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2241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传输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装置,包括一电连接器及两扁平线缆,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两端子组及一盖体,两端子组设于绝缘本体,盖体装设于绝缘本体,且盖体遮蔽两端子组的一端;两扁平线缆均具有一内置部与一裸露部,每一扁平线缆的内置部抵接于一个端子组且容置于绝缘本体与盖体所包围的空间内,且两内置部中的至少一者经翻折而使两内置部彼此叠置,而两扁平线缆的裸露部彼此叠置地显露于盖体之外。藉此,提供一种有效降低线缆占用宽度的传输装置。
【专利说明】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装设于电连接器之线缆相互叠置的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子产品微小化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而应用在电子产品上的传输装置同样也面临到相同之问题。习用的传输装置包含有电连接器与连接于电连接器的传输线缆,而当电连接器所连接的传输线缆呈扁平状且数量为两条以上时,这些传输线缆将大致以并排于同平面的构造呈现。
[0003]然而,习用的传输装置由于其传输线缆采用并排于同平面之构造,使得传输线缆所占用的宽度过大,进而不利于传输装置的微小化。
[0004]因此,急需一种传输装置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能有效降低线缆所占用的览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输装置,包括一电连接器及两扁平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两端子组及一盖体,所述两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盖体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盖体遮蔽所述两端子组的一端;所述两扁平线缆均具有一内置部与一裸露部,每一所述内置部抵接于一个所述端子组且容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盖体所包围的空间内,且所述两内置部中的至少一者经翻折而使所述两内置部彼此叠置,而所述两扁平线缆的所述裸露部彼此叠置地显露于所述盖体之外。
[0007]较佳地,所述绝缘本体呈长型,且所述两端子组大致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
[0008]较佳地,每一所述端子组具有数个导电端子,并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部形成一插接部,而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另一端部则弯折形成一连接部,所述两端子组的所有连接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背面,以分别抵接于所述两扁平线缆,且每一所述端子组排列方向上的距离自所述插接部朝向所述连接部方向呈渐缩状,而每一所述扁平线缆的宽度大致对应于该扁平线缆所抵接的所述端子组之连接部排列方向上的距离。
[0009]较佳地,所述绝缘本体的背面形成有多个凸块,所述两端子组可分离地插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两端子组抵接于所述两扁平线缆的部位由所述凸块所分隔。
[0010]较佳地,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两定位部,而每一所述扁平线缆形成有一卡合部,每一所述卡合部对应于一个所述定位部,且每一所述卡合部嵌合于一个所述定位部,以限定所述两扁平线缆与所述两端子组的相对位置。
[0011]较佳地,所述两扁平线缆均具有数个线路,且每一所述扁平线缆的线路呈等间距排列。[0012]较佳地,所述两扁平线缆为两软性扁平排线。
[0013]较佳地,每一所述扁平线缆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端子组热熔焊接而彼此固定。
[0014]较佳地,所述两裸露部彼此叠置部位的一侧缘相互对齐。
[0015]较佳地,经翻折的所述内置部是沿该内置部上的至少两折线而翻折叠置于另一所述内置部,且所述两折线彼此垂直。
[0016]较佳地,所述两扁平线缆于彼此叠置的裸露部末端处均设有一导电部,且每一所述导电部显露于所述两裸露部彼此远离的表面。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两扁平线缆的内置部中的至少一者经翻折而使两内置部彼此叠置,而两扁平线缆的裸露部彼此叠置地显露于盖体之外。藉以令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扁平线缆所占用之宽度大幅地下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局部立体剖视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0021]图3A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4为图1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5为图3之端子组装设于绝缘本体且拆除盖体后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3之端子组与扁平线缆均装设于绝缘本体且拆除盖体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6]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100包括一电连接器1(如:SATA连接器)与两扁平线缆2、2’,而两扁平线缆2、2’的一端连接于电连接器I。以下将分别就电连接器I与扁平线缆2、2’的构造作一说明,并适时介绍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
[0027]请参阅图2至图4,并请于说明组件间连接关系时参酌图5和图6,电连接器I包含一绝缘本体11、两端子组12、12’及一盖体13。其中,绝缘本体11呈长型并定义有一长度方向L、一厚度方向T及一宽度方向W,且长度方向L、厚度方向T及宽度方向W互相垂直。绝缘本体11的正面可用以沿宽度方向W对接于一配对连接器(图中未示),而绝缘本体11的背面则形成多个凸块111及两定位部112。再者,绝缘本体11形成有数个沿宽度方向W且自该绝缘本体11之正面贯穿至该绝缘本体11之背面的端子容置槽113。
[0028]更详细地说,所有的凸块111沿长度方向L排成一列且大致区分为两群组,上述两群组之凸块111相隔有一第一距离H1。每一定位部112对应地设置于一个群组之凸块111旁,进一步地说,每一定位部包含有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两槽状块体1121,每一定位部112的两槽状块体1121位于该定位部112所对应的一个群组之凸块111的相反两侧,且每一定位部112的两槽状块体1121之缺口彼此相向。也就是说,每一定位部112的两槽状块体1121所对应的一个群组之凸块111大致位于该两槽状块体1121的缺口之间。再者,于宽度方向W上,每一槽状块体1121的尺寸大于该槽状块体1121所对应之凸块111的尺寸。[0029]每一端子容置槽113穿出绝缘本体11背面的部位形成一开孔1131,所有的开孔1131沿长度方向L排成一列且大致区分为两群组,该两群组之开孔1131相隔有一第二距离H2,且第二距离H2小于第一距离H1。该每一群组之开孔1131与一个群组之凸块111呈相对应设置,进一步地说,任一群组之开孔1131及该群组之开孔1131所对应的一群组之凸块111分别位于绝缘本体11背面的相反两侧部位。再者,于长度方向L上,任一群组之开孔1131的总距离大于该群组之开孔1131所对应之一群组凸块111的总距离。
[0030]每一端子组12、12’具有数个导电端子121、121’,并且每一导电端子121、121’的一端部形成一插接部1211、1211’,而每一导电端子121、121’另一端部则大致垂直地弯折形成一连接部1212、1212’。其中,每一端子组12、12’的插接部1211、1211’沿宽度方向W经由上述对应的一个群组之开孔1131而可分离地插设于端子容置槽113中,且两端子组12、12’的连接部1212、1212’位于绝缘本体11的背面。每一端子组12、12’的连接部1212、1212’末端定位于对应的一个群组之凸块111,以使任两相邻的连接部1212、1212’被凸块111所分隔。再者,每一端子组12、12’排列方向上的距离D1、D2、D1’、D2’自每一端子组
12、12’的插接部1211、1211’朝向该端子组12、12’的连接部1212、1212’方向呈渐缩状。上述的第二距离H2小于第一距离Hl的设计也是因应端子组12、12’的渐缩而衍生的一种设计。
[0031]补充说明一点,导电端子121’可以为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导电端子121可以为包括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其中,电源端子包含适用于多种不同电压(如:3V、5V、12V)之端子。因此,设计者可依据电连接器I所欲应用的预定电压,而仅装设符合该预定电压之电源端子,亦即,其余电源端子能省略不用,而可降低材料成本。
[0032]盖体13于本实施例中是以绝缘盖体为例,且盖体13呈长型,而盖体13的长度大致等同于绝缘本体11的长度。盖体13形成有一长型的通口 131,且盖体13装设于绝缘本体11背面,以遮蔽两端子组`12的连接部1212。
[0033]两扁平线缆2、2’于本实施例中是以两软性扁平排线21、21’ (Flexible FlatCable, FFC)为例,且每一扁平线缆2、2’具有数条线路22、22’,而每一扁平线缆2、2’的线路22、22’呈等间距排列。但于其它的实施例中,扁平线缆2、2’亦可以是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FPC),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扁平线缆2、2’的具体类型。
[0034]两扁平线缆2、2’的一端部穿过盖体13的通口 131,且每一扁平线缆2、2’均具有一内置部23、23’与一裸露部24、24’,且两内置部23、23’于末端均设有一导电部27、27’(如:裸露数个金属接点)。两扁平线缆2、2’的内置部23、23’容置于绝缘本体11与盖体13所包围的空间内,且每一导电部27、27’各自抵接于对应的一个端子组12、12’的连接部1212、1212’末端。
[0035]更详细地说,端子组12、12’的连接部1212、1212’抵接于扁平线缆2、2’的部位是被凸块111所分隔之部位,并且裸露于内置部23、23’末端的导电部27、27’与端子组12、12’之间是通过热熔焊接(hot bar)而彼此固定。而每一扁平线缆2、2’的宽度大致对应于该扁平线缆2、2’所抵接的端子组12、12’之连接部1212、1212’排列方向上的距离D2、D2’。
[0036]再者,每一扁平线缆2、2’形成有一^^合部25、25’,且每一^^合部25、25’包含有两凸片251、251,,每一^^合部25、25,的凸片251、251,位于内置部23、23,抵接于端子组12、12’之部位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每一^^合部25、25’的凸片251、251’位于所对应之导电部27、27’的相对两侧。其中,每一^^合部25、25’的凸片251、251’对应于一个定位部112的槽状块体1121。因此,当内置部23、23’抵接于端子组12、12’时,每一^^合部25、25’的凸片251、251’嵌合于一个定位部112的槽状块体1121,藉以限定相抵接的扁平线缆2、2’内置部23、23’与端子组12、12’之相对位置。
[0037] 两扁平线缆2、2’的裸露部24、24’显露于盖体13之外,且内置部23经翻折而使两裸露部24、24’彼此叠置。更详细地说,经翻折的内置部23是沿该内置部23上的两折线231翻折,而使裸露部24叠置于另一裸露部24’。其中,上述两折线231彼此平行,并且两裸露部24、24’彼此叠加置部位的两侧缘相互对齐,藉以令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100的扁平线缆2、2’所占用之宽度大幅地下降(即相当于只有一个扁平线缆2、2’宽度)。在其它实施例中,两裸露部24、24’可部分叠置,而不需完全对齐,亦可达到减小扁平线缆2、2’所占用之宽度的效果。
[0038]换个角度来看,经翻折的内置部23通过上述两折线231之分隔形成一连接段232、一转向段233及一对位段234,且导电部27裸露于连接段232的末端。裸露于连接段232末端的导电部27抵接于端子组12的连接部1212末端,转向段233位于两折线231之间,而对位段234与未翻折的内置部23’相叠置。进一步地说,转向段233沿两折线231中的一者而相对于连接段232翻折,且转向段233位于连接段232后方。对位段234沿两折线231中的另一者而相对于转向段233翻折,且对位段234位于转向段233后方。
[0039]其中,转向段233之长度大致对应于上述两端子组12、12’之连接部1212、1212’之间的最远距离,进一步地说,转向段233之长度大致等同于所述两端子组12、12’彼此远离的导电端子121、121’之连接部1212、1212’之间的距离。
[0040]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设计者亦可将两扁平线缆2、2’的内置部23、23’分别翻折,而使两裸露部24、24’相互叠置。
[0041]附带说明一点,两扁平线缆2、2’于彼此叠置的裸露部24、24’末端处均设有另一导电部26、26’(如:裸露数个金属接点),且该每一导电部26、26’显露于两裸露部24、24’彼此远离的表面。
[0042]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的传输装置100的两扁平线缆2、2’通过至少一扁平线缆2、2’的内置部翻折,而使两扁平线缆2、2’的裸露部24、24’彼此叠置,藉以令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100的扁平线缆2、2’所占用之宽度大幅地下降(即相当于只有一个扁平线缆2、2’的宽度)。再者,由于每一扁平线缆2、2’的宽度大致取决于该扁平线缆2、2’所对应之端子组12、12’于连接部1212、1212’排列方向上的距离,而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100的每一端子组12、12’排列方向上的距离自该端子组12、12’的插接部1211、1211’朝向连接部1212、1212’方向呈渐缩状,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100的扁平线缆2、2’的宽度能有效地缩减。
[0043]以上所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两端子组及一盖体,所述两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盖体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盖体遮蔽所述两端子组的一端;以及 两扁平线缆,所述两扁平线缆均具有一内置部与一裸露部,每一所述内置部抵接于一个所述端子组且容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盖体所包围的空间内,且所述两内置部中的至少一者经翻折而使所述两内置部彼此叠置,而所述两扁平线缆的所述裸露部彼此叠置地显露于所述盖体之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呈长型,且所述两端子组大致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子组具有数个导电端子,并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部形成一插接部,而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另一端部则弯折形成一连接部,所述两端子组的所有连接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背面,以分别抵接于所述两扁平线缆,且每一所述端子组排列方向上的距离自所述插接部朝向所述连接部方向呈渐缩状,而每一所述扁平线缆的宽度大致对应于该扁平线缆所抵接的所述端子组之连接部排列方向上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背面形成有多个凸块,所述两端子组可分离地插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两端子组抵接于所述两扁平线缆的部位由所述凸块所分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两定位部,而每一所述扁平线缆形成有一卡合部,每一所述卡合部对应于一个所述定位部,且每一所述卡合部嵌合于一个所述定位部,以限定所述两扁平线缆与所述两端子组的相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扁平线缆均具有数个线路,且每一所述扁平线缆的线路呈等间距排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扁平线缆为两软性扁平排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扁平线缆与对应的一个所述端子组热熔焊接而彼此固定。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裸露部彼此叠置部位的一侧缘相互对齐。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经翻折的所述内置部是沿该内置部上的至少两折线而翻折叠置于另一所述内置部,且所述两折线彼此垂直。
11.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扁平线缆于彼此叠置的裸露部末端处均设有一导电部,且每一所述导电部显露于所述两裸露部彼此远离的表面。
【文档编号】H01R12/50GK203377397SQ201320529820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8日
【发明者】苏愉胜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