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18067发布日期:2021-06-11 19:42阅读:47来源:国知局
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具体是一种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镜头组件作为摄像装置的感光、成像等必不可少的精密部件,常具有多层结构,如镜头、红外截止滤光片、感光芯片、电路板、其他元器件等常需要进行组装和封装,组装和封装过程中,若内部组件上形成污点,将严重影响镜头组件出厂合格率、并加大返厂维修的难度。

尤其是采用注塑封装摄像头模组的过程中,因镜头组件内部封装产生的微小尘屑对红外截止滤波片极易产生污染,影响生产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防尘效果好,解决了封装后的感光组件易于被污染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摄像装置,包括:镜头;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正对所述镜头设置,所述感光组件朝向所述镜头一面具有感光区域;所述封装体封装在所述镜头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所述封装体围设在所述感光区域的周侧,所述封装体包括相连的防尘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防尘连接部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更靠近所述感光区域,所述支撑部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镜头和所述感光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防尘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感光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防尘连接部的另一侧与所述镜头间隔开设置;防尘部,所述防尘部设在所述防尘连接部上朝向所述镜头的一侧且所述防尘部与所述镜头间隔开设置,以阻挡污染物进入所述感光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封装体形成为两部分,其中的支撑部可用于支撑镜头,支撑部还可以将镜头和感光组件进行封装;而其中的防尘连接部上可在靠近感光区域的部分布设防尘部,在不遮挡光路的前提下阻隔因封装可能产生的尘屑对感光组件的污染,封装良率高且降低了摄像装置的返厂重修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所述防尘部包括防尘墙和/或防尘槽,所述防尘墙从所述防尘连接部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感光组件的一侧凸出设置,所述防尘槽从所述防尘连接部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镜头的一侧凹入设置。防尘墙的表面高于防尘连接部的表面,防尘墙可防止支撑部与镜头或支撑部与感光组件之间封装时可能产生的尘屑进入到感光区域,有效防止感光组件被污染。防尘槽可收集碎屑,防止碎屑扩散并进一步移动到感光组件上。

有利地,所述防尘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面为侧壁面,所述侧壁面从所述感光区域朝向所述镜头的方向倾斜向外延伸,所述防尘墙朝向所述感光区域的内侧面与所述侧壁面相连接,所述内侧面与所述侧壁面之间形成夹角。倾斜向外延伸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渐扩通道,可有效提升感光组件的感光效率,防止设置在防尘连接部上的防尘墙遮挡光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内侧面沿平行于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延伸。如此设置的内侧面有效地加剧了防尘墙的陡直程度,急速增加了防尘墙的高度,使灰尘难以逾越防尘墙,从而对灰尘形成了有效阻隔。

可选地,所述防尘部同时包括所述防尘墙和所述防尘槽时,所述防尘墙与所述防尘槽相邻设置,所述防尘墙的至少部分外侧壁构成所述防尘槽的内侧壁,所述外侧壁形成为平直面、斜面或弧面中的至少一种。防尘槽和防尘墙分别形成为两级阻隔结构,有效防止外部的灰尘或支撑部与镜头或支撑部与感光组件之间封装时产生碎屑进一步移动至感光区域处,避免感光组件上形成污点。防尘墙的下侧的外侧壁或全部外侧壁作为防尘槽的内侧壁,节约布置空间,当防尘墙的高度较高且防尘墙凸出于防尘连接部的表面设置,可有效提升防尘和阻尘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防尘墙呈环状凸棱设在所述防尘连接部上,所述防尘槽呈环形凹槽设在所述防尘连接部上。从而可在感光区域的周向上均形成有效的防尘阻隔结构,提升整体的防尘性能。

有利地,所述防尘槽的底面为平整面、锯齿状面或不规则表面。提升防尘槽截留灰尘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有利地,所述防尘部还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粘接灰尘,所述凸起部设在所述防尘连接部的表面较低处;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防尘墙布设;或,所述凸起部设在所述防尘槽内。设在低处的凸起部可粘住灰尘或碎屑,提升了对灰尘和碎屑的固定性能,而设置防尘槽中的凸起部则有效提升防尘槽的捕尘能力和容尘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镜头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红外截止滤波片、芯片、电路板,所述支撑部的两侧面分别连接所述镜头的底面和所述电路板的顶面,所述防尘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所述芯片和所述红外截止滤波片连接;所述芯片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红外截止滤波片。在支撑部将镜头和感光组件封装并与外部环境隔离后,防尘连接部可进一步将红外截止滤波片、芯片、电路板按一定的次序封装紧实,使得镜头、感光组件、封装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不发生偏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摄像装置,还包括元器件,所述元器件由所述封装体封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元器件连接在所述支撑部、所述防尘连接部和所述电路板之间。元器件与电路板连接,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电控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其中防尘部包括防尘槽和防尘墙。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其中防尘槽中设有凸起部。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其中防尘墙的外侧壁呈竖直面。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其中防尘墙的外侧壁倾斜布置。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其中防尘槽的底面形成为倾斜的平整面。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个实施例中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其中防尘槽的底面形成锯齿状。

附图标记:

摄像装置100、

镜头1、

感光组件2、红外截止滤波片21、芯片22、电路板23、感光区域210、

封装体3、支撑部31、防尘连接部32、侧壁面321、渐扩通道322、

元器件4、

防尘部5、

防尘墙51、第一端511、第二端512、

防尘槽52、

凸起部53、

粘结部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上”、“下”、“前”、“后”、“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摄像装置100,如图1所示,包括:镜头1、感光组件2、封装体3和防尘部4。

其中,感光组件2正对镜头1设置,感光组件2朝向镜头1一面具有感光区域210。当有光从镜头1射入时,感光组件2可感知射入的光线。

如图1-图13所示,封装体33封装在镜头11和感光组件22之间,封装体33围设在感光区域210的周侧。

如图1所示,封装体3包括相连的防尘连接部32和支撑部31,防尘连接部32相对于支撑部31更靠近感光区域210,支撑部31的相对两侧分别与镜头1和感光组件2固定连接。

防尘连接部32的一侧与感光组件2固定连接,防尘连接部32的另一侧与镜头1间隔开设置。

防尘部5设在防尘连接部32上朝向镜头1的一侧且防尘部5与镜头1间隔开设置,以阻挡污染物进入感光区域210。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00,封装体3形成为两部分,其中的支撑部31可用于支撑镜头1,支撑部31还可以将镜头1和感光组件2进行封装,使镜头1、感光组件2、封装体3形成为整体。

与镜头1间隔开设置的防尘连接部32,为布设防尘部5提供了所需的空间。布设在防尘连接部32上的防尘部5靠近感光区域210,在不遮挡光路的前提下阻隔因封装可能产生的尘屑对感光组件2的污染,也可有效避免摄像装置100因受到撞击而产生碎屑对感光组件2的污染,还可避免因封装体3封装不严密而使外部的灰尘进入到感光组件2产生污染,进而使得摄像装置100的封装良率高,降低了摄像装置100的返厂重修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摄像装置100封装效果好、防尘防污染效果佳,有效降低了封装后的感光组件2被污染的几率。

本申请的感光区域210主要以从镜头1的通光孔进入的光射向感光组件2的区域为主,感光区域210的外侧则形成为非感光区域,支撑部31设在非感光区域。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感光区域210形成在感光组件2朝向镜头1一面的中部区域,使得从镜头1进入的光影集中由该区域的部件捕捉。

可选地,镜头1与封装体3的上表面通过胶黏剂粘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图9-图11所示,防尘部5包括防尘墙51,防尘墙51从防尘连接部32的表面朝向远离感光组件2的一侧凸出设置。防尘墙51的表面高于防尘连接部32的表面,防尘墙51可防止支撑部31与镜头1或支撑部31与感光组件2之间封装时可能产生的尘屑进入到感光区域210,有效防止感光组件2被污染。

可选地,防尘墙51设在防尘连接部32靠近感光区域210的一侧,防尘墙51的第一端511延伸至防尘连接部32的内端缘,防尘墙51的第二端512向着镜头1延伸且与镜头1间隔开。这里的防尘墙51相比于支撑部31更靠近感光区域210,防尘墙51的部分可能位于感光区域210和非感光区域210的交界处,防尘墙51可防止封装体3与镜头1或封装体3与感光组件2之间封装时可能产生的尘屑进一步沿着径向向内进入到感光区域210内,也就是说,防尘墙51有效阻挡了落在防尘连接部32上的尘屑进入到感光区域,有效防止因尘屑导致的成像缺陷。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如图1-图13所示,防尘连接部32的远离支撑部31的一侧面为侧壁面321,侧壁面321从感光区域210朝向镜头1的方向倾斜向外延伸。倾斜向外延伸的侧壁面321之间形成渐扩通道322,可有效提升感光组件2的感光效率,防止设置在防尘连接部32上的防尘墙51遮挡光路。可选地,侧壁面321与感光组件2表面的夹角为0度到80度。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3所示,侧壁面321与封装体3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由此形成靠近感光组件2表面的渐扩通道322。

可选地,如图1、图2、图5、图6、图9-图11所示,防尘墙51朝向感光区域210的内侧面与侧壁面321相连接,内侧面与侧壁面321之间形成夹角。此夹角为0度时,防尘墙51的内侧面与侧壁面321共面并共同倾斜向上延伸,增加了渐扩通道322延伸布置面。此夹角为钝角时,防尘连接部32的内侧面相比于侧壁面321更远离感光区域210,更进一步防止防尘连接部32遮挡光路。

有利地,如图1、图2、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内侧面沿平行于镜头1的光轴方向延伸。平行于镜头1的光轴方向延伸的内侧面有效地加剧了防尘墙51的陡直程度,急速增加了防尘墙51的高度,使灰尘难以逾越防尘墙51,从而对灰尘形成了有效阻隔。

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内侧面从感光组件2至镜头1的方向上铅直延伸。

可选地,如图5和图7所示,防尘墙51的外侧壁形成为平直面、斜面或弧面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防尘墙51的外侧壁形成为斜面,该斜面的设置有利于顶部掉落的碎屑导向至防尘槽52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10、图12和图13所示,防尘部5还包括防尘槽52,防尘槽52从防尘连接部32的表面朝向远离镜头1的一侧凹入设置。防尘槽52可收集碎屑,防止碎屑扩散并进一步移动到感光组件2上。

可选地,封装体3在非感光区域的部分开设有下凹的防尘槽52,防尘槽52设在防尘墙51远离感光区域210一侧的防尘连接部32上。防尘槽52使得防尘连接部32的表面下凹并收集、容纳碎屑,保证了摄像装置100的成像性能。可选地,如图3-图6、图12所示,防尘槽52的底面为平整面。平整面可以为水平的平整面或倾斜的平整面,便于开设。

可选地,如图13所示,防尘槽52的底面为锯齿状面。锯齿状面增加了防尘槽52截留灰尘的持久性和便利性。

可选地,防尘槽52的底面为不规则表面。不规则表面也可增加防尘槽52截留灰尘的持久性。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防尘部5同时包括防尘墙51和防尘槽52,防尘墙51与防尘槽52相邻设置,防尘墙51的至少部分外侧壁构成防尘槽52的内侧壁。防尘槽52和防尘墙51分别形成为两级阻隔结构,有效防止外部的灰尘或支撑部31与镜头1或支撑部31与感光组件2之间封装时产生碎屑进一步移动至感光区域210处,避免感光组件2上形成污点。防尘墙51的下侧的外侧壁或全部外侧壁作为防尘槽52的内侧壁,节约布置空间,当防尘墙51的高度较高且防尘墙51凸出于防尘连接部32的表面设置,可有效提升防尘和阻尘的效果。

可选地,防尘墙51呈环状凸棱设在防尘连接部32上,防尘槽52呈环形凹槽设在防尘连接部32上。从而可在感光区域210的周向上均形成有效的防尘阻隔结构,提升整体的防尘性能。在这些示例中,防尘墙51和防尘槽52分别呈环形设置在感光区域210的周向,防尘槽52和防尘墙51分别形成为两级阻隔结构,有效防止外部的灰尘或封装体3与镜头1或封装体3与感光组件2之间封装时产生碎屑进一步移动至感光区域210处,使封装后的摄像装置100始终保持正常的感光状态,避免感光组件2上形成污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0所示,防尘部5还包括凸起部53,凸起部53可粘接灰尘,凸起部53设在防尘连接部32的表面较低处。在低处的凸起部53可粘住灰尘或碎屑,提升了对灰尘和碎屑的固定性能,凸起部53的设置将使得感光组件2更不易被灰尘或碎屑污染。

可选地,凸起部53靠近防尘墙51布设。被防尘墙51阻隔下的灰尘和碎屑可被凸起部53捕获。

可选地,凸起部53设在防尘槽52内。有效提升防尘槽52的捕尘能力和容尘性能,防止灰尘和碎屑因震荡而从防尘槽52中脱出。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3所示,感光组件2包括沿远离镜头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红外截止滤波片21、芯片22、电路板23,支撑部31的两侧面分别连接镜头1的底面和电路板23的顶面,防尘连接部32分别与电路板23、芯片22和红外截止滤波片21连接。在支撑部31将镜头1和感光组件2封装并与外部环境隔离后,防尘连接部32可进一步将红外截止滤波片21、芯片22、电路板23按一定的次序封装紧实,使得镜头1、感光组件2、封装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不发生偏移。

可选地,芯片22的尺寸不大于红外截止滤波片21,如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的示例中,红外截止滤波片21的尺寸与芯片22的端部对齐,从而使得防尘连接部32同时将红外截止滤波片21和芯片22封装,提升了感光组件2的位置设置精度和密封性能。

而如图2、图4、图6、图8、图10所示的示例中,红外截止滤波片21的尺寸大于芯片22的尺寸,红外截止滤波片21压紧芯片22,防尘连接部32压紧在红外截止滤波片21上,封装体3同样可将感光组件2牢固密封并固定。

可选地,红外截止滤波片21与芯片22之间通过胶黏剂粘接固定,胶黏剂位于芯片逻辑区。

可选地,芯片22的感光区在远离电路板23的那一面,芯片22与电路板23通过金线进行焊接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3中,摄像装置100还包括元器件4,元器件4由封装体3封装在电路板23上,元器件4连接在支撑部31、防尘连接部32和电路板23之间。元器件4与电路板23连接,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电控功能。

可选地,元器件4连接在电路板23的非感光区域210处,元器件4由封装体3封装在电路板23上。元器件4可以为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部件,这里不做赘述。

可选地,图2、图4、图6、图8、图10所示的示例中,元器件4与红外截止滤波片21之间通过粘结胶6进行粘接,提升了元器件4与感光组件2之间的连接牢固性。粘结胶6可以为ir粘结胶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如感光组件2的工作原理和元器件4的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