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316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升降机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升降机因其节能、安全、提升能力强等特点,成为目前建筑升降机市场的主导产品。升降机主要由曳引机、导轨、对重装置、安全装置、信号操纵系统、货厢等组成。这些部分分别安装在建筑设施中。通常采用钢丝绳摩擦传动,钢丝绳绕过曳引轮,两端分别连接货厢和对重,电动机驱动曳引轮使货厢升降。由于升降机的对重和货厢需要同时安装在井道中,大大降低了井道面积利用率;曳引机一般安装在顶层承重圈梁上或高要求和高造价的专用机房内,对建设设施墙及顶部的建筑性能要求较高,增加了成本;同时,升降机各部件一般在空间狭小的井道内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安装调试较繁琐、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建筑设施利用率、降低建筑设施成本、方便安装调试的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由框架立梁17和框架横梁18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升降机外框结构内安装有货厢1,货厢1上面安装导向轮2、救援绳4、底轮8、曳引钢丝绳10、门机12、层门装置13,在升降机外框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器14,在升降机外框内安装有导轨15、限速器钢丝绳16、限速器涨紧轮9 ;曳引轮及曳引机3安装于框架立梁17和框架横梁8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底部,所述导向轮2安装于所述钢结构顶部,所述货厢1 上安装四只底轮8 ;所述的导轨15位于所述货厢1的中心线两侧;每侧的两个底轮8与导轨15的距离相等。本发明的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一、没有对重组件,使得货厢有效面积最大化,大大提高了设施设施面积利用率;
二、采用框架式钢结构,工作中载荷主要作用于井道地基上,无需专用机架,降低了建筑配套设施成本;
三、各部件在升降机出厂前就安装于钢结构中并调试,避免了在狭小的机架内安装调试工作,安装调试方便。


图1是本发明曳引机位于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符号说明货厢1 ;导向轮2 ;曳引轮及曳引机3 ;救援绳4 ;涨紧杆5 ;涨紧重块6 ;铰链7 ;底轮8 ;限速器涨紧轮9 ;曳引钢丝绳10 ;绳头板11 ;门机12 ;层门装置13 ;缓冲器14 ;导轨15 ;限速器钢丝绳16 ;框架立梁17 ;框架横梁18 ;井道照明灯19。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参阅图1-2,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由框架立梁17和框架横梁18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升降机外框结构内安装有货厢1,货厢1上面安装导向轮2、救援绳4、底轮8、曳引钢丝绳10、门机12、层门装置13,在升降机外框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器14,在升降机外框内安装有导轨15、限速器钢丝绳16、限速器涨紧轮9;曳引轮及曳引机3安装于框架立梁17和框架横梁8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底部,所述导向轮2安装于所述钢结构顶部,所述货厢1上安装四只底轮8。所述的导轨15位于所述货厢1的中心线两侧。所述四只底轮8分别位于货厢1的两侧,每侧的两个底轮8与导轨15的距离相等。以上实施例是本发明较优选具体实施方式
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由框架立梁(17)和框架横梁(18)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升降机外框结构内安装有货厢(1),货厢(1)上面安装导向轮(2)、救援绳(4)、 底轮(8)、曳引钢丝绳(10)、门机(12)、层门装置(13),在升降机外框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器(14),在升降机外框内安装有导轨(15)、限速器钢丝绳(16)、限速器涨紧轮(9);其特征在于,曳引轮及曳引机(3)安装于框架立梁(17)和框架横梁(8)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底部,所述导向轮(2)安装于所述钢结构顶部,所述货厢(1)上安装四只底轮(8);所述的导轨(15)位于所述货厢(1)的中心线两侧;所述四只底轮(8)分别位于货厢(1)的两侧,每侧的两个底轮(8)与导轨(15)的距离相等。
全文摘要
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涉及升降机结构。由框架立梁和框架横梁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升降机外框结构内安装有货厢、货厢上面安装导向轮、救援绳、底轮、曳引钢丝绳、门机、层门装置,在升降机外框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器,在升降机外框内安装有导轨、限速器钢丝绳、限速器涨紧轮;曳引轮及曳引机安装于框架立梁和框架横梁构成的升降机外框结构底部,所述导向轮安装于所述钢结构顶部,所述货厢上安装四只底轮。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建筑设施利用率、降低建筑设施成本、方便安装调试的曳引机位于底部的建筑用升降机。
文档编号B66B11/04GK102464251SQ20101053862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0日
发明者张发良 申请人:海安联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