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4967发布日期:2019-02-10 23:10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诸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以通话质量为例,移动终端通常包括两个MIC(microphone,麦克风)通道,其中一个MIC通道用于采集用于说话的声音,另一个MIC通道用于环境噪音的采集,通过去除重复的波形实现降噪效果,从而提高通话的音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话音质高且工艺简单的移动终端。

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外壳;支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外壳内;麦克风,设于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支架;通道本体,所述通道本体连接麦克风,所述通道本体一体成型且形成周向封闭的MIC通道,所述MIC通道连通所述外壳内外且包括接收声音的通道入口及导出声音的通道出口,所述通道出口位于外壳内且面对所述麦克风。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本体由同种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本体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本体与所述支架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本体由金属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本体由铝合金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本体由塑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MIC通道包括平行于外壳纵长方向的第一通道及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形成通道入口,所述第二通道形成通道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垂直于第一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道的横截面积。

本申请中形成MIC通道的通道本体一体成型,在周向上完全封闭MIC通道,采集的声音在MIC通道内传导时不会漏音,从而改善通话音质,同时,由于杜绝了漏音的问题,也省去了对漏音进行检测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移动终端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支架、外壳及通道本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支架和外壳的剖视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支架和外壳的剖视示意图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支架10、与支架固定的外壳20、显示屏30及麦克风50,所述外壳20内设有收容腔21,所述支架10至少部分位于收容腔21内,所述麦克风50固定于支架10且位于收容腔21内。支架10可以是多个分离的结构,也可以是互相连接的整体式结构。支架10与外壳20可通过螺纹连接,也可通过卡扣结构等其他固定方式连接。

当然,移动终端还包括固定于支架10且设于收容腔21内的处理器、电池、扬声器、主麦克风等元件(未图示),本申请未对这些元件作改进,因而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赘述这些元件的具体结构及其连接关系。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VR(Visual Reality,虚拟现实)装置、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装置等设备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

请参看图2所示,所述外壳20还设有与收容腔21连通的第一MIC通道22,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通道本体40,所述通道本体40一体成型。请结合图4,所述通道本体40连接麦克风50。所述通道本体40形成周向封闭的第二MIC通道4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MIC通道22设置于外壳20的底部,与主麦克风对应,第一MIC通道22为向下贯穿外壳20的通孔,用于接收人声并传递至主麦克风;所述第二MIC通道41靠近外壳20的顶部,第二MIC通道41向上(背离收容腔21的方向)贯穿外壳20,第二MIC通道41用于接收用户周围的环境噪音并传递至麦克风50,外壳20的顶部和底部的连线为纵长方向,即第一MIC通道22和第二MIC通道41分别位于外壳20的纵长方向的两侧,第二MIC通道41尽量远离第一MIC通道22,这样可避免第二MIC通道41采集到人声。由于通道本体40是一体成型,第二MIC通道41在周向不存在缝隙,仅在通道入口413及通道出口414处开放,可以保证声音在第二MIC通道41中传导时不会漏音,从而提高降噪效果,改善通话音质。

请结合图3及图4,所述第二MIC通道41包括第一通道411及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4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411垂直于第二通道412。所述第一通道411上端形成通道入口413,第二通道412形成通道出口414,所述通道出口414面向麦克风40,由于通道本体40连接麦克风50,可尽量保证通道出口414与麦克风50之间不存在缝隙,环境噪音经通道出口414直接进入麦克风50而不会发生漏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第一通道411与第二通道412的周向相互垂直,但第一通道411与第二通道412在各自的周向上均是封闭的,因此在第二MIC通道41的延伸方向上,周向始终封闭。

请继续参看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41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通道412的横截面,所述第一通道411的横截面垂直于外壳20的纵长方向,所述第二通道412的横截面平行于外壳20的纵长方向。而第一通道411的长度则大于第二通道412的长度,长度为垂直于横截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411的长度为4.5-4.8毫米,第二通道412的长度为0.9-1.1毫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本体40可以是独立于外壳20的一个元件,此时第二MIC通道41的通道入口413直接贯穿外壳20,而直接与外壳20外侧的空间连通,从而使环境噪音直接通过通道入口413进入第二MIC通道41,而无需通过外壳20,从而避免环境噪音通过不同元件时的漏音现象。所述通道本体40可以由同种材质制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混合后一体成型。在一个实施例中,通道本体40也可以是与外壳20一体成型,此时通道入口413实际上也是贯穿外壳20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本体41与外壳20均由金属制成,具体可选用铝合金,当然也可选用其他金属,如镁铝合金等。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本体41与外壳20均由塑胶制成,例如聚碳酸酯。外壳20与通道本体40整体一体成型,可减少加工工序,降低工艺成本。当然,通道本体40还可以与支架10一体成型,此时第二MIC通道41的通道入口413同样直接贯穿外壳20,而直接与外壳20外的空间连通。

所述外壳20底部设有对应于数据端口的开口23及对应于扬声器的多个扬声器孔24,开口23及扬声器孔24也与收容腔21连通,从而与固定于外壳21的数据端口、扬声器对应。所述第一MIC通道22与所述扬声器孔24分别位于开口23的两侧。

本申请中形成第二MIC通道的通道本体一体成型,在周向上完全封闭第二MIC通道,采集的声音在第二MIC通道内传导时不会漏音,从而改善通话音质,同时,由于杜绝了漏音的问题,也省去了对漏音进行检测的工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