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2622发布日期:2020-05-12 15:56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监控摄像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



背景技术:

智能监控是嵌入式视频服务器中,集成了智能行为识别算法,能够对画面场景中的行人或车辆的行为进行识别、判断,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产生报警提示用户。

虽然目前监控摄像机在商业应用中己经普遍存在,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时主动的监督作用,因为它们通常是将摄像机的输出结果记录下来,当异常情况(如停车场中的车辆被盗)发生后,保安人员才通过一记录的结果观察发生的事实,但往往为时已晚。

尤其是火灾发生时,监控摄像机往往只能记录结果,并不能进行及时的报警,且其防火性较差,在火灾发生时监控摄像机往往被火灾影响损坏,不能及时维修监控。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包括摄像头壳体,所述摄像头壳体的前侧上方设有照射镜,所述照射镜呈凸字形壳体结构,照射镜的凸面朝向摄像头壳体,所述摄像头壳体远离照射镜的一端套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呈凹字形结构,固定架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内外贯穿的插槽,所述插槽中活动插合有插板,所述插板活动贴合在摄像头壳体的上表面,插板的两端均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有竖向设置的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设置在固定架的外侧,所述固定架的上端两侧均设有两组预留安装孔,所述固定架和摄像头壳体的侧面之间通过固定螺钉固定,所述插板的上表面固定焊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靠近照射镜的一面中间位置固定焊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远离支撑架的一端和照射镜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焊接有下平板,下平板的上方设有上平板,上平板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固定焊接在下平板的上表面,所述下平板和上平板之间安装有烟雾传感器和报警器,所述摄像头壳体呈矩形壳体结构,摄像头壳体的靠近照射镜的一端卡合有内防爆玻璃板和外防爆玻璃板,内防爆玻璃板和外防爆玻璃板之间预留有三号真空腔,所述摄像头壳体的壳体内部设有二号真空腔,所述二号真空腔和三号真空腔连通,所述摄像头壳体远离照射镜的一端卡合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内部设有一号真空腔,所述一号真空腔与二号真空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摄像头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摄像头本体和直流电池,所述摄像头本体朝向内防爆玻璃板,摄像头本体固定在安装板的表面,所述安装板卡合在摄像头壳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直流电池卡合在电源固定壳中,所述电源固定壳远离直流电池的一面固定焊接有拉环,所述电源固定壳卡合在摄像头壳体的内部,所述直流电池和摄像头本体之间设有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中间位置设有金属导电触头,所述直流电池和金属导电触头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中间位置设有金属导电杆,金属导电杆和摄像头本体之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源固定壳和金属导电触头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连接板和安装板之间固定焊接有呈压缩状的弹簧。

优选的,所述摄像头壳体由控制系统组成,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电源、摄像头本体、烟雾传感器和报警器。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摄像头本体的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和烟雾传感器的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烟雾传感器和摄像头本体的输入端和电源的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和报警器的输入端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由直流电池组成。

优选的,所述预留安装孔呈圆孔状结构,预留安装孔设有相邻的两组。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中摄像头壳体上方设有烟雾传感器和报警器,摄像头壳体内部设有摄像头本体,摄像头本体、烟雾传感器和报警器三者接合使用,可在检测到火灾或者即将发生火灾时通过报警器进行报警,及时提醒人们进行补救措施;

2、本发明中摄像头壳体的上方前侧设有照射镜,可同时对摄像头本体后方的空间进行监控,且无需转动摄像头本体,监控范围广,结构设计合理;

3、本发明中摄像头壳体和其端部通过三组真空腔组合成一个真空阻隔的腔体,防火性好,避免火灾影响,可实时进行监控,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摄像头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控制系统模块图。

图中:1、摄像头壳体;2、照射镜;3、烟雾传感器;4、报警器;5、上平板;6、支撑杆;7、下平板;8、支撑架;9、预留安装孔;10、插板;11、固定架;12、固定螺钉;13、限位螺钉;14、插槽;15、连接架;16、密封盖;17、一号真空腔;18、拉环;19、电源固定壳;20、直流电池;21、二号真空腔;22、连接板;23、弹簧;24、安装板;25、摄像头本体;26、内防爆玻璃板;27、外防爆玻璃板;28、三号真空腔;29、金属导电杆;30、金属导电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新型防火检测智能监控摄像头,包括摄像头壳体1,摄像头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摄像头本体25和直流电池20,摄像头本体25朝向内防爆玻璃板26,摄像头本体25固定在安装板24的表面,安装板24卡合在摄像头壳体1的内部;

直流电池20卡合在电源固定壳19中,电源固定壳19远离直流电池20的一面固定焊接有拉环18,方便电源固定壳19和直流电池20的取出,电源固定壳19卡合在摄像头壳体1的内部,直流电池20和摄像头本体25之间设有连接板22。

连接板22的中间位置设有金属导电触头30,直流电池20和金属导电触头30之间电性连接,安装板24的中间位置设有金属导电杆29,金属导电杆29和摄像头本体25之间电性连接。

电源固定壳19和金属导电触头30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连接板22和安装板24之间固定焊接有呈压缩状的弹簧23,保证了弹簧23始终对连接板22进行压紧,使得连接板22上的金属导电触头30和直流电池20良好接触,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在摄像头壳体1的前侧上方设有照射镜2,照射镜2呈凸字形壳体结构,照射镜2的凸面朝向摄像头壳体1,凸字形壳体结构可以照射更广面积的影像;

在摄像头壳体1远离照射镜2的一端套设有固定架11,固定架11呈凹字形结构,固定架11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内外贯穿的插槽14,插槽14中活动插合有插板10,插板10活动贴合在摄像头壳体1的上表面,插板10的两端均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有竖向设置的限位螺钉13,限位螺钉13设置在固定架11的外侧,固定架11的上端两侧均设有两组预留安装孔9,固定架11和摄像头壳体1的侧面之间通过固定螺钉12固定,插板10的上表面固定焊接有支撑架8,支撑架8靠近照射镜2的一面中间位置固定焊接有连接架15,连接架15远离支撑架8的一端和照射镜2之间固定连接,支撑架8的上端固定焊接有下平板7,下平板7的上方设有上平板5,上平板5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焊接有支撑杆6,支撑杆6的下端固定焊接在下平板7的上表面,下平板7和上平板5之间安装有烟雾传感器3和报警器4,摄像头壳体1呈矩形壳体结构,摄像头壳体1的靠近照射镜2的一端卡合有内防爆玻璃板26和外防爆玻璃板27,内防爆玻璃板26和外防爆玻璃板27之间预留有三号真空腔28,摄像头壳体1的壳体内部设有二号真空腔21,二号真空腔21和三号真空腔28连通,摄像头壳体1远离照射镜2的一端卡合有密封盖16,密封盖16的内部设有一号真空腔17,一号真空腔17与二号真空腔21连通。

而摄像头壳体1由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电源、摄像头本体25、烟雾传感器3和报警器4。

控制器的输入端和摄像头本体25的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和烟雾传感器3的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烟雾传感器3和摄像头本体25的输入端和电源的输出端之间电性连接。

控制器的输出端和报警器4的输入端之间电性连接,电源由直流电池20组成,直流电机20给烟雾传感器3和摄像头本体25进行供电。

其中,预留安装孔9呈圆孔状结构,预留安装孔9设有相邻的两组,方便固定架11的固定,便于对摄像头壳体1进行稳定固定。

工作原理:本发明中摄像头壳体1上方设有烟雾传感器3和报警器4,摄像头壳体1内部设有摄像头本体25,摄像头本体25、烟雾传感器3和报警器4三者接合使用,可在检测到火灾或者即将发生火灾时通过报警器4进行报警,及时提醒人们进行补救措施;

其中,摄像头本体25检测到即将发生火灾的影像时将信号通过控制器传输给报警器4,通过报警器4进行报警,而烟雾传感器3监测到烟雾时,通过报警器4进行报警,可良好进行防火使用。

本发明中摄像头壳体1的上方前侧设有照射镜2,可同时对摄像头本体25后方的空间进行监控,且无需转动摄像头本体25,监控范围广,结构设计合理;

照射镜2可将摄像头壳体1后方的影像照射给摄像头本体25监控使用,而摄像头本体25直接可对摄像头壳体1前方进行监控。

本发明中摄像头壳体1和其端部通过三组真空腔(一号真空腔17与二号真空腔21、三号真空腔28)组合成一个真空阻隔的腔体,防火性好,避免火灾影响,可实时进行监控,实用性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