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气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792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气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电梯轿厢内的气压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图24是表示过去电梯轿厢下降时的气压控制模式的图。在图24中,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使在不控制时按照非 控制模式201所示变化的升降中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按照直线控制模式202所示以固定 的变化率变化。由此,即使在电梯的升降速度变大时,气压变化率(气压相对于时间而变化 的比例)也比不控制时平缓。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压耳(ear pressure discomfort)与气压变化率 之间的关系不大的内容。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198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8-81162号公报非专利文献井潔、林美克、小泉孝之、辻内伸好、岡本光明,“超高速-> 一々一走行時O耳閉感i鼓膜挙動解析(超高速电梯行进时的压耳感和鼓膜状态分 析),,,日本機械学会,昇降機 遊戯施設等O最近O技術i進步技術講演会論文集,2004年 1 月 21 日,PP27-30因此,在现有的气压控制方法中,可以认为不能较大程度地缓解因电梯升降时引 起的乘客的压耳而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在电梯的升降过程中,即使通过吞咽等来进行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 进行流动的动作,能够暂时缓解压耳,但是担心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乘客将再次感觉到压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例如,能够缓解电梯内的乘客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本发明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进行将上升过程中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减压、或将下 降过程中的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加压的至少任一种气压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 压控制装置具有第1气压变化部,其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 中的预定的第1时间段中变化预定的第1气压变化量;以及第2气压变化部,其使所述电梯 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预定的第2时间段中变化预定的第2气压变化
So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时间段是在所述电梯轿厢从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 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出发时时间段、和在所述电梯轿厢抵达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定时 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到达时时间段中的任一时间段,所述第2时间段是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 程中的所述第1时间段以外的时间段。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时间段的时间长度比所述第2时间段的时间长度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出发时时间段的所述第1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电梯轿厢达到最高速度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述最高速度是所述电梯轿厢从开始移 动时起到抵达所述到达楼层的期间内所实现的最高速度,作为到达时时间段的所述第1时 间段的时间长度小于等于开始减速后的所述电梯轿厢从所述最高速度停下来所需要的时 间长度。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于所述第2气压变化量。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于与所述电梯轿厢在所述第1时间段 中移动的高度差相应的气压变化量。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于与以下的高度差相应的气压变化 量,该高度差是所述电梯轿厢以从所述出发楼层到所述到达楼层的平均速度、在所述第1 时间段的时间长度的期间内所移动的高度差。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是作为所述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张开咽鼓 管的气压变化量而预先确定的值。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下降时的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比所述电梯轿厢 上升时的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第1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即 第1气压变化率比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第2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即第2气压变 化率大。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对调节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的电梯 气压调节装置进行控制,由此控制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 第1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即所述第1气压变化率,是根据所述电梯气压调节装置的调节 性能和所述电梯轿厢的耐压性能中的至少任一方确定的气压变化率的最大值。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第1气压变化部根据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到达楼层来确定所 述第1气压变化量。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压控制装置还具有第3气压变化部,该第3气压变 化部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中的预定的第3时间段中变化预定的 第3气压变化量。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时间段是在所述电梯轿厢从所述出发楼层出发时开 始的预定时间长度的出发时时间段,所述第3时间段是在所述电梯轿厢抵达所述到达楼层 时结束的预定时间长度的到达时时间段,所述第2时间段是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 的、从所述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所述到达时时间段之前的中间时间段。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是作为所述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张开咽鼓 管的气压变化量而预先确定的值,所述第2气压变化量是作为从所述乘客张开咽鼓管到开 始感觉到压耳感为止的气压变化量而预先确定的值,所述第3气压变化量是从总气压变化 量中减去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和所述第2气压变化量而得到的值,所述总气压变化量是与 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相当的气压变化量。本发明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进行将上升过程中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减压、或将下 降过程中的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加压的至少任一种气压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 压控制装置具有两级气压变化部,其把所述电梯轿厢从所述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预定 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出发时时间段、和所述电梯轿厢抵达所述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到达时时间段中的任一时间段作为出发/到达时时间段,在所述出发/到 达时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预定的出发/到达时气压变化量,并且把所 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所述出发/到达时时间段以外的时间段作为出发/到达以外时间 段,在所述出发/到达以外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预定的出发/到达以外 气压变化量;以及三级气压变化部,其在所述出发时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 化预定的出发时气压变化量,在所述到达时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预定的 到达时气压变化量,把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从所述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所述到达时时 间段之前的时间段作为中间时间段,在所述中间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 预定的中间气压变化量,所述两级气压变化部和所述三级气压变化部中的任一方根据所述 电梯轿厢的出发楼层和所述电梯轿厢的到达楼层来改变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 根据本发明,例如,通过按照第1气压变化量和第2气压变化量这两个阶段对正在 升降中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加压或减压,能够使电梯的乘客缓解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100的结构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到压 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到压 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到 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图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到 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15是实施方式3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图。图1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下感觉到 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图1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下感觉到 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下降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上升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图。图22是实施方式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图。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气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4是表示以往的电梯轿厢下降时的气压控制模式的图。标号说明 100电梯;101井道;102电梯轿厢;103、103a、103b电梯层站;104气压控制装置; 105气压调节装置;106对重;107曳引机;108悬挂绳索;109电梯控制装置;120两级控制 部;121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2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30三级控制部;131出发时控 制部;132中间控制部;133到达时控制部;140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201非控制模式;202 直线控制模式;203固定变化模式;204、206压耳感气压;205、207咽鼓管张开气压;210两 级控制模式;211两级控制模式A ;212两级控制模式B ;220三级控制模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100的结构图。在图1中,电梯100的电梯轿厢102与对重106 —起由悬挂绳索108悬挂着,曳 引机107牵引悬挂绳索108,由此电梯轿厢102在井道101内升降。并且,电梯控制装置 109 (省略图示)控制曳引机107,由此使电梯轿厢102升降或停止,并且控制电梯轿厢102 的门的开闭。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通过安装在电梯轿厢102上的鼓风机或空气压 缩机等气压调节装置105进行加压及减压的控制。实施方式1的电梯100的特征是具有气压控制装置104,其通过控制气压调节装置 105来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设于高层建筑物的高层电梯100中,低层楼层(例如1层)和高层楼层(例如 顶层)之间高度差大,所以在升降中的电梯轿厢102内气压变化量大。并且,由于电梯轿厢 102内的较大的气压变化,乘客在电梯轿厢102的升降过程中感觉到压耳。例如,在不停靠 其他楼层而在1层和顶层之间直达往来的电梯100中,在从顶层的电梯层站103a进入电梯 轿厢102后到电梯轿厢102到达1层的下降过程中、以及从1层的电梯层站103b进入电梯 轿厢102后到电梯轿厢102到达顶层的上升过程中,由于1层的气压Pd与顶层的气压Pt之 间的气压差,乘客感觉到压耳。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被称为“耳闷”或“压耳感”,这是由于外耳(鼓膜的外面) 侧的气压与中耳的(鼓膜的里面)侧的气压之间的气压差,使得耳朵的鼓膜向外耳侧或中 耳侧膨胀,从而感觉到压耳。除了在电梯升降中之外,人(或动物)在飞机起飞和着陆时、 或者列车进入隧道时等周围气压的变化量较大的情况下,感觉到由于这种压耳造成的不舒 适感。下面,把“由于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称为“压耳感”。压耳感可通过使连接中耳和鼻腔的咽鼓管张开,将外部空气从鼻腔取入到中耳, 实现中耳侧的气压与外耳侧的气压的平衡来消除。为了消除压耳感,存在人有意识地使咽鼓管张开的“主动式咽鼓管张开”、和咽鼓管自动张开的“被动式咽鼓管张开”的情况。“主动式咽鼓管张开”通过吞咽(咽下唾液(唾沫))或打嗝而实现,一般被称为 “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ear clearing,耳拔t ) ”。“被动式咽鼓管张开”是在中耳侧的气压比外耳侧的气压大的情况下、即周围的气 压下降的情况下,由于中耳侧与外耳侧之间的气压差而自动产生的。
虽然存在个人差异,但在周围的气压从“低”向“高”变化的情况下(例如电梯下降 时),在气压的变化量到达约2400Pa(帕) 4800Pa时,人的压耳感增强,所以进行基于主 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的主动式咽鼓管张开来消除压耳感。并且,在周 围的气压从“高”向“低”变化的情况下(例如电梯上升时),在气压的变化量到达约2000Pa 时,产生被动式咽鼓管张开,压耳感被消除。另外,由于每IOOm(米)的高度差气压约变化1200Pa,所以进行主动式咽鼓管张开 的气压的变化量2400Pa相当于向下移动约200m时的气压的变化量,产生被动式咽鼓管张 开的气压的变化量2000Pa相当于向上移动约176m时的气压的变化量。图2是实施方式1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图。下面,根据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气压控制装置104具有两级控制部120,通过控制移动中(上升中、下降中)的电 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来缓解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的压耳感。两级控制部120 (两级气压变化部)按照预定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控制气压调 节装置105,由此将上升中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分两级进行减压,并将下降中的电梯轿 厢102内的气压分两级进行加压。例如,气压调节装置105是安装在电梯轿厢102中的鼓 风机和/或空气压缩机,根据两级控制部120的控制,按照预定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对电梯 轿厢102内的气压进行加压或减压。并且,气压控制装置104具有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单元)(省 略图示)和存储器(存储设备)(省略图示)。在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 预定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并且,两级控制部120使用CPU调节对气压调节装置105的电力 供给量和供给时间并输出表示两级控制模式210的命令信号,来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两级控制部120具有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 (第1气压变化部的一例),其在电梯 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以下称为出发时时间段)中, 使气压调节装置105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加压或减压预定的出发时气压变化量。并且,两级控制部120具有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 (第2气压变化部的一例), 其在从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电梯轿厢102到达目的地楼层为止的时间段、即将电梯轿厢 102升降中的出发时时间段除外的时间段(以下称为出发以外时间段),使气压调节装置 105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加压或减压预定的出发以外气压变化量。两级控制模式210示出出发时时间段(第1时间段的一例)、出发时气压变化量 (第1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出发时气压变化率(第1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出发时气 压变化率是指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出发时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并且,两级控制模式210示出出发以外时间段(第2时间段的一例)、出发以外气 压变化量(第2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出发以外气压变化率(第2气压变化率的一例)。 出发以外气压变化率是指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出发以外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
出发时时间段、出发时气压变化量、出发时气压变化率、出发以外时间段、出发以 外气压变化量以及出发以外气压变化率,可以确定为固定值,还可以根据电梯轿厢102的 扬程(升降高度差)确定。例如,在直接连接低层楼层(例如1层楼层)和高层楼层(例 如观景楼层)的电梯100中,这些值就被确定为固定值。关于根据电梯轿厢102的扬程来 确定这些值的实施例,在实施方式4中进行说明。
两级控制模式210包括在电梯轿厢102的下降中使用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和在电 梯轿厢102的上升中使用的两级控制模式210,这两个两级控制模式210被预先确定,并存 储在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存储器中。两级控制部120从电梯控制装置109输入表示电梯轿厢102的移动方向(上升或 下降)的信息,选择与所输入的信息表示的移动方向对应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并从存储器 获取该两级控制模式210。并且,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和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按照两级控制部120 选择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由此对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进行加压 或降压。另外,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是单方向的。例如,在从1层上升到顶层的情况下,1层 是出发楼层,顶层是到达楼层。而在从顶层下降到1层的情况下,顶层是出发楼层,1层是到 达楼层。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的下降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的上升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下面,根据图3和图4具体说明用于缓解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的压耳感的两级 控制模式210。在图3和图4中,横轴表示时间(单位秒),从左向右示出时间经过。并且,纵轴 表示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单位帕),从下向上示出气压上升。点X是电梯轿厢102开始升降时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表示出发楼层的高度 的气压。点Y是电梯轿厢102结束升降时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表示到达楼层的高度 的气压。线L表示从“第1期”切换为“第2期”的时间,点Z、点W及点V分别表示两级控 制模式210、非控制模式201以及固定变化模式203与线L的交点。即,点Z、点W及点V表 示有关两级控制模式210、非控制模式201以及固定变化模式203的各个模式时的、在“第 1期”的结束时刻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此,首先说明非控制模式201和固定变化模式203。非控制模式201示出不进行控制时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没有进行控 制时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是与电梯轿厢102所在高度位置的气压大致相同的气压,所 以在表示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的图3中,气压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升高,在表示电梯轿厢 102上升过程的图4中,气压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降低。并且,在非控制模式201中,在电梯 轿厢102从停止状态加速的升降开始(时间轴的左端侧)和电梯轿厢102减速的升降结束 (时间轴的右端侧)处,电梯轿厢102的升降速度变慢,所以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 量减小。固定变化模式203示出电梯轿厢102以从出发楼层到到达楼层的平均速度勻速升降时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因此,固定变化模式203示出以固定的变化率变化 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下面,说明两级控制模式210。 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开始点是点X,结束点是点Y。即,两级控制模式210表示 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出发楼层设为出发楼层的高度位置处的气压,在到达楼层设为 到达楼层的高度位置处的气压。由此,能够防止乘客在乘入电梯轿厢102时或者从电梯轿 厢102下梯时,由于电梯层站103的气压与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之间的气压差而感觉到 压耳感。两级控制模式210示出按照“第1期”和“第2期”这两级来改变电梯轿厢102内 的气压。关于两级控制模式210,在表示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的图3中,按照“第1期”和 “第2期”来提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表示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的图4中,按照“第 1期”和“第2期”来降低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第1期(第1时间段的一例)”表示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预定 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出发时时间段,“第2期(第2时间段的一例)”表示从出发时时间段 之后到电梯轿厢102抵达到达楼层的时间段即出发以外时间段。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第1期”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量(第1气压 变化量的一例,出发时气压变化量)比“第2期”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量(第2 气压变化量的一例,出发以外气压变化量)大。下面,把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量简称为气压变化量。并且,在“第1期”中,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比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 变化量(相当于电梯轿厢102升降的高度差的气压的变化量)大。另外,在“第1期”中, 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比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相当于电梯轿厢102 以从出发楼层到到达楼层的平均速度升降的高度差的气压的变化量)大。在“第1期”中,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由点X示出的电梯轿厢102 内的气压与由点Z示出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同样,在“第1期”中,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X与点W之间的气压 差的绝对值表示,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X与点V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 表不。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关于“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示出了电梯轿厢102 内的乘客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例如,在表示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的图3中,“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 压变化量是在进行主动张开咽鼓管的2400Pa 4800Pa左右的范围内确定的值,在表示电 梯轿厢102上升过程的图4中,“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是产生被动张 开咽鼓管的2000Pa左右的值。在电梯轿厢102下降时周围的气压上升,不会产生被动张开咽鼓管的现象,所以 在“第1期”中,电梯轿厢102下降时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被设定为比电梯轿 厢102上升时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大。在电梯轿厢102的升降高度差(扬程)较大的情况下,乘客在电梯轿厢102升降 中多次张开咽鼓管。因此,在电梯轿厢102的升降高度差较大的情况下,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设定使乘客在电梯轿厢102升降中的最后张开咽鼓管的气 压变化量的估计值。例如,在估计为乘客在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从出发楼层起的气压变化量达到 “2400Pa、3600Pa、4400Pa、5000Pa…”时张开咽鼓管的情况下,如果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 层到到达楼层的下降高度差为400m,则相当于电梯轿厢102的下降高度差的气压上升量 (总气压变化量的一例)达到4800Pa (每IOOm为1200Pa),所以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 式210的气压变化量设定“4400Pa”。4400Pa是在相当于电梯轿厢102的下降高度差的气 压上升量(4800Pa)以下的气压变化量中,被估计为乘客张开咽鼓管的最大的气压变化量。 但是,也可以不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设定乘客张开咽鼓 管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例如,也可以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 设定比乘客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大的值。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第1期”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率(第 1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出发时气压变化率)比“第2期”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率 (第2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出发后气压变化率)大。下面,把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变化率简称为气压变化率。“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利用连接点X和点Z得到的直线的斜 率的绝对值表示,“第2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利用连接点Z和点Y得到的 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并且,“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比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 率的最大值及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率大。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率的最大值相当于非控制模式201的斜率的最大值, 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率相当于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斜率。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作为“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示出了能够改变电梯 轿厢102内气压的最大气压变化率、或者接近该最大气压变化率的气压变化率。根据气压 调节装置105的加压和减压性能以及电梯轿厢102的耐压性能等各个设备的性能而确定能 够改变电梯轿厢102内气压的最大气压变化率。但是,关于最大气压变化率,把不会对鼓膜造成过度负担这一程度的大小作为上 限。并且,也可以不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设定最大气压变化率。例如,“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表示每10秒1500Pa到3000Pa
左右的气压变化。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第1期”的时间幅度(时间长度)比“第2期”的
时间幅度短。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作为“第1期”的时间长度,示出了电梯轿厢102从 开始移动起到到达楼层为止达到所产生的最高速度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但是,两级控制模式210的“第1期”的时间长度也可以不满足这些条件。“第1期”的时间长度被确定为按照“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变化“第1期”的气压 变化量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例如,在电梯轿厢102的下降高度差是300m,电梯轿厢102的最高速度是600m/ 分,电梯轿厢102的加速度及减速度是1. lm/s2的情况下,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到抵达到达楼层的时间约为39秒,电梯轿厢102达到最高速度的时间约为9秒。其中,在“第 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是2400Pa且“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 压变化率是3000Pa/10秒的情况下,作为“第1期”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是8秒,“第2期”的 时间长度是剩余的31秒。但是,也可以将“第1期”的时间长度固定,并利用将“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除以 “第1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值来确定“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例如,在针对“第1期”的 气压变化量2400Pa把“第1期”的时间长度设为10秒的情况下,“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是 2400Pa/10 秒。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 到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与图3对应。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 到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与图4对应。下面,根据图5和图6对比说明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下感觉到压耳感的时间和在非控制模式201下感觉到压耳感的时间。在图5和图6中,"P2”是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 值,“P/’是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感觉到压耳感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下面,把&称为 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把P1称为压耳感气压变化量。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P2和压耳感气压变化量P1是从实验等中得到的最佳值。并且,利用虚线把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变化压耳感气压变化量P1后的气压作 为乘客感觉到压耳感的压耳感气压204示出,并利用虚线把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变化 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P2后的气压作为乘客通过张开咽鼓管来消除压耳感的咽鼓管张开 气压205示出。在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达到压耳感气压204起到达到咽鼓管张开气压205的期 间内,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感觉到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利用“1\”表示在按照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情况下, 乘客感觉到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的时间,利用“IV’表示在非控制模式201的情况下,乘 客感觉到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的时间。下面,把Tp T1分别称为压耳感时间。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下,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第1期”按照比非控制模式 201下的气压变化率的最大值大的气压变化率,变化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P2。因此,两级 控制模式210下的压耳感时间T1是比非控制模式201下的压耳感时间Ttl短的时间。同样, 由于“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比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率大,所 以两级控制模式210下的压耳感时间T1是比固定变化模式203下的压耳感时间(省略图 示)短的时间。即,通过按照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能够缩短乘 客感觉到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的时间,缓解乘客的不舒适感。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下,在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第1期” 中,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变化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P2。因此,在“第2期”的时间段、 尤其是电梯轿厢102以最高速度升降的时间段中,能够抑制乘客感觉到压耳感的情况,对 乘客提供搭乘感觉更舒适的电梯100。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与图3对应。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 与图4对应。在气压控制装置104按照根据图3和图4说明的折线状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控 制气压调节装置105的情况下,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实际上按照图7和图8的两级控制 模式210所示呈曲线形状变化。在图7和图8中,“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是指“第1期”的 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的平均变化率,“第2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是指 “第2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的平均变化率。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如下所述的电梯100。在扬程(升降行程)较大的电梯100中,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由于升降情况不 同而大幅变化,所以许多乘客通过进行吞咽等来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 动,主动缓解不舒适感。在此,通过使电梯100的气压控制装置104适当调节电梯轿厢102 内的气压,由此缓解由于伴随电梯轿厢102的升降的气压变化而产生的压耳造成的不舒适 感。并且,气压控制装置104以考虑乘客进行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 的时机的方式来调节气压,由此给乘客带来比较舒适的搭乘感觉。电梯100具有气压调节装置105和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气 压调节装置105在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或下降过程中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减压或 加压,由此调节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通过调节根据电梯轿厢102的升降而变化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能够缓解对 乘客带来的因压耳引起的不舒适感。并且,气压控制装置104将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起到抵达到达楼层的时 间划分为第1期和第2期这两部分,在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或下降过程中,使电梯轿厢 102内的气压在第1期和第2期进行不同的变化。通过根据这两种变化来赋予起伏,能够在整体上缓解对乘客带来的因压耳导致的 不舒适感。通过明确催促乘客通过吞咽等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的时 间,能够大大降低在其他时间因压耳导致的不舒适感。并且,气压控制装置104按照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该 两级控制模式210使将在第1期中改变的气压差除以第1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 的平均变化量、比将在第2期中改变的气压差除以第2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的 平均变化量大。在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的初期阶段大幅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由 此能够在较早期的阶段催促乘客通过吞咽等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由此,乘客从开始感觉到压耳后到进行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 动这一动作的时间变短,能够缩短乘客感觉不舒适的时间。在进入第2期后,由于改变的气压较小,所以乘客感觉到压耳感导致的不舒适感 减小,产生舒适的搭乘感觉。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出发时时间段(第1期)中大幅改变电梯轿厢102内 的气压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在到达时时间段(第2期)中大幅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 气压的两级控制模式210。
下面,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事项,有关省略了说明的事项与实施方式1相 同。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 (第1气压变化部的一例)在电梯轿厢102抵达到达楼 层时结束的预定的时间长度的时间段(以下称为到达时时间段),使气压调节装置105将电 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加上或减去预定的到达时气压变化量。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 (第2气压变化部的一例)在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 层出发起到到达时时间段之前的时间段、即将电梯轿厢102升降过程中的到达时时间段除 外的时间段(以下称为到达以外时间段),使气压调节装置105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加 压或减压预定的到达以外气压变化量。由两级控制模式210示出到达时时间段(第1时间段的一例)、到达时气压变化量 (第1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到达时气压变化率(第1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到达时气 压变化率是指到达时时间段中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平均变化率。并且,由两级控制模式210示出到达以外时间段(第2时间段的一例)、到达以外 气压变化量(第2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到达以外气压变化率(第2气压变化率的一 例)。到达以外气压变化率是指到达以外时间段中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平均变化率。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图, 与实施方式1的图3对应。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 图,与实施方式1的图4对应。下面,根据图9和图10具体说明实施方式2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第2期(第1时间段的一例)”表示在电梯轿厢102抵达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定 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到达时时间段,“第1期(第2时间段的一例)”表示在电梯轿厢102 从出发楼层出发起到到达时时间段之前的时间段即到达以外时间段。实施方式2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第2期(第1时间段、到达时时间段)”,具有 与实施方式1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第1期(第1时间段、出发时时间段)”相同的特征。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第1气压变化量的一例,到达时 气压变化量)比“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第2气压变化量的一例,到达以外气压变化量) 大。并且,在“第2期”中,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比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 变化量大,比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大。在“第2期”中,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Z与点Y之间的气压差的 绝对值表示,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W与点Y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固 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V与点Y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关于“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示出了电梯轿厢102 内的乘客开始感觉到压耳感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
但是,也可以不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设定乘客开始感觉 到压耳感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例如,对于“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量, 也可以设定比乘客开始感觉到压耳感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小的值。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作为“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示出了从点X与点Y 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整体气压变化量)减去“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而得到的值。
实施方式2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与实施方式1的两级 控制模式210的“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相同,也可以表示乘客多次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 量的估计值以上的值。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第2期”的气压变化率(第1气压变化率的一例, 到达时气压变化率)比“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第2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到达以外气压变 化率)大。并且,“第2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比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 率的最大值和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率大。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作为“第2期”的气压变化率,示出了能够改变电梯 轿厢102内的气压的最大气压变化率或者接近该最大气压变化率的气压变化率。但是,最大的气压变化率把不会对鼓膜造成过度负担程度的大小设为上限。并且, 也可以不对“第1期”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气压变化率设定最大的气压变化率。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第2期”的时间幅度(时间长度)比“第1期”的 时间幅度短。并且,在两级控制模式210中,作为“第2期”的时间长度,示出了开始减速的电梯 轿厢102从最高速度停下来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但是,两级控制模式210的“第2期”的时间长度也可以不满足这些条件。“第2期”的时间长度被确定为使按照“第2期”的气压变化率变化“第2期”的气
压变化量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但是,也可以将“第2期”的时间长度固定,并利用将“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除以 “第2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值来确定“第2期”的气压变化率。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产 生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与图9及实施方式1的图5对应。图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下产 生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与图10及实施方式1的图6对应。在图11和图12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两级控制模式210的压耳感时间T1是比 非控制模式201的压耳感时间Ttl短的时间,也是比固定变化模式203的压耳感时间(省略 图示)短的时间。即,通过按照两级控制模式210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能够缩短乘 客感觉到因压耳感带来的不舒适感的时间,缓解乘客的不舒适感。并且,两级控制模式210在“第1期”变化到压耳感气SP1,“第2期”是从电梯轿 厢102开始减速起开始的。因此,在“第1期”的时间段、尤其是电梯轿厢102以最高速度 升降的时间段,能够抑制乘客感觉到压耳感,向乘客提供搭乘感觉更舒适的电梯100。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 图,与图9及实施方式1的图7对应。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曲线 图,与图10及实施方式1的图8对应。在气压控制装置104按照上述说明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的 情况下,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实际上按照图13和图14中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所示呈曲 线状变化。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如下所述的气压控制装置104。气压控制装置104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按照两级控制模式210变化,该两级 控制模式210使在第1期变化的气压差除以第1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变 化量比在第2期变化的气压差除以第2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变化量小。通过在电梯轿厢102抵达到达楼层之前使气压大幅变化,能够催促乘客通过吞咽 等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由此,乘客从开始感觉到压耳到进行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的时间变 短,能够缩短乘客感觉不舒适的时间。由于在第1期变化的气压比较小,所以乘客感觉到的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减 弱,实现舒适的搭乘感觉。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分第1期和第2期这两个阶段来改变电梯 轿厢102内的气压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分第1期、第2期和第3期这三个阶段来改变电梯轿厢102 内的气压的三级控制模式220。例如,在电梯轿厢102的扬程比较大,乘客在电梯轿厢102的升降过程中两次张开 咽鼓管的情况下,在实施方式3中,在第1期和第3期分别使咽鼓管张开1次。下面,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不同的事项,有关省略说明的事项,与 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图15是实施方式3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图。下面,根据图15说明实施方式3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气压控制装置104具有三级控制部130。三级控制部130 (三级气压变化部)通过按照预定的三级控制模式220控制气压 调节装置105,使上升过程中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分三个阶段减压,并且使下降过程中 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分三个阶段加压。三级控制部130具有出发时控制部131 (第1气压变化部的一例),其使气压调节 装置105在出发时时间段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加压或减压预定的出发时气压变化量。并且,三级控制部130具有到达时控制部133 (第3气压变化部的一例),其使气压 调节装置105在到达时时间段将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加压或减压预定的到达时气压变化量。并且,三级控制部130具有中间控制部132 (第2气压变化部的一例),其使气压调 节装置105在从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到达时时间段之前的时间段、即在电梯轿厢102的升 降过程中出发时时间段和到达时时间段以外的时间段(以下称为中间时间段),将电梯轿 厢102内的气压加压或减压预定的中间气压变化量。
三级控制模式220示出出发时时间段(第1时间段的一例)、出发时气压变化量 (第1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出发时气压变化率(第1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并且,三级控制模式220示出中间时间段(第2时间段的一例)、中间气压变化量 (第2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中间气压变化率(第3气压变化率的一例)。中间气压变 化率是指中间时间段的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平均变化率。并且,三级控制模式220示出到达时时间段(第3时间段的一例)、到达时气压变 化量(第3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以及到达时气压变化率(第3气压变化率的一例)。与两级控制模式210相同,三级控制模式220包括在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使 用的三级控制模式220、和在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使用的三级控制模式220。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 图,与实施方式1的图3和实施方式2的图9对应。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 图,与实施方式1的图4和实施方式2的图10对应。下面,根据图16和图17具体说明用于缓解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的压耳感的三 级控制模式220。三级控制模式220表示按照“第1期”、“第2期”和“第3期”这三个阶段来改变 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在表示电梯轿厢102下降的图16中,使 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按照“第1期”、“第2期”和“第3期”升高,在表示电梯轿厢102上 升的图17中,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按照“第1期”、“第2期”和“第3期”降低。“第1期(第1时间段的一例)”表示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预定 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出发时时间段,“第3期(第3时间段的一例)”表示在电梯轿厢102 抵达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到达时时间段,“第2期(第2时间段的一 例)”表示从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到达时时间段之前的时间段即中间时间段。实施方式3的“第1期”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第1期”,实施方式3的“第3期” 相当于实施方式2的“第2期”。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第1气压变化量的一例,出发时 气压变化量)和“第3期”的气压变化量(第3气压变化量的一例,到达时气压变化量),比 “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第2气压变化量的一例,中间气压变化量)大。并且,在“第1期”和“第3期”中,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量比非控制模式 201的气压变化量大,也比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大。在“第1期”中,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X与点Zi之间的气压差的 绝对值表示,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X与点Wi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 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X与点力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并且,在“第2期”中,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Zi与点Z2之间的气 压差的绝对值表示,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Wi与点W2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 表示,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义与点V2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并且,在“第3期”中,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Z2与点Y之间的气 压差的绝对值表示,非控制模式201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W2与点Y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 表示,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量利用点V2与点Y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表示。
17
并且,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关于“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示出了乘客张开咽鼓 管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关于“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示出了乘客从张开咽鼓管起到开 始感觉到压耳感之前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关于“第3期”的气压变化量,示出了从点X与 点Y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总气压变化量)减去“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和“第2期”的 气压变化量而得到的值。与实施方式1的两级控制模式210的“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和实施方式2的两 级控制模式210的“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同样地,实施方式3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第 1期”的气压变化量和“第3期”的气压变化量也可以表示乘客多次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 量的估计值以上的值。并且,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第1气压变化率的一例, 出发时气压变化率)和“第3期”的气压变化率(第3气压变化率的一例,到达时气压变化 率)比“第2期”的气压变化率(第2气压变化率的一例,中间气压变化率)大。“第1期”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率利用连接点X和点\得到的直线的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第2期”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率利用连接点Zi和点Z2得 到的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第3期”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率利用连接点Z2 和点Y得到的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并且,“第1期”和“第3期”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率,比非控制模式201 的气压变化率的最大值和固定变化模式203的气压变化率大。并且,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关于“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和“第3期”的气压变 化率,示出了能够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最大气压变化率或者接近该最大气压变化 率的气压变化率。但是,关于最大气压变化率,把不会对鼓膜造成过度负担程度的大小作为上限。并 且,也可以不对“第1期”和“第3期”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气压变化率设定最大气压变化率。并且,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第1期”的时间幅度和“第3期”的时间幅度比“第 2期”的时间幅度短。并且,在三级控制模式220中,关于“第1期”的时间长度,示出了电梯轿厢102达 到最高速度所需要的时间长度,该最高速度是从开始移动时起到抵达到达楼层所实现的最 高速度,关于“第3期”的时间长度,示出了开始减速的电梯轿厢102从最高速度停下来所 需要的时间长度。但是,三级控制模式220的“第1期”的时间长度和“第3期”的时间长度也可以 不满足这些条件。“第1期”的时间长度被确定为按照“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变化“第1期”的气压 变化量所需要的时间长度,“第3期”的时间长度被确定为按照“第3期”的气压变化率变化 “第3期”的气压变化量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但是,也可以将“第1期”的时间长度固定,并利用将“第1期”的气压变化量除以 “第1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值来确定“第1期”的气压变化率,还可以将“第3期”的时间 长度固定,并利用将“第3期”的气压变化量除以“第3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值来确定“第 3期”的气压变化率。
图1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下感 觉到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与图16、实施方式1的图5及实施方式2的图11对应。图1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下感 觉到压耳感的时间的曲线图,与图17、实施方式1的图6及实施方式2的图12对应。在图18和图19中,“P4”表示从乘客张开咽鼓管后到再次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 量的估计值,“P3”表示从乘客张开咽鼓管后到再次感觉到压耳感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 下面,把P4称为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把P3称为压耳感气压变化量。咽鼓管张开气压变化量P4和压耳感气压变化量P3是从实验等中得到的最佳值。三级控制模式220的第1次压耳感时间Tn和第2次压耳感时间T12分别比非控制 模式201的第1次压耳感时间和第2次压耳感时间V短。并且,三级控制模式220的 第1次压耳感时间Tn和第2次压耳感时间T12分别比固定变化模式203的第1次压耳感时 间(省略图示)和第2次压耳感时间(省略图示)短。即,通过按照三级控制模式220控 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能够缩短乘客感觉到因压耳感造成的不舒适感的时间,缓解乘 客的不舒适感。并且,三级控制模式220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相同,在“第2期”的时间段、 尤其是电梯轿厢102以最高速度升降的时间段,能够抑制乘客感觉到压耳感,向乘客提供 搭乘感觉更舒适的电梯100。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下降过程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 图,与图16、实施方式1的图7及实施方式2的图13对应。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控制模式220的曲线 图,与图17、实施方式1的图8及实施方式2的图14对应。在气压控制装置104按照上述说明的三级控制模式220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的 情况下,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实际上按照图20和图21的三级控制模式220所示呈曲线 状变化。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如下所述的气压控制装置104。气压控制装置104将电梯轿厢102从出发楼层出发到抵达到达楼层的时间划分为 第1期、第2期和第3期这三个阶段,在电梯轿厢102上升过程中或下降过程中,使电梯轿 厢102内的气压按照第1期、第2期和第3期进行不同的变化。通过根据三种变化来赋予强弱,能够整体上缓解对乘客带来的因压耳而导致的不 舒适感。通过明确催促乘客通过吞咽等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的时 间,能够大幅降低在其他时间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气压控制装置104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按照三级控制模式220变化,该三级 控制模式220使在第2期变化的气压差除以第2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变 化量,比在第1期变化的气压差除以第1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变化量、以 及在第3期变化的气压差除以第3期的时间长度得到的每单位时间的平均变化量小。在升降行程较高的电梯中,乘客有可能进行两次以上的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 间进行流动的动作。通过大幅改变从出发楼层刚刚出发后(第1期)以及即将抵达到达楼层之前(第3期)的气压,能够催促乘客通过吞咽
19等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减小中间部分(第2期)的气压变化量,缓 解压耳对乘客造成的不舒适感。由此,乘客从开始感觉到压耳到进行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 动作的时间变短,能够缩短乘客感觉不舒适的时间。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气压控制装置104,当电梯100不是在特定的出发楼层和 到达楼层之间直通升降,而是在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之间升降的情况下,气压 控制装置104按照与升降的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对应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或三级控制模式 220,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下面,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3不同的事项,有关省略说明的事项,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3中至少任一方式相同。两级控制部120的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计算与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与乘客指 定的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相当的气压变化量,作为总气压变化量,并根据计算出的总气 压变化量确定两级控制模式210。例如,通过实施方式1说明的在出发时时间段大幅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 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从多个两级控制模式210中选择一个要使用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是指乘客对电梯层站103的操作板按下了上行呼梯按钮或 下行呼梯按钮的楼层,乘客指定的到达楼层是指乘入电梯轿厢102内的乘客对电梯轿厢 102内的操作板按下的按钮指示的楼层。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从电梯控制装置109输入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和乘客指 定的到达楼层的信息。并且,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获取出发楼层的气压和到达楼层的气压,并计算所 获取到的出发楼层的气压与到达楼层的气压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作为总气压变化量。 出发楼层的气压和到达楼层的气压,可以作为各个楼层高度位置处的气压预先存储在气压 控制装置104的存储器中,也可以利用设置在各个楼层的气压计计测。并且,对应总气压变化量设定了多个两级控制模式210,并存储在气压控制装置 104的存储器中。例如,在总气压变化量为2400Pa以上且小于3600Pa的情况下使用的两级控制模 式A211、在总气压变化量为3600Pa以上且小于4400Pa的情况下使用的两级控制模式B212 等,被存储在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存储器中。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在总气压变化量为2400Pa以上且小于3600Pa的情况下 使用两级控制模式A211,并通过气压调节装置105来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并且,出 发/到达时控制部121在总气压变化量为3600Pa以上且小于4400Pa的情况下使用两级控 制模式B212,并通过气压调节装置105来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例如,两级控制模式A211的出发时气压变化量被设定为2400Pa,两级控制模式 B212的出发时气压变化量被设定为3600Pa。2400Pa表示乘客第1次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 化量的估计值,3600Pa表示乘客第2次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量的估计值。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根据所选择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在出发时时间段使电梯 轿厢102内的气压变化出发时气压变化量。
20
两级控制模式210的出发以外气压变化量被确定为从总气压变化量中减去出发 时气压变化量得到的值。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在经过出发时时间段之后,控制电梯 轿厢102内的气压改变出发以外气压变化量。并且,例如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那样,当两级控制部120在到达时时间段大幅改 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情况下,准备一个两级控制模式210,并对该两级控制模式210 设定到达以外气压变化量和到达时气压变化率。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计算从总气压变化量中减去到达以外气压变化量得到 的值作为到达时气压变化量,并且计算将到达时气压变化量除以到达时气压变化率得到的 值作为到达时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并且,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根据电梯轿厢102的 升降速度、加速度及减速度、出发楼层与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计算电梯轿厢102从出发 楼层到到达楼层所需要的时间作为总升降时间。并且,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计算从 总升降时间中减去到达时时间段的时间长度而得到的时间,作为到达以外时间段的时间长 度。在这种情况下,电梯轿厢102的升降速度、加速度及减速度和各个楼层的高度被预先存 储在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存储器中。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在从电梯轿厢102开始升降时起到到达以外时间段的 时间长度之间,使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变化到达以外气压变化量,出发/到达时控制部 121在从到达以外时间段结束之后起到到达时时间段的时间长度之间,使电梯轿厢102内 的气压变化到达时气压变化量。并且,例如对于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的每个组合(或者从出发楼层到到达楼层的 升降楼层数),预先准备两级控制模式210,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和出发/到达以外控 制部122也可以按照与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的每个组合(或者从出发楼层到到 达楼层的升降楼层数)对应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与两级控制部120同样地,三级控制部130根据总气压变化量来选择三级控制模 式220,并根据出发楼层与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计算出发时时间段、中间时间段和到达 时时间段的时间长度、以及气压变化量和气压变化率,并且根据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的组 合(或者从出发楼层到到达楼层的升降楼层数),选择三级控制模式220。三级控制部130 按照所选择的三级控制模式220,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并且,两级控制部120也可以根据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选择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 的在出发时时间段使气压大幅变化的两级控制模式210、和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在到达 时时间段使气压大幅变化的两级控制模式210中的任一模式。两级控制部120按照所选择 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在这种情况下,两级控制模式210是 根据总气压变化量、出发楼层与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的组合或者 从出发楼层到到达楼层的升降楼层数而确定的。由此,气压控制装置104能够使用与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对应的合适的两级控制 模式210或三级控制模式220,来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使乘客产生舒适的搭乘感觉。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5中说明气压控制装置104,当电梯100在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和到达 楼层之间升降的情况下,气压控制装置104根据升降的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切换两级控 制模式210和三级控制模式220。
下面,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4不同的事项,有关省略说明的事项,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4中的至少任一方式相同。图22是实施方式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图。下面,根据图22说明实施方式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功能结构。气压控制装置104具有两级控制部120、三级控制部130和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 140。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计算与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与乘客指定的到达楼层之 间的高度差相当的气压变化量,作为总气压变化量,将总气压变化量和预定的比较变化量 进行比较,判定总气压变化量和比较变化量的大小。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从电梯控制装置109输入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和乘客指 定的到达楼层的信息。并且,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获取出发楼层的气压和到达楼层的气压,并计算 所获取到的出发楼层的气压与到达楼层的气压之间的气压差的绝对值,作为总气压变化量。并且,比较变化量被预先确定,并存储在气压控制装置104的存储器中。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气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下面,根据图23说明实施方式5的气压控制装置104的气压控制方法。气压控制装置104的两级控制部120、三级控制部130和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 使用CPU执行下面说明的处理。<S110 总气压变化量计算处理>首先,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根据乘客指定的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计算总气
压变化量。<S120 总气压变化量第1判定处理>然后,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将总气压变化量和第1比较变化量进行比较。第1 比较变化量是用于判定气压控制装置104是否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的判定值,被设 定为预定的气压变化量。例如,对第1比较变化量设定乘客第1次张开咽鼓管的第1次气 压变化量的估计值。在判定为总气压变化量小于第1比较变化量的情况下,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 结束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气压控制装置104不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电梯轿厢102 内的气压随着电梯轿厢102的升降,按照非控制模式201进行变化。<S130 总气压变化量第2判定处理>在S120中,在判定为总气压变化量为第1比较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总气压变化 量判定部140将总气压变化量和第2比较变化量进行比较。第2比较变化量是用于判定是 由两级控制部120控制气压、还是由三级控制部130控制气压的判定值,被设定为预定的气 压变化量。例如,对第2比较变化量设定乘客第2次张开咽鼓管的第2次气压变化量的估 计值。<S140 两级气压控制处理>在S130中,在判定为总气压变化量小于第2比较变化量的情况下,两级控制部120 按照两级控制模式210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
22
此时,两级控制部120按照实施方式4所述,根据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来确定两级 控制模式210,并根据所确定的两级控制模式210来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S150 三级气压控制处理>在S130中,在判定为总气压变化量为第2比较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三级控制部 130按照三级控制模式220控制气压调节装置105,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此时,三级控制部130按照实施方式4所述,根据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来确定三级 控制模式220,并根据所确定的三级控制模式220来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以上说明了根据由总气压变化量判定部140判定的总气压变化量与比较变化量 之间的比较结果,气压控制装置104对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不进行控制、进行两级控制或 进行三级控制的情况。但是,气压控制装置104也可以不使用总气压变化量与比较变化量之间的比较结 果,而对不进行控制、进行两级控制或进行三级控制进行切换。例如,也可以预先确定根据出发楼层与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出发楼层和到达 楼层的组合或从出发楼层到到达楼层的升降楼层数,选择不进行控制、进行两级控制或进 行三级控制中的任一种控制。由此,气压控制装置104能够根据出发楼层和到达楼层,适当地选择不进行控制、 进行两级控制或进行三级控制中的任一种气压控制,给乘客带来舒适的搭乘感觉。
2权利要求
一种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进行将上升过程中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减压、或将下降过程中的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加压的至少任一种气压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具有第1气压变化部,其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预定的第1时间段中变化预定的第1气压变化量;以及第2气压变化部,其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预定的第2时间段中变化预定的第2气压变化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时间段是在所述电 梯轿厢从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出发时时间段、和在所述电梯轿 厢抵达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到达时时间段中的任一时间段,所述第2时间段是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所述第1时间段以外的时间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比所述第2时间段的时间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出发时时间段的 所述第1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电梯轿厢达到最高速度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述 最高速度是所述电梯轿厢在从开始移动到抵达所述到达楼层的期间内所实现的最高速度,作为所述到达时时间段的所述第1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小于等于开始减速后的所述电 梯轿厢从所述最高速度停下来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比所述 第2气压变化量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于与 所述电梯轿厢在所述第1时间段中移动的高度差相应的气压变化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于与 以下的高度差相应的气压变化量,该高度差是所述电梯轿厢以从所述出发楼层到所述到达 楼层的平均速度、在所述第1时间段的时间长度的期间内所移动的高度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是作为 所述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量而预先确定的值。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下降时的所 述第1气压变化量比所述电梯轿厢上升时的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大。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 所述第1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即第1气压变化率比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第2时 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即第2气压变化率大。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对 调节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的电梯气压调节装置进行控制,由此控制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 压,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第1时间段中的平均变化率即所述第1气压变化率,是 根据所述电梯气压调节装置的调节性能和所述电梯轿厢的耐压性能中的至少任一方确定 的气压变化率的最大值。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气压变化部根据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到达楼层来确定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压控制装置还 具有第3气压变化部,该第3气压变化部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在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 程中的预定的第3时间段中变化预定的第3气压变化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时间段是在所述 电梯轿厢从所述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预定时间长度的出发时时间段,所述第3时间段是在所述电梯轿厢抵达所述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定时间长度的到达 时时间段,所述第2时间段是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从所述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所述到达 时时间段之前的中间时间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是作 为所述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张开咽鼓管的气压变化量而预先确定的值,所述第2气压变化量是作为从所述乘客张开咽鼓管到开始感觉到压耳感为止的气压 变化量而预先确定的值,所述第3气压变化量是从总气压变化量中减去所述第1气压变化量和所述第2气压变 化量而得到的值,所述总气压变化量是与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到达楼层之间的高度差相应 的气压变化量。
16.一种电梯气压控制装置,其进行将上升过程中的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减压、或将下降 过程中的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加压的至少任一种气压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气压 控制装置具有两级气压变化部,该两级气压变化部把在所述电梯轿厢从所述出发楼层出发时开始的 预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出发时时间段、和在所述电梯轿厢抵达所述到达楼层时结束的预 定时间长度的时间段即到达时时间段中的任一时间段作为出发/到达时时间段,在所述出 发/到达时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预定的出发/到达时气压变化量,并且 把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的所述出发/到达时时间段以外的时间段作为出发/到达以外 时间段,在所述出发/到达以外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预定的出发/到达 以外气压变化量;以及三级气压变化部,该三级气压变化部在所述出发时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 变化预定的出发时气压变化量,在所述到达时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化预定 的到达时气压变化量,把所述电梯轿厢移动过程中从所述出发时时间段之后到所述到达时 时间段之前的时间段作为中间时间段,在所述中间时间段中,使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变 化预定的中间气压变化量,所述两级气压变化部和所述三级气压变化部中的任一方根据所述电梯轿厢的出发楼 层和所述电梯轿厢的到达楼层来改变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使电梯的乘客缓解因压耳造成的不舒适感。气压控制装置(104)使用鼓风机或空气压缩机等气压调节装置(105),控制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气压控制装置(104)在从出发楼层出发时的时间段即第1期(或抵达到达楼层时),使出发/到达时控制部(121)较大地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并且在之后的第2期(或到达之前的时间),使出发/到达以外控制部(122)较小地改变电梯轿厢(102)内的气压。通过这种两级气压控制,能够催促乘客在较短的时间(T1)主动地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通过使气流在外界和中耳腔之间进行流动来消除压耳感,然后能够利用电梯轿厢(102)舒适地升降直到抵达到达楼层。
文档编号B66B1/06GK101848851SQ20078010141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9日
发明者山本圭悟, 铃木稔也, 饭田真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