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热等压压力机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等压压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7365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控制热等压压力机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等压压力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控制热等压压力机温度的方法,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的前序部分的热等压压力机。
背景技术
热等压压力机(HIP)或者高压锅炉用于当今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此,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在模具中对固体工件或者由粉末构成的造型材料进行致密化处理。此时,可将同类材料,但也可将不同材料彼此结合。通常,将工件置于由高压容器包围的具有加热装置的炉中。在加热过程中或者在加热后,通过流体或者惰性气体(通常是氩气)的各个方向的压力来实施完全等压压处理,直至工件达到最佳致密度。这种方法也用于对例如由陶瓷材料制成的部件进行再致密化处理,例如用于髋关节假体、汽车或者发动机制造中所用的铝铸件,作为轿车发动机的汽缸盖或者钛合金精密铸件,例如涡轮机叶片。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进行再致密化处理时,可闭合前道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微孔、愈合存在的缺陷部位并改善结构特性。另一个应用领域是生产由粉末材料制成的近终成形部件,在工艺过程中对这些部件进行致密化和烧结处理。HIP周期通常要持续非常长的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在此,周期成本的相当一部分是由资本约束的机器小时率引起的。尤其是从工作温度降低到能够安全打开压力机的允许温度所需的相当长的冷却时间通常占到周期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在工艺过程中无法加以利用。现在已知,冷却对于待生产零件的材料特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出于材料质量的原因,许多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最大冷却速度。此外,在冷却过程中还必须注意, 工件本身在其体积内均勻地而不是非均勻地以不同的温度区冷却。在生产大型部件时,温度差所引起的内应力可能会导致翘曲、带有相应的切口应力集中效应的开裂或者导致彻底毁坏。即使是通常置于炉内的支架或台架上的小型部件,也可能出现此类问题。从现有技术中充分已知带有或者没有例如风机之类的机械式辅助设备的热气体循环方式的压热釜。在没有应用机械式辅助设备时,通过现有的或者输送的温度差(在外壁处加热或冷却)在压热釜中使用压力剂的自然对流和重新分布。此时,较冷的流体下降, 而较热的流体上升。可以使用导流机构来受控制地利用这种流体的流动,从而在压热釜内实现均勻的加热或者冷却循环。在现有技术中,在此较佳地使用由一根上、下开口的管子构成的所谓的导流套或对流套。在加热过程中,炉中的热源提供驱动力,且根据热源的布置情况开始流动。例如在装料区(在装料装置下方)中进行加热,且在装料区的中间产生向上流动,而在壁的外侧(更冷的温度)产生向下流动。为了避免不可估算的混合流,上述对流套具有的优点是,在对流间隙(对流套与隔热体之间的外侧)中产生受控制的向下流动,其中,确保再次冷却的流体在进入装料区之前才进入加热室并进行加热。在冷却过程中,冷却流体在对流套和起冷却作用的外壁/隔热体之间也下降,其中,冷却流体作为较冷流体进入装料区,并因此推动对流套内部的较热流体向上移动经过装料装置。在HIP设备的顶盖上,从下而上的流动推动流体向外侧区域运动,且因此使得流体在外壁和对流套之间重新下降。此时,又形成相应的冷却作用,从而维持持续的冷却过程。WO 2003/070 402 Al以及在其中介绍的用于冷却热等压压力机的方法公开了至少类似的过程,。在此,根据该方法, 高温流体离开装料区、与装料区外下降的低温流体混合并将混合流体又供给到装料区。该方法本身所要求的条件复杂,因此也需要使用构造复杂、具有许多所设置的管路区的对应的热等压压力机。该方法的缺点是,当装料装置的侧凹部或者装料装置的支撑结构妨碍装料区的有序流通时,重新送入的混合流体可能会以无法控制的方式回流到装料区中,且有时会在装料区中导致不同的冷却速度。此外,将冷却到混合温度的气体从下方供给到装料区中,这必然会导致装料区的下端与上端之间出现温度梯度,并且因此不能实现均勻的冷却速度。例如,DE 38 33 337 Al公开了一种使HIP设备快速冷却的实施方式。在这种解决方式中,为了形成快速冷却作用,通过经由底层区内的阀门打开循环回路,在隔热罩内的高温区与隔热罩外的低温区之间形成气体循环。在隔热罩的上盖中有一些常开的孔,高温流体可以通过这些孔流出。这种实施方式的缺点是,温度非常低的流体会从下方回流到高温区中,且与炉中的装料装置或与工件直接接触。这样就会使低温气体从下而上充满高温区。其缺点在于,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带有不能可靠地控制的参数的骤然冷却,无法在整个装料区中实现均勻的冷却速度。对于大型部件而言,在此情况下通过这种不均勻的冷却可能会出现诸如翘曲、开裂或毁坏之类的上述问题。概括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在技术上重要的温度保持阶段中,装料区内的装料保持在例如士 5°C的非常窄的容差范围内。在此阶段,已知的压力容器系统倾向于使高温气体和低温气体在装料区中分离。通过借助主动的加热元件进行有针对性地相对控制来补偿此效应。然而,在压力容器系统中,加热元件在装料区的外套面处起作用,且因此可以在装料区内部不完全地防止分离。在根据WO 2003/070 402 Al的实施方式中,针对性地利用经过装料区的主动的对流流动,然而其中在保持阶段中,例如在加热阶段与冷却阶段之间或温度台阶状变化时,由于所需的加热功率随之减少, 因而对流流动几乎停止,且因此在保持阶段中不再能实现所期望的效应。对于具有循环风机的另一压力容器系统,流动仅垂直经过装料区。在此情况下,根据装料装置和/或所使用的装料支架的构造或几何形状,当形成不同穿流阻力的区域时会在压力容器内产生不均勻的穿流。因为流体流动匹配于最小阻力的路径,所以更好地且更快地流过具有较小流动阻力的区域并相应地更快地进行温度控制。相应地,不流过或仅很少流经的区域较慢地匹配于新的温度状况,且在压力容器或装料区内产生不均勻的温度分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均勻控制热等压压力机温度的方法,并提供一种不仅适于实施该方法而且可独立地借助均勻的温度控制的优点来操作的热等压压力机。重点当然是装料区或装料装置的均勻冷却,其中较冷流体畅通无阻地在压力容器或较佳地在热等压压力机的装料区中与高温流体混合,并且同时在整个压力容器内,但特别是在装料区内实现足够快并且首先是可靠的流体循环,从而实现对整个装料装置的均勻冷却。然而,此方法还可有利地用于热等压过程的加热和保持阶段中,从而在装料区中实现最佳的温度均勻性。根据权利要求1,此方法的任务的解决方案在于,除了至少一个存在的用于加热或冷却或用于保持温度水平的自然对流或被激活对流(aktivierteKonvektionsstriimung)外,
在压力容器内主动或被动地形成至少一个旋流。关于该概念应补充,在自然对流的情况下,压力容器内的温度差导致流体流动。这些流体流动可通过加热或冷却元件在压力容器内或外输送。在此,到被激活对流的过渡是相对流动的,其中,被激活对流通常理解成推进对流流动,其中又可使用加热或冷却元件、 阀、冷库、循环装置(通风机)和/或喷嘴。类似的不同点涉及在压力容器内主动或被动地形成旋流,其中,主动形成旋流又理解成通过其的使用来推进或增强旋流的辅助装置,如循环装置(通风机)和/或喷嘴,并且在借助导流装置被动形成旋流时可使用对流流动的动能。根据权利要求10,独立的热等压压力机或用于实施此方法的热等压压力机的任务的解决方案在于,在压力容器内设置有用于构成基本上与对流成角度出现的旋流的主动装置和/或被动装置。热等压压力机适于实施此方法,但也可独立运转。本发明的教导在于,除了通过导流装置、加热体、冷却体、喷嘴或循环风机的对流外,还应针对性地在压力容器内构成旋流。 这除了受激励的或已通过压力容器内的温度差而存在的具有垂直定向的自然对流之外还应当构成与垂直定向成角度的旋流,该旋流以最佳的方式用于使存在的和混入的流体充分混合,还避免温度小环境并可顾及较高的加热或冷却梯度。根据优选为将要快速实施的冷却或快速冷却能够最容易地示出优点,其中在相对待应用的加热和保持阶段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毫不费力地实现和利用各个优点、进行的方法步骤和/或伴随出现的物理反应。在通过旋流进行冷却时,以有利的方式防止低温和高温流体部分的垂直分离,并且同时进行从装料装置向例如压力容器内的已冷却外侧的能量传输。通过旋流在装料区内产生增强的涡流及同时更长的溢流长度,由此给流体更多时间来吸收能量或将能量散发到装料装置或其它控温面处,如冷却的外侧。与垂直的穿流相比,旋流更均勻地流经装料区, 且不形成或形成很少的带有不充分的气体和温度交换的死区。在此,可通过如下方式间接地由被动装置来实施旋流,即开始自然对流或被激活对流流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致冷小环境来激励)并且通过压力容器内的几何构造或导流装置,上升和下降的对流含有与该对流流动成角度的冲击。这例如可通过导流板、鼓风机或针对性的阻隔物来推进。除了超常计划的温度梯度,还可以喷入带有较佳为不同温度值的流体。通过较佳地在装料区的上端, 但也可设想在装料区外或装料区下部区域中进行高速喷入,在压力容器或者装料区内产生旋风效应。也就是说,较冷流体通过旋转沿着各壁面作圆周运动,且此时由于流体密度较大而下降。在装料区的外部区域中,装料装置附近的高温流体与旋风状运动的低温流体之间发生混合。下降的流体此时夹带着来自装料区内部的高温流体,由此产生混合温度。由于最优的充分混合,且可根据物理作用可靠地防止装料装置接触温度过低的流体,因此能确保各个装料部分均具有最优的和均勻的冷却梯度。通过流体和伴随的涡旋流在装料区内部的旋转运动来确保仅通过上升或下降的流体不会由于装料装置或者装料支架的侧凹部分而在装料区内产生温度小环境。尽管如此,在仅垂直地应用对流时,具有通常竖直的流体的空间小环境由于旋转的流体和由此附加产生的涡流而可被充分混勻以完美地补偿温度差。 因此可确保带有侧凹或复杂几何形状的工件也可以均勻地冷却(加热)。此外,冷却梯度还大幅增大,这是因为不会形成围绕工件或者构成温度差的冷却或加热元件的保护层流,并且旋流用于在工件或冷却体或加热体处形成充分湍流的入流。因此,在冷却或加热过程中明显地增大到达工件的热传递。为了能有意义地利用旋流的所有优点,可以在装料区内设置对流套。这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通过装料区的空间分布,现在可以在对流间隙内形成独立的和至少根据此方法旋转的流动。在从压力容器的装料区的上部或下部区域内的对流间隙中流出后,流体再次流入内部的装料区并在那里与存在的旋流共同流动和混合。因此,以有利的方式在冷却阶段期间使装料区的下部区域中的已冷却的流体与装料区的上部区域中的还是热的流体以及压力容器的底部区中新流入的流体进行最优地充分混合。同样,在加热时也可考虑到这种应用。还可以认为,只要流体未由主动装置驱动或由被动装置(导流板)引导,那么沿对流方向流动的流体在对流间隙中还具有旋转冲力。对流间隙内的旋流以有利的方式同样用于温度的平衡和最优的充分混合并且防止逐点的温度差。同时,壁面之间的热传递通过湍流的来流而显著提高。此外,溢流长度由于旋流显著增长,这特别在控温面(已冷却的压力容器壁)处使热传递更好并因此使冷却更有效。类似地,这也适用于加热过程或保持阶段, 其中产生的热功率更有效率地通过旋流从热导体排出。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在对流间隙中布置导流板或起类似作用的节流装置,这些节流装置在上升时促进流体的旋转速度或迫使其停下或者用于更好的湍流的充分混合。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现在这种压力容器中建立两个循环回路,一个混合回路在装料区的区域内,而另一个混合回路在压力容器壁的区域外,其中这些区域可通过壁厚的元件或通过隔热体分开。通过简单的几何装置,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流量或流动的流体比例可例如通过适当地形成过渡开口或通过如阀之类的调节装置来相互调节。这些开口还可在每次装料时手动地重新校准其尺寸。概括来说,因此在装料区的内部呈现出最优的和均勻的温度变化,并且通过引入的旋流避免产生温度梯度。同时,通过调节将从外循环回路交换到内循环回路的流量可将冷却速度从非常快调节到非常慢,并可容易地适于各种应用情况。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特征,现可以在形成温度变化时也可以在压力容器内的保持阶段期间,但较佳地在快速冷却时,实现整个装料区上或根据构造的不同在整个压力容器内的均勻的温度分布。这对于具有侧凹的工件或对于必须在特别的支架或支柱中架起来的工件特别有效。由此,可以生产具有非常精确的过程控制和在装料区内有非常小的温度容差的热等压压力机,其符合对现代高功率部件的HIP的要求。通过压力容器内附加间隔开的隔热体,可实现带有如有必要两个所属的旋转循环回路的对流循环回路。流经压力容器外部的旋流用于更好地向内吸收压力容器壁的温度并通过外部的对流循环回路和内部的对流循环回路之间的可针对性控制的交换而提供在旋流的强度下容易地控制温度差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其它有益措施和实施型式均在从属权利要求以及下列以附图为参考的描述中加以阐述。
附图示出图1以示意图示出剖过压力容器的中轴线的垂直剖面,以及围绕装料区的对流套的俯视图,图2是剖过根据图1的压力容器的装料区的上部区域中的喷射平面的水平剖视图,并示出图1的剖面分布,图3是剖过压力容器的隔热体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之间的混合平面的另一水平剖视图,图4是剖过借助循环装置进行内部温度控制的压力容器的中轴线的垂直剖视图,图5是具有对流套和循环装置的压力容器的一个简化的实施例以及图6是具有较大的装料区和用于形成旋流的被动装置的压力容器的另一简化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附图中所示的压力容器1具有通常位于内部的装料区19和设置在压力容器1 的装料区19与外壁之间的隔热体8。为了构造出对流间隙观,在装料区19内设置有对流套 27。下面对如上所述的压力容器1的冷却过程进行阐释。用经加热流体或借助加热元件进行的主动加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有意义的,在必要时可针对对流方向作修改。此外,在隔热体8内部有加热元件4,且装料装置18通常设置在此处不可见的装料支承板上或者对于块料而言借助物料支架(未示出)置于装料支承板上。压力容器1还具有可用于给压力容器1上料、卸料的封闭盖2和3,但为了使描述简化起见,以下将其视作压力容器1的组成部分。在隔热体8内的装料区19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喷嘴13,通过该喷嘴,流体较佳地以高速被喷入以形成旋流23。在此,流体可具有比围绕喷嘴13的流体更高、更低或与之相同的温度。由于物理的规律性,较冷流体经旋流23被压到隔热体8的内壁或对流套27的内壁。在图1中,借助喷嘴13可使旋流23开始,其中用于向上冲击的导流板31向上定位且因此对流23在对流间隙观中向上定向并强制流动。 如果能够不采用喷射,那么对流间隙观中的流体可通过较冷的隔热体8呈朝向下的流动, 其中导流板31同时用于在图中所示的相对的旋流23。因此,在装入喷嘴13和对应的导流板31时给操作者以如下选择,即沿两个方向实现旋流23或者甚至在温度控制阶段(冷却, 加热)使旋流换向。如果例如在用对流套27内的加热元件4进行加热时不用喷嘴13,则经加热流体在对流套内会向上升。如果对于敏感的装料装置18而言期望充分混合前述的经加热流体,则除了同时的旋流23外还借助喷嘴在对流间隙观中实施向上的流动,如图所示。因此,尽管通过加热元件4在装料装置下方进行加热,但流体首先进入对流间隙观,在那里通过旋流进行有序混合,并且接下来才进入对流套27内的装料区19。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的优点最可能是,可借助主动或被动装置在压力容器1内形成旋流23,该旋流同时用于有序地充分混合所有流体,这是因为旋流具有与自然对流成角度的冲击方向。在压力容器1的中轴线沈的垂直剖面中,只要没有其它特殊的要求,在中轴线沈附近因此总有温度最高的流体。在经初始化的旋流23期间,温度沿隔热体8的方向持续降低。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流体平行于压力容器1的中轴线沈从至少一个喷嘴13流入。最优地,流体相对于压力容器1的中轴线沈沿切向喷出。当然,在从喷嘴13中喷出时流体速度较高和/或设置有多个喷嘴13是有利的。这些喷嘴可根据附图布置在对流套27内、在对流套27外和/或在隔热体8外。根据图4,流体以不同或相同的温度从底部区22借助循环装置5流出并直接供给到上升的管路12中,或者可如图1所示经压力容器1以外的出口 24供给到流体冷却器10并且接着经入口 25供给到管路12中。在一种特别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经由入口 25回送到压力容器1中的经冷却流体通过由喷射管15和文丘里喷嘴16构成的吸入式喷射泵与来自底部区22的流体混合后送入管路12中(图1)。在旋流23的所有驱动解决方案中,来自通孔7的流体可以直接从装料区19和域从第二环状间隙17进入底部区22。这是一种结构上可能的设计,并取决于必要的冷却速度,这是因为从装料区19 流出的流体的温度明显高于从第二环状间隙17流出的流体。为了进一步优化整个压力容器1的快速冷却,可在两个彼此平行布置的环状间隙 9、17中借助自然对流建立外循环回路20,其中该循环回路20完全设置在隔热体8外。外循环回路20中的流体以及来自装料区19的旋转流体可以在装料区下方借助隔热体8内的通孔14彼此交换并且混合。此时,旋流23中的高温气体可以经由通孔14到达外循环回路 20中,在这里高温气体首先与外循环流混合,通过压力容器壁1处的循环作用进一步冷却, 并且作为已冷却的气体可经由通孔14回流到装料区19下方。通过混合经由入口 25送入的外部冷却流体和/或在外环形腔17内经过压力容器 1的壁冷却的流体,就能按照附图1或4的快速冷却方法,实现流体以及因此装料区19的非常充分和快速的冷却。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基于本发明和其它公开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供使用。在根据图4的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装料区19上方布置有导流装置30。还可以在装料区19下方布置有类似的导流装置30。在此,喷嘴13设置在对流套观内。此导流装置30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将在装料区19与对流间隙观之间波动的流体流动保护性地从装料区19的边缘区中引出或引入此区域。在这两种应用情况中,都可得出有利的优点, 例如当低温流体从对流间隙28进入装料区19中时防止低温流体不受控地在装料区19的中间流到装料装置18上,这是因为低温流体在对流套27的内侧边缘附近流入对流套的内腔,并与在那里开始的旋流一起流动或本身通过装料区19内的主动旋流被压到对流套27 的内侧处。在相反的情况下,按流体技术的观点,导流装置30的合适构造应当避免不可估计的次流在对流套27内从中间向上升,在那里冷却并向下降或者在转移时在中线沈附近产生不受控地不良混合的流动。但在前述情况下,这已经通过在对流套28内设置的喷嘴13 而避免了。结合本发明的教导的其它较佳的实施例是如下一些可能性为了迫使从喷嘴13 流出的低温流体与从上方的隔热体8附近流出的高温流体立即混合,可想到的是,将来自喷嘴13的流体喷入吸入式喷嘴(未示出)。在另一构造变型中,在外环状间隙17与底部区 22之间可设置有附加的通孔7,由此在压力容器1壁处冷却的流体可直接回流到底部区22 中(图4)。对冷却进行了非常详细描述的系统或方法当然可类似地应用于加热或保持温度, 其中通常可仅借助加热元件和/或附加地借助已加热的流体进行加热。对来自压力容器的高温区和/或低温区的流体进行有针对性地重新分配可通过吸入或输入喷嘴13的导管12 来进行,即使在加热的情况下亦如此。在此有意义的是,例如可设置有两组喷嘴/导管或可控导管12,这些导管有选择地供给压力容器1的低温、高温或类似控制温度的区域中的喷嘴13。借助图5和6示出压力容器1的简化视图,其本身也可实现功能。压力容器的这种实施方式和方法的应用在对生产方法和温度控制的均勻性有较少的或中等的要求的批量产品中是可构想的,但这不应限制于本发明的思路。在根据图5的压力容器的简化形式中,在具有对流套27的装料区19中有循环装置5。如果在加热运转过程中激活加热元件 4,则对流套27内的流体向上升。同时,对流间隙观中的流体由于隔热体8的较冷外壁而向下降。这样就形成可按需要由循环装置促进或停止的对流流动。向上升的对流经由用于压力容器内的旋流的导流板31转向。装料区19的上端处的仅可选配的导流装置30用于更好地引导对流或使对流开始。对流套27内的在装料装置18处冷却的流体以有利的方式沿加热元件4的方向向外传送,由此促进从加热元件4到较冷流体的热传递,且可以避免形成逆流,这是因为通过加热流体可保持向上的运动方向。同时,高温流体在装料装置18附近聚集,并经旋流23混合到混合温度。在使用支架(未示出)时确保在装料装置18的下方部分已经释放能量的、从下向上引导的流体向外流动,且具有足够能量的流体继续向上升并加热装料装置18的上方部分。装料装置的支架可以有利的方式具有对应的导流板或以必要的方式方法进行装料,从而最优地用对流和旋流的混合来控制装料装置(18)所有部分的温度。同时,对于各种应用情况设立不同的用于主动地和/或被动地促进旋流的装置,由此,压力容器1可以最优地适应于各个技术应用情况。在应用对流23时,即使不装入对流套27也可在装料区19中实现有利的对流流动。如果例如来自下面的高温气体借助主动的加热元件4流入装料区19,则该高温气体通过上升力和相应形成的导流板31的中间转换旋转式地向上升并将热量散到装料装置18。 在散热过程中产生的较冷的流体部分由于其较高的密度而经旋转运动以及比较热的流体部分更高的离心力向外流动,并因此在装料区19外到达隔热体8的内壁处。较冷的流体部分聚集在那里,并且朝向上的流动由于密度较高而转变成朝向下的流动,只要该朝向下的流动通过还要更冷的流体沿加热元件4的方向被向上排出,那么该朝向下的流动就会向下回流到装料区19下方的底部区22中并在那里再次加热。当然,在此还可考虑循环装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必须根据应用情况来构造用于形成压力容器1 内的旋流的主动或被动装置。部分有意义的是,旋流23较佳地在压力容器1的装料区19 中具有其最高的速度。附图标记列表
1.压力容器
2.上封闭盖
3.下封闭盖
4.加热元件
5.循环装置
7.通孔
8.隔热体
9.环状间隙1
10.流体冷却器
11.压缩机
12.导管
13.喷嘴
14.通孔
15.喷射管
16.文丘里喷嘴
17.外环状间隙
18.装料装置
19.装料区
20.外循环回路
21.用于20的导流板
22.底部区
23.旋流
24.出口
25.入口
26.中心线
27.对流套
28.对流间隙
29.内循环回路
30.导流装置
31.导流板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热等压压力机温度的方法,所述热等压压力机包括压力容器(1),所述压力容器具有位于内部的装料区(19)和布置于所述装料区与所述压力容器之间的隔热体 (8),其中在所述隔热体⑶内设置有加热元件⑷和具有装料装置(18)的装料区(19),其特征在于,除了至少一个存在的用于加热或冷却或用于保持温度水平的自然对流或被激活对流外,在所述压力容器(1)内主动或被动地形成至少一个旋流0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03)用于增强流体的混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03)用于增强从所述隔热体 (8)的外套面,至少一个对流套、2Τ)的外套面和/或所述压力容器(1)的外套面到所述流体的热传递。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03)基本上与存在的对流成角度地定向。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03)通过如循环装置( 或喷嘴(1 的主动装置来启动和/或驱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03)通过如导流板(31)或类似物的被动装置来驱动和/或增强。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力容器(1)内加热或冷却或保持温度水平时,以基本上与自然对流垂直的方式借助与铅垂线偏离的部件沿对流方向来推动所述旋流03)。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03)较佳地在所述压力容器(1)的所述装料区(19)内具有最高的速度。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装料装置(18) 的支架具有对应的导流板(31)或以必要的方式方法进行装料,从而最优地用对流和旋流的混合来控制所述装料装置(18)的温度。
10.一种热等压压力机,所述热等压压力机包括压力容器(1),所述压力容器具有位于内部的装料区(19)和布置于所述装料区与所述压力容器之间的隔热体(8),其中在所述隔热体⑶内设置有加热元件⑷和具有装料装置(18)的装料区(19),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力容器(1)内布置有用于形成基本上与所述对流成角度地出现的旋流的主动装置或被动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的热等压压力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作为主动装置的循环装置(5) 和/或喷嘴(13)。
12.如权利要求10和/或11的热等压压力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作为被动装置的导流板(31)和/或类似物。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一项或多项的热等压压力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料区 (19)内为所述装料装置(18)设置有支架,所述热等压压力机具有用于形成旋流的主动装置和/或被动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控制热等压压力机的温度的方法,该热等压压力机包括压力容器(1),压力容器具有位于内部的装料区(19)和布置于装料区与压力容器之间的隔热体(8),其中,在隔热体(8)内设置有加热元件(4)和具有装料装置(18)的装料区(19)。其中,除了至少一个存在的用于加热或冷却或用于保持温度水平的自然对流或被激活对流外,在压力容器(1)内主动或被动地形成至少一个旋流(23)。一种独立的或对于此方法也合适的热等压压力机的特征在于,在压力容器(1)内布置有用于形成基本上与对流成角度地出现的旋流(23)的主动装置或被动装置。
文档编号B30B11/00GK102282010SQ200980154968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3日
发明者M·格拉夫 申请人:迪芬巴赫有限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