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反射通道以及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4815发布日期:2019-10-08 23:43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低音反射通道以及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低音反射通道以及低音反射型扬声器。



背景技术:

作为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主要用途包括低音炮。最近,作为该低音炮,需要实现大的输出。然而,如果使低音炮输出变大,则经由低音反射通道在框体内外出入的空气流的流速变高,所以容易产生异音。因此,需要异音的应对措施。以往,作为异音的应对措施,使低音反射通道的端部成为喇叭口形状。该应对措施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7730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作为异音应对措施基本上是有效的。然而,如果增大向扬声器单元供给的输入信号电平,则存在即使使低音反射通道的两端附近为喇叭口形状也会从低音反射通道产生异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输入信号电平过大的状况下也能够降低从低音反射通道产生的异音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音反射通道,具备:管体部;引导部,其与所述管体部的内壁连续,并且具有从在扬声器的框体内配置的所述管体部的出入口向周围方向外侧扩张的内壁。

根据该发明,在扬声器的框体内的空间与框体外的空间之间出入的空气被管体部的内壁和引导部的内壁引导而流动,所以在管体部的框体内的出入口附近难以发生空气流的剥离。因此,能够减少低音反射通道处的空气流的乱流而降低异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透视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图。

图2是表示通过包含低音反射通道的中心轴且与框体中的扬声器单元的设置面平行的平面剖切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第一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通过包含低音反射通道的中心轴且与框体中的扬声器单元的设置面平行的平面剖切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第二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从正面示意性地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引导部以及壁的平面形状的第一例的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引导部以及壁的平面形状的第二例的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1是从斜上方透视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图。

图12是表示通过包含低音反射通道的中心轴且与框体中的扬声器单元的设置面平行的平面剖切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3是从正面示意性地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上方透视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图。并且,图2是表示通过包含低音反射通道(管体部的一个例子)20的中心轴ax(管轴的一个例子)且与框体10中的扬声器单元sp的设置面平行的平面剖切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第一结构的剖面图。并且,图3是表示通过包含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中心轴ax且与框体10中的扬声器单元sp的设置面平行的平面剖切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第二结构的剖面图。并且,图4是从正面示意性地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以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中心轴ax平行的剖面来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图。图2所示的第一结构是相对于低音反射型扬声器实施了用于防止异音产生的第一应对措施的结构。并且,图3所示的第二结构是相对于低音反射型扬声器实施了第一应对措施以及用于防止异音发生的第二应对措施的本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的结构。图1和图4与第二结构对应。如图1至图4所示,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具有框体10、扬声器单元sp、管体部即低音反射通道20(管体部)和引导部(面形成部、第一面形成部和框体内第一面形成部的一个例子)30。

框体10是由六个面围成的长方体,在包围框体10的六个面中作为障板面发挥作用的前面设有扬声器单元sp。

低音反射通道20是中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管体部,能够划分为截面积(由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围成的空间的与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面积)在管轴方向上一定的直筒部22和在其两端作为空气的出入口发挥作用的喇叭口部24,25。喇叭口部24成为截面积从直筒部22与喇叭口部24的边界附近向开口端28逐渐扩大的形状。喇叭口部24的开口端28位于框体10的上面,成为框体10的上面的开口部。喇叭口部25成为截面积从直筒部22与喇叭口部25的边界附近向开口端29逐渐扩大的喇叭口形状。喇叭口部25的开口端29处于框体10内。该开口端29是低音反射通道20的框体10内的出入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止异音产生的第一应对措施而采用图2所示的第一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低音反射通道20的框体10内的出入口即开口端29如图2所示地与引导部30连接,开口端29成为引导部30的开口部。该引导部30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连续并且具有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框体10内的出入口即开口端29向周围方向外侧扩张的内壁(从开口端29向周围方向外侧扩张的面和框体内的第一面的一个例子)。需要说明的是,该引导部30在图4的剖面图中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并且,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中心轴ax正交。需要说明的是,正交包含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中心轴ax的角度为大致90°,例如包含引导部30的制造误差的范围。即,能够称之为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中心轴ax大致正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一应对措施的基础上,作为防止异音产生的第二应对措施而采用第二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相距规定距离h而相对的壁40(框体内第二面形成部的一个例子)支承在框体10内。与内壁面32相对的、壁40的对置面42(框体内第二面的一个例子)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彼此平行。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壁40的对置面42和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可以相对于框体10的下面12(底面的一个例子)平行或不平行。壁40例如通过连接棒(省略图示)等固定于框体10的内壁(侧面)。需要说明的是,壁40是框体10的除了构成外形的壁和底之外的壁,壁40不构成框体10的外形。并且,对置面42是除了构成框体10的外形的壁的面和底面之外的面。

在图1至图4所示的结构中,被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引导而流动的空气流在从低音反射通道20内的流路流出后被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引导而流动。因此,难以发生空气流的剥离。这是第一应对措施的效果。并且,被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引导而流动的空气流在从低音反射通道20内的流路流出后,呈放射状地进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空间。因此,空气流的截面积的急剧变化得以缓和,难以产生空气流的剥离。这是第二应对措施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空气流路中使截面积不产生不连续的变化,决定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的距离h。具体地说,如下所述。对于呈放射状进入引导部30的内壁面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流的截面积s2(喇叭口部的开口端29处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的一个例子),在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距离为h、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管轴ax到空气流的剖面的距离为r的情况下,s2=2πrh,与空气流的剖面的距管轴ax的距离r成比例地增大。于是,在开口端29为半径r0的圆形的情况下(与管体部的管轴垂直的剖面的、空气流路的剖面形状为半径r0的圆形的情况下的一个例子),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的距离h为r0/2。这样,开口端29处的喇叭口部25内的流路的截面积s(喇叭口部的开口端处的、与管轴垂直的截面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即垂直截面积的一个例子)为πr02,而开口端29处的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s2为2πr0h=2πr0(r0/2)=πr02,两截面积相等。因此,在空气流从低音反射通道20进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情况下不产生流路截面积的不连续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喇叭口部25的形状等各条件,开口端29处的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s2可以不与开口端29处的喇叭口部25内的流路的截面积s一致而与直筒部22内的流路的截面积s1(直筒部22处的、与管轴垂直的截面处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即垂直截面积的一个例子)一致。或者,可以使开口端29处的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s2与喇叭口部25内的流路的开口端29的近前位置处的截面积s一致。优选如上所述地理想地决定开口端29处的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s2,只要流路的截面积的不连续性小就能够得到防止异音产生的效果。具体地说,使开口端29处的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s2为从直筒部22内的流路的截面积s1的1倍左右至喇叭口部25内的流路的开口端29处的截面积s的2.5倍左右的范围内的截面积,在防止异音产生上是有效的。

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的平面形状是任意的。图5a和图5b是表示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的平面形状的第一例的图,图6a和图6b是表示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的平面形状的第二例的图。在这里,在图5a和图6a中表示的是从侧方看到的低音反射通道20、引导部30以及壁40,在图5b和图6b中表示的是从框体10的底面侧看到的低音反射通道20、引导部30以及壁40。

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第一例中,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的平面形状为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在图6a和图6b所示的第二例中,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的平面形状为相同大小的圆。在任一结构中,都能够实现在空气流从低音反射通道20进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流路的情况下不产生流路面积的不连续变化的效果。然而,从低音反射通道20侧进入的空气流一边使截面积扩大一边呈放射状进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区域而进入框体10内的空间。为了缓和从该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区域进入框体1a内的空间时的空气流的截面积的变化,需要在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区域内使空气流的截面积充分地大。因此,在第一和第二例中,需要使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管轴ax到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和壁40的对置面42的端部的距离中最短的距离r成为使空气流的截面积充分大的长度。

在以上结构中,在扬声器单元sp的振动板振动时,由于该振动在框体10内产生压力的振动。如果框体10内成为高压,则产生从框体10内经由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以及壁40的对置面42之间的空气流路和低音反射通道20向框体10外部流动的空气流。并且,如果框体10内成为低压,则产生从框体10外部经由低音反射通道20和壁40以及引导部30之间的空气流路向框体10内部流动的空气流。此时低音反射通道20和框体10作为在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输出特性中在音压为平坦的频带的下限频率附近具有共鸣频率的亥姆霍兹共鸣器发挥作用。

在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中,在从低音反射通道20内到引导部30与壁40之间的空气流路的区间,空气流被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引导,并且不存在空气流路的截面积的急剧变化。因此,在低音反射通道20和框体10作为亥姆霍兹共鸣器发挥作用期间,通过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来引导空气流,所以难以发生空气流的剥离。并且,在由低音反射通道20内的空气流路和引导部30、壁40之间的空气流路构成的空气流路中不会产生大的反向压力梯度,因此能够降低由空气流的剥离导致的异音。并且,在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中,使从低音反射通道20进入引导部30以及壁40之间的空气流呈放射状地前进,使空气流的截面积逐渐增加而进入框体10内的空间。然后,从框体10内向框体10外的空气流的排出经过与其相反的过程。因此,能够通过空气流路的整个区间防止空气流的剥离,能够减低异音。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低音反射通道20的直筒部22的内壁面与引导部30中与壁40相对的内壁面32通过成为曲面的喇叭口部25的内壁面连接。在这里,在直筒部22的内壁面与喇叭口部25的内壁面之间没有高度差,在喇叭口部25的内壁面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之间也没有高度差。这样,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直筒部22的内壁面到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的区域成为连续的平滑曲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围成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从直筒部22与喇叭口部25的边界即低音反射通道内的出入口近前的位置向引导部30连续地增加。因此,在空气流从低音反射通道20到达引导部30和壁40之间的流路的过程中,能够防止空气流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内壁剥离,能够降低异音。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在图7中,在横轴为频率、纵轴为音量的二维坐标系中示出了:输入音频信号的spl(soundpressurelevel;音压电平)的频率特性sp0;相对于该输入音频信号、比较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所输出的spl的频率特性sp1;相对于该输入音频信号、本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所输出的spl的频率特性sp2。

比较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是在两端具有剖面为椭圆形状的喇叭口部的低音反射通道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输入音频信号是电影内容的音频信号。在该例子中,使用从电影内容的音频信号中截取0.25秒的播放异音容易成为问题的低音的部分作为相对于扬声器的输入音频信号。

由图7所示的输入音频信号的频率特性sp0可知,输入音频信号几乎不包含数百赫兹以上的频带。然而,如果将该输入音频信号输入到比较例的低音反射通道型扬声器,则从该低音反射通道型扬声器得到的输出音的spl在高频域超过输入音频信号的spl。输出音的spl相对于该输入音频信号的spl的上升量为由比较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生成的高频域噪声(异音)。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该输出音的高频域中的音压电平sp2相对于输入音频信号的音压电平sp0的上升量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变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异音的音压电平比比较例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相比能够有效地降低异音。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即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a的结构的剖面图。在该图8和后述的图9、图10中,省略了扬声器单元sp的图示,通过线来表示框体10、低音反射通道20等的截面。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图8至图10中对于与前述图1至图4所示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使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引导部30中的与框体10内的壁40相对的对置面(内壁面)32相对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直筒部22的内壁呈比180°大且比270°小的角度。并且,与引导部30相对的框体10内的壁40以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相对的区域成为顶部的方式呈山状隆起。

这样,壁40的对置面42不需要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为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该形态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从直筒部22的内壁经由喇叭口部25的内壁直到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的内壁的各个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流从内壁的剥离。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b的结构的剖面图。在该形态中,没有壁40,框体10的成为底面12(框体内第二面的一个例子)的壁(框体10的底部)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相对,底面12发挥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壁40的对置面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0在图9的剖面图中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此外,框体10的具有底面12的底部能够称为构成框体10的外形的底部。在该形态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该形态,由于不需要设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壁40因而能够使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b成本低。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框体10的底面12接近低音反射通道20的喇叭口部25,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框体10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低音反射通道20的向框体10外部的开口端形成为构成框体10的侧面的壁,在以低音反射通道20的管轴ax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将低音反射通道20设置于框体10的情况下,可以使框体10的侧面的内壁为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相对的对置面。在该形态中,由于不需要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壁40,因此能够使低音反射通道成本低。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c的结构的剖面图。该第三变形例是将第一变形例与第二变形例组合而得到的。与第二变形例相同,在该第三变形例中,没有壁40,成为框体10的底面12的壁(框体10的底部)实现壁40的对置面42的作用。而且,在第三变形例中,引导部30中的与框体10内的壁40相对的对置面32(内壁面)相对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直筒部22的内壁呈比180°大且比270°小的角度。并且,与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相对的、具有框体10的底面12的壁以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相对的区域成为顶部的方式呈山状隆起。

在该形态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从直筒部22的内壁经由喇叭口部25的内壁直到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的内壁的各个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流从内壁的剥离。并且,根据该形态,不需要设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壁40因而能够使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c成本低。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框体10的底面12接近低音反射通道20的喇叭口部25,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框体10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从斜上方透视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的图。并且,图12是表示通过包含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中心轴ax且与框体10中的扬声器单元sp的设置面平行的平面来剖切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的结构的剖面图。并且,图13是从正面示意性地表示该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至图13中,对于与前述图1、图3、图4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成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1的基础上追加了壁50(框体外面形成装置)的结构。该壁50的对置面52隔着距离g与框体10的上面14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低音反射通道20内的空间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经由引导部30和壁40之间的空气流路与框体10内的空间连接,并且经由框体10和壁50之间的空气流路与框体10外的空间(更准确地说是处于框体10外且不夹在壁50和框体10之间的空间)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0在图13的剖面图中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喇叭口部24的开口端(开口圆区域)28的半径与喇叭口部25的开口端(开口圆区域)29的半径相同的情况下,距离g可以与引导部30和壁40之间的距离h相同。并且,在喇叭口部24的开口端(开口圆区域)28的半径与喇叭口部25的开口端(开口圆区域)29的半径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决定距离h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计算出距离g即可。即,在喇叭口部24的开口圆区域的半径为r0的情况下,距离g例如为r0/2即可。

这样,开口端28处的框体10的上面14与壁50的对置面52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与喇叭口部24的开口端28的截面积相等(或接近),在由低音反射通道20内的区间和框体10与壁50之间的区间构成的空气流路的区间内,能够消除空气流路的截面积的不连续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低音反射通道20的框体10内的出入口处的空气流的乱流和低音反射通道20的框体10外的出入口处的空气流的乱流,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异音。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在图14中示出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7)同样的输入音频信号的spl的频率特性sp0;相对于该输入音频信号、比较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所输出的spl的频率特性sp1;相对于该输入音频信号、本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所输出的spl的频率特性sp3。对图14和图7进行比较可知,从本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得到的高频域的音压电平sp3比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得到的高压域的音压电平sp2低。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有效地降低异音。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a的结构的剖面图。在该图15和后述的图16至图18中,省略了扬声器单元sp的图示,通过线来表示框体10、低音反射通道20等的剖面。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图15至图18中,对于与前述图1、图3、图4以及图11至图13所示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相同,引导部30中的与框体10内的壁40的对置面42相对的对置面(内壁面)32相对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直筒部22的内壁呈比180°大且比270°小的角度。并且,与引导部30相对的框体10内的壁40以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相对的区域成为顶部的方式呈山状隆起。其他的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0在图15的剖面图中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在该形态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从直筒部22的内壁经由喇叭口部25的内壁直到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的内壁的各个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流从内壁剥离。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b的结构的剖面图。在该第二变形例中,具有框体10的上面的壁中的与壁50的对置面52相对的对置面即上面14相对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直筒部22的内壁呈比180°大且比270°小的角度。并且,壁50以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相对的区域成为顶部的方式呈山状隆起。其他的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0在图16的剖面图中也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在该形态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从直筒部22的内壁经由喇叭口部24的内壁直到框体10的上面14的各个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流从流路内壁剥离。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c的结构的剖面图。该第三变形例是将上述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进行组合而得到的。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0在图17的剖面图中也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在该形态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与上述第一变形例同样地使从直筒部22的内壁经由喇叭口部25的内壁直到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的内壁的各个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与上述第二变形例同样地使从直筒部22的内壁经由喇叭口部24的内壁直到框体10的上面14的各个部位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流从流路内壁剥离。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d的结构的剖面图。该第四变形例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施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同样的变形。即,在该第四变形例中,没有框体10内的壁40,框体10的成为底面12的壁(底壁)实现壁40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30在图18的剖面图中也向从管轴ax离开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根据该形态,由于不需要设置壁40因而能够使低音反射型扬声器102d成本低。并且,根据该形态,能够使框体10的底面接近低音反射通道20的喇叭口部25,因此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框体10小型化。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能够在该第四变形例的基础上实施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三变形例的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该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也可以考虑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述。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低音反射通道安装于框体的上面,但低音反射通道的安装部位可以是框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个面。

(2)框体、低音反射通道、引导部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分别制造各部分而相互连接。并且,可以一体形成低音反射通道和引导部。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管体部为低音反射通道、在该低音反射通道追加了引导部,但也可以将在管体部即低音反射通道追加了引导部的结构视为低音反射通道。

(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0的内壁面32与壁40之间的距离h可以是均一的,但也可以随着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管轴ax离开而使距离h变长。根据该形态,能够增大引导部30与壁40之间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随着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管轴ax离开而增大的梯度。因此,即使在不能增大引导部30和壁40的面积的状况下,也能够使在引导部30与壁40之间流动的空气流的截面积增加而进入框体10内,能够降低异音。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之外的部位与框体的壁分离配置,但也可以将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一方的出入口到另一方的出入口的侧面的一部分固定于框体的壁。或者,框体的壁同时作为框体低音反射通道的侧面的一部分。在这些形态中,可以设置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的整周中除了固定于框体的壁的区间的区间向周围方向外侧伸出的形状的引导部30。

(5)引导部30(或者壁40)的、向框体内壁扩张的长度只要在到达框体内壁的范围内即可。并且,从低音反射通道20的出入口呈放射状扩张的引导部30(或者壁40)的周围可以在一部分到达框体内壁。但是,引导部30(或者壁40)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不到达框体内壁而不与框体内壁接触。即,引导部30和壁40不分割框体内的空间即可。

(6)壁40的面积或平面形状可以与引导部30不同。壁40具有能够覆盖开口端29的面积和平面形状即可。

(7)低音反射通道20的一部分区间可以位于框体10的外侧。

(8)本发明除了能够作为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低音反射型扬声器实施之外,也能够作为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低音反射通道20(即,管体部)与引导部30一体化的低音反射通道、或者将低音反射通道20(即,管体部)、引导部30、壁40一体化的低音反射通道实施。

(9)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了第二应对措施,但在仅通过第一应对措施就能够得到所需的异音防止效果的情况下,可以仅实施第一应对措施。对于其他实施方式来说也是同样的。即,将通过图2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那样不设置壁40的会有适用于图8、图11、图12、图13、图15、图16、图17的结构,能够作为不设置壁40的结构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