和第二摄像头222的相对运动方向与柔性显示屏23的卷曲及拉伸方向平行。这样,可以使柔性显示屏23卷曲(或拉伸)的长度等于第一摄像头211和第二摄像头222之间间距的变化,例如柔性显示屏23拉伸长度为L,则第一摄像头211和第二摄像头222之间的间距也增大L,相比于第一摄像头211和第二摄像头222的相对运动方向与柔性显示屏23的卷曲及拉伸方向倾斜的情况,第一摄像头111和第二摄像头121之间可以取得更大的最大间距,使得该智能终端中的双摄像头可以获得更大的图像差异,从而取得更好的深度信息,例如在应用于AR场景时,可以取得较好的虚拟现实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通过将第一屏体固定单元和第二屏体固定单元分别实施为第一屏体收纳轴21和第二屏体收纳轴22,这样可以通过第一屏体收纳轴21和/或第二屏体收纳轴对柔性显示屏23进行卷曲及拉伸,与此同时实现对第一摄像头211和第二摄像头222的间距的调整,从而使该智能终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根据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10和智能终端20,第一摄像头可以为广角摄像头,第二摄像头为长焦摄像头。这种情况下,当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间距最小时,可以获得类似单反相机的光学变焦效果,例如iphone7使用的双摄像头。或者,第一摄像头可以为彩色镜头,第二摄像头为灰度镜头。这种情况下,当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间距最小时,可以利用灰度镜头采集精细的亮度细节,利用彩色镜头采集色彩信息,将二者相结合获得更为细致的图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