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942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传输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物料传输装置。
技术背景近年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产品在 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各种电子元件组装在一起,因此需要作业员在生产线 上放置不同电子元件在电路板上,以进行组装。目前在生产线的作业方式,是物流人员进入作业区将原料(装有电子元件 的料箱)备至作业员身旁,继而物流人员再收走用完的空箱。由此,作业人员 可由料箱取出料件,并将其组设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然而,当料箱中的物料 被取完时,作业人员须先将空箱拿至空箱暂存区,继而再取备用料上料至料桌。上述的作法,由于作业员需要进行补充原料及丢空箱的动作,如此将造成 组装作业中断,而浪费人力与时间,进而无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用以在第一作业区与第二作业区间传输物 料容器。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部、第二传输部以及转动部。第一传输部用以 将物料容器由第一作业区传到第二作业区。第二传输部用以将物料容器由第二 作业区传到第一作业区。转动部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传输部接近第二作业区的 一端。当物料容器位于第一传输部接近第二作业区的一端时,转动部支撑物料 容器。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传输装置使用时,第一传输部可以将承载有物料 的物料容器由第一作业区输送至第二作业区,作业员取用物料完毕后,作业员 可通过第二传输部将物料容器由第二作业区输送至第一作业区。故,使用方便, 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效率大大提高。又,第一传输部与第二传输部在垂直方 向邻近,节省了空间,并加入了用以支撑物料容器的转动部,方便作业员取用 物料,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4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 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为图1中传输装置的承载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传输装置1用于传输多个物料容器2。传输装置1包括第一传输部10、 第二传输部11、转动部12、多个承载单元13以及多个支架14。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传输部10传输的物料容器2承载有物料,第二传输部11传输的物料容器2 没有承载物料。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10传输的物料容器2亦可没有承 载物料,而第二传输部11传输的物料容器2承载有物料。本实用新型并不对第 一传输部10与第二传输部11传输的物料容器2加以限制。上述第一传输部10用以将物料容器2由第一作业区3传到第二作业区4。 第二传输部11用以将物料容器2由第二作业区4传到第一作业区3。第一传输 部10具有第一进入端101与第一输出端102,第二传输部11具有第二进入端 111与第二输出端112,且第一进入端101与第二输出端112位于第一作业区3, 第一输出端102与第二进入端111位于第二作业区4。亦即,承载有物料的物料 容器2可由第一进入端101传输至第一输出端102,没有承载物料的物料容器2 可由第二进入端111传输至第二输出端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入端111位于第一输出端102的上方,第二输出端 112位于第一进入端101的上方。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进入端111可以位于第 一输出端102的下方,而第二输出端112可以位于第一进入端101的下方,本 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传输部10与第二传输部11的相对上下关系。上述转动部12耦接于第二进入端111,且能相对第二进入端111旋转。在 本实施例中,转动部12可以向上旋转一角度,且转动部12若无外力抵住,则 转动部12可自动恢复至原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转动部12可用以支撑物料容5器2与用以导引物料容器2滑至第二进入端111。有关转动部12的详细功能说 明,容后详述。图1中,这些支架14用以连接第一传输部10与第二传输部11。例如第一传输部10与第二传输部11设置于多个支架14之间。亦即,第一传输部IO 与第二传输部11的两侧皆设置有支架14,且固设于支架14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10与支架14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以方便 物料容器2由第一进入端101传输至第一输出端102。第二传输部11与支架14 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以方便物料容器2由第二进入端111传输至第二输出 端112。举例来说,第一传输部10设置在支架14时,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进入端 101高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输出端102,使得物料容器2可由较高位置的第 一进入端101滑向较低位置的第一输出端102。第二传输部11设置在支架14时, 第二传输部11的第二进入端111高于第二传输部11的第二输出端112,使得物 料容器2可由较高位置的第二进入端111滑向较低位置的第二输出端112。由此,物料容器2便可方便地被传输。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10与第二传输部11亦可水平置放。亦即, 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进入端101的位置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输出端102的 位置一样。相类似地,第二传输部11的第二进入端111的位置与第二传输部11 的第二输出端112的位置一样。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二预设角度也可相同,但本实用 新型不限定上述预设角度。在本实施例中,传输装置1还包括多个防滑件141,这些防滑件141是分别 设置在上述支架14的一端,且这些防滑件141用以和地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 防滑件141具有预设的摩擦力,以使得上述支架14能够平稳地立在地面上且可 提高传输装置1在物料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上述承载单元13分别设置于第一传输部10与第二传输部11之上,用以承 载物料容器2。图2所示为图1中承载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其显 示承载单元13设置在第一传输部10上的情形,有关承载单元13的说明敬请一 并参照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单元13可为多个滚筒105,在其它实 施例中,承载单元13亦可为皮带或其它等效物。在图2中,承载单元13为多个滚筒105,则其分别设置在第一传输部10与 第二传输部11。例如第一传输部1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103与第二支撑件104,也可以如同上述作法。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在图3中,承载单元13是利用滚筒105来实施。第一作业区3中的物流人 员可将装满物料的物料容器2放置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进入端101,且物流 人员只要对物料容器2施以一推力,即可使得物料容器2利用其自身的重力由 第一进入端101传输(滑向)至第一输出端102,其中第一输出端102具有一止 挡部1021,以抵住物料容器2,防止物料容器2掉落。接着,第二作业区4中的作业员便可在第一输出端102取得由第一进入端 101传输至第一输出端102的物料容器2,作业员可直接由物料容器2取料,以 进行组装作业。在本实施例中,作业员还可将物料容器2予以倾斜地直立放置, 以方便取料。例如作业员可将物料容器2的一端抵住位于第一传输部10上的承载单元 13,且将物料容器2的另一端往上抬起。此时,物料容器2的一端会抵住转动 部12,且会连带使得转动部12会随之向上转动。继而,当物料容器2转过一定 角度不再与转动部12接触时,转动部12可再次回到初始位置,例如转动部 12耦接在第二进入端111之时,其耦接处可设置扭力弹簧来使得转动部12可旋 转且又可回复到原本的位置。接着,作业员再将物料容器2底部的一端抵在转 动部12上,此时,转动部12便可用以支撑住物料容器2,以方便作业员取用物 料。待作业员取用物料完毕后,作业员可将物料容器2沿转动部12向上推,此 时,转动部12可导引物料容器2滑至第二进入端111,从而节省由于第一传输 部10与第二传输部u之间存在高度差,搬运物料容器2所需的人力。继而,作业员可轻推物料容器2,使得物料容器2可由较高的第二进入端 111传输(滑向)至第二输出端112,以完成整个物料传输过程。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传输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4中所示的传输装置与图3所示的大部分相同,相同部分采用的相同的 标号,在此不再赘述,下文只描述了不同之处。在图4的实施例中,与图3不同之处在于,承载单元13改为利用皮带或传 输链条来实施。在图4的实施例中,传输装置1还包括驱动装置16,其中承载单元13设置于第一传输部10,且承载单元13与驱动装置16连接,由此,驱动装置16可以 控制承载单元13的操作。在这个例子中,作业员可将物料容器2由第一进入端101放置于承载单元 13之上。驱动装置16带动承载单元13不断运动,可将物料容器2由第一进入 端101输送至第一输出端102。本实用新型并不对驱动装置16与承载单元13做 出限制。在图4的实施例中,传输装置1还包括检测单元15及控制单元17,其中检 测单元15用以检测第一输出端102是否存在物料容器2,且提供一检测信号。 控制单元17耦接于驱动装置16,用以接收检测单元15所提供的检测信号,并 依据检测信号来控制驱动装置16的操作(开启或关闭),进而控制第一传输部 10的操作。例如检测单元15为光感器,其发射端设置于第一输出端102,接收端设 置于第二进入端lll。当物料容器2到达第一输出端102时,由于物料容器2遮 挡住发射端所发射的光线,接收端接收不到光信号,因此检测单元15输出高电 位检测信号,控制单元17接收此检测信号可控制驱动装置16关闭,作业员便 有较充裕的时间取用物料容器2的物料。物料取用完毕后,作业员将物料容器2放置于第二进入端111。此时,第一 输出端102上没有物料容器2,检测单元15的接收端可接收到发射端所发射的 光线,检测到第一输出端102未存在对象,并输出一低电位检测信号给控制单 元17,控制驱动装置16开启。如此,物料容器2可连续输送,并可避免驱动装 置16的无间隙作业和物料容器2的堆叠状况。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传输装置可将承载有物料的物料容器利用 第一传输部由第一作业区输送至第二作业区,作业员取用物料完毕后,第二传 输部将传输物料容器返回至第一作业区,使用方便,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效 率大大提高。又,第一传输部与第二传输部在垂直方向邻近,节省了空间,并 加入了用以支撑物料容器的转动部,方便作业员取用物料,进一步提高了工作 效率。另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传输装置,其中检测单元可检测第二作业区是 否存在物料容器,并输出检测信号,利用控制单元接收此检测信号并控制驱动 装置的运作,可保证物料容器的连续传输,避免驱动装置的无间隙作业和物料 容器的堆叠状况。虽然本实用新型巳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 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传输装置,用以在第一作业区与第二作业区间传输物料容器,其特征是,上述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部,用以将上述物料容器由上述第一作业区传到上述第二作业区;第二传输部,用以将上述物料容器由上述第二作业区传到上述第一作业区;以及转动部,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第二传输部接近上述第二作业区的一端,当上述物料容器位于上述第一传输部接近上述第二作业区的一端时,上述转动部支撑上述物料容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传输装置 还包括多个支架,上述这些防滑件分别设置在上述这些支架的一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传输装置 还包括多个防滑件,上述这些防滑件分别设置在上述这些支架的一 端。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传输 部与上述这些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以方便上述物料容器由上 述第一作业区传输至上述第二作业区。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二传输 部与上述这些支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以方便上述物料容器由上 述第二作业区传输至上述第一作业区。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传输装置 还包括多个承载单元,上述这些承载单元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传输部 与上述第二传输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每一个上述这 些承载单元包括多个滚筒,上述物料容器利用上述这些滚筒进行传 输。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传输装置 还包括驱动装置与承载单元,上述承载单元设置于上述第一传输部, 且上述物料容器设置在上述承载单元之上,上述驱动装置用以控制上 述承载单元的操作,以控制上述承载单元由上述第一作业区传输上述 物料容器至上述第二作业区。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传输装置 还包括检测单元与控制单元,上述检测单元耦接上述控制单元,上述 控制单元耦接上述驱动装置,上述检测单元用以检测上述第二作业区 是否存在上述物料容器,且提供检测信号,上述控制单元接收上述检 测信号且依据上述检测信号控制上述第一传输部的操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输装置,用以在第一作业区与第二作业区间传输物料容器。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部、第二传输部以及转动部。第一传输部用以将物料容器由第一作业区传到第二作业区。第二传输部用以将物料容器由第二作业区传到第一作业区。转动部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传输部接近第二作业区的一端。当物料容器位于第一传输部接近第二作业区的一端时,转动部支撑物料容器。
文档编号H05K13/00GK201367243SQ20082018235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0日
发明者萧裕平, 刚 陈, 陈兵全 申请人: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