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344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 一 种可升降及旋转 的平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讯息设备中,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中。在显示装 置的使用过程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通常需要与使用者保持一合适角 度,以方便使用者观赏到最佳显示效果,所以不同使用者需要调整不同 的高度及角度来观赏显示画面。为让使用者观赏到最佳的视觉画面,或 在不同场合观赏显示画面,须提供一具多功能的显示装置,如可升降、 可前倾及后仰或可在平面内旋转等。请参阅图l,是一种现有技术显示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包括一基座11、 一连接装置12及一显示面板13。该连接装置12— 端固设在该基座ll,其另 一端与该显示面板13枢接,并支撑该显示面板 13在设定高度。其中该显示面板13能够相对该基座11沿该连接装置12升 降。再请参阅图2,是图1所示该显示装置1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基座 11水平放置以维持整个显示装置10的重心稳定。该连接装置12包括一支撑架121、两个凸沿123、 一弹性巻带127、 一巻轴128及一滑动支架129。该支撑架121包括一第一侧壁1211与一第二 侧壁1213。该第一侧壁1211与该第二侧壁1213相对平行间隔设置,并围 成一收容空间(未标示)。该两个凸沿123也相对平行设置,其分别对应位 于该第 一侧壁121 l及该第二侧壁1213内侧表面。该弹性巻带127是能够自 由伸缩的带状弹片,且该弹性巻带127随其被拉伸长度变化而产生不同大 小的拉力。该弹性巻带127的一端固定并缠绕在该巻轴128,而另一端固 接该滑动支架129。该巻轴128固定在该第一侧壁1211与该第二侧壁1213 之间。该滑动支架129收容在该连接装置12的收容空间内,且其两个相对侧面分别设置有滑槽130。该两个滑槽130与该两个凸沿123分别对应配 合,且该两个凸沿123的外表面及该两个滑槽130的内侧表面具有一定摩 擦系数。当该滑动支架129收容在该支撑架121的收容空间内时,通过该 凸沿123与该滑动支架129的滑槽130相互配合,使得该滑动支架129能够 沿该连结装置12摩擦升降。该显示面板13是一显示终端,其通过绞链(未标示)与该滑动支架129 枢接。其中该显示面板13能够通过该绞链实现相对该基座11的后仰。在该显示装置10中,因为该滑动支架129枢接在该显示面板13上, 所以该滑动支架129与该显示面板13相对静止,即当该显示面板13升降 时,该滑动支架129随同该显示面板13同步升降。同时该滑动支架129固 接在该弹性巻带127—端,调整该滑动支架129的滑槽130及该支撑架121 的凸沿123间摩擦系数,使得当该滑动支架129沿该滑槽130升降过程中, 该弹性巻带127弹性拉伸,施加拉力于该滑动支架129,同时该支撑架121 施加滑动摩擦力于该滑动支架129。当该弹性巻带127的拉力与该显示面 板13自身的重力及该滑动支架129与该支撑架121间摩擦力相平衡时,该 显示面板13静止在一定高度。在使用该显示装置10过程中,首先将该显示装置10的基座11置放在 一水平平面,当需要调高或者降低该显示面板13时,直接施加外力在该 显示面板13上,并拖动该显示面板13上升或者下滑至合适高度,然后消 除该外力作用,通过该弹性巻带127的拉力平衡该显示面板13的重力及该 滑动支架129与该支撑架121间摩擦力作用,使得该显示面板13静止于合 适高度。由此,该显示装置10有效实现该显示面板13在高度方向的升降。当需要实现该显示面板13的后仰时,同样施加旋转力矩在该显示面 板13上,使其以该绞链为轴心,绕该绞链旋转一定角度。由此,该显示 装置10有效实现该显示面板13的后仰。在该现有技术中,通过该弹性巻带127及该滑动支架129虽然解决该 显示面板13的升降问题及后仰问题,但是其调整范围有限,仍然不能够 满足消费者对该显示面板13旋转角度调整的需求。发明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显示装置旋转角度调整范围有限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平面内旋转的显示装置。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一 显示面板及 一 旋转单元,该旋转 单元包括相互啮合设置的 一第 一转杆、 一第二转杆及一传送带, 其中该传送带一端缠绕在该第二转杆,该显示面板固定在该旋 转单元的第 一 转杆,并与该第 一 转杆同步旋转,该第 一 转杆带 动该第二转杆旋转,该第二转杆沿该传送带在平面内旋转上升。相较于现有技术,在该显示装置中增加旋转单元,当旋转 该显示面板时,带动该旋转单元的两个相互啮合设置的转杆同 步旋转,使得该传送带缠绕在该第二转杆上,进而带动该显示 面板沿该传送带旋转上升,保证该显示面板不但能够在平面内 旋转一定角度,且该显示面板旋转的同时能够上升一定高度, 提供充足空间满足显示面板旋转,避免显示面板在旋转过程中 与底座等其它元件之间干扰。


图l是一种现有技术显示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2是图l所示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种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显示装置的升降示意图。图6是图3所示显示装置的旋转示意图。图7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连接装置立体组装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连接装置的绞链与第一滑动支架及第二滑动支架相互配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IO是图7所示连接装置的绞链与第一滑动支架及第二滑动支架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11是图IO所示立体组装图的XI区域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图12是图7所示连接装置的升降单元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3是图7所示连接装置的升降单元与支撑架相互组装的 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图3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种较佳实施 方式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 意图。该显示装置2包括一底座21、一连接装置23及一显示面板 25。该底座21水平放置,支撑该连接装置23及该显示面板25, 以保证该显示装置2整体重心稳定。该连接装置23—端固设在该 底座21,其另 一端连接该显示面板25,并支撑该显示面板25在 设定高度。其中该显示面板25能够沿该连接装置23摩擦升降及 相对该底座21前倾或者后仰,如图5所示。同时,该显示面板25 能够相对该底座21在平面内旋转一定角度,如图6所示。再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其中图7是图4所示显示装2的连接 装置23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连接装置23的立体分 解示意图。该连接装置23包括一支撑架231、 一第一滑动支架 233、 一第二滑动支架234、 一绞链235 、一旋转单元237、 一锁 固支架23 8及一升降单元239。该支撑架231垂直设置在该底座21,其包括三个依次相接的 一第 一 侧壁23 11 、 一第二侧壁23 13 、 一第三侧壁23 15及二底壁 2316。其中该第 一 侧壁23 11与该第三侧壁23 15相对平行间隔设 置,该第二侧壁23 13的两个相对侧边分别连接该第 一 侧壁23 11 及该第三侧壁23 15的 一 侧边,该两个底壁23 1 6分别自该第 一 侧 壁23 11及该第三侧壁23 15底部边缘向内延伸形成,该第二側壁 23 13配合该第 一 侧壁23 11 、该第三侧壁23 15及该两个底壁23 1 6 围成 一 具开口的收容空间(未标示)。且在该第二侧壁23 13内表面 设置有 一挡块2312,在该第 一侧壁2311内侧表面设置有 一滑轨 2317,在该第三侧壁23 15的内侧表面同样对应设置有另 一 滑轨 2319。该两个滑轨2317、 2319相对平行间隔设置。该第一滑动支架233是一整体呈rn」型的框架,其收容在该支撑架23 1的收容空间内。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包括 一 本体 2331、两个側支架2333 、 2335及两个滑动臂2337 、 2339,每一 侧支架2333、 233 5表面对应设置有 一 固定孔23 32及 一 卡槽23 34 。 该两个侧支架2333、 2335相对平行间隔设置,且同时垂直于该 本体2331,该两个滑动臂2337、 2339分别对应设置在该侧支架 2333 、 2335的外侧表面。当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 3收容在该支撑架 231的收容空间内时,其中 一侧支架2333相对该支撑架231的第 一侧壁2311设置,位于该侧支架2333的滑动臂2337对应收容在 位于该第 一 侧壁23 11的滑轨23 1 7内。另 一 侧支架2335相对该支 撑架231的第三侧壁2315设置,位于该侧支架2335的滑动臂2339 对应收容在位于该第三侧壁2315的滑轨2319内。该第一滑动支 架233通过该两个滑动臂2337、 23 39与该支撑架23 1的滑轨23 17 、 23 19的相互配合,实现其沿该支撑架23 1的升降。该第二滑动支架234是一 整体呈「M型的框架,其收容在 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两个相对侧支架2333、 2335之间。该第二 滑动架234包括一本体2341及两个侧支架2343、 2345,该两个侧 支架2343、 2345相对平行间隔设置,且同时垂直于该本体234 1 。 在该本体2341表面设置有两个贯穿孑L2347、 2348及 一 挡块2349 。 在每一侧支架2343、 2345上设置有 一 圆形孑L 2342及 一 卡槽2344 。 当该第二滑动支架234收容在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两个相对侧 支架2333 、 2335之间时,其中 一 侧支架2343相对该第 一 滑动支 架233的侧支架2333设置,另 一侧支架2345相对该第 一滑动支架 233的侧支架233 5设置。同时该第二滑动支架234配合该第 一 滑 动支架233的本体2331围成另 一 收容空间(未标示)以收容该旋转 单元237。该绞链235同样收容在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两个侧支架 2343、 2345之间,该绞链235的两端分别贯穿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 的两个侧支架2333 、 2335以及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两个侧支架 2343、 2345,其中该绞链235与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及该第二滑 动支架234相互配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绞链235包括 一 转轴2350及套设在该转轴2350端部的两个锁固单元235 1 。该转轴2350是 一 具切面的圆柱形轴体,且该 转轴23 50的两端部设置有螺紋。每一锁固单元2351包括一 固定 片体2353 、 一转动片体2355及一螺帽2357,该固定片体2353包 括一卡榫2354,该转动片体2355包括一卡榫2356。该转动片体 235 5 、该固定片体23 53及该螺帽23 5 7依次套设在该转轴23 50端 部。再请结合参阅图9、图10及图11,其中图10是该绞链235与 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及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相互组装后的局部剖 面示意图,图ll是图IO所示XI区域放大示意图。当该绞链235收容在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两个侧支架 2343、 2345之间时,该转轴2350贯穿位于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的 侧支架2333 、 2335的固定孑L2332。其中 一 锁固单元23 5 1的固定 片体2353及转动片体235 5对应夹在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的侧支 架2333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侧支架2343之间,而另 一锁固单 元23 51的固定片体2353及转动片体23 55对应夹在该第一滑动支 架233的侧支架2335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侧支架2345之间。 该两个螺帽2357分别对应位于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的侧支架 2333、 2335的夕卜侧。该转轴2350的切面部分与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的固定孔 2332相互嵌套配合,使得该转轴2350与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固定 在一起。同时该转轴23 50贯穿位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两个侧 支架2343、 2345的圆形孑L2342,使得该转轴2350与该第二滑动 支架234枢接。该转轴2350与该螺帽2357通过螺紋相配合锁固。 该固定片体2353的卡榫2354与位于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侧支 架2333 、 2335的卡槽2334相配合,使得该固定片体23 53与该第 一滑动支架23 3固定在一起。该转动片体2355的卡榫23 56与位于 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侧支架2343、 2345的卡槽2344相S己合,使 得该转动片体2355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固定在一起。基于上述配合,该转轴2350与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通过该转 轴2350的切面轴体与该固定孑L2332的配合固定,且该固定片体 23 53与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通过卡榫23 54与卡槽2334相配合固定,使得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相对该绞链235及该固定片体2353 静止。另外,该第二滑动支架234与该转动片体2355通过该转动 片体23 55的卡榫2356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卡槽2344相互卡 合固定在一起,使得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相对该转动片体2355静 止。所以当该绞链235的固定片体2353及转动片体2355相对摩擦 转动时,该第一滑动支架233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同步相对转 动。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沿该支撑架231升降时,该第二滑动支 架234及该绞链235随同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同步升降。请参阅图12,是图8所示连接装置23的旋转单元237的立体 分解放大示意图。该旋转单元237包括一第 一转杆2370、 一第一 转动片体2371、 一第二转动片体2372、 一具固定孔(未标示)的驱 动齿轮2373、 一第二转杆2374、 一第三转动片体2375 、 一从动 齿轮2376、 一动滑轮2377、 一静滑轮23 78及 一 传送带23 79 。该第 一转杆2370是一 端呈圆形而另一端部具切面的圆柱形 轴体。该第 一转轴2370的圆形 一端贯穿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贯 穿孔2348,并能够相对该第二滑动支架234自由转动。该第一转 杆2370的具切面一端贯穿该驱动齿轮2373的固定孔,并使得该 第 一 转杆23 70与该驱动齿轮2373锁固在 一起,当该第 一 转杆 2370转动时,该驱动齿轮2373随同该第 一转杆2370同步转动。 同时多个弹性垫片(未标示)、该第二转动片体2372及该第一转动 片体2371依次套设在该第 一转杆2370上,其中该第一转动片体 2371通过卡榫与卡槽相配合的方式与该锁固支架238(请参阅图8; 固接在 一起。该第二转动片体2372通过卡榫与卡槽相配合的方 式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固接在一起。该驱动齿轮2373是一呈四分之一圆弧形的盘体,在该盘体 上设置有多个沿四分之 一 圆形轨迹排列的内齿。该第二转杆2374与该第 一转杆2370相互平行设置,其一端 贯穿位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贯穿孔2347。该第三转动片体 2375套设在该第二转杆2374,并能够相对该第二转杆2374转动。 该第三转动片体2375同时通过卡榫与卡槽相配合的方式与该第 二滑动支架234固定在一起。该从动齿轮2376是一 圓形盘体,其外围设置有多个沿圆周 排列的外齿,该外齿与该驱动齿轮2373的内齿相互啮合。该从 动齿轮2376及该动滑轮2377均套设在该第二转杆2374,且固定 在该第二转杆2374上,随该第二转杆2374同步转动。再请结合参阅图13,是图12所示旋转单元237组装后固定在 该支撑架231的立体示意图。该静滑轮2378固定在该支撑架231 的侧壁。该传送带2379—端固定在该支撑架231的侧壁,其另一 端穿过该静滑轮23 78并连接至该动滑轮2377。当该旋转单元237收容在该支撑架231的收容空间内时,因 为该第 一转杆2370能够相对该第二滑动支架234自由转动,该驱 动齿轮2373固定在该第 一转杆2370,所以当该第 一转杆2370相 对该第二滑动支架234旋转时,该驱动齿轮2373随同该第 一 转杆 2370同步转动。同时通过该驱动齿轮2373与该从动齿轮2376相 互啮合,该从动齿轮23 76也同时随该驱动齿4仑23 73同向旋转, 从而带动该动滑轮2377同步旋转。因为该传送带23 79的 一 端固 定在该动滑轮2377,所以通过该动滑轮2377的旋转,使得该传 送带2379缠绕在该动滑轮2377。根据动滑轮与静滑轮传动原理, 在该传送带2379与该动滑轮2377及该静滑轮2378的传动作用 下,随着该第一转杆2370的旋转,带动该旋转单元237沿该支撑 架231上升。请再次一并参阅图7及图8,该锁固支架238是一矩形固定盘 体,其通过螺钉(未标示)锁固在该显示面板25。该锁固支架238 中央位置设置有一枢孔2381 、 一弧形孑L23 82及两个卡槽23 83。 该枢孔23 81与位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贯穿孔2347相对应,收 容该第 一 转杆2370的 一 端,使得该锁固支架238与该第 一 转杆 2370固定在一起,且该锁固支架238与该第 一转杆2370同步转 动。该弧形孔2382是一弧度为90度圆弧状条形孔,其对应收容 位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本体2341的挡块2349。该卡槽23 83对 应与套设在该第 一转杆2370的第 一转动片体2371的卡榫相互卡 合,使得该第一转动片体2371与该锁固支架238同步转动。当该锁固支架238受力旋转时,该锁固支架238带动该第 一转杆2370绕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贯穿孔2348旋转一定角度,直至该锁固 支架23 8抵接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本体2341的挡块2349 ,也就 是说,该锁固支架23 8能够相对该第二滑动支架234沿该弧形孔 2382旋转,其旋转的最大角度对应于该弧形孔23 82的角度。该升降单元239是 一 用以控制该显示面板25及该第 一 滑动 支架233、第二滑动支架234沿该支撑架231升降的装置,其收容 在该支撑架231的收容空间内。该升降单元239包括一 巻轴2391 及一弹性巻带2393。该巻轴2391固定在该支撑架23 1的第二侧壁 23 1 3远离该底座21 —端,该弹性巻带2393 —端缠绕在该巻轴 2391上,其另 一端固定在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本体2331。当该升降单元239收容在该支撑架23 1的收容空间内时,该 弹性巻带2393被拉伸,并产生 一 拉力作用于该第 一 滑动支架 233。在该升降单元239施加至该第一滑动支架233的^立力作用并 配合存在于该支撑架231的滑轨2317、 2319与该第 一 滑动支架 233的滑动臂2337、 2339间的摩擦力作用,以及外力作用,实现 该第二滑动支架233在高度方向的静止与升降。当该升降单元 239上升抵接位于该支撑架231的第二侧壁2313的挡块2312时, 则停止上升并相对该底座21静止。再请参阅图3,当组装该显示装置2时,将该连接装置23固 定在该底座21,同时将该显示面板25通过螺栓锁固在该连接装 置23的锁固支架238。在该显示装置2中,首先,该显示面板25固定在该连接装置 23的锁固支架238,且该连接装置23的锁固支架238同时与该第 二滑动支架234固定在一起,因为该第二滑动支架234与该第一 滑动支架233同时能够沿该支撑架231摩擦升降,故该连接装置 23的锁固支架238在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带动下,该锁固支架 238及该显示面板25同样能够沿该支撑架23 l升降,由此实现该 显示面板25的升降。在使用过程中,首先设定该支撑架231的滑轨2317、 2319与 该第一滑动支架233的滑动臂2337、 2339间的摩擦系数,保证该 第一滑动支架233能够有效静止在设定高度。当需要调高该显示面板25的高度时,直接施加向上外力在该显示面板25上,该显 示面板25通过该第二滑动支架234传递该向上外力至该第 一 滑 动支架233,同时配合该升降单元239施加在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 的拉力、存在于该该支撑架231的滑轨2317、 2319与该第一滑动 支架233的滑动臂2337、 2339间的滑动摩擦力以及显示面板25自 身的重力作用,带动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沿该支撑架23 1的滑轨 2317、 2319上升。当需要调低该显示面板25的高度时,施加一 向下的外力在该显示面板25上,同样在该向下的外力、该显示 面板25自身的重力、存在于该该支撑架231的滑轨2317、 2319与 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滑动臂2337、 2339间的滑动摩擦力及该升 降单元239施加在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拉力共同作用下,从而 带动该第一滑动支架233沿该支撑架231的滑轨2317、 2319下降。 当该显示面板25上升或者下降至设定高度,消除该外力,通过 该升降单元239施加于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拉力平衡该显示面 板25自身的重力,保证该显示面板25静止在设定高度。其次,因为该显示面板25与该锁固支架238固定在 一起,该 锁固支架238与该旋转单元239的第 一 转杆2370相互配合,使得 该锁固支架238能够随同该第 一转杆2370同步旋转,该第 一转杆 2370通过该驱动齿轮2373与该从动齿轮2376的相互啮合,带动 该第二转杆2374同向转动,同时该传送带2379通过该动滑4仑 2377及该静滑轮2378的传动作用带动该第二转杆2374旋转上 升,所以该显示面板25与该锁固支架238同样在该动滑轮2377及 该静滑轮2378的传动作用下同步旋转上升,由此实现该显示装 置2的显示面板25在平面内旋转的功能,且该显示面板25所能旋 转的最大角度与设置在该锁固支架238的弧形孔2382的弧形角 度一致。当需要旋转该显示面板25,施加一旋转力矩在该显示面板 25上,通过该显示面板25带动该旋转单元237在高度平面内绕该 第 一 转杆2370旋转 一 定角度,从而达到调整显示面板25所显示 画面的角度,方便使用者在最佳角度观赏画面。另外,在该显 示面板25旋转的同时,该传送带2379带动该显示面板25上升,给该显示面板25的旋转提供足够空间,从而避免该显示面板25 在旋转过程中撞到底座2 1 。最后,因为该第二滑动支架234能够相对该第一滑动支架 233绕该绞链235自由旋转,且该显示面板25通过该锁固支架238 及该旋转单元237的第二旋转片体2372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固 定在 一 起,所以该显示面板25能够相对该第 一 滑动支架233绕该 绞链23 5旋转以实现该显示面板25的前倾或者后仰。当需要向前倾斜该显示面板25 ,则仅需要施加向前旋转的 力矩在该显示面板25上,使得该绞链235的固定片体2353与该旋 转片体2355相对旋转以实现;相反,当需要向后倾斜该显示面 板25 ,则仅需要施加向后旋转的力矩在该显示面板25上,使得 该绞链235的固定片体23 53与该旋转片体2355相对旋转以实现; 当该显示面板25旋转至所需要的倾斜角度,则消除该外加力矩, 通过存在于该绞链235的固定片体2353与该旋转片体2355间的 静摩擦力使得该显示面板25相对该底座21静止。相较于现有技术,在该显示装置2中,设置该升降单元239, 通过该升降单元239与该第 一滑动支架233的配合,使得该显示 面板25能够升降,实现该显示装置2的升降功能。同时增加该第 二滑动支架234,通过该绞链235连接该第一滑动支架233与该第 二滑动支架234 ,使得该显示面板25能够相对该第底座2 1前倾或 者后仰,实现该显示装置2的前倾或者后仰功能。另外,增加设 置一旋转单元237,通过该旋转单元237与该第二滑动支架234的 相互配合,使得该显示面板25上升的同时还能够在平面内旋转 一定角度,方便使用者观赏最佳显示画面的多功能需求。在满 足升降功能及前倾与后仰功能的基础上,当使用者需要旋转显 示画面以达到最佳观赏效果时,直接旋转该显示面板25即可实 现,避免对整个显示装置2进行旋转,方便使用者使用,如该 显示装置2可以满足使用者躺在床上观看显示画面的需求,以及 显示画面呈倒置状态时,使用者能够方便调整。且该显示面板 25能够边旋转边上升一定高度,从而给该显示面板25提供足够 的空间实现旋转,避免该显示面板25与底座21发生石並撞。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旋转单元,其包括一传送带、相互啮合设置的一第一转杆及一第二转杆,该显示面板固定在该旋转单元的第一转杆,该传送带一端缠绕该第二转杆,该显示面板与该第一转杆同步旋转,该第一转杆带动该第二转杆旋转,该第二转杆沿该传送带在平面内旋转上升。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杆与该 第二转杆通过齿轮啮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驱动齿轮及一从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套设在该第一转杆,该从动齿轮套设在该第二转杆,且该驱动齿轮与该从动齿轮通过内 齿与外齿相互配合方式啮合。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齿轮上设 置有沿四分之一圆弧排列的多个内齿,该从动齿轮外围设置有多 个沿圆形轨迹排列的外齿。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 括一动滑轮及一静滑轮,该动滑轮套设在该第二转杆,并与该第 二转杆同步旋转,该传送带一端固定并缠绕该动滑轮,其另一端 穿过该静滑轮,并通过该动滑轮带动该第二转杆绕该传送带上升。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 括一具收容空间的支撑架,该第一转杆、该第二转杆及该传送带 收容在该收容空间,且该传送带的远离该动滑轮一端穿过该静滑 轮固定在该支撑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 括一第一滑动支架及一第二滑动支架,该第一滑动支架与该第二 滑动支架通过一绞链枢接,且该第 一转杆及该第二转杆贯穿该第 二滑动支架。。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单元还包 括一转动片体,该转动片体套设在该第一转杆,并与该第二滑动支架通过卡榫与卡槽相配合方式锁固在一起。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 括一锁固支架,其一端固接该显示面板,其另一端与该第一转杆 固接,且该锁固支架与该第一转杆同步旋转。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 括一升降单元,该升降单元包括一巻轴及一弹性巻带,该弹性巻 带一端缠绕该巻轴,其另一端连接该第一滑动支架,并控制该第 一滑动支架沿该支撑架升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及一旋转单元,该旋转单元包括相互啮合设置的一第一转杆、一第二转杆及一传送带,其中该传送带一端缠绕该第二转杆,该显示面板固定在该旋转单元的第一转杆并与该第一转杆同步旋转,该第一转杆带动该第二转杆旋转,该第二转杆沿该传送带旋转上升。在该显示装置中,通过两个相互啮合设置的转杆配合一传送带,使得该显示面板在旋转过程中,带动该第一转杆、该第二转杆转动及该两个转杆沿该传送带旋转上升,实现该显示面板在平面内旋转的功能,满足使用者在不同场合观赏及调整显示画面的需求。
文档编号G12B9/08GK101335052SQ20071007626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9日
发明者董绍仁, 连志煌, 斌 黄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