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_3

文档序号:8546349阅读:来源:国知局
行这种合成,优选图5(a)的图像变为遮盖图5(b)的图像的人物部的头部的图像。如果不这样,则图5(b)图像的头部从图5(c)的图像的合成部超出而变得不自然。
[0063]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防止这种合成时的不自然,对(a)和(b)的图像的摄影间隔进行了适当控制。
[0064]由此,通过具有这种合成功能,该摄影设备不仅能够对前方图像施加变化,而且能够对后方的图像施加变化来进行图像再现,因此例如在动态图像摄影后,能够适当切换前后的图像,能用不令人厌烦的图像表现让鉴赏者欣赏。能够以在风景中人物逐渐靠近的方式用幻灯片或动态图像进行再现。能够通过采用这种表现形式,对图像施加变化来愉悦地进行欣赏。
[0065]例如,在显示了图5(d)的图像后,当显示图5(a)的图像时,能够进行摄影者从远处靠近过来那样的表现。即,只要停止缩小合成后的图像的合成即可。
[0066]此处,只合成了两张,但是如果将⑷的图像缩小,合成到图4(c)中,则能够进行摄影者处于更远处那样的表现。如果将这些合成重叠,从最大程度缩小的图像开始依次停止进行合成,则摄影者不断地靠近。并且,当然如果更细致地进行该合成则能够进行动态图像的表现。
[0067]接着,为了处理该合成显示时的不自然,对在摄影时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说明。
[0068]图6是表现为从上方观察摄影设备10与摄影者的面部11的位置关系。由该图可知,例如摄影设备10的视场角的一半角度为Θ,在摄影设备10到面部11的距离为Dl时,面部的宽度为Wf的情况下,画面的宽度Wl如式I那样表现,因此面部在其中所占的比率R如式2那样表现。
[0069]Wl = 2.Dl.tan Θ (式 I)
[0070]R = Wf/ (2.Dl.tan Θ) (式 2)
[0071]例如,Θ为45°,在设从摆放设备时的手的位置起Dl为45cm、面部的宽度为15cm时,式2的结果为1/6。但是,一般而言,画面的纵向比此处示出的横向短,相反面部的纵向高度比宽度方向长,因此面部占画面内纵向的近1/3。因此,在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图5(a)优选用图5(b)的1/3左右进行合成。
[0072]但是,重要的是这种条件还根据决定视场角的一半角度Θ的摄影镜头的焦距等而变化。即,在焦距较短的情况下,该Θ变大,由此面部所占比例R变小,因此背景的部分增加,从而容易进行连接图5所示那样的将背景连接的合成。
[0073]此外,如前所述,在该摄影设备10的视场角的一半角度为Θ的情况下,当朝图7的箭头12的方向移动时,则在最开始在位置Pl处进行摄影时,如果考虑21的平面,则Wl的范围被拍摄,这用前述的式I来表示。
[0074]在照相机前进D3来到P2的位置时,如果视场角相同,则关于拍摄的范围,根据到平面21的距离D2,拍摄由式3示出的W2的范围。Wl包含在W2中,而根据式1、式2,其比率W1/W2如式4所示。
[0075]W2 = 2.D2.tan Θ (式 3)
[0076]W1/W2 = D1/D2 (式 4)
[0077]S卩,在图6所说明的那样的条件的情况下,D1/D2优选为1/3,在Dl如前所述那样设为 45cm 时,D2 为 45cmX3 = 135cm。
[0078]因此,如果远离D2以上进行拍摄,则在将图5(a)重叠到图5(b)进行合成时,缩小率过大,从而不能遮盖图5(b)的面部。由此,在这种图像合成中,需要注意面部的位置和大小。
[0079]在设D2为135cm时,相当于成人步幅的2步,因此也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3的输出,如计步器那样检测施加到照相机的振动,设法以每2步拍摄一次那样的定时进行连拍。当然,如果?较大,则根据式2,面部在画面内所占的比例变小,因此也可以以更粗的定时进行连拍。例如,在焦距为一半、视场角翻倍时,R为1/6,式4的W1/W2为1/6,D2为45cmX6 = 270cm。
[0080]例如在能够变更背面的摄像部的视场角的系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这样的切换,作为发明也包含这种切换,但是此处进行简单化,以Θ为45°的情况继续说明。
[0081]将使用如以上所说明那样的背面摄影部进行图5那样的图像合成处理的摄影设备在背面摄影时执行的流程图示出为图8。此处,特别将伴随这种合成的摄影称作“背面合成摄影”进行说明。实际上,还同时进行正面的摄影,在某个时刻在再现显示中利用正面的摄影结果、在某个时刻在再现显示中利用背面的摄影结果,使图像的变化丰富,但是此处进行简单化,收窄到利用背面摄影部的摄影来进行说明。用户在进行图3那样的摄影时,利用摄影设备的模式设定,选择“背面合成摄影模式”且已经利用释放SW(图2的6a)的按下等开始摄影操作。利用多张背面图像进行图5(c)那样的合成,因此为了管理该多个图像,在SlOl的步骤中对变量N进行初始化(O)。在摄影操作由于释放SW(图2的6a)的按下等的结束而结束时,S102分支到Y进到S109,但是首先,作为摄影中,进行作为将S102分支到N的S103的说明。
[0082]在S103中,执行将在后面说明的背面合成候选图像生成的子例程。此处,连续取得图像,图1的If的合成判定部判定所取得的图像中的适合于合成显示的图像(合成候选图像),并作为Im临时记录到临时记录部(图1的Id)中。
[0083]由于单独的话不知道由此得到的背面的合成候选图像是否适合于合成,因此首先在S104中判定是否能够得到作为基本的最初的一张。如果不能取得最初的一张,则不能进行与下一个图像的比较,因此分支到N,等待在S103中得到候选图像。
[0084]在得到最初的候选图像后,将S104分支到Y,在S105中,将图5(a)的图像缩小为收敛到图5(b)的虚线部(利用图1的缩小部Ic),并与下一个图像的背景部进行比较。此处,假设将缩小的比例设为1/3。
[0085]该比例是利用在图9的S114中说明的条件决定的,由视场角决定、在连拍时由接下来要拍摄的图像或该照相机的运算能力和耗电等的平衡决定。在频繁取得图像或频繁进行合成时,在记录容量和耗电中产生浪费和不合理,因此此处图示为尽量用较少的摄影进行相连的例子。如果利用在图6、7中说明的数值,则将缩小为1/3的图像重叠来生成合成图像是合理的设计。该设计为每前进2步拍摄一张的步调,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实现高速的处理电路和节能设计,则也可以增加合成张数。如果增加拍摄张数并增加合成张数,则能够接近动态图像那样的表现。在视场角广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减少拍摄张数的合成。
[0086]如图5(b)那样,将之前的图像缩小的结果是,根据摄影者的头顶上的图像的对比度或边缘是否一致来判定是否以将面部遮盖到下一个图像的面部的部分上的形式按照将背景相连的方式进行了合成(利用合成判定部If)。此处,为了简单仅图示了天花板的角部的线、和窗户部分的轮廓,但是实际上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存在花纹、阴影、板(板壁)的接缝或污垢等的像图案,能够利用这些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等。
[0087]具体而言,为了成为用图4 (a)的画面遮盖图4(b)的面部部分那样的合成,判定图4(b)的图像中的面部,判定该图像的除了面部以外的面部的上部、左右部的背景部的图案,缩小图4(a)的图像,以保证该缩小画面的周边部的图案的连续性的形式,按照遮盖图4(b)的面部的方式进行合成即可。
[0088]在图3那样的摄影方法的情况下,面部与照相机的距离大致一定,因此如果视场角不变化,则面部的大小占据画面内的怎样的位置是已定的,因此如果面部的大小例如为画面内左右宽度的1/3、上下高度的1/3,则将画面的左边1/3、右边1/3、上边1/3设为背景(根据视场角可变为其他的值),将合成用的缩小图像与该部分自然相连而吻合。“自然”是假定了大体保证直线图案的直线性、或阴影的交界线连续且没有破绽地相连的状态。
[0089]该合成判定部是控制部I的程序执行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硬件来设计。以面部为基准,在面部的上部(头顶上)通常拍摄了天花板或风景的一部分,因此在拿着照相机大致沿着其光轴方向移动时,其背景部分变化。摄影范围如图7所示那样相对于其位置变化和移动而变化,因此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