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42539发布日期:2019-12-06 18:4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全息技术能够给用户带来虚实结合的立体感受,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如专利文件cn108810521a中公开了一种3d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在驾驶员驾驶过程中,3d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系统实现了驾驶员对车辆的智能操控、驾驶员与车辆之间的娱乐互动及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然而,该技术的缺陷在于:最终的成像处于一个三棱锥内,并非真正的空中成像,而且成像装置也对驾驶员的视线有一定的遮挡。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改善上述弊端,专利文件cn108181715a中公开了用于在空中成像的系统,进而实现真正的空中成像。然而,在该技术中,全息投影成像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导致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如专利文件cn2306522y中公开了立体全息成像装置,能将激光全息图在空间立体成像。然而,在该技术中,立体全息成像装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影响用户观看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包括底座和盖设在底座上的盖体,底座和盖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盖体上设置有透反元件;像源元件,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反射元件,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像源元件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反元件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上,光线在反射元件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后形成实像;调整组件,位于壳体组件外且与壳体组件连接,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所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和/或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与预设平面之间所成夹角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包括:高度调节结构,设置在底座的下方,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底座进行升降的升降叉架组,升降叉架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升降叉架;其中,多个升降叉架同步升降。

进一步地,各升降叉架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子架体,高度调节结构还包括:操作件,与各升降叉架的至少一个子架体连接,以通过操作操作件,使得与操作件连接的子架体进行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操作件为气缸、或液压缸、或电机、或手柄。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包括:套管组件,设置在底座的下方,套管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嵌套的管体和限位结构,待多个管体调整至预设高度时,限位结构插入多个管体内,以防止多个管体发生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窜动。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包括角度调节结构,角度调节结构包括:座体;传动组件,位于座体内;驱动件,与传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连接部,位于座体上且与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底座与连接部连接,以通过操作驱动件,驱动件输出的动力依次经由输入端及输出端传递至连接部上,以通过连接部带动底座相对于座体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底座与连接部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或螺纹连接、或粘接。

进一步地,底座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凸起,连接部具有与安装凸起相适配的安装凹槽,安装凸起可沿安装凹槽滑动;其中,沿安装凹槽的开口至槽底的方向上,安装凹槽的两个槽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还包括高度调节结构,角度调节结构位于底座与高度调节结构之间,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壳体组件进行升降的升降叉架组,升降叉架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升降叉架,多个升降叉架同步升降。

进一步地,调整组件包括角度调节结构,角度调节结构为万向节。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像源元件位于壳体组件内,像源元件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反元件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光线在反射元件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后形成实像。这样,当需要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时,用户操作调整组件,以通过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进行高度和/或角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对成像位置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成像位置固定相比,本申请中的成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实像的成像位置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观看体验;

2、由于本申请中的成像位置可调整,进而扩大了成像装置的可视范围;

3、成像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一去除调整组件后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成像装置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成像装置去除高度调节结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成像装置去除角度调节结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图3中的成像装置的角度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座;11、安装凸起;20、盖体;21、透反元件;30、像源元件;40、反射元件;60、主电路板;70、电路转接板;80、高度调节结构;81、升降叉架;811、子架体;82、操作件;83、安装平台;90、角度调节结构;91、座体;92、驱动件;93、连接部;931、安装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成像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像源元件30、反射元件40及调整组件。其中,壳体组件包括底座10和盖设在底座10上的盖体20,底座10和盖体2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盖体20上设置有透反元件21。像源元件30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反射元件40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且与像源元件30连接,像源元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反元件21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40上,光线在反射元件40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21后形成实像。调整组件位于壳体组件外且与壳体组件连接,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所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且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与预设平面之间所成夹角进行调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时,用户操作调整组件,以通过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进行高度和角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对成像位置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成像位置固定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实像的成像位置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观看体验;

2、由于本申请中的成像位置可调整,进而扩大了成像装置的可视范围;

3、成像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调整组件只对壳体组件所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即用户能够根据需求对壳体组件进行高度调整,进而实现成像位置的高度调整,以满足用户观看需求,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调整组件只对壳体组件与预设平面之间所成夹角进行调整,即用户能够根据需求对壳体组件进行角度调整,进而实现成像位置的角度调整,以满足用户观看需求(如侧躺),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调整组件包括高度调节结构80。其中,高度调节结构80设置在底座10的下方,高度调节结构80包括用于支撑底座10进行升降的升降叉架组,升降叉架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升降叉架81。其中,多个升降叉架81同步升降。如图2所示,升降叉架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升降叉架81。这样,当需要对壳体组件的高度进行调整时,用户操作升降叉架81,以使两个升降叉架81同步升降,以通过两个升降叉架81共同带动壳体组件进行升降运动,以实现成像位置的高度调整,直至调整至用户要求的高度。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升降叉架8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选地,升降叉架81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高度调节结构80对壳体组件的高度调整更加平稳,避免发生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各升降叉架81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子架体811,高度调节结构80还包括操作件82。其中,操作件82与各升降叉架81的至少一个子架体811连接,以通过操作操作件82,使得与操作件82连接的子架体811进行升降运动。这样,用户通过操作操作件82,以通过操作件82对实现升降叉架组的升降运动,进而使得用户对高度调节结构80的操作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

具体地,操作件82为手摇柄,用户转动手摇柄,以通过手摇柄带动与手摇柄连接的子架体811进行升降运动,进而实现壳体组件的升降运动,以对成像高度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件82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操作件82为气缸、或液压缸、或电机、或手柄。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用户对升降叉架组的操作更加省时省力,降低了操作难度,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高度调节结构80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高度调节结构80为升降杆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调整组件包括角度调节结构90,角度调节结构90包括座体91、传动组件、驱动件92及连接部93。其中,传动组件位于座体91内。驱动件92与传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连接部93位于座体91上且与传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底座10与连接部93连接,以通过操作驱动件92,驱动件92输出的动力依次经由输入端及输出端传递至连接部93上,以通过连接部93带动底座10相对于座体91进行转动。这样,用户通过操作驱动件92,以实现对壳体组件(底座10)的角度的调整,进而使得用户对成像角度的调整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同时,用户还能够通过高度调节结构80对壳体组件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实现用户对壳体组件的角度和高度的调整。

具体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齿轮与驱动件92和连接部93连接。驱动件92带动齿轮绕预设轴线转动,则与齿轮连接的连接部93绕预设轴线转动,进而实现壳体组件绕预设轴线的转动。其中,预设轴线与预设平面平行设置或预设轴线位于预设平面内。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与连接部93卡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底座10与角度调节结构9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底座10与连接部93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底座10与连接部93通过紧固件连接、或螺纹连接、或粘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用户对角度调节结构90与底座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

如图2至图5所示,底座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凸起11,连接部93具有与安装凸起11相适配的安装凹槽931,安装凸起11可沿安装凹槽931滑动。其中,沿安装凹槽931的开口至槽底的方向上,安装凹槽931的两个槽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通过将安装凸起11沿安装凹槽931的延伸方向滑入或滑出,以实现底座10与连接部93的拆装,进而使得用户对成像装置的操作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

具体地,当需要将底座10与连接部93进行装配时,操作底座10,以使底座10的安装凸起11沿安装凹槽931的延伸方向滑入安装凹槽931内,待安装凸起11与安装凹槽931安装到位后,底座10与连接部93完成装配;当需要将底座10从连接部93上拆下时,操作底座10,以使底座10的安装凸起11沿安装凹槽931的延伸方向滑出安装凹槽931,直至安装凸起11完全滑出安装凹槽931,完成底座10与连接部93的拆卸。其中,安装凹槽931的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底座10和连接部93在高度方向上发生相互脱离而影响成像装置的结构稳定性,提升了成像装置的结构可靠性。

如图2所示,角度调节结构90位于底座10与高度调节结构80之间。具体地,高度调节结构80还包括安装平台83,升降叉架组与安装平台83连接且用于支撑安装平台83,角度调节结构90的座体91安装在安装平台83上。这样,高度调节结构80对壳体组件(底座10)和角度调节结构90进行高度调整,角度调节结构90对壳体组件(底座10)进行角度调整,进而提升了成像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座体91通过螺栓与安装平台8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角度调节结构90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角度调节结构90为万向节。

在本实施例中,像源元件30包括灯板和与灯板电连接的电路板。其中,给电路板供电后,灯板能够发出光线,该光线经过透反元件21的反射后照射在反射元件40,光线在反射元件40上发生反射后沿原入射路径的相反方向出射,透射过透反元件21后形成实像。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还包括主电路板60和电路转接板70,反射元件40和主电路板60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后安装在盖体20上,且与盖体20通过螺栓固定。电路转接板70与像源元件30分别安装在底座10内并与底座10通过螺栓连接。盖体20、反射元件40及主电路板60形成的整体安装在底座10上并用螺栓固定,以形成成像装置(全息成像装置)。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成像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调整组件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调整组件包括套管组件。其中,套管组件设置在底座的下方,套管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嵌套的管体和限位结构,待多个管体调整至预设高度时,限位结构插入多个管体内,以防止多个管体发生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窜动。这样,当用户需要对壳体组件的高度进行调整时,拆下限位结构,调整管体,待将多个管体调整至预设高度时,插入限位结构,以对管体进行固定,避免多个管体发生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窜动。上述设置使得用户对壳体组件的高度调整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需要调整实像的成像位置时,用户操作调整组件,以通过调整组件对壳体组件进行高度和/或角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对成像位置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

与现有技术中成像位置固定相比,本申请中的成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成像位置固定,导致成像可视范围较小,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实像的成像位置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观看视角需求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用户观看体验;

2、由于本申请中的成像位置可调整,进而扩大了成像装置的可视范围;

3、成像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成像装置的加工成本。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