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4491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固定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以使风扇3)导散 热气流作分流及缩减相互搭配的散热模组体积的风扇固定架。
背景技术
现行电子设备运行时,内部的电子元件将产生热源,所以需要另外装置 散热单元,以辅助增加电子元件的散热效率,避免电子元件因温度过高造成 执行效率不高或损毁。上述散热单元主要以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为主,如果 仅使用该散热单元辅助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差,将上述散热单元与 至少 一风扇组合,并透过风扇对该散热单元进行强制散热可以提升整体的散 热效果。
如图1和图1A所示,现有技术中散热单元1通常为一散热器或一散热 鳍片组型态,风扇2由风扇固定架21全面性的罩设在散热单元1的上端,并 引导气流强制对散热单元1进行散热。但是,因为风扇2的尺寸具有一特定 大小,当设计散热单元1和风扇固定架21时,需要配合风扇2的尺寸设计成 特定尺寸,非常不方便;另外,当风扇2引导散热气流对散热单元1进行散 热时,由于散热单元1的鳍片型态是每每平行排列设立,鳍片间设有流道, 该流道的流动方向为单一方向(即前后水平方向),导致散热气流直接垂直向 散热单元1鳍片间的流道呈水平两侧流动,而散热单元1近外侧的鳍片则由 于本身结构(即两两平行排列设立)阻挡了气流的流动,使热源容易持续囤 积在散热单元l中央部,无法快速向外扩散,产生积热现象,降低散热效果; 又由于传统风扇的扇叶轮廓的设计造成中央风量较小,近外侧风量较大,与 散热单元1搭配使用时,具有下列缺点
1. 容易积热;
2. 散热效果不佳;3.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使风扇引导的散热流体具有分 流效果的风扇固定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大幅减少散热单元材料及生产 成本的风扇固定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固定架,所述风扇固定架与
一散热模组对接,包括 一框体,具有一套接部、至少一限位部,其中所述 限位部分设置在该框体内,该限位部与该框体定义一容置区以容设该散热模 组,且该框体至少一气口分别形成于该两限位部之间并连通该容置区,上述 气口分别毗邻该散热模组两侧,所述框体两侧具有至少 一第 一凹槽及一第二 凹槽,所述第一、二凹槽与上述容置区相连通,上述散热it组包括一散热鳍 片组及一风扇,所述第一、二凹槽跨设散热鳍片组的一端使散热鳍片组容设 在所述容置区,由上述框体的气口使所述散热鳍片组两侧形成气流分流口 (同 上述气口),并再将所述风扇套设在所述套接部,由所述一框体结构的容置区 不仅使所述散热鳍片组可以大幅缩减体积节省材料外,还可以形成气流分流 口(同上述气口)使上述风扇所引导的气流透过上述气口向散热鳍片组两侧分 流加速热源扩散,进而达到提升散热效果及节省成本的效果;所以本实用新 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 散热效果极佳;
2. 节省材料;
3. 节省成本;
4. 不产生积热现象。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散热模块立体图; 图1A现有技术中散热模块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风扇固定架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风扇固定架3 框体31 限位部311 容置区312 气口 313 第一凹槽314 第二凹槽315 套接部32 第一端33 扣臂331 末端3311 第二端34 扣耳341 末端3411 散热模块4
散热鳍片组41 散热鳍片411散热流道4111 沟槽412 热导管42 风扇43 散热气流4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 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固定架3,与一散热模块4对接, 风扇固定架3包括 一框体31,具有一套接部32、至少一限位部311,限位 部311分设在该框体内四隅,该限位部311与该框体3定义一容置区312容 设该散热4莫块4,及至少一气口 313分别形成于该两限位部311之间并连通该 容置区312,气口 313分别毗邻该散热才莫块4两侧,框体31两侧具有至少一 第一凹槽314及一第二凹槽315,第一、二凹槽314、 315与容置区312相连 通。
散热模块4包括一散热鳍片组41、至少一热导管42、及至少一风扇43, 散热鳍片组41具有复数散热鳍片411及侧边具有至少一沟槽412,该等散热 鳍片411间分别具有至少一散热流道4111,热导管42插设于散热鳍片组41 用以传导热源,风扇43套设于套接部32并一端抵顶在限位部311,框体31 的第一、二凹槽314、 315跨接在散热鳍片组41的一端使散热鳍片组41容设 在容置区312与该框体31结合。
框体31具有一第一端33、 一第二端34、至少一扣臂331、及至少一扣耳 341,且扣臂331设置在框体31的第一端33,扣耳341设置在该框体31的第 二端34,本实施例中扣臂331可以但不限于具有四支且两两成对对应设置,扣臂331由框体31的第一端33向相反方向延伸形成,并且沿风扇43侧边延 伸末端3311勾扣在风扇43的一端,以固定风扇43防止风扇43掉落,另外, 扣耳341由框体31的第二端34向相反方向延伸形成,且扣耳341沿着散热 鳍片组41侧边延伸,该扣耳341的末端3411勾扣在该散热鳍片组41侧边的 沟槽412,与该散热鳍片组41结合固定。
当框体31架设在散热鳍片組41的一端时,框体31的限位部311在散热 鳍片组41两侧形成分流气口(同气口 313),气口 313用以当风扇43引导散热 气流431对散热鳍片组41进行强制散热时,散热气流431除垂直向散热鳍片 组41处流动散热外,还可以由位于散热鳍片组41两侧的气口 313将散热气 流431向两侧分流,充分达到整体的散热效果,此外,框体31的容置区312 及第一、二凹槽314、 315可轻易地使散热鳍片组41整体体积缩减并与框体 31组合,避免因风扇43的外径尺寸大小而使散热鳍片组41必须强制填满框 体31内侧才可以与风扇43组合,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材料使用量及节省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若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改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 神范围内,例如对于构形或布置型态加以变换,对于各种变化、修饰与应 用所产生的等效作用,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与一散热模块对接,包括一框体,具有一套接部、至少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框体内,该限位部与该框体定义一容置区容设该散热模块,及至少一气口分别形成于该两限位部之间并连通该容置区,所述气口分别毗邻该散热模块两侧,所述框体两侧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二凹槽与所述容置区相连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还具有一第 一端、 一第二端、至少一扣臂、及至少一扣耳,所述扣臂设于所述框体的第 一端,所述扣耳设于该框体的第二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一 散热鳍片组、至少一热导管、及至少一风扇,所述风扇套设在所述套接部, 所述第一、二凹槽跨接在所述散热鳍片组的一端,所述热导管穿设在所述散 热鳍片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侧边 具有至少一沟槽。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一端抵顶在 所述限位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框 体的四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固定架,与一散热模组对接,包括一框体,具有一套接部、至少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对称设于该框体内,该限位部与该框体定义一容置区以容设该散热模组,及至少一气口分别形成于该两限位部之间并连通该容置区,前述气口分别毗邻该散热模组两侧,所述框体两侧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二凹槽与所述容置区相连通,所述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风扇,所述第一、二凹槽跨设散热鳍片组的一端使散热鳍片组容设在所述容置区,所述风扇套设在所述套接部。本实用新型使上述风扇所引导的散热气流可以透过该气口向散热鳍片组两侧分流以加速热源散热扩散,进而达到大幅提升散热效果及节省成本的效果。
文档编号H05K7/14GK201341293SQ200920004370
公开日2009年11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6日
发明者林胜煌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