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7955发布日期:2019-05-03 19:0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设备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终端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变得不可或缺,而如何方便人们对终端设备的携带也变得尤其重要。例如,共享单车已经在很多城市中使用,但是在骑车的时候,手机无法放置或查看手机导航,而一手拿手机一手骑车的话,又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套,使得能够方便对终端设备进行固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保护套,包括:

套体,用于套设在终端设备的外壳上;

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套体上;

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套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相对设置;

固定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杆用于在外力作用下朝远离所述套体的一侧运动,并在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拉伸,所述固定杆用于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被拉伸后,与所述套体之间形成用于对固定架进行绑定的绑定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该保护套包括相对设置在套体上的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二弹性部件、固定杆。其中,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一弹性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固定连接,且固定杆在外力作用下朝远离套体的一侧运动时,带动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拉伸,并在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二弹性部件被拉伸后,固定杆与套体之间形成绑定区域,将该保护套绑定在固定架上。从而当用户携带终端设备时,通过套体能对终端设备本身进行保护,并通过固定杆与套体之间形成的绑定区域将套体固定在固定架上,因而可方便对套体进行固定,进而方便对终端设备进行固定。

另外,所述固定杆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固定连接的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固定连接的第二杆件;其中,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可拆卸连接。从而可先将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拆开,套入固定架后再将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进行连接,因而可使该保护套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另外,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卡扣连接。从而可方便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的连接与拆卸。

另外,所述第一杆件朝向所述第二杆件的一侧开设若干凹槽,所述第二杆件朝向所述第一杆件的一侧设置若干凸起,各所述凸起与各所述凹槽一一对应,且各所述凸起用于插入对应的所述凹槽内。从而可通过各凸起与各凹槽的配合实现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的连接与拆卸。

另外,所述凸起与对应的所述凹槽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且所述凹槽槽底的长度大于槽口的长度。因而可提高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连接后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保护套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为与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的头端、与所述头端相对的尾端;

所述固定杆用于在所述第一回弹部件或所述第二回弹部件被拉伸至预设长度后与所述套体之间形成一用于被所述支撑杆转动的转动空间;

所述支撑杆还用于在所述转动空间内以所述头端为支点朝向所述套体的方向进行转动,直至所述尾端抵住所述套体,并与所述套体固定,对所述套体进行支撑。从而还可作为支架对终端设备进行支撑,并通过支撑杆的旋转对终端设备放置的角度进行调节,方便用户使用。

另外,所述支撑杆的头端与所述固定杆的任意一端转动连接。

另外,所述保护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的指环,所述指环用于拉动所述固定杆朝远离所述套体的一侧进行运动。从而可方便固定杆的运动。

另外,所述指环包括: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环体,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另外,所述环体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并用于在转动至预设角度后用于抵住支撑面,并用于在抵住所述支撑面后通过所述固定杆对所述套体进行支撑,且所述环体对所述套体的支撑方向与所述支撑杆对所述套体的支撑方向相互垂直。从而还可通过指环对终端设备进行支撑,进一步方便终端设备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指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架卡合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护套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保护套。如图1、图2所示。该保护套包括套体1、第一弹性部件2、第二弹性部件3、固定杆4。其中,套体1套设在终端设备的外壳上,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均设置在套体1上,且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相对设置,固定杆4一端与第一弹性部件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弹性部件3固定连接。固定杆4用于在外力作用下朝远离套体1的一侧运动,并在运动时带动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拉伸,且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在被拉伸后,固定杆4与套体1之间形成绑定区域,通过该绑定区域对固定架进行绑定。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该保护套包括套体1、设置在套体1上的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固定杆4。套体1套设在终端设备的外壳上,对终端设备进行保护,而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相对设置在套体1上,且固定杆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部件2、第二弹性部件3进行固定连接,固定杆4在外力作用下朝远离套体1的一侧运动,同时带动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拉伸,并在第一弹性部件2与第二弹性部件3被拉伸后,固定杆4与套体1之间形成对固定架进行绑定的绑定区域。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将固定杆4朝远离套体1的一侧运动,使固定杆4与套体1之间形成绑定区域,将套体1绑定在固定架上,因而可方便对终端设备进行固定。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固定杆4包括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而第一杆体41与第一弹性部件2固定连接,第二杆体42与第二弹性部件3固定连接,且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之间可拆卸连接。因而当用户外出时,遇到固定架为封闭的结构,如护栏或提示牌等等,没有办法从一段将保护套穿进去的情况时,可将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拆开,并在套入固定架后将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进行锁紧固定,使得该保护套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第一杆件41与第二杆件42之间采用卡扣连接。具体的说,第一杆体41朝向第二杆体42的一侧开设若干凹槽411,第二杆体42朝向第一杆体41的一侧设置若干凸起421,各凹槽411与各凸起421一一对应,且凹槽411与各自对应的凸起421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各凹槽411与各自对应的凸起421相互卡合,并在卡合后将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且,为了使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连接在一起后更加牢固,各凹槽411槽底位置的长度大于槽口位置的长度,因而在各凸起421插入对应的各凹槽411内时,各凸起421不会从各凹槽411内滑脱。当然,各凸起421与各凹槽的形状可采用任意形式,只要能够满足各凸起421能插入或拔出各凹槽411即可。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在第一杆体41上设置凸起,而在第二杆体42上开设凹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安装与拆卸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杆体41与第二杆体42之间的安装与拆卸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保护套还包括设置在固定杆4上的指环5,具体的说,指环5包括设置在固定杆4上的固定部51、与固定部51连接的环体52,用户可通过将手指伸入环体52内对固定杆4进行拉动,使固定杆4朝远离套体1的一侧运动,方便实现对终端设备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环体52与固定部51之间转动连接,且环体52在转动至预设角度后抵住支撑面,并在抵住支撑面后通过固定杆4对套体1进行支撑,且环体52对套体1的支撑方向与支撑杆4对套体1的支撑方向相互垂直。因而通过环体52可对终端设备进行支撑,进一步方便终端设备的使用与支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回弹部件2与第二回弹部件3均为松紧带,并在套体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对应的回弹部件的容置区。当然,也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第一回弹部件2与第二回弹部件3设置为弹簧或其他弹性部件,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终端设备进行支撑,指环5设置在固定杆4的中间位置,且当终端设备的长度为一时,则固定杆4的长度为十三分之十,第一回弹部件2与第二回弹部件3的长度为二十六分之三,第一杆件41与第二杆件42均为二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保护套。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所示,保护套还包括支撑杆6,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为与固定杆4转动连接的头端61、与头端61相对的尾端62,头端61与固定杆4之间通过铰链连接,并在第二回弹部件3被拉伸预设长度后,在固定杆4与套体1之间形成一用于被支撑杆6转动的转动空间,且支撑杆6在该转动空间内以头端61为支点朝靠近套体1的方向进行转动,直至尾端62抵住套体1,套体1朝向固定杆4的一侧为磨砂面,防止尾端62在抵住套体1后与套体1之间产生滑动,对套体1进行支撑,因而当用户独自在家或者独自外出时,可将终端设备支撑在一水平的支撑面上,方便用户拍全身或拍小视频等。而且,该保护套体积较小,便于用户携带。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杆6在抵住套体1时的稳定性,可以在套体1上等距开设若干定位槽,并在尾端62设置环形凸起,当尾端62运动至预设角度后,将环形凸起插入对应的定位槽内后抵住对应位置的定位槽,防止在第二回弹部件3被拉开后支撑杆6因受到第二回弹部件3的弹力而产生滑动,保证固定杆4不会被第二回弹部件3带回至套体1的一侧。或者,在支撑杆6的尾端62设置吸盘,在支撑杆6转动至预设位置后,吸盘吸住套体。当然,也可以在套体1上另外设置其他形式的卡扣,与固定杆4进行扣合。另外,也可将第一弹性部件2进行拉伸,并通过支撑杆6进行支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杆4沿套体1的竖直方向设置,且支撑杆6的头端61与固定杆4的底部转动连接,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也可将支撑杆6的头端61与固定杆4的顶部转动连接,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