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模块与头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42047发布日期:2020-11-06 16:4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耳机模块与头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模块与头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平面式的影音显示装置已无法满足一般消费者,取而代之的是具备三维立体式的虚拟实境显示装置。目前较常被广泛使用的是头戴式的虚拟实境显示装置。

一般而言,现有使用方式多是通过配戴于头部的束带将显示装置穿戴固定于使用者的头部,同时使用者需再额外穿戴耳机,以在耳机连接至显示装置后,方能对使用者同时提供视觉与听觉的效果。但这种分离式穿戴模式并不利于使用者,除了体积及重量较大而容易对使用者造成负担并造成穿戴时的干扰之外,在穿戴后两者之间的连接线也容易垂挂在使用者的头部四周,造成使用时的不便。

因此,如何对上述情形予以进一步改善,以在让使用者能同步获取视、听觉效果的前提下,仍能达到减轻使用者负担及提高使用便利性,便成为相关技术人员所需思考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机模块与一种头戴装置,其中耳机模块具有不同轴向的驱动模式,并相对于头戴装置的头戴件可拆装,以使头戴装置藉以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操作模式。

本发明的耳机模块,包括支架、基件、扣件、弹片以及耳机。支架具有滑槽。基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耦接于滑槽。基件具有抵接部。扣件枢接于基件。扣件相对于基件与支架枢转而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切换。弹片配置于扣件,且弹片的局部位于抵接部的移动路径上。在第一状态时,抵接部与弹片保持距离,在第二状态时,抵接部被抵接在弹片与扣件之间。耳机配置于支架。

本发明的头戴装置,包括头戴件与耳机模块。耳机模块可拆卸地组装于头戴件。耳机模块包括支架、基件、扣件、弹片以及耳机。支架具有滑槽。基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耦接于滑槽。基件具有抵接部。扣件枢接于基件。扣件相对于基件与支架枢转而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切换。扣件用以可拆卸地扣持于头戴件。弹片配置于扣件,且弹片的局部位于抵接部的移动路径上。在第一状态时,抵接部与弹片保持距离,在第二状态时,抵接部被抵接在弹片与扣件之间。耳机配置于支架。

基于上述,耳机模块通过基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耦接于支架的滑槽,并使扣件枢接于基件,因而造成扣件与支架之间存在多轴向的驱动模式,因此对于配置在支架上的耳机而言,一旦扣件扣持至特定物件,例如头戴装置的头戴件上,穿上头戴件的使用者即能以多轴向驱动耳机,而使其符合使用者的头部与脸部的轮廓而服贴于耳部,进而提高使用者在操作头戴装置的便利性与舒适程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头戴装置的示意图;

图2以另一视角示出图1的头戴装置;

图3是图1的头戴装置的简易拆装示意图;

图4是图1的耳机模块的爆炸图;

图5a与图5b以不同视角示出耳机模块的部分构件示意图;

图6a与图6b示出耳机模块在头戴件上的不同操作模式;

图7a至图7c示出耳机模块于不同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示出图2的头戴装置于另一操作模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头戴装置

100:耳机模块

110a、110b:耳机组件

111:支架

111a:滑槽

111b:侧壁

112:基件

113:扣件

113a、113b:结构体

113c:第一扣持部

113d:第一抵推部

113e:第一限位部

113f:嵌槽

114:弹片

115:耳机

200:头戴件

210:第二扣持部

211:第二限位部

300:显示器

a1、a2:部件

b1:转盘

b11:抵接部

b12:限位柱

b13:凹槽

b2:结构件

b3:环状弹簧

b4:螺帽

b5:螺丝

b6:枢轴

b7:扭簧

b71、b72:端部

l1、l2:卷绕结构

r1:凹陷

r2:开口

s1:第一段

s2:第二段

s3:第三段

x1:第一轴

x2:第二轴

x3:第三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头戴装置的示意图。图2以另一视角示出图1的头戴装置。图3是图1的头戴装置的简易拆装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头戴装置10包括耳机模块100、头戴件200与显示器300,其中头戴件200适于穿戴于使用者的头部(未示出),显示器300配置于头戴件200而位于使用者的前侧,耳机模块100可拆卸地组装于头戴件200而位于使用者的左侧与右侧,因而使头戴装置10成为头戴显示器。

在本实施例中,耳机模块100包括不同声道的耳机组件110a与110b,用以电性连接起不同耳机组件110a、110b的接线120a,以及用以电性连接耳机模块100与显示器300的接线120b,据以同时提供使用者视觉影像与环场音效。在此并未限制头戴装置的用途,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显示器300也可视情形或需求而以其他装置取代,例如以随身照明灯取代,或改将头戴装置内嵌于头盔之中。

由于耳机模块100是能依据使用者需求而快速拆装于头戴件200,因此可省却现有以锁附或一体成型式的结构所需的制作成本,也就是待使用者存在听觉需求时方将耳机模块100挂载于头戴件200即可,而让头戴装置10不再受限于固定式结构,因而提高其搭配的灵活程度。

图4是图1的耳机模块的爆炸图。请参考图4,需先说明的是,分属不同声道的耳机组件110a与110b,其结构实质上彼此相同,因此后续将以其中一声道的耳机组件110a作为描述标的,另一声道的耳机组件110b由于具备同样构件组成而不予赘述。当然,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耳机模块100也可仅具备耳机组件110a或仅具备耳机组件110b。

在本实施例中,耳机组件110a包括支架111、基件112、扣件113、弹片114以及耳机115。支架111具有滑槽111a。基件112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耦接于滑槽111a。基件112具有抵接部b11。扣件113枢接于基件112。扣件113相对于基件112与支架111枢转而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切换。弹片114配置于扣件113,且弹片114的局部位于抵接部b11的移动路径上。在第一状态时,抵接部b11与弹片114保持距离,在第二状态时,抵接部b11被抵接在弹片114与扣件113之间。耳机115配置于支架111。请同时参考图3与图4,基件112沿第一轴x1于滑槽111a滑动,基件112以第二轴x2相对于支架111旋转,而扣件113沿第三轴x3相对于基件112与支架111枢转,第二轴x2与第三轴x3彼此正交。

图5a与图5b以不同视角示出耳机模块的部分构件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图5a与图5b,详细而言,支架111由部件a1、a2组装而成,耳机115配置于部件a2。基件112由转盘b1、结构件b2、环状弹簧b3、螺帽b4、螺丝b5、枢轴b6与扭簧b7所构成,其中螺丝b5锁附至螺帽b4,且其间穿过转盘b1、结构件b2与环状弹簧b3,而使转盘b1与结构件b2夹持在滑槽111a两侧的唇部结构,以达到让基件112能沿着滑槽111a来回滑动的效果。环状弹簧b3提供被螺丝b5、螺帽b4锁附而夹持的相关构件予以减震效果,且用以调整螺丝b5与螺帽b4之间的锁附力,而使转盘b1在沿着滑槽111a滑动的同时,也能兼具以轴x2进行旋转的效果。

枢轴b6作为连接扣件113与基件112的转盘b1之用,以使扣件113能以第三轴x3相对于基件112与支架111枢转,其中扭簧b7套接于枢轴b6且抵接在基件112与扣件113之间。进一步地说,扭簧b7的端部b71抵接于转盘b1的凹槽b13,而扭簧b7的另一端部b72抵接于扣件113的开口r2。在此,扭簧b7恒驱动扣件113相对于基件112切换至第一状态,后续会有进一步说明。请再参考图5a与图5b,基件112还具有从转盘b1延伸出的限位柱b12,且延伸至滑槽111a,当基件112的转盘b1以第二轴x2而相对于支架111旋转的过程中,限位柱b12会与滑槽111a的侧壁111b相互抵接止挡,而限定基件112的旋转范围。

请再参考图4、图5a与图5b,扣件113的相对两端各具有第一扣持部113c、至少一第一限位部113e与第一抵推部113d,其中第一限位部113e位于第一扣持部113c,第一扣持部113c与第一抵推部113d彼此反向延伸。对应地,头戴件200具有一对第二扣持部210与至少一第二限位部211,通过将第一扣持部113c与第二扣持部210对应扣持,并使第二限位部211卡置于第一限位部113e,便能简单、顺利且快速地将扣件113卡扣且定位于头戴件200。需说明的是,扣持部彼此是凹陷结构与凸出结构的对应设置,而限位部也是凹陷结构与凸出结构的对应设置。

由上述可知,耳机模块100能因扣件113具备第一扣持部113c与第一限位部113e,而方便且快速地将耳机模块100组装至头戴件200。相反地,当欲将耳机模块100从头戴件200拆下时,仅需施力于第一抵推部113d便能利用扣件113的弹性而扳动扣件113,以使前述第一扣持部113c与第一限位部113e顺利脱离第二扣持部210与第二限位部211,而轻易地将耳机模块100从头戴件200取下。

图6a与图6b示出耳机模块在头戴件上的不同操作模式。图7a至图7c示出耳机模块于不同状态的局部剖视图。请先参考图5a、图6a与图7a,此时耳机模块100处于内移的第一状态。本实施例的扣件113是c形扣件,其具有凹陷r1与相对两端113a、113b,弹片114跨越c形扣件的凹陷r1而固定于c形扣件的相对两端,也就是所示结构体113a、113b处的嵌槽113f,且弹片114的一端相对于凹陷r1的距离大于弹片114的另一端相对于凹陷r1的距离。对于基件112而言,抵接部b11实质上是以插销穿设于转盘b1上的凸出结构,并穿过开口r2伸入凹陷r1而朝向弹片114。亦即,从侧视视角观察具有c形轮廓的扣件113,抵接部b11是位于枢轴b6与弹片114之间。

进一步地说,如图7a所示的第一状态,此时抵接部b11与弹片114的第一段s1尚保持一段相对距离。接着,使用者开始扳动支架111,而使其从图7a转换至图7b的状态,此时抵接部b11抵接于弹片114的第二段s2,当使用者持续施力,便能驱动抵接部b11变形弹片114(如虚线所示),亦即让弹片114在第二段s2处产生变形。最后,当使用者释放施力,如图7c与图6b所示的第二状态,弹片114因变形所产生的弹力便能驱动抵接部b11移至弹片114的第三段s3处,且让抵接部b11被抵接在弹片114与扣件113之间,而使耳机模块100呈现图6b所示,处于外移的第二状态。

图7c进一步以侧视视角示出出弹片114与扣件113轮廓的对应关系。如图7c所示,弹片114与凹陷r1的底部形成抵接部b11移动路径上的限位轮廓,在扣件113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从图7a至图7c),限位轮廓是呈现渐缩(图7c中,由上而下的方向),因此当使用者提供施力而使抵接部b11克服弹片114的阻力并使其变形之后释放施力,抵接件b11受弹片114驱动切换至第二状态,且抵接部b11将被限制在弹片114与扣件113的限位槽之间。

反之,当欲将耳机模块100从图7c的第二状态切换回图7a的第一状态时,使用者同样需先行施力驱动抵接部b11变形弹片114,而如前述的,扭簧b7恒驱动扣件113相对于基件112切换至第一状态,因此抵接部b11移至第二段s2并克服弹片114的阻力后使用者便能释放施力,后续即由扭簧b7的扭力提供让抵接部b11复位至对应第一段s1的所需。

还需说明的是,弹片114变形除提供使用者操作手感之外,弹片114变形而发出的声响,也可作为知会使用者之用。

图8示出图2的头戴装置于另一操作模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与图8,此时耳机模块100是通过转盘b1(示出于图4)以第二轴x2旋转而造成的不同操作模式。在此状态下,由于接线120a具有卷绕结构l1、l2而使接线120a具有可伸缩特性,而得以提供调整时所需的裕度。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耳机模块通过基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耦接于支架的滑槽,并使扣件枢接于基件,因而造成扣件与支架之间存在多轴向的驱动模式,因此对于配置在支架上的耳机而言,一旦扣件扣持至特定物件,例如头戴装置的头戴件上,穿上头戴件的使用者即能以多轴向驱动耳机,而使其符合使用者的头部与脸部的轮廓而服贴于耳部,进而提高使用者在操作头戴装置的便利性与舒适程度。

进一步地说,对于扣件与支架而言,由于基件的抵接部、弹片与扣件的凹陷相互搭配,使得抵接部的移动路径上,弹片与扣件的凹陷形成对抵接部的限位轮廓,进而让使用者需持续施力至克服弹片对抵接部所造成的阻力,方使抵接部的移动过程能让扣件相对于基件产生明显的模式切换,进而对使用者提供较佳的操作感。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