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的定位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908035阅读:来源:国知局
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0032]eNB:evolved Node B,演进型基站;
[0033]S-Gff: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
[0034]GTP-C:GPRS Tunneling Protocol for control plane,GPRS 隧道协议控制面;
[0035]GPRS:General Packet Rad1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0036]TEID: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隧道端点标识;
[0037]eCG1: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E-UTRAN 小区全局标识符;
[0038]E-UTRAN: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1 Access Network,演进的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
[0039]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1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0040]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
[0041]PDN Gff (P-Gff), 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关;
[0042]SAE-Gff,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1n Gateway,系统架构演进网关;
[0043]EPC-GW, Evolved Packet Core Gateway,分组核心网网关;
[0044]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
[0045]Q)R,Call Detail Record,呼叫详单、呼叫记录、事务记录。
[004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47]参阅图1,图1是4G网络的一架构示意图。该4G网络架构包括:基站(E-UTRAN) 1、移动管理实体(MME)2、服务网关(S-GW) 3、分组数据网关(P_GW)4以及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SS)5。其中,E-UTRAN I为4G接入网络,由4G基站组成,4G基站也称为eNodeB(简写为eNB),其覆盖区域用eCGI表示。通常一个eNodeB可能覆盖1_3个小区(eCGI)。图1中MME 2为4G移动管理实体,主要用于信令控制,S-GW 3和P-GW 4为业务数据处理实体,主要用于处理用户数据,通常合并设置,并称作SAE-GW或EPC-GW。图1中的实线代表用户面之间的连接,虚线代表控制面之间的连接。Sl-MME接口为eNodeB与MME 2之间的信令接口。Sl-U接口为eNodeB与S-GW 3之间的接口。Sll接口为MME 2于EPC-GW之间的接口,主要用于用户承载建立。
[0048]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终端的定位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包括:
[0049]步骤SlOl:接收用户有关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的查询。
[0050]第一终端是具体的具有唯一标识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
[0051]步骤S102:通过第一终端的标识,查询第一关联数据库,获得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其中,第一关联数据库中已建立有第二终端的标识与第二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标识包括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MS1、移动设备国际识别码ME1、移动用户综合业务数字网号码MSISDN中的一个,用户面隧道IP地址包括基站eNB的IP地址和服务网关SGW的IP地址。
[0052]每个终端都有唯一标识,例如: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1、移动设备国际识别码ME1、移动用户综合业务数字网号码MSISDN等,均可以唯一标识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包括基站eNB的IP地址和服务网关SGW的IP地址。第二终端是很多具有唯一标识的不同的移动终端的集合体,每一个终端都有与该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例如,第二终端包括:终端1、终端2、终端3等等,终端I用户面隧道IP地址是eNB的IP地址I和SGW的IP地址1,终端2用户面隧道IP地址是eNB的IP地址2和SGW的IP地址2,终端3用户面隧道IP地址是eNB的IP地址3和SGW的IP地址3。
[0053]由于第一关联数据库中已建立有第二终端的标识与第二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第一终端的标识,即可从第一关联数据库中获得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
[0054]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也就是为第一终端提供覆盖的eNB的IP地址和提供服务的SGW的IP地址。第一终端位置不是固定的,通常是移动的,为其提供覆盖的eNB和提供服务的SGW也是变化的,因此,第一关联数据库可以实时更新,从而为更加准确地提供地理位置提供基础。
[0055]步骤S103:通过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查询第二关联数据库,获得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所对应的地理位置,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中的eNB的IP地址所对应的eNB的地理位置即为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其中,第二关联数据库中保存有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
[0056]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预先已经确定好的,通过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即可在第二关联数据库中获得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所对应的地理位置。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也就是为第一终端提供覆盖的eNB的IP地址和提供服务的SGW的IP地址。eNB和SGW的位置是固定的,当知道eNB的IP地址和SGW的IP地址,也大概知道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eNB的IP地址所对应的eNB的地理位置和SGW的IP地址所对应的SGW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较接近,相对来说,eNB的IP地址所对应的eNB的地理位置与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更为接近。因此,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可以是eNB的IP地址所对应的eNB的地理位置(相对更加精确些),或者是SGW的IP地址所对应的SGW的地理位置,或者eNB的IP地址所对应的eNB的地理位置和SGW的IP地址所对应的SGW的地理位置都作为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让用户更加详细地了解第一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相关情况。另外,由于4G的小区覆盖范围比较小,因此,将第一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中的eNB的IP地址所对应的eNB的地理位置作为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得第一终端定位的精度比较容易接受,偏差不至于过大。
[0057]步骤S104:向用户发送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
[0058]本发明实施方式利用已建立的终端的标识与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已知用户终端的标识的情况下,快速获得终端的地理位置。由于与第一终端关联,也就是为第一终端提供覆盖的eNB和提供服务的SGW,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不受信令定位技术的限制,能够不受终端的限制,且快速准确地定位终端的位置;也可以从核心网EPC-GW监测点就可以判断现网终端分布、移动轨迹等。
[0059]参阅图3,在步骤SlOl之前,还可以包括:
[0060]步骤S105:在第一关联数据库中建立第二终端的标识与第二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
[0061]步骤S106:从运营商获取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保存在第二关联数据库中。
[0062]步骤S105和步骤S106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
[0063]预先建立第二终端的标识与第二终端用户面隧道IP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用户面隧道IP地址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为图1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
[0064]参阅图4,其中,步骤S105具体包括:
[0065]子步骤S1051:获取用户面业务数据和控制面信令数据。
[0066]该步骤具体可以是通过eNB与SGW之间的用户面接口,采集用户面业务数据,通过移动管理实体MME与SGW之间的接口,采集控制面信令数据。eNB与SGW之间的用户面接口是Sl-U,MME与SGW之间的接口是S11。该步骤或者可以是通过其他通信方式获取用户面业务数据和控制面信令数据。
[0067]在一实施方式中,通过eNB与SGW之间的用户面接口 S1-U,实时采集用户面业务数据,通过移动管理实体MME与SGW之间的接口 S11,实时采集控制面信令数据,实时采集,可以为实现实时更新第一关联数据库提供基础。采集方式可采用在接口链路上分光,然后通过汇聚分流设备进行信令数据和业务数据流量的会聚。
[0068]子步骤S1052:解析用户面业务数据和控制面信令数据,获得多条IP数据流和控制面GTP-C消息。
[0069]子步骤S1053:从每一条IP数据流中提取用户面隧道IP地址和用户面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TEID包括eNB的TEID和S-Gff的TEID0
[0070]子步骤S1054:从控制面GTP-C的六组消息中提取第二终端的标识、第二终端用户面第二 TEID,六组消息包括会话建立请求与响应、会话删除请求与响应、承载建立请求与响应、承载修改请求与响应、承载更新请求与响应以及承载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