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终端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141300阅读:来源:国知局
示的相同。但是,形成于面状辐射导体7的圆形的导体开口部CA的直径为16mm,槽部SL的长度为7mm。
[0080]图12中各特性线与切口部5C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如下。
[0081](I):供电线圈单体
[0082](2):图 10(D)的结构
[0083](3):图11⑶的结构
[0084](4):图1l(C)的结构
[0085](5):图11⑷的结构
[0086]将图11⑶所示的结构下的特性(3)与图11 (C)所示的结构下的特性⑷相比较则可知,在电流密度更高的部分的相对部存在切口部5C的情况下(背面金属体与电流密度较高的部分不相对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高的耦合系数。另外,将图1l(A)所示的结构下的特性(5)与图11⑶所示的结构下的特性(3)相比较则可知,在背面金属体5的切口部5C被导体开口部CA重叠的情况下(导体开口部CA尽量不与背面金属体5重叠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高的耦合系数。另外,将图10(D)所示的结构下的特性(2)与图1l(A)所示的结构下的特性(5)相比较则可知,在背面金属体5的切口部5C被面状辐射导体7的槽部SL重叠的情况下(槽部SL尽量不与背面金属体5重叠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高的耦合系数。
[0087]上述供电线圈81的匝数为7回,形成各形状的切口部5C时的供电线圈的电感(将背面金属体5、面状辐射导体7中的电感的增减等考虑在内的供电线圈的电感)如下所述。
[0088]图10 (D)的结构(特性(2)):0.83 μ H
[0089]K Il(B)的结构(特性(3)):0.69 μ H
[0090]图11 (C)的结构(特性(4)):0.71 μ H[0091 ] K Il(A)的结构(特性(5)):0.69 μ H
[0092]由此,由背面金属体5的切口部5C的形状而产生的供电线圈81的电感变化较少。因此,即使在背面金属体5形成切口部5C,也能容易地实现供电线圈81与供电电路9之间的匹配。
[0093]《实施方式4》
[0094]图13 (A)、(B)、(C)、(D)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天线部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图13(A)是面状辐射导体7的俯视图,图13(B)是供电线圈81及磁性体片材6的俯视图,图13(C)是背面金属体5的俯视图。图13(D)是上述各构件层叠状态下的俯视图。如该图13(D)所示,在背面金属体5上、与供电线圈81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口部5C,切口部5C形成为俯视下与供电线圈81的至少一部分不重叠且与面状辐射导体7上的缺口部7C的形状不同。面状辐射导体7上的缺口部7C的形状与背面金属体的切口部5C的形状相类似,但两者的大小有所不同。该关系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形状不同”的概念内。
[0095]本实施方式中,背面金属体5的切口部5C俯视下不与面状辐射导体7的开口部7C的内缘部相重叠。另外,背面金属体5的切口部5C不与面状辐射导体7的槽部SL的内缘部相重叠。此外,背面金属体5的外边缘不与面状辐射导体7的外缘部相重叠。
[0096]面状辐射导体7的开口部7C的内缘部是感应电流的电流密度最高的区域,因此通过预先将背面金属体5上与上述电流密度最高的区域相对的部分去除,从而能减小涡流损耗。槽部SL的内缘部、背面金属体5的外边缘上产生的涡流损耗也同样得到抑制。尤其是,由于面状辐射导体7的形成槽部SL侧的外缘部(边)的电流密度较高,因此通过使背面金属体5的一边不与面状辐射导体7的形成槽部SL —侧的外缘部(边)不重叠,从而能进一步抑制祸流损耗。
[0097]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背面金属体5不与面状辐射导体7的电流密度较高的区域相对,因此电流被感应至背面金属体5的情况得到抑制,从而确保了面状辐射导体7被用作为福射元件的功能。
[0098]《实施方式5》
[0099]图14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天线部分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该示例中,具备两个面状辐射导体7A、7B,并存在从导体开口部CA呈T字型地延伸至外边缘为止的槽部SL。
[0100]图15是表示上述面状辐射导体(7A、7B)的电流密度分布的图。在由此具备呈分岔形状的槽部SL的情况下,导体开口部CA的内边缘与槽部SL的边缘部的电流密度较高。背面金属体5被配置成不与面状辐射导体(7A、7B)的电流密度较高的区域相对。因此,电流被感应至背面金属体5的情况得到抑制,确保了面状辐射导体7被用作为辐射元件的功會K。
[0101 ] 此外,在如上示出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金属底板是背面金属体的示例,但除了金属底板以外,也可以将壳体内部的屏蔽板或电路基板的接地电极用作为背面金属体,同样地来适用。也就是说,不会较大地损害背面金属体原本的功能(例如,若为金属底板则为强度保持功能、若为屏蔽金属板则为屏蔽性),而能将辐射导体的天线特性的降低抑制到最小。
[0102]另外,在上述示出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背面金属体5的切口部5C是在背面金属体5的外边缘开放的形状的示例,但切口部5C也可以是封闭的形状,而不在外边缘开放。
[0103]标号说明
[0104]O"电容器
[0105]CA…导体开口部
[0106]CW…线圈开口
[0107]SL…槽部
[0108]I…前表面壳体
[0109]2…显示/触摸面板
[0110]3…IC
[0111]4…印刷布线板
[0112]5…背面金属体
[0113]6…磁性体片材
[0114]7,7A,7B…面状辐射导体
[0115]70.开口部
[0116]9…供电电路
[0117]81...供电线圈
[0118]10L...通信终端装置
【主权项】
1.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与供电电路相连的供电线圈; 面状辐射导体,该面状辐射导体配置于所述供电线圈的附近,且具有俯视下与所述供电线圈的线圈开口相重叠的缺口部; 背面金属体,该背面金属体配置于所述供电线圈的、与所述面状辐射导体相反的一侧,且配置于所述面状辐射导体的附近, 在所述背面金属体上的、与所述供电线圈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形成为俯视下不与所述供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且形状不同于所述面状辐射导体上的所述缺口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金属体的切口部俯视下与所述供电线圈的线圈开口的内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金属体的切口部不与所述供电线圈的线圈开口的中心相重叠。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金属体的切口部不与所述供电线圈的线圈开口的中心相重叠。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辐射导体的所述缺口部具有开口部、以及将该开口部与所述面状辐射导体的外边缘端部相连接的槽部, 所述背面金属体的所述切口部俯视下与所述面状辐射导体的所述槽部相重叠。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金属体的外边缘端部不与所述面状辐射导体上所述槽部所连接的外边缘端部相重叠。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辐射导体是金属壳体,所述背面金属体是屏蔽板、金属底板或电路基板的接地电极。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线圈与所述背面金属体之间配置有磁性体片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终端装置,其具有:与供电电路(9)相连的供电线圈(81);面状辐射导体(7),该面状辐射导体(7)配置于供电线圈(81)的附近,且具有俯视下与供电线圈(81)的线圈开口(CW)相重叠的缺口部(7C);以及背面金属体(5),该背面金属体(5)配置于所述供电线圈(81)的、与面状辐射导体(7)相反的一侧,且配置于面状辐射导体(7)的附近,背面金属体(5)上形成有切口部(5C),该切口部(5C)形成为俯视下不与供电线圈(8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形状,且形状不同于面状辐射导体(7)上的缺口部(7C)。
【IPC分类】H04M1/02, H01F38/14, H01Q7/06, H01Q1/24
【公开号】CN204810312
【申请号】CN201490000285
【发明人】村山博美, 中野信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5日
【公告号】US20150244064, WO2015098462A1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