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1569发布日期:2019-08-17 01:1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须品。移动终端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多数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组件及光感器件。显示组件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光感器件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显示组件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光感器件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光感器件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现有技术中的光感器件置于显示组件的侧边,移动终端的边框宽度包括光感器件宽度、壳体密封宽度以及背胶宽度。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光感器件的宽度尺寸较大,导致移动终端的边框宽度较大,从而无法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能够缩小移动终端的边框宽度,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设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触控屏以及置于所述触控屏下方且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显示组件,还包括光感器件,所述光感器件置于所述所述显示组件的下方,所述光感器件包括感光区及非感光区,所述非感光区与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触控屏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感光区与所述触控屏至少部分正对以接收经由所述触控屏进入所述壳体内的外界光线。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将光感器件置于显示组件的下方,且光感器件的非感光区与显示组件在触控屏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光感器件与显示组件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重叠放置,又由于光感器件的感光区与触控屏至少部分正对,使得感光区能够接收经由触控屏进入壳体内的外界光线,避免了光感器件因部分区域(即非感光区)被显示组件遮挡而导致光感性能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移动终端在边框宽度的设计上无需预留完整的光感器件的宽度,从而缩小了移动终端边框的整体宽度,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设计,避免“光感器件的宽度尺寸较大,导致移动终端的边框宽度较大,从而无法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设计”的情况的发生的同时,不降低置于显示组件下方的光感器件的光感性能。

另外,所述感光区在所述触控屏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触控屏上的正投影内。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感光区完全不会被显示组件遮挡,进一步避免了光感器件的光感性能受到影响。

另外,所述触控屏包括正对所述显示组件的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组件置于所述显示区下方,所述感光区在所述触控屏上的正投影落入与所述非显示区内。通过此种结构能够降低显示组件的背光光源对光感器件的光感性能产生影响。

另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触控屏与所述光感器件之间、且两端分别正对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感光区的导光柱,所述感光区经由所述导光柱接收所述外界光线。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将照射在非显示区的非均匀光强的照明光会经由导光柱变成均匀光强的照明光并照射在光感器件上,从而进一步避免光感器件的光感性能受到影响。

另外,所述导光柱的数量为多个。

另外,所述导光柱包括邻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侧表面,所述侧表面上贴设有遮光掩膜。

另外,所述显示组件包括邻近所述导光柱的侧壁,所述侧壁上贴设有遮光掩膜。通过在显示组件邻近导光柱的侧壁贴设遮光掩膜,能够进一步降低显示组件背光光源对导光柱的光感性能产生影响。

另外,所述遮光掩膜的厚度为0.05毫米。

另外,所述非显示区上涂布有均光油墨。

另外,还包括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下方且与所述光感器件并排设置。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100,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

壳体1、固定在壳体1上的触控屏2以及置于触控屏2下方且收容于壳体1内的显示组件3,还包括光感器件4,光感器件4置于显示组件3的下方,光感器件4包括感光区41及非感光区42,非感光区42与显示组件3在触控屏2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感光区41与触控屏2至少部分正对以接收经由触控屏2进入壳体1内的外界光线。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将光感器件4置于显示组件3的下方,且光感器件4的非感光区41与显示组件3在触控屏2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光感器件4与显示组件3在移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放置,又由于光感器件4的感光区41与触控屏2至少部分正对,使得感光区41能够接收经由触控屏2进入壳体1内的外界光线,避免了光感器件4因部分区域(即非感光区42)被显示组件3遮挡而导致光感性能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移动终端100在边框宽度的设计上无需预留完整的光感器件4的宽度,从而缩小了移动终端100边框的整体宽度,实现移动终端100的窄边设计,避免“光感器件的宽度尺寸较大,导致移动终端的边框宽度较大,从而无法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设计”的情况的发生的同时,不降低置于显示组件3下方的光感器件4的光感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组件3可以为lcm,lcm(lcdmodule)即lcd显示模组、液晶模块,是指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pcb电路板、背光源、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终端100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本实施方式中,感光区41在触控屏2上的正投影落入显示组件3在触控屏2上的正投影内。也就是说,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感光区41完全不会被显示组件3遮挡,进一步避免了光感器件4的光感性能受到影响。

具体的说,触控屏2包括正对显示组件3的显示区21和与显示区21相邻的非显示区22,显示组件3置于显示区21下方,感光区41在触控屏2上的正投影落入非显示区22内。由于显示组件3正对显示区21,而非显示区22并未正对显示组件4,因此,通过此种结构能够降低显示组件3的背光光源对光感器件4的光感性能产生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移动终端100还包括设置在触控屏2与光感器件4之间、且两端分别正对非显示区22和感光区41的导光柱5,感光区41经由导光柱5接收外界光线。导光柱5可以将非均匀光强的照明光改变为光强均匀分布的光源,也就是说,照射在非显示区22的非均匀光强的照明光会经由导光柱5变成均匀光强的照明光并照射在光感器件4上,从而进一步避免光感器件4的光感性能受到影响。

优选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光柱5为多个。通过设置多个导光柱5,使得照射在光感器件4的光的光照强度均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柱5包括邻近显示组件3的侧表面,侧表面上贴设有遮光掩膜6。通过在导光柱5邻近显示组件3的侧表面贴设遮光掩膜6,能够降低显示组件3背光光源对导光柱5的光感性能产生影响。

更优的,显示组件3包括邻近导光柱5的侧壁,侧壁上贴设有遮光掩膜6。通过在显示组件3邻近导光柱5的侧壁贴设遮光掩膜6,能够进一步降低显示组件3背光光源对导光柱5的光感性能产生影响。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掩膜6的厚度为0.05毫米,遮光掩膜6需超出胶框贴至反射,不能贴至触控屏2的丝印孔区域,需贴附平整,不能起翘。需要说明的是,遮光掩膜6贴好后要求如下:与盖板间隙小于0.2mm;另一侧超出背光尺寸小于0.2mm;从侧面检测感光孔(3个孔)区域不可漏光;从触控屏2正面感光孔看遮光掩膜6区域,不可漏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遮光掩膜6的材质可以为pet塑料,pet塑料分子结构高度对称,具有一定的结晶取向能力,故而具有较高的成膜性和成性。pet塑料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能和耐候性,非晶态的pet塑料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另外pet塑料具有优良的耐磨耗摩擦性和尺寸稳定性及电绝缘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非显示区22上涂布有均光油墨。通过在油墨中增加导光粉,导光粉是一种用于调配环保型导光油墨的新材料,该导光粉调配出的导光油墨折射率高,调配出的油墨广泛应用于lcd背光板和广告灯箱导光板。该环保型导光粉制备出的导光油墨折射率高、附着力强、油墨分散度均匀、低温即可固化。

具体的说,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还包括距离传感器7,距离传感器7设置在显示组件3下方且与光感器件4并排设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采用的是独立的光感器件4,进一步的,可以采用独立的高灵敏度光感器件,以提高光感器件4光感效果的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光感器件4第一层丝印半透蓝黑(同ir孔油墨),可见光550nm透过率为4%~10%,第二层均光白(均光油墨),可见光550nm透过率为0.4%~1.0%。在综合调试阶段,以上各级透过率组合下半角fov>35度。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