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型el元件以及采用该el元件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362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散型el元件以及采用该el元件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各种电子机器的输入操作部等中使用的分散型EL元件以及采用该EL元件的光照式开关单元。
背景技术
以下,关于以往的分散型EL元件(以下称作EL元件)以及采用该EL元件的光照式开关单元(以下称作开关单元),采用图13以及图14进行说明。
图13为以往的EL元件的截面图。EL元件101,由绝缘基底部件102、透明电极层103、发光体层104、电介质层105、背面电极层106、绝缘层107构成。绝缘基底部件102,由厚约100μm的透明树脂膜构成,在绝缘基底部件102的背面利用喷溅法等薄膜形成技术形成透明电极层103。在透明电极层103上依次层叠发光体层104、电介质层105、背面电极层106、绝缘层107。另,图13、图14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被放大表示。
若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向透明电极层103和背面电极层106之间施加交流电压或者直流脉冲电压,则发光体层104内的荧光体会发光。从发光体层104发出的光,透过作为EL元件101的发光面侧的绝缘基底部件102一侧进行照光。
图14表示采用EL元件101的以往开关单元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开关单元108,具有薄膜开关部114。薄膜开关部114,由在上绝缘基板109(以下称作基板109)和下绝缘基板111(以下称作基板111)之间粘合固定隔离板113而构成。基板109,由厚约100μm的树脂膜形成。可动触点110(以下称作触点110),在基板109的下面印刷形成。基板111由树脂膜形成,固定触点112(以下称作触点112)在基板111的上面印刷形成。为了使触点110和触点112保持给定间隔而相面对,分别在基板109和基板11之间粘合固定隔离板113。通过分别相面对的触点110和触点112,构成开关部119。
并且,EL元件101具有与薄膜开关部114独立的驱动电路且带有绝缘基板102,其配置位于薄膜开关部114上面。EL元件101的总厚度为约0.3mm。还有,在EL元件101的上部,按顺序配置隔离板118和表面薄片117。然后,按键115,对准各个开关部119的位置,并通过粘合材料116粘合固定在表面薄片117的下面,按键115的下端面,与EL元件101上部连接。这样,就构成了开关单元108。
开关单元108,若用手指或者笔等从表面薄片117的上部进行按下操作,则配置在被按下的位置的下面的按键115被按下。按键115按压EL元件101后,被按压部分的EL元件101产生部分弯曲,同时在下方配置的基板109也部分弯曲。这样,触点110被按下,触点110的下面与触点112的上面挡接。并且,触点110和触点112成为电连接的状态,开关部119成为开关接通(ON)状态。
然后,若表面薄片117的操作力被除去,则基板109和EL元件101通过本身的恢复力而返回原始状态,因此如图14所示,开关部119成为开关断开(OFF)状态。
另外,这样的EL元件101和开关单元108,在例如特开平10-106754号公报等中被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分散型EL元件,在经剥离处理后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上依次形成包含短形条触点、第1绝缘层、背面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和透光性电极层。根据该构成,实现厚度方向的薄型化。并且,采用这种分散型EL元件的光照式开关单元,将从临时基板剥离的EL元件和具有梳状触点的布线板连接。


图1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分散型EL元件的截面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分散型EL元件的斜视图。
图3表示图1所示的分散型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表示采用图1所示的分散型EL元件构成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截面图。
图5表示图4所示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分解斜视图。
图6表示图4所示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表示图4所示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动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8表示具有与图4所示的光照式开关单元不同截面的截面图。
图9为表示另一形式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分解斜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分散型EL元件的截面图。
图11表示如图10所示分散型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表示采用如图10所示分散型EL元件构成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截面图。
图13表示以往的分散型EL元件的截面图。
图14表示采用以往的分散型EL元件构成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采用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分散型EL元件(以下称作EL元件)的截面图。图2为表示在临时基板上以给定间距构成图1所示EL元件的状态的斜视图。并且,图3为表示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另,以下的各个截面图中,厚度方向的尺寸被放大表示。
图1和图2中,临时基板21,为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构成的箍状。对临时基板21的上面,进行用于改善表面剥离性的剥离处理。EL元件41,在临时基板21的上面侧,在箍状临时基板21的长轴方向以给定间距形成。构成EL元件41的各个功能层,根据丝网印刷法等重叠印刷后构成。
采用图3,对EL元件4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临时基板21(步骤S01),对临时基板21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步骤S02)。给定形状的短形条(short bar)触点31(以下叫作触点31)在经剥离处理后的临时基板21的上面重叠形成(步骤S03)、触点31,采用导电胶等导电性材料印刷形成。并且,在触点31的周围,从触点31的外围开始设置给定间隔,按照包围触点31而印刷形成环状的粘合材料层32(步骤S04)。
然后,第1绝缘层42(以下称作绝缘层42)被形成为分别覆盖在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上面(步骤S05)。没有形成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临时基板21的表面,为使临时基板21的表面露出,绝缘层42的下面在临时基板21的上面直接重叠而形成。
还有,背面电极层43在绝缘层42上面重叠形成(步骤S06)。并且,电介质层44在背面电极层43的上面重叠形成(步骤S07)。发光体层45在电介质层44的上面重叠形成(步骤S08)。透光性电极层46(以下称作电极层46)在发光体层45的上面重叠形成(步骤S09)。透光性保护用绝缘层47(以下称作绝缘层47)在电极层46的上面重叠形成(步骤S10)。还有,作为在电极层46的表面未形成绝缘层47的部分,即在电极层46露出部分上面形成非透光性印刷层48(步骤S11)。触点31、粘合材料层32、绝缘层42、背面电极层43、电介质层44、发光体层45、电极层46、绝缘层47、印刷层48的各功能层,根据丝网印刷法分别依次重叠形成。
另外,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形成顺序可相反,绝缘层47和印刷层48的形成顺序也可相反。并且,形成触点31、粘合材料层32、绝缘层47、印刷层48的步骤未必是必需的。
EL元件41的光照功能,由在临时基板21上面依次印刷形成的绝缘层42、背面电极层43、电介质层44、发光体层45、电极层46、绝缘层47、印刷层48构成。在EL元件41工作中,采用驱动电路(未图示),在背面电极层43和电极层46之间施加交流电压或者直流脉冲电压,使发光体层45内的荧光体发光。并且,发光体层45发出的光穿透绝缘层47的一侧,向外部照光。
然后,在采用EL元件41构成光照式开关单元(以下称作开关单元)等的情况下,使含有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EL元件41,在层叠各个功能层成为一体化的状态下从临时基板21剥离后采用。即,采用不具有基底部件的无基底部件的EL元件41。由于形成EL元件41的临时基板21的上面侧,被实施剥离处理,因此当EL元件41从临时基板21剥离时,操作性良好。
接着,对开关单元进行说明。图4表示开关单元的截面图。图5表示图4所示的开关单元的分解斜视图。图6表示图4所示的开关单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开关单元51构成为使从临时基板21剥落的EL元件41与布线板71重合且连接。EL元件41和布线板71通过将触点31和在布线板71上面设置的梳状触点61(以下称作触点61)相面对配置而相连接。另,EL元件41,其总厚度为约100μm的程度,与以往的EL元件相比非常薄。
接着,采用图6,对开关单元5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形成触点61的布线板71(步骤S31)。另,省略布线板71的制造方法的详细说明。接着,使绝缘隔离板72(以下称作隔离板72)定位于布线板71表面的位置并重合(步骤S32)。
另一方面,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准备带有临时基板21的EL元件41(步骤S41)。使EL元件41从临时基板21剥离(步骤S42)。然后,进行使载置隔离板72的布线板71和EL元件41的定位(步骤S51)。并对定位的布线板71和EL元件41进行加热处理,使粘合材料层32和隔离板72以及布线板71分别粘合一起,且使EL元件41和布线板71相互连接。
如上这样形成的开关单元51,具有以下构成。EL元件41和布线板71的配置为,在使触点31和触点61在上下方向维持给定间隔相面对的状态下定位。然后,露出到EL元件41下面的粘合材料层32的下面,与配置在布线板71上面的隔离板72上面粘贴。
粘合材料层32,预先形成环形状,分别环绕在每个触点31的周围,若EL元件41从临时基板21剥离则使粘合材料层32露出。然后,使具有粘合性的粘合材料层32与布线板71上面重合。这样,就很容易进行从临时基板21剥离的EL元件41与布线板71的粘贴作业。
并且,通过对隔离板72的高度进行适当设定,能使触点31和触点61之间的触点间隔维持稳定。因此,能使开关动作保持稳定。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隔离板72,可以是使与触点61对应的部分开口的绝缘膜。并且,绝缘胶(未图示)等可以是在布线板71上一体化形成的,也可以是根据丝网印刷法等形成的。另外,在由绝缘膜构成隔离板72时,优选其构成为按照围绕在触点61的周围那样,而使隔离板72的下面粘合固定在布线板71的上面,以提高防尘性。隔离板72本身可具有粘合性,隔离板72和布线板71之间也能够形成其它的粘合层(未图示)。
触点61其构成为,从分别独立的布线部分延伸出来的2个或2个以上的梳状部分61A与1个触点31之间具有间隙并相面对配置,且梳状部分61A以电独立的状态并列设置。
在EL元件41从临时基板21剥离之前,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被临时基板21覆盖。这样,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各自的表面,尘埃等多余的附带物较少。这样,就能够实现具有各个开关部52的高品质且防尘性良好的开关单元51。
并且,由于在绝缘层42的下面侧以直接露出的状态配置的触点31,其构成作为各个开关部52的一个相面对的触点,因此开关单元51被薄型化。
接着,关于以上构成的开关单元5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若向背面电极层43和电极层46之间施加给定电压,则使发光体层45中含有的荧光体发光。从发光体层45发出的光,穿透绝缘层47一侧,并从开关单元51的上方照亮。另外,开关单元51的发光色,根据在发光体层45中分散的荧光体的种类、电极层46或者绝缘层47等光穿透的层的着色等,设定为所望的发光色。
接着,如图7所示的箭头A所示,若采用手指或者钢笔等,对触点31上部的绝缘层47从上往下进行按下操作,则被按下的地方局部向下弯曲。由于EL元件41的各层,采用丝网印刷而形成,因此含有较多树脂成分。还有,EL元件41,为不具有基底部件的无基底部件状态。因此,EL元件41,富有柔软性、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操作触感。并且,由于各个开关部52的触点31和61的间隔,设定为20~100μm程度的短行程,因此减轻了给EL元件41的各个功能层施加的应力负担,并防止受破损。
然后,随着按下操作,触点31往下降,并分别与梳状部分61A接触。这样,电独立配置的各个梳状部分61A,为电连接,开关部52为接通(ON)状态。
并且,若除去按下操作的操作力,则EL元件41的弯曲部分,通过自身的恢复力,恢复原始状态。这样,触点31与梳状部分61A分离,并使各个梳状部分61A返回成为相互电独立的状态。然后,开关部52为断开(OFF)状态。
另外,由于在电极层46的上方配置绝缘层47,因此,在按下操作时,电极层46被绝缘层47保护,防止电极层46受损伤。并且,通过形成绝缘层47,得到使除去按下力量后的恢复力量增强的效果。还有,若给绝缘层47附加显示功能等,则可进一步提高操作性和功能性。
另,构成EL元件41的各个功能层的胶结树脂,较重要的是选择具有亮度等所期望的EL特性的材料,同时还可以选择在开关动作时具有耐久性等机械特性的材料。并且,按压操作后的复原特性,仍然对胶结树脂的依赖度较高。因此,由上述综合判断,应选定胶结树脂的材料。
如上述,开关单元51,采用从临时基板21剥离的薄型EL元件41,该EL元件41仅由不含基底部件的功能层层叠而成。还有,构成各个开关部52的相面对触点的一方触点,由配置在EL元件41的下面构成。这样,就实现了薄型构成的开关单元51。
并且,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在经剥离处理后的临时基板21的上面形成,因此,在EL元件41从临时基板21剥离之后,残余剥离剂会残留在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表面上。然而,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表面状态为,维持没有附着脱落屑的良好状态。这样,就能够容易实现薄型且高品质的各个开关部52。
还有,在EL元件41从临时基板21剥离之后,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具有将临时基板21的表面形状转印的形状。通过适当选择临时基板21的表面形状,可对触点31和粘合材料层32的表面形状进行良好控制。这样,就能对EL元件41和布线板71的粘合条件进行良好控制。
另,在形成触点31之前,虽然对含有对临时基板21进行剥离处理的步骤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剥离处理,不限于在形成触点31之前进行。例如,假如采用氟树脂等剥离性高的材料形成临时基板21,则并不需要特别的剥离处理。因此,采用剥离性能高的材料作为临时基板21,也就意味着实施剥离处理。
另外,如图5和图8所示,电极层46表面的中央部分,被透光性绝缘层47覆盖,周边部分被非透光性的印刷层48覆盖。这样,通过采用具有透光性的层和具有非透光性的层覆盖EL元件41的表面,开关单元51可以构成为仅让所望的范围内进行照光。另,印刷层48未必一定需要,如图9所示,开关单元51A也可以构成为EL元件41A的表面全部被透光性绝缘层47覆盖。
并且,绝缘层47的形成,不限定于覆盖电极层46的整个面形成绝缘层47,也可以在任意地方形成。例如,其可以构成为在与每个开关部52对应的电极层46上面不形成绝缘层47。这种情况下,其构成为只要设置绝缘性的键(未图示)等,就可进行开关操作。并且,由于其构成为可对电极层46上面用键进行直接按压操作,因此与电极层46挡接的键的下面,可以是曲率较大的球面形状等。
(第2实施方式)图10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EL元件的截面图。图11表示如图10所示的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2表示采用如图10所示分散型EL元件构成的光照式开关单元的截面图。
根据第2实施方式,EL元件81构成为相对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EL元件41,在绝缘层42和背面电极层43之间,进一步通过印刷形成屏蔽层82和第2绝缘层83(以下称作绝缘层83)。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EL元件41相同构成的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EL元件81构成为实现对实施静电对策的构成的扩展应用。
采用图11,关于EL元件8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从步骤S01到步骤S05与图3同样,在临时基板21上形成触点31、粘合材料层32和绝缘层42。接着,通过采用银胶等导电性良好的导电胶的丝网印刷法,跨过绝缘层42上的整个面形成屏蔽层82(步骤S21)。还有,根据采用绝缘胶的丝网印刷法,在屏蔽层82上的整个面重叠形成绝缘层83(步骤S22)。在绝缘层83的上面,如图3,通过丝网印刷法依次形成背面电极层43、电介质层44、发光体层45、电极层46、绝缘层47、印刷层48。
并且,在EL元件81也从临时基板21一体化剥离之后,便与设置触点61的布线板71贴合,构成开关单元91。
然后,由于屏蔽层82的一端,与布线板71的大地部(未图示)电连接,即使静电等噪音电压或浪涌电压从EL元件81一侧流入,也会直接落入信号地/大地。这样,可防止相对各个开关部52的静电泄漏,并提高开关单元91的可靠性。
并且,更优选,若屏蔽层82,配置在相对背面电极层43的开关部52一侧,则对EL元件81进行驱动时的噪音等也会落到大地。
另,由于EL元件41在无基底部件的状态下构成开关单元51,因此能够具有薄型化的优点。相反,由于在EL元件41和开关部52之间存在的绝缘介入物较少,因此容易受到外部的静电等影响。然而,由于在EL元件81内部,实施综合静电对策,因此不需要针对每个开关部52个别实施静电对策,因此能够有效实施静电对策。
另外,开关单元91的开关动作,与开关单元51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由于屏蔽层82和绝缘层83含有树脂成分,因此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开关单元91在开关动作时的恢复力的效果。
再有,EL元件81也可在无基底部件的状态下构成开关单元91,因此容易实现实施静电对策的薄型开关单元91。
还有,对于EL元件41、81,可根据丝网印刷法形成第2发光体层(未图示)等,以便能够发出彩色光等。这样,就能构成进一步提高功能或者特性的薄型开关单元。
另,虽然对在EL元件41、81上形成有粘合材料层32的构成进行了说明,然而其构成也可以是不在EL元件上形成粘合材料层。例如,从临时基板21剥离的EL元件,可采用双面带等粘合材料,与布线板71或隔离板71贴合。
还有,同样,触点31也可以不是与EL元件一体化形成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当EL元件与布线板71连接时,插入独立的短形条触点的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分散型EL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短形条触点,其在经剥离处理后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第1绝缘层,其在所述短形条触点上形成;背面电极层,其在所述第1绝缘层上形成;电介质层,其在所述背面电极层上形成;发光体层,其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透光性电极层,其在所述发光体层上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型EL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屏蔽层,其在所述第1绝缘层上形成;和第2绝缘层,其在所述屏蔽层上形成,所述背面电极层在所述第2绝缘层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型EL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粘合材料层,其被形成在所述临时基板的表面上,位于所述短形条触点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型EL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透光性保护用绝缘层,其在所述透光性电极层上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型EL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非透光性印刷层,其在所述透光性电极层上形成。
6.一种光照式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分散型EL元件和布线板,所述分散型EL元件包含短形条触点,其在经剥离处理后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第1绝缘层,其在所述短形条触点上形成;背面电极层,其在所述第1绝缘层上形成;电介质层,其在所述背面电极层上形成;发光体层,其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透光性电极层,其在所述发光体层上形成;所述布线板具有梳状触点,在所述梳状触点和所述短形条触点相面对的状态下,所述布线板与所述分散型EL元件连接;所述分散型EL元件在从所述临时基板剥离之后,与所述布线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照式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型EL元件还具有在所述短形条触点的周围形成的粘合材料层;在所述分散型EL元件和所述布线板之间介入绝缘隔离板,通过让所述粘合材料层和所述绝缘隔离板粘合,将所述分散型EL元件和所述布线板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散型EL元件,在经剥离处理后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上依次形成短形条触点、第1绝缘层、背面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透光性电极层。根据该构成,实现厚度方向的薄型化。并且,还提供一种光照式开关单元,将从临时基板剥离的分散型EL元件和具有梳状触点的布线板连接。
文档编号H05B33/12GK1738504SQ20051009153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0日
发明者山本保, 泽田昌树, 田边功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