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终端设备、通信方法、解码方法以及集成电路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846474阅读:来源:国知局
、2(总共8候选)的模式。也就是说,在第一搜索区域设定 规则中,如图13B所示,对于CCE聚合数L = 1,2,4,8,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为6、6、6、6(总共 24次)。
[0223]而且,例如,"第二搜索区域设定规则(R-PDCCH区域)"的模式为,对于CCE聚合数1、 2、4、8,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数为1、3、3、1(总共8候选)的模式。也就是说,在第二搜索区 域设定规则中,如图13B所示,对于CCE聚合数L = 1,2,4,8,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为3、9、9、3 (总共24次)。
[0224] 因此,在HXXH区域和R-roCCH区域,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的合计为48次( = 24次 (PDCCH区域)+24次(R-PDCCH区域))。也就是说,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仅设定HXXH区域的 情况(图13A)和设定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情况(图13B ),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48 次)相同。
[0225] 这里,与图12同样地,图14是表示基站100中的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的计算方法 的图。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对于图14所示的实际的通信质量(传输质量),R-roccH 区域比PDCCH区域良好。因此,在图14中,对于为必要充分地满足期望的通信质量(例如, BLER = 1 % )所需的总RE数(=CCE聚合数X每ICCE的RE数),R-PDCCH区域比TOCCH区域少。也 就是说,与I3DCCH区域相比,R-PDCCH区域能够以与较少的RE数对应的CCE聚合数满足期望的 通信质量。
[0226] 但是,在图14中,构成R-PDCCH区域的CCE的RE数(18个)和构成I3DCCH区域的CCE的 RE数(36个)不同。也就是说,在HXXH区域和R-PDCCH区域之间,构成与各个CCE聚合数(L = 1、2、4或8)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总RE数(=CCE聚合数X每ICCE的RE数)不同。
[0227] 于是,在必要充分的总RE数少的R-HXXH区域中,优选与PDCCH区域相比,使与较小 的总RE数对应的CCE聚合数下的盲解码次数(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数)较多。
[0228] 通过图13B所示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满足了该要求。也就是说,在图13B所示的搜 索区间设定规则中,根据每个CCE的RE数,决定了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和第二搜索区间设 定规则的模式。而且,与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相比,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 的相对于分别构成与各个CCE聚合数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总RE数的、搜索区间 中包含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群的分布的峰值位置(即,重心)存在于上述总RE数较小的 一方。
[0229] "与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相比,第二搜索区间设定的模式的相对于分别 构成与各个CCE聚合数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总RE数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 群的分布的峰值位置移位到上述总RE数较小的一方"意味下述事项。
[0230]也就是说,意味着对于每个CCE聚合数的总RE数的对于盲解码次数(解码对象单位 区域候选数)的加权平均而言,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比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小。每个 CCE聚合数的总RE数的对于盲解码次数(即,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数)的加权平均由下式 (2)表示。
[0232] 由于每ICCE的RE数在I3DCCH区域为36个且在R-PDCCH区域为18个,
[0233] 所以具体通过如下方法确认是否满足上述的事项。
[0234] 每个CCE聚合数的总RE数的对于盲解码次数的加权平均,根据图13B所示的第一搜 索区间设定规则为(I X36 X6+2 X36 X6+4 X36 X6+8 X 36 X6)/(6+6+6+6) = 135,根据图 13B所示的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为(IX 18X 3+2 X 18X9+4X 18X9+8 X 18 X3)/(3+9+9+ 3)=60.75。因此,满足"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关系。
[0235]随后,对实施方式1中在R-PDCCH区域使用的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图IIB)和本 实施方式中在R-PDCCH区域使用的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图13B)进行比较。
[0236] 在图IlB(每ICCE的RE数=36个)中,R-PDCCH区域的CCE聚合数L=I,2,4下的总RE 数(=CCE 聚合数X 每ICCE 的 RE 数)分别为 36 个(=1 X36)、72 个( = 2X36)、144f(=4X 36)。另外,在图13B (每ICCE的RE数=18个)中,R-PDCCH区域的CCE聚合数L = 2,4,8下的总RE 数分别为36个(=2 X 18)、72个(=4 X 18)、144个(=8 X 18)。也就是说,图IlB所示的R-PDCCH区域的CCE聚合数L= 1,2,4下的总RE数和图13B所示的R-PDCCH区域的CCE聚合数L = 2,4,8下的总RE数分别为相同数目。
[0237] 这是因为,实施方式1的R-PDCCH区域和本实施方式的R-PDCCH的每ICCE的RE数不 同,与实施方式1相比,为获得必要充分的RE数,本实施方式需要相对加大CCE聚合数。
[0238] 因此,在图IlB中,R-HXXH区域的CCE聚合数L=l,2为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与此 相对地,在图13B中,CCE聚合数L = 2,4为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
[0239] 也就是说,根据图13B所示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中的 通信质量较差的HXXH区域中,优先地削减了被用于发送DCI的可能性低的、对于小的CCE聚 合数(L=I,2)的盲解码次数(即,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数)。而且,根据图13B所示的搜索 区间设定规则,在I 3DCCH区域和R-roCCH区域中的通信质量较好的R-PDCCH区域中,优先地增 加了对于被用于发送DCI的可能性高的CCE聚合数(L = 2,4)的盲解码次数(即,解码对象单 位区域候选数)。
[0240]如上所述,根据图13B所示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对于HXXH区域和R-HXXH区域的 各个资源区域中容易被使用于DCI发送的CCE聚合数,较多地设定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 (即,盲解码次数)。由此,基站100可以将针对终端200的DCI灵活地分配到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
[0241] 另外,如上所述,在图13B中,每个CCE聚合数的总RE数的对于盲解码次数的加权平 均满足"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关系。也就是说,与HXXH区域 相比,R-PDCCH区域能够将所使用的总RE数平均地减小。因此,通过使在R-I 3DCCH区域中的针 对基站100下属的终端200的DCI所使用的资源减小,在R-PDCCH区域中,能够灵活地进行从 基站100向中继站的资源分配。由此,能够提高R-PDCCH区域的利用效率。
[0242] 分配单元108对从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收到的搜索区间信息所示的解码对象单 位区域候选分配DCI。由此,DCI被发送到终端200。
[0243]在终端200中,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收到的搜索区间区域信息所表示的区域 为roCCH区域或R-roCCH区域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基于对应于各自的搜索区间设定 规则,进行盲解码。该搜索区间设定规则与在上述的基站100中所使用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 (例如,图13A和图13B)-致。
[0244]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设定由多个解码 对象单位区域候选定义的搜索区间。此时,构成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CCE的聚合数(CCE 聚合数)与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量建立了对应关系,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根据应发 送的控制信道,使构成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CCE的聚合数(CCE聚合数)与解码对象单位 区域候选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具体而言,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基于与作为设定对 象的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分别对应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设定搜索区间。此时,在 PDCCH区域的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和R-HXXH区域的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之间,相对于 分别构成与各个CCE聚合数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RE数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 选的分布的峰值位置彼此不同。
[0245]另外,与用于通信质量较差的HXXH区域的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相比,用 于通信质量较好的R-roccH区域的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下,相对于构成与各个CCE聚合数 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总RE数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分布的峰值位置存在 于上述总RE数较小的一方。
[0246] 通过这样做,即使在roCCH区域和R-roCCH区域之间每ICCE的RE数不同的情况下, 在使用HXXH区域和R-roccH区域发送针对基站下属的终端的DCI时,也能够防止基站中的 资源分配的灵活性的降低而不会使终端的盲解码次数增加。
[024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在将R-roCCH区域的每ICCE的RE数设为36个的情 况(实施方式1)下的CCE聚合数L=I,2设为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在R-roCCH区域中较多被 使用的可能性高的CCE聚合数)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中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设R-PDCCH区域的每ICCE的RE数为36个的情况(实施方式1)下的CCE聚合数L= 1(总RE数=36个) 设为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较多被使用的可能性高的CCE聚合数)。此时,在R-PDCCH区域的 每ICCE的RE数为18个的情况下,将CCE聚合数L=I,2(总RE数=18个、36个。即,与36个以下 的总RE数对应的CCE聚合数)设为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较多被使用的可能性高的CCE聚合 数)即可。因此,基站100将对于R-PDCCH区域的每ICCE的RE数为18个的情况下的CCE聚合数L =1,2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数(即,盲解码次数)设定得较多即可。
[024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TOCCH区域的每ICCE的RE数为36个、R-PDCCH区域的每 ICCE的RE数为18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在R-PDCCH区域的 每ICCE的RE数比PDCCH区域的每ICCE的RE数大的情况下,只要满足"与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 则的模式相比,第二搜索区间设定的模式的相对于分别构成与各个CCE聚合数对应的解码 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总RE数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群的分布的峰值位置移位到上述总 RE数较小的一方"(即,只要满足式(2)),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0249] 〈实施方式3>
[0250]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之间的每ICCE (或每1R-CCE)的RE数不同,进而,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之间,终端应接收的DCI的有 效载荷大小(payload size或Information size。以下称为"DCI大小")不同。
[0251] 实施方式3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使用图9、图10进行说 明。
[0252] 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1设定用于发送针对终端200的DCI的资源 区域。所设定的资源区域的候选中包括I 3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另外,这里,作为在1子帧 中设定的资源区域,存在仅为HXXH区域的情况以及为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两者的 情况。
[0253] 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基于与从设定单元101收到的设定信息所示的设定资源区 域对应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设定搜索区间。在资源区域为HXXH区域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搜 索区域设定规则和资源区域为R-roccH区域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搜索区域设定规则之间,有 关对于CCE聚合数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量(即,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的模式基于 "为DCIl比特的发送(控制信道的DCI的每单位比特的发送)所需的资源数(RE数)"而彼此不 同。也就是说,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基于"为DCIl比特的发送所需的资源数(RE 数)",独立规定有关对于CCE聚合数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的数量的模式。例如,由"每 CCE聚合数的总RE数(=CCE聚合数X每CCE的RE数)/DCI大小"表示"为DCI1比特的发送所需 的资源数(RE数)"。
[0254] 图15A和图15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图。此外,由于图15A 所示的1子帧中设定的资源区域仅为PDCCH区域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搜索控制设定规则与实 施方式1(图11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255] 另外,这里,为了简化说明,不区分CCE和R-CCE而简单称为"CCE",而且不区分CCE 聚合数和R-CCE聚合数而简单称为"CCE聚合数"。
[0256] 另外,以下说明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终端200O3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UE-SS, 对3种DCI格式分别进行盲解码,并将在1子帧中对各个终端设定的UE-SS内的盲解码次数的 合计设为共48次。但是,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在HXXH区域和R-HXXH区域的双方对 3种DCI格式进行了盲解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H)CCH区域对部分DCI格式(例如1 种)进行盲解码,而在R-PDCCH区域对剩余的DCI格式(例如2种)进行盲解码。因此,由于终端 200中的盲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在各个资源区域不同,所以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之 间,DCI大小彼此不同。
[0257] 例如,这里,通过R-PDCCH发送的DCI的大小比通过PDCCH发送的DCI大小大。例如, 将PDCCH区域中的DCI大小设为42比特,将R-PDCCH区域中的DCI大小设为60比特。
[0258] 另外,对于每ICCE的RE数(构成CCE的RE数)而言,PDCCH比R-PDCCH多。例如,在 PDCCH区域中将每ICCE的RE数设为36个,在R-PDCCH区域中将每ICCE的RE数设为18个。
[0259] 另外,在1子帧中设定的资源区域为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情况下,将在 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中使用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分别称为"第一搜索区域设定规则" 和"第二搜索区域设定规则"。
[0260] 另外,这里,如实施方式1的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图11B)所示,以在R-PDCCH区 域中CCE聚合数L = 1,2为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在R-PDCCH区域中较多被使用的可能性高 的CCE聚合数)为前提。但是,在实施方式1的R-PDCCH区域中,将每ICCE的RE数设为36个,并 将DCI大小设为60比特。
[0261] 以下说明"第一搜索区域设定规则"和"第二搜索区域设定规则"。
[0262]例如,如图15B所示,"第一搜索区域设定规则(PDCCH区域)"的模式为,对于CCE聚 合数L = 1,2,4,8,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为6、6、6、6 (总共24次)。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 "第二搜索区域设定规则(R-PDCCH区域)"的模式为,对于CCE聚合数L = 1,2,4,8,终端200的 盲解码次数为4、8、8、4 (总共24次)。
[0263] 因此,在HXXH区域和R-roCCH区域,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的合计为48次( = 24次 (PDCCH区域)+24次(R-PDCCH区域))。也就是说,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仅设定H)CCH区域的情 况(图15A)和设定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的情况(图15B ),终端200的盲解码次数(48次) 相同。
[0264] 这里,与图12同样地,图16是表示在基站100中的必要充分的CCE聚合数的计算方 法的图。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对于图16所示的实际的通信质量(传输质量),R-PDCCH区域比H)CCH区域良好。因此,在图16中,对于"为发送DCI1比特所需的资源数(RE数): 总RE数/DCI大小",R-PDCCH区域比PDCCH区域少。也就是说,与PDCCH区域相比,R-PDCCH区域 能够以较少的"为发送DCIl比特所需的资源数(RE数):总RE数/DCI大小"满足期望的通信质 量。换言之,与roccH区域相比,R-roccH区域能够以较高的编码率(较少的冗余度)满足期望 的通信质量。
[0265] 但是,在图16中,构成R-PDCCH区域的CCE的RE数(18个)和构成HXXH区域的CCE的 RE数(36个)不同。而且,在图16中,R-I3DCCH区域的DCI大小(60比特)和PDCCH区域的DCI大小 (42比特)不同。也就是说,在PDCCH区域和R-PDCCH区域之间,与相同程度的"为发送DCIl比 特所需的资源数(RE数):总RE数/DCI大小"对应的CCE聚合数不同。
[0266] 于是,在R-HXXH区域中,优选与HXXH区域相比,使与较少的"为发送DCIl比特所 需的资源数(RE数):总RE数/DCI大小"对应的CCE聚合数下的盲解码次数(解码对象单位区 域候选数)较多。换言之,在R-roccH区域中,优选与roccH区域相比,使与较高的编码率对应 的CCE聚合数下的盲解码次数(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数)较多。
[0267] 通过图15B所示的搜索区间设定规则,满足了该要求。也就是说,在图15B所示的搜 索区间设定规则中,根据"总RE数/DCI大小",决定了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和第二搜索区 间设定规则的模式。而且,与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相比,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 模式的相对于"与各个CCE聚合数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中的为发送DCIl比特(控制 信道的DCI的每单位比特的发送)所需的RE数"的、搜索区间中包含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 选群的分布的峰值位置(即,重心)存在于的上述"为发送DCIl比特所需的RE数"较小的一 方。
[0268] "与第一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相比,第二搜索区间设定规则的模式的相对于 '与各个CCE聚合数对应的解码对象单位区域候选中的为发送DCI1比特所需的RE数'的、解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